院士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伽利略斜坡实验 院士说

院士说

2024-06-09 1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伽利略的斜坡实验

▲科学中心的斜坡实验

这个理论还可以从蛇形摆中得到证明:把一系列重量相同但长度不同的摆挂在一起,让这些摆同时运动;运动周期的不同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蛇形摆

伽利略晚年时因为宣传日心说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在家监禁,而且不能再做天文学实验。他重新研究摆的理论,还和他的儿子一起设计并制造了一个摆钟。但这时他已经几乎双目失明,摆钟终于未能成功。

▲伽利略设计的摆钟

伽利略有一句名言,“ 在科学面前,权威一钱不值,事实至高无上”(In questions of science, the authority of a thousand is not worth the humble reasoning of a single individual)。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

最先做出摆钟的是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惠更斯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小城莱顿(Leiden)。他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还能作诗、作曲。惠更斯从小在父亲的亲自教育下长大。后来又到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他原想像父亲一样当个外交官。但因为局势变化,他父亲被免职。他就转做科学工作了。

▲惠更斯

惠更斯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及计时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在光学上,他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在力学上,他发现了离心力。在天文学上,他发现了金星的环,还首先提出外星人存在的可能。下图是惠更斯设计的摆钟。这个设计与伽利略的设计有所不同,它使用重坠来补充由于摩擦损失的能量。这一设计由惠更斯与他的合作伙伴所罗门·科斯特(Salomon Coster,1620-1659)制作成功。 这是第一个利用摆的简谐运动计时的钟。直到今天,摆钟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设计的。

▲惠更斯设计的摆钟

▲现代摆钟的设计

惠更斯还确立了秒的概念: 一个0.99米长的摆的振荡周期为一秒。

在伽利略过世后的第二年,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出生了。牛顿的三大发现家喻户晓:万有引力、光学、微积分。他还有许许多多发明。例如,他把几个摆挂在一起,拉动最靠左边的摆,这个摆的动量就会依次传递到旁边的摆上,最后在最靠右边的摆会跳动起来。

根据牛顿万的有引力定律可以推导出摆的运动周期计算公式:

这里g为地球的引力。请读者注意这个“g”。牛顿虽然推出万有引力,却算不出这个“g”的数值。因此,当时人们就用摆的长度与运动周期来估算。

1672年,法国科学家让·里希尔(Jean Richer, 1630-1696)带着一个摆钟到了南美洲的卡宴(Cayenne)。他发现摆钟比在巴黎的时候每天慢了2分18秒。惠更斯认为这是由于在赤道附近地球的引力较大的缘故。巴黎的纬度是北纬49度,与哈尔滨差不多;卡宴是北纬5度。牛顿在他的《数学原理》(Principia)一书中做了更详细的计算,他认为赤道附近引力大是因为地球是个椭球,沿赤道方向较大,沿南北极方向较大。

▲让·里尔系和他的天文观测仪器

▲里尔希观测钟摆周期的两个地点

到了19世纪,摆钟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英国科学家们想到了要 用钟摆来测量世界各地的引力。他们在伦敦、格陵兰和新德里进行了观测。

▲英国科学家在新德里测量地球的引力

法国科学家伯纳德·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1819 -1868)有个更意思的想法: 用钟摆来测量地球的自转。傅科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本来已经进入医学院念书,但念了一半就退学回家做自己的研究。他想到钟摆可以把时间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从而测量出地球的自转。1851年,他在自家的地下室做了一个精密的钟摆,并准确地记录了一个物理现象:随着地球的旋转,钟摆会不断地变换摆动的方向,这就是著名的 傅科摆(Foucault pendulum)。

▲傅科

接着傅科找到了他的朋友,巴黎天文台的台长阿拉贡(Dominique François Jean Arago,1786-1853)。阿拉贡曾经主持测量了巴黎的子午线,即所谓的玫瑰线(Rose line),它正好把法国一分为二,线上有卢浮宫、圣苏皮斯(Saint-Sulpice)大教堂等著名的建筑,据说还有些神秘超自然的东西。当年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1905)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就讲到了它,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更被大肆渲染。1884年,在世界子午线大会上,法国提出要把这条线作为本初子午线,但没有多少人支持,最后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Greenwich)被定为本初子午线。巴黎子午线的经度为东经2°20′14.03″。1994年法国为了纪念阿拉贡,在巴黎沿着玫瑰线埋下了121块铜牌,上面刻着“Arago”。这成了巴黎旅游的一个景点。

阿拉贡支持傅科的想法,在巴黎天文台建立了一个11米高的大型钟摆。1855年巴黎主办世界博览会,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傅科在巴黎的先贤祠(Panthéon)建立一个67米的大摆。一时间人们蜂拥而至,惊叹不止。 这个大摆至今仍然是巴黎旅游的一个热点。

▲傅科(中间站立者)向法国

天文台台长演示傅科摆

▲在巴黎法国先贤祠(Panthéon)的傅科摆

傅科还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

其中,TE为大摆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a为所在地的纬度。广州在北回归线上,纬度为23度。因此大摆旋转一圈约须60小时。 在广东科学中心有一个傅科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观。

▲实验与发现馆里的傅科摆

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1923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测量美国的重力场。当时用的技术还是钟摆。到了20世纪末,科学家们又测出了整个地球的重力场,这时用的是人造卫星。今天,我们准确地知道, 地球南北的直径为12713公里,东西的直径为12756公里。牛顿的估算是正确的。

▲左右滑动查看

▲地球的重力场

读者们也许会问, 除了钟表,摆还能做什么?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摆的工作效率很高,可以提供平衡,所以有不少应用。下面是三个例子:

(1) 塞尔维亚的工程师Veljko Milković发明了摆式手动水泵,这个水泵利用摆的重复运动,推一下就可以多次泵水,比一般手动水泵的效率高两三倍。特别适用于需要人工取水的地方。

▲塞尔维亚的工程师

Veljko Milković的摆式手动水泵

(2)宝马汽车公司的摆式吸震器。这个吸震器可以将汽车行驶时产生的振动变为扭簧的振动,从而减少对引擎的影响。

▲宝马汽车公司的摆式吸震器

(3)台北101大楼的摆式地震保护装置。在大楼的91层悬挂着一个三层楼高的大摆。当地震或强台风的时候,大楼摇晃的能量会被大摆所吸收。

▲台北101大楼的摆式减震器

另外,人体的步行可以看作一个倒立摆。或倒立双摆。可以说摆无处不在。

关注抖音,看杜院士讲解“摆”的科学

撰稿 | 杜如虚

排版 | 廖勉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