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营‖《伊豆的舞女》读后感(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伊豆舞女结局什么意思 集训营‖《伊豆的舞女》读后感(3)

集训营‖《伊豆的舞女》读后感(3)

2024-07-02 07: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地集训营作业

谁不曾有过朦胧的恋情,还有那些爱而不得的人。爱情,是人生一朵艳丽的鲜花,而初恋又往往成为永驻心田的美好记忆。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赞美的正是这永远不凋谢的爱情主题。这是继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被誉为暗恋小说天花板之后,我看到的另一个天花板小说——被誉为初恋小说的天花板。

初恋在爱情中算是懵懂的美好,每个人都会怀念初恋。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我们怀念的不是哪个人,而是那回不去的过去,再也不能重来的青春。

这部被日本文学界评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被誉为“世上至美的初恋”的短篇小说,常常用来缅怀青春,祭奠初恋。

《伊豆舞女》以男女主人公二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惜,到最后的情愫互生为主线,作者用精巧细腻的写作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爱情的故事是唯美的,也是最撼人心魄的。它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一种让人陶醉其中的力量。无论是书籍、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都有着相似的情节和主题,但却各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爱情故事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就是“相爱的人最终能在一起”。这样的故事通常以两个人初次相遇并渐渐产生感情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曲折和困难,最终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走到了一起。这样的故事给人以勇气和希望,让人相信爱情可以战胜一切,无论多么艰难,只要两个人相爱,最终都会有美好的结局。

但它往往也伴随着与美好甜蜜相悖的元素,比如“离别”和“痛苦”。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仅仅是甜蜜的,也会给人带来伤痛和痛苦。

阅读小说的每一段,都能感觉到字里行间荡漾着一种青春的冲动,纯洁的情感,和莫名的伤哀。

我们年少时,感情上的充沛大于行动上的莽撞,总是一副蔑视一切世俗的围剿,内心如潮水般滚动,行动却如蜗牛般缓行。

青春,不就是用来试错的。

《伊豆舞女》读后我的收获颇多:

一,我最欣赏的是川端康成笔触间流露出来的细腻的情感。

他描绘风景,风景影射了情绪;他描绘少男少女相处的情景,羞涩、渴望;而小说中有一段年轻和衰老的强烈视觉对比,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茶馆老太婆瘫痪的男人的描写:

老大爷盘腿坐在炉边,浑身青肿或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连瞳孔都是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身边的旧纸和纸袋堆积如山,说他是被埋在这些故纸堆里也不过分。老大爷患了中风症,半身不遂。身边的紫衫是各县寄来的治疗中风症的药方,以及从各县邮购来的盛满治疗中风症药品的纸袋。听说凡是治疗中风症的药方,不管是从翻山越岭前来的旅客中听到的,还是从广告中读到的,他都依照方抓药。这些信和纸袋,他一张一个也不扔掉,都堆放在自己的身边,凝视着他们打发日子。天长日久,这些破旧的废纸就堆积如山了。

老年人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和麻木的冲击,年轻人对青春的享受和挥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尤其是小说在做铺垫时的写法值得学习。

小说“自始至终都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以“山路变得弯弯曲曲”起笔,不禁让人联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艰难。加之此刻阵雨来袭,而此时“我”正独自旅行来到伊豆则更给人以孤寂寥落之感。一股阴郁哀怨的基调由此而生。

停留在山顶茶馆的片刻,“我”见到了茶馆老太婆的老伴——“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这位老者由于长年患中风病,濒于瘫痪,身旁的一些治疗就诊的书信和纸带已堆积如山了。就是对待这样一个在老太婆自己看来都是“有失体面的模样”,“我”没有厌恶嫌弃,言行之中却充满了关注。耐心地听着老太婆的叙述,之后又留下一个五角钱的银币。在与老太婆这段简短的会面中,“我”虽说话不多,但每句几乎都充满着对老头子的同情与关切。

在茶馆与其道别时就“由衷”地说道,“老大爷,请多保重,天快变冷了”,而在老太婆执意多送“我”又一程时,“我”对老太婆说的还是“老大爷一个人在家”,这其中尽管也包含着“我”想尽快摆脱老太婆去追舞女一行的托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心中存有对老头子的关切与爱心。老太婆称呼“我”为“少爷”,并且老太婆作为一位长者却要对“我”这个二十岁的高等学校学生使用敬语“您”,这些都体现出“我”与老太婆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别。

而“我”的言行举止之中毫无不敬怠慢之意,这无疑都给二位老者以温馨之感,以致在“我”同老头道别时,尽管老头子非常的吃力,他仍努力地转动着他黄色的眼睛,微微地点点头。

这段对于“我”能平等待人的品质的描述恰是为“我”与巡回艺人之间交往做下铺垫。

三,小说最精彩的当属“我”和舞女之间那种朦胧爱恋的感觉,以及结局时“我”得到心灵净化的描写。

“我”与舞女“熏子”三次相遇,是在去下田的途中。最初,舞女给我的印象看上去约莫十七八岁的光景,丰盈而漆黑的头发,大发髻古雅而又奇特,鲜花般娇美的面容,眼角处涂抹着古色的胭脂红。

很显然,从舞女的头发以及她装扮成一幅妙龄女子的样子,“我”将14岁的舞女误认为十七八岁。换句话说,舞女身上并未表现出年幼的特征,相反却透漏着成年人稳重成熟的一面:美丽善良、举止文雅、恭顺谦和。

从文中部分细致的描写中,不难看出,舞女的行为举止的确让人难以想象她还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相反却处处显示着她成熟懂事、喜欢帮助别人的这种成年人应有的气质。

在这之后,随着旅途的不断接触,看上去十七八岁恭顺温良的“熏子”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羞涩、天真、清纯、童心未泯。

“我”对舞女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确实始于舞女的美貌,并因她的身份、职业产生过一时的邪念,但最终,舞女的纤尘不染、纯真无邪和质朴善良净化了“我”的心。作品中, 作者也是把初恋少女的纯洁视作一种人生理想来渲染的。

文章结局部分写道: 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这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

“我”感到一切都融为一体了,开始自然地接受别人的好意,也自然地去帮助弱小。原本孤僻、内向,拒绝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我”,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净化。

但“我”对舞女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却不得不在青春的遗憾与叹息中走向哀婉的结局。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独”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凉的基调。

四,作者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出色,那细腻优雅的风光描绘也是我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川端康成把《伊豆的舞女》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

“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剔透,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

“群山和天空的颜色都使人感到了南国风光”。

“雨停了,月亮出来了。 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亮的。”

川端康成把主人公放进这伊豆秋色中,使人物形象与自然情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细腻优雅的风光描绘,让我们身临其境,享尽淳朴伊豆的旖旎风光。同时,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清新淡雅的哀愁。川端康成通过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的有机结合,构筑出“物心合一”的美学思想。

这不正是啄木鸟的卓老师最近在教我们的!“细节之美”中细节心灵化描写的最好范例吗?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

川端康成的小说大都数还是比较难懂,他的每部作品似乎都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悬殊而淡漠,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距让彼此的相伴和信任显得弥足珍贵。旅途虽短暂但却足以让“我”铭记,温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

总之,大作家该学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多学习,才能有所进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