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教学”模式建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优质课课例介绍怎么写好呢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教学”模式建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教学”模式建构

2024-07-13 23: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式华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州510035)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的育得既要有活动型课程的顶层设计,也要有活动型教学的微观建构。聚焦课堂精细化研究与模式化提炼,让广大一线教师快速掌握素养教学模式,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活动型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尊重教师选择、着重活动进行教学,化知为智,立德树人。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教学

    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朱明光老师认为“如果说以核心素养为纲是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标志性追求,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最显著的亮点” [1];并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能够设计的建构模式,即课程内容活动化”。[2]活动型课程在形式和方法上活化了课程内容,有利于素养的育得。然而,如果活动型课程只是建立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上,教师依旧通过简单的讲授式教学来演绎活动化的内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仍然得不到培育。唯有既有“活动型学科课程”,又有“活动型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理念落地、素养形成。建构基于素养教育的高效、易操作的活动型教学模式,聚焦教学环节精细化研究、模式化提炼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活动型教学菜单     活动教学,指的是有若干个活动教学环节供教师自主选择、混合使用的教学方式,如“运一动”、“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理一理”、“试一试”等;这些环节是菜单式,并非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必须全部包含。     二、活动型教学内涵     (一)动一动     动一动是相对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静听、静写、静练”而言。     1.从类型上分,“动”是让学生做到“六动”,即“动脑、动手、动嘴、动脚、动心、动情”。其中“动手、动嘴、动脑、动心、动情”是必须环节。            

    2.从时间上分,“动”包括课前热身运动、课中参与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三大类型。      (1)课前热身活动,常见的有“热身游戏、课前演讲、时事开讲、课前分享”等模式。 热身游戏:能立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主要有课前竞猜游戏(猜字、猜谜、填词、成语接龙等)、课前歌唱游戏、课前活动游戏等。     例如:有老师在讲《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课的导入是用“触摸经济全球化,原来你也在这里”的知识竞猜环节开始的。通过看商品图标,竞猜商品品牌、国籍,测试学生的全球商品熟悉指数。通过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导入。     课前演讲:在每节课前3分钟,创设一个班级“超级演说家”环节,每次让2个学生在讲台上进行脱稿演说,演讲的主题需要体现社会正能量,题目可以自拟,可以借鉴安徽卫视热播的“超级演说家”选手的演讲话题——《寒门贵子》《时间都去哪了》、《Yes I can》、《我心目中的欢乐英雄》、《没有试过,你永远都不知道》等。在选手演讲完后,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得票过半的选手可以进入每月最后一周的月赛;月赛采取淘汰赛,每月挑选出一名选手进入学年末举行年赛,全学年共9名选手;年赛采取5分钟赛制,评选出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颁发学校奖状。每班的优秀选手可以进入年级决赛,年级优胜的选手可以参加学校总决赛。     时事开讲:在课前五分钟,可以开设新闻联播(有报天天读、今日头条)环节,让班上学生轮流到讲台播报新闻时事,要求有幻灯片,简单进行评论。     课前分享:课前设置3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分享生活感悟、读书感受、人生哲理。在讲经济生活时,让学生上讲台分享生活中的经济常识、趣味经济学、经济热点话题、诺贝尔经济学获奖理论等;讲政治生活时,可以讲讲国家机构、国际组织、主要国家政体等;讲文化生活时,可以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传统建筑、各地方言等;讲生活与哲学时,可以进行人生哲理分享会、哲学家故事趣谈等。分享会增长了学生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实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效果。     例如:有班级开设家长课前分享会,每节政治课邀请一个家长分享自己的创业、成长、人生、亲子故事,通过分享会讲述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大道理,实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效果。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融洽了亲子关系,缩小了代际沟壑,增进了父(母)子(女)的相互理解。     (2)课中参与活动,常见的有“体验式、分享式、辩论式”等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例如,讲“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一课“两难冲突”时,可设置两难情景,让学生进行行为价值选择;讲经济生活投资时可以模拟各种投资情景,可以进行模拟股市,讲政治生活时候可以模拟联合国等等。       分享式是学生把课前进行的有关准备活动、体会(例如课前调查、研究性性学习、小组讨论结果……)、课中有关小组合作讨论成果在课堂进行展示、分享、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可以用口头表达,PPT、黑板、实物展示等方式;可以在讲台也可以在自己座位。     (3)课外实践活动,常见的有课外参观、课外调查、研究性学习、课外体验活动。     3.动一动环节的关切点:(1)活动设计的目的性:活动必须目的清晰明了,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2)活动完成的高效性:活动程序简单容易操作、分工清晰、步骤指示明确、时间安排合理。(3)活动参与的全体性:要求活动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每个学生都能从活动中受益。活动不应只是某些优生表演节目,即使有些同学参与活动可能达不到老师预期效果(例如演讲、评论……),也必须让这些学生参与,这些同学只有不断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真正的提高他们的能力。(4)活动效果的激励性:对于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同学,既要客观评价他在活动中的表现,更要坚持鼓励和期望原则。(5)活动开展的安全性,活动要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     (二)看一看     指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一个案例、一段视频、一则故事、一条新闻”探究若干问题。老师对这些资源进行层层设问,通过若干个设问贯穿全课教学,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历“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最好是选用一个案例贯穿全课,用“连续剧模式”层层展开、层层设问,切忌多案例、多人物、多头设问;案例最好具备典型性、可读性、时政性、精简性;案例呈现时,必须简单明了,文字少而精,设问呈现时候,是一个场景一个问,不断展开场景进行设问,若干场景若干个问,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看一看环节的关切点:(1)可看性:素材的可看性、可读性、可思考性。现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是新事物,老师应大胆尝试,熟练使用。(2)能看性:报告PPT字体应选用28号左右、文字也不宜太多,切忌把一大段文字搬到PPT,要抓住重点,文字太多,行距太密,都会使听课者视觉疲劳。一节课PPT的数量一般为12—20张左右,最多不应该超过28张;文字材料要短小精悍,切忌长篇大论。(3)够看性:留给学生看视频、资料的时间一定要够。     (三)问一问     老师通过设置若干个贯穿全课、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探究。设问要贯彻“可思性、可及性、整体性、科学性、高效性、层次性、激励性”的原则     1.可思性和可及性     可思性,即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含量,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思考而非凭常识就能直接回答,即答案不能“立即可及”。不是“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可及性,即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学生未知而通过思考可及。如果设置一些“大而洞、笼统、过于抽象”的问题,会让学生思维过于发散,不利于解决问题,降低课堂效果,问题设问要符合“可及而不可立即”的原则。 例如,在今年全国优质课上,有老师问“我们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已经习惯性的回答,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要让高中学生从内心认同,教师就必须抛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通过设计系列有思考,有对比的素材和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实现真正的政治认同。     同样,在本次优质课中,有老师在讲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时,设计了“我国的民主制度是如何体现人民民主这个最大国情的?”,问题一抛出,课堂一片寂静,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宏观、抽象,脱离学生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无从着手回答。     2.整体性和层次性。设置问题要综合、系统地考虑本课教学目标和素材,从整体布局、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登高,符合思维斜坡前行规律。      3.生活性和生动性。设问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设问语言通俗易懂,具备可读性、可思性,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4.多样性和灵动性。多样性是指同样一类型问题,可以采取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多种设问方式来进行。例如:原因类设问,除了问“为什么?”还可以问“理由是什么?”“是因为……?”“是基于……”“请列举出若干个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做法、措施类的可设问成“……将采取哪些措施、方法?”“该如何度过、解决?”。多样性还应该包括某些设问的答案可具多样性、开放性而非唯一性。灵动性是处理“设问与生成关系”时要贯彻的原则,当我们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回答来灵动的进行追问,不断的进行头脑风暴,施展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生成新知识、培养创新力。     5.指向性和开放性。指向性即我们期待引导问题向既定答案发展时,我们给设问标注一定的指向性,不让学生漫天撒网,漫无天际的思考。在指向性内,我们又必须给予答案一定的开放性,而非唯一性,特别是措施类、原因类设问时,构建开放的设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想一想      即学生思考、理解、领悟过程,是学生进行思维能力锻炼和培养的过程,“想”字由“相”和“心”构成,充分说明“想”是需要用“心”“过心”的。然而,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想一想”时,经常是问题一提出,老师就开始让学生回答,或者自己回答。根本就没有时间让学生想一想,也并不是真正想让学生想一想。要让学生实现高效的思考,我们在进行想一想的时候,必须做到:     1.时间的充分性,留足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深思才能熟虑。     2.指向的聚集性,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往某一指引性方向思考时,我们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指示性提示。     3.进程的层次性,思维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们要引领学生思考一个比较深奥、抽象、宏观的问题时候,需要铺垫好若干具体、微观、难度由易向难过渡的阶梯性问题。      4.思维的发散性,需要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不同观点碰撞时候,应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     5.视角的多维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差异性,我们有时候需要让学生进行互换角度思考问题。例如,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二难选择时,可让学生分别从群众立场、政府立场、专家立场思考。     (五)议一议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后,和同坐、同组同学之间充分而真实的讨论。讨论必须议题清晰,目标明确,每个成员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议论必须让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加入,具有民主性、时限性。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必须参与到若干组的讨论中,及时了解指导学生的讨论。     (六)说一说     指的是学生有效、真实的在课堂展示其观点。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老师应该尊重其观点,让其充分阐述,老师可以把学生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提炼、生成、展示,对学生真知灼见进行表扬,对学生独特新颖观点进行鼓励、对学生错误观点进行矫正。     (七)辩一辩      指的是课堂安排一场小辩论。一是配合课堂讲课的需要,老师课前布置一个辩题,由班级同学自由分为正反方进行自由辩论,不设辩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发言,时间控制在6分钟左右。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就某一观点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可以两两辩论,也可以一对多,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八)理一理(捋一捋)     在学生学习完成本课内容后,留5分钟给学生自我梳理本课逻辑结构,进行知识总结、消化吸收。老师再进行适当能力点拨、感情深华。     例如:有老师在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是这样点题升华的: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请记住:你们,才是中国这个系统里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才是中国奔跑过程中最强大的助跑者和领跑者!老师祝福、并期待着你们!     (九)试一试     在学生梳理完本课知识后,让学生回归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所培养的能力去解决各种生活问题,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有老师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如下: 【运用新知,参与政治】地方立法权之:佛山圆梦畅想 ——假如佛山市已经获批拥有地方立法权,你作为一名佛山人大代表,打算根据佛山市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的实际提出一个立法议案,请简要说明议案的主题、议案要获得通过的必经程序和原因。 设计意图:以“佛山畅想”活动结尾,具有生活化、本土化、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型教学模型的构建     1.动一动、看一看作为导入环节,并非必须同时兼备;这一环节在时间上控制在5分钟左右。总体来讲“动”比“看”的教学效果更佳。     2.问一问作为引领学生对整课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并非把全课所有问题都一并列出,而是列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再列一个问题,再解决一个问题,问题贯穿全课,引领探究。问题设置的质量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3.议一议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重要环节,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理一理是课堂的沉淀和收获的环节。     5.试一试是回归生活环节,通过课堂回应生活热点、课后各种实践尝试,获得新知,学以致用。     四、活动型教学的实践意义     1. 活动教学的“动、看、问、想、说、议、辩、理、试”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高效、自主、合作、互动、探究、以生为本”的真实课堂,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 活动教学构建起了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有利于理念落地,教师“入格、定格”(所谓的“格”即规范、方法、模式)。有利于大规模地促进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发展。     五、活动型教学的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许很多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由老师天马行空、自由挥洒、任性发挥,不应拘泥于某种模式,扼杀教学生命力;确实,对于拥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来说,个性化、创新性、不拘泥某种模式的教学艺术是我们的倡导和追求;但对于广大新教师和许多对新理念落地模糊的大部分教师来说,教学艺术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入格”、“定格”、“出格”三阶段。先熟悉“格”、后熟练“格”,再渗透个人教育教学、发挥自己特长和风格出“格”,创造新的“格”。 [3]愿广大老师早“入格”“定格”,多“出格”。

参考文献: [1] [2]. 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学.2016.4 [3].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3-8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ity bas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discipline Chen shihua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Guangzhou 510035)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subject has to be the top level design of active curriculum, but also the micro construction of active teaching. Focus on classroom fine research and model refinement,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to quickly grasp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Active teaching core literacy, respect teachers, teaching activities mainly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subject core literacy, activity type, teaching

(本文发表于华东师大《思想政治课研究》杂志2016年12月,第6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