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豆的舞女》透析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伊豆的舞女历史背景 从《伊豆的舞女》透析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

从《伊豆的舞女》透析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

2024-07-02 07: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淑玲

(西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从《伊豆的舞女》透析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

王淑玲

(西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杰出短篇小说,是其前期创作的代表之作。小说以作者对一名舞女的感情发展为主线,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巡回艺人们的生存现状,观照了处于社会底层生命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价值意义。本文以期透过川端康成这双“文学的眼睛”,通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巡回艺人所代表的社会底层群像的解读,深入考察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透析作品所反映的底层群体生存价值观。

伊豆;舞女;社会底层群体;生存价值观

一、引言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也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的一生创作小说达100余部,中短篇多于长篇,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前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亦是其成名之作。1926年,《伊豆的舞女》在日本新感觉派所办的刊物《文艺时代》上一经发表即引起了日本文坛的轰动,被赞誉为体现了“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的文学作品,并先后6次被搬上了银幕,足可见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以风光旖旎的伊豆为背景,以独自在伊豆旅行的一位青年学生与年少舞女邂逅相遇,并产生朦胧情愫的情感故事为主线,通过青年学生“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透视以巡回艺人们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群体真实的生活情景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讲述了他们不幸的生活遭遇和悲惨的命运。

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将关注的基点确立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且受尽歧视的巡回艺人,在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底色的同时,又以褒奖的笔调,赞扬了他们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勇于承受压力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以及在悲惨的境遇中所呈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他们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受尽了苦难和欺凌,尽管如此,他们却始终保持着最美丽的形象和最纯洁的情感。在与苦难命运抗争时,他们正义、勇敢、乐观且富有仁爱的同情心,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他们开朗、热情、并富有强烈的生命力冲动。从他们的身上,作者高扬了社会底层群众生存的价值意义,并将生命的价值与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作品中,作者还将一路所遇的各类人物穿插在笔端呈现,他们也大多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生命群体,有受尽病痛折磨的茶馆老人,失去儿子和儿媳的老奶奶与三个孤儿等等,体现了川端康成在历史语境下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生存价值的哲学关怀。

二、巡回艺人的生活困境

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的本身即造就了人的价值,从这点上来说——生存即是价值或意义,考察人的生存现状就是追问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伊豆的舞女》中,作者的笔端处处流露着对处于底层巡回艺人的生活境遇的关注,他们的处境艰难而辛酸,处处受到排斥和歧视,甚至是压迫,为了生计,他们辛苦而艰难地四处奔波。青年学生跟艺人们一路的结伴同行中,亲眼目睹和感受了巡回艺人们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文中通过不同的侧面,活生生地映衬出了巡回艺人们真实的生存困境,强烈地折射出了社会底层群体生存的实情。

(一)从不同人物对巡回艺人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排斥、歧视

1.青年学生与巡回艺人同时在一家茶馆休息时,茶馆的老婆子表现出的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我的皮肤上起了鸡皮疙瘩,浑身发抖,牙齿在打战。老婆子进来送茶,我说了一声好冷啊,她就像拉着我的手似的,要领我到她们自己的住屋去。“唉呀,少爷浑身都湿透啦。到这边来烤烤火吧,来呀,把衣服烤烤干。”

我向送走她们的老婆子问道:“那些艺人今天夜里在哪里住宿呢?”

“这种人嘛少爷,谁知道他们住在哪儿呀!哪儿有客人留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了。有什么今天夜里一定的住处啊?” 老婆子的话里带着非常轻蔑的口吻,甚至使我想到,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要让那舞女今天夜里就留在我的房间里。

在与茶馆的老婆子简短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学生与艺人的高低贵贱之分。老婆子对待青年学生处处尊重,称呼为“您”或者“少爷”,而对艺人的态度却十分的冷漠,甚至鄙视他们。从对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艺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凄苦生活。

2.在沿途的旅馆中,青年学生与卸下了纸头的行商下棋,纸商表现出的对巡回艺人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

“串街卖艺的来了。”

“哼哼,这些角色,没道理……”纸商指点着棋盘说。他入迷地在争胜负。

纸商一眼也不朝艺人那边看,一目一目地数着棋盘上的目数,愈加小心在意地下着子。女人们把鼓和三弦摆在房间的墙角里,就在象棋盘上玩起五子棋来。这时我本来赢了的棋已经输了,可是纸商仍然死乞白赖地要求说:“怎么样?再下一盘,再请你下一盘。”

3.旅馆老板娘对巡回艺人蔑视的态度:

在旅馆中,看到青年学生和艺人交往时,看起来纯朴亲切的女老板娘忠告说:“请这种人吃饭是白浪费!”

(二)从青年学生的眼睛中,透视出巡回艺人们辛酸而凄苦的生活境况

小说中写道,青年学生看到在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竖立着“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的牌子,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将艺人与乞丐等同起来,从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艺人社会地位的低贱。

在青年学生与荣吉的交谈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巡回艺人在出行中都随身背着大件的行礼,有衣裳甚至锅子茶碗以及演出用的鼓和鼓架子,又一次表现了他们四处飘零的生活情景。文中多次提到夭折的孩子,年仅17岁的千代子在卖艺的途中由于辛劳而早产,两个孩子竟都夭折,而她身体尚未及恢复便不得不踏上旅程。

“就是这么点……”舞女从拳头里向妈妈的手掌上倒出了五角零碎的银币。“女人刺耳的尖叫声像一道道闪电,不时地划破黑魆魆的夜空。”“舞女和百合子拿着筷子到隔壁房间去吃鸟店商人剩下的鸡火锅。”等等描述,都一览无余地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巡回艺人们艰辛的生活和生存的困苦,倾注了作者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的同情和怜悯。

三、巡回艺人的生存价值观

人的生存本身则蕴含着价值意义,人的活动也以价值为核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生活层面中的人对生存价值的追求和选择的不同,形成了纷繁多样的生存价值观。人是特定的存在物,人的生存是靠后天的物质生产实践劳动来维持的,因此人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美国哲学家赫舍尔有句名言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可见,所谓的生存价值观,即是指人在生存论意义上对个体的价值追求、价值的选择等所形成的根本认识、观点和看法,是关于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存的意义、作用和各种价值之间关系的认识。生存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人的生存目的、生存意向、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表现在人整体的生存样态中。

在小说《伊豆的舞女》所展现的巡回艺人形而下的生活环境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辛酸悲苦的现实存在图景,还可以聆听到他们在面对苦难和命运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灵魂上的价值意义,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的纯善与美,因此,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在川端康成笔下不仅仅是叙述过程,而是精神的诗性表达,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巡回艺人虽然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们的精神并没有被社会现实的歧视和偏见所压垮,他们依旧坚韧地生活着,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体现着积极宽厚的生存意味。

(一)正视并承受苦难的生命力量

人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中,人对于苦难的认识和承受的方式正是其生存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随着小说中诗意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物主体正视苦难与生命的勇气,这种勇气内化为他们坚韧、忍耐、宽容的精神品格,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舞女在倍受歧视与冷漠的生活中,却依旧努力地学习三弦琴,为了生存而奋斗,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地追求着生活的温饱,在与苦难对抗的过程中他们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位置和生存方式。或许他们的命运是可悲的,但在他们能够正视生存的苦难、正视命运的艰辛,并以一颗平和与宽容之心坚强地承受着,他们以最简单和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二)积极和乐观的生存态度

生存尽管充满了苦难,但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保持积极与乐观的人生姿态,并执著地坚持着,却更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在巡回艺人的身上,分明漾溢着一种生活的温情和乐观、积极的生存姿态。

“晚上我到小旅店去,舞女正跟妈妈学三弦”、“舞女叫着老伯伯老伯伯,求鸟店商人给她读《水户黄门漫游记》”、“我一开始朗读,她就立即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文中的这些描述,都可以看到年少的舞女不仅纯真,而且酷爱读书,表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作者更是直观地表达了社会底层群体乐观的精神世界,“我逐渐了解到,他们旅途上的心境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么艰难困苦,而是带有田野气息的悠闲自得。由于他们是老小一家人,我更感到有一种骨肉之情维系着他们。”一路所行中,她们真诚和善地与他人相处,会“拿铜板给那些摇摇晃晃走进房间来的小孩子”,会诚挚地邀请青年学生“到冬天休假的时候,我们划着船去接您。请先把日期通知我们,我们等着。住在旅馆里多闷人,我们用船去接您。”在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她们没有忘记死去的小孩子,时时想着悼念那个仅活了一星期的幼小亡灵。她们有时会唱歌,也会笑谈,以至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在回忆中都“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三)洁净与善良的精神之美

人生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主体的人懂得追求生命、创造生命并实践生命,在苦难中保持着争取着自由,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寻求着希望的曙光。她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人格,自尊、自重、自爱,不因身处社会的底层,就任意地接受别人的接济和同情。荣吉不轻易接受“我”送给他的为数不多的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在“我”动身离开那天,荣吉又给我买了四包纸烟、柿子和清凉剂,表现了他善良而仁厚的情心情怀。舞女阿薰更是纯洁而天真,无论是听书时一本正经的认真模样,还是淋浴时的裸露,她都宛如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素色莲花,她自然而美丽的外表,纯净而圣洁的心灵,她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在青年学生“我”的心灵湖面上泛起了朵朵水花,她集美丽、温柔、纯洁、善良于一身的精神之美,也使读者的灵魂在阅读中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四)传统价值观的阴笼

《伊豆的舞女》中,作者不仅从积极的层面上探寻了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亦表现了他们身上深受传统文化禁锢的群体本位价值观。

文中描写道“下面有泉水,赶快来吧,我们都没喝,在等着你们呢。” “快点,请您先喝吧。我怕一伸手进去会把水弄浑了,跟在女人后面喝,不干净。”“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一旁”、“她走在我后面,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等言语行为,处处表现了舞女们在世俗社会面前,依然信守着世人看轻艺伎,看轻女人的传统观念,与现实自觉地保持着距离。

四、 社会底层群体生存价值观的深度解析

《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情感的表达上,他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疾苦,反映了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人生价值的追问。那么,他因何缘由将自己终极关怀的目标定位为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又是从何种角度来思考和表现他们的生存价值?

(一)时代根源

《伊豆的舞女》于1926年问世,正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全球经济从农业自然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过渡,日本政府不断地试图扩张而拼命发展军事工业,不惜挑起战争。但是随着二战的失败,日本军国主义的美梦惨然破灭,西方文化汹涌而来,使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同时,由于工业的膨胀,至使产业工人大量失业,使大批的民众陷于贫苦阶层,古老的艺伎文化与全盘西化的日本社会格格不入,处在被边缘化的地步,艺人们身处社会的底层,不断地遭受着欺凌和歧视。《伊豆的舞女》正是在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都在发生着痛苦的嬗变时代根源下产生的。

(二)作者个人生活及创作背景

每一位文学家的终极思考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而川端康成对于生命价值的思索与他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时在伊豆的旅行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青年学生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刚满2岁时父亲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祖母又病故,他只好被寄养在姨妈家,10岁时姐姐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可以说“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的整个童年生活,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根性”,而这种气质从此便血肉相连般地融化在他的人生价值观及文学创作思想中。他的性格具有着孩童般的稚朴、明亮的一面,而悲惨的境遇与生命的痛苦又使他极易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产生命运相怜的共鸣,受病痛折磨的老人、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和可怜三个孤儿、受人歧视的巡回艺人等等,这一个个苦难而悲哀的群像,激发了他心灵底色中相似的疼痛,既而由此向处于差别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发出了同情和怜悯的声援。

(三)作者生存哲学的佛典渊源

在日本文学史上,许多的作者都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川端康成亦是其中的一个。川端康成把“佛典”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是别具慧眼,有其自我认定含义的。在佛教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绝对的,世间万物本就是混乱无序、卑贱低微的,人生来也是苦的,人类只有凭藉自己的力量进行节戒,用禅定的方式收性敛心,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才能觉悟于苦难,新生于涅惣(慧),达到永生澄明的境界。这种思想来源深刻地影响了川端康成,使他在创作中尝试着挖掘一种凝结在人类苦难中却又脱俗而出的精神深度、道德归向和精神闪烁,这或许也就是他“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的主要原因吧。

结束语

《伊豆的舞女》的整个故事中,都闪烁着作者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与探索,而这种强大的创作动力与时代的背景及作者自身人生的悲痛和寂寞密切关联,但在表现社会底层群体生存困境的同时,川端康成又让精神的光彩和生命的力量照耀在其中,使人物群像的生命价值得以超脱和升华。《伊豆的舞女》所蕴含着的生命之美,爱与善,永远值得后人品味与思索。

[1]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三).叶渭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叶渭渠.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美(代总序)[M]//川端康成作品.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4] 王立名.对人性归宿的东方式思索——谈日本川端成小说的主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4-03-27

王淑玲(1975- ),女,陕西富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I106.4

A

1004-941(2014)03-0113-04

猜你喜欢 社会底层伊豆舞女 我的伊豆阅读(书香天地)(2022年2期)2022-03-12善良者的苦难,无法忽视中学语文·教师版(2021年7期)2021-09-13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年4期)2021-05-14《盲山》的“盲点”释义名作欣赏·评论版(2021年4期)2021-05-04舞之美作文小学高年级(2021年12期)2021-04-14也谈﹃舞女大班﹄南方周末(2021-03-18)2021-03-18雷蒙德·卡佛青年文学家(2019年5期)2019-03-13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2期)2017-05-31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其它文章中国创世神话类型研究述评近三十年中医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与展望论西藏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载体周族的源流、历史贡献及当代发展祖先崇拜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湖南维吾尔族研究述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