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银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4-07-13 16: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金融系统发挥好资源配置功能,汇聚丰富的金融资源和专业力量,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支持。区域性中小银行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性变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绿色转型,在探索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金融是区域性中小银行转型的内在要求

  近些年,我国区域性中小银行发展较快,在体制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金融科技浪潮、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等使得区域性中小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依靠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亟待转型谋求新的发展路径。

  (一)绿色金融是区域性中小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方面将创造巨大的绿色金融需求,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约139万亿元,年均约3.5万亿元,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发展将面临绿色低碳约束,绿色转型成为重要方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内容和结构发生变化。区域性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将使自身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企业绿色转型需求相契合,在服务原有客户的基础上,还可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将投放重点从传统行业转向绿色低碳行业,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了转型发展。

  (二)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是地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绿色低碳发展需要金融发挥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根据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把稀缺资源按照一定价格配置给具有效率的行业和企业。区域性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转型可更好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围绕地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布局,提供更加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绿色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推动更多信贷资源从“两高一低”行业转向绿色低碳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全国性银行机构,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体制机制、人员技术与全国性银行存在一定差距,加之传统信贷业务占比较高,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

  (一)绿色转型涉及体制机制转型。绿色转型不仅要增加绿色信贷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转变发展理念,建立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发展战略、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多个环节。这需要区域性中小银行对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重塑,建立绿色金融战略规划、明确各层级管理部门绿色金融职责,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和风控体系,设计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等。但当前区域性中小银行法人治理结构较为薄弱,绿色金融制度架构不明确,缺乏战略性安排,加之绿色转型需长期持续投入,短期内收益较低,现有决策层推动转型的内在动力较弱、难度较大。

  (二)绿色金融专业人员、技术储备不足。绿色金融包括经济金融、气候环境、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涉及绿色识别、定义、认证等多个环节,与传统信贷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取传统信贷模式将花费较长时间,成本和收益难以匹配,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降低成本,提升风控水平。区域性中小银行普遍缺乏绿色金融专业队伍,专业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研发能力不足,现有人才储备和金融科技实力还难以满足绿色金融项目实施和环境风险评估需求。

  (三)资产业务短期面临较大压力。长期以来,区域性中小银行业务发展及信贷投向与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在行业、企业选择上受地方产业结构影响大;加之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大型优质企业的竞争,使得区域性中小银行信贷资源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能源业甚至“两高一剩”中小微企业。绿色转型意味着区域性中小银行将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转移,限制对“两高一剩”企业投入,这将使得中小银行信贷增长空间受限。同时,由于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金融起步晚,产品创新能力较低,在绿色项目上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短期内绿色信贷投放仍较少。此外,在“双碳”目标下,传统高碳行业将面临融资约束、排放成本上升等问题,经营转型压力较大,信贷风险增加。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短期内区域性中小银行信贷增长将放缓,在煤发电、钢铁、建筑等多个高碳行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敞口。

  (四)盈利能力受到多方面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存款付息成本上升及对中小企业减费让利,区域性中小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其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业务集中度较高,净利息收入是营业收入主要组成部分。利差收窄、负债业务增长放缓及风险敞口上升使得区域性中小银行在绿色转型中面临盈利下滑的挑战。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将引导银行机构进一步降低企业绿色转型的融资成本,净息差持续收窄是大概率事件,短期内盈利下行仍将存在。

  对策建议

  区域性中小银行应抓住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金融管理部门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机遇,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自身绿色转型。金融管理部门在这一过程中需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中小银行绿色转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从战略高度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区域性中小银行应根据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主动落实金融管理部门政策导向,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研究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明确绿色转型实施路径,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框架,在机构调整、资源配置、信贷管理机制重构、产品创新等方面推进变革,在体制机制层面实施绿色转型。

  (二)坚持服务地方绿色低碳发展定位。区域性中小银行需立足区位优势和自身实际,为地方绿色低碳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牢牢守住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定位不动摇,根据当地高碳行业转型、绿色产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努力在服务现有客户基础上开拓新的客户群,在支持地方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三)做好绿色转型风险防范。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需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预警系统,防范转型期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行业风险等。地域性强、贷款集中度高的中小银行,需高度关注高碳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前瞻性开展行业气候与环境相关风险压力测试,防范转型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四)多渠道补齐人才和金融科技短板。区域性中小银行需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培养绿色金融人才和增强金融科技实力方面,借助专业机构完成绿色金融战略规划、组织框架调整、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工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为本地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全面专业、优质便捷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五)完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金融管理部门需完善绿色金融协调机制,发挥宏观政策的协同激励效应,加强对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的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部门设置、资源配置、激励考核、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快转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评价制度,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完善激励约束举措,提升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转型的主动性。

  (金融时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吕家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