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唱片的繁华退却,未来江何去何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伊朗的未来何去何从是什么歌曲 实体唱片的繁华退却,未来江何去何从?

实体唱片的繁华退却,未来江何去何从?

2024-07-11 06: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别再说CD音质好 普通听众就图方便

也许正是因为“有损”二字,令许多CD粉在最初对mp3望而却步。那么,CD音质与mp3究竟有什么根本区别?比如去印刷大幅海报,对方通常都需要提供TF格式的图片文件,因为这类文件精度高,印刷效果好,但如果是大格式的JPG图片,也能达到接近的效果,差别肯定有,但似乎大家都能接受。其实mp3的音质已经能够令大部分人满意,又有着方便存储和传播的优点,在习惯了mp3带来的便捷之后,加之免费下载的巨大诱惑,数字音乐逐渐取代CD,改变了人们的收听习惯。

在80年代初,国内原创流行音乐还不发达,不少唱片公司是从“扒歌带”起步的。“扒歌带”算是一种模仿和抄袭的雅称,即用临摹的方式将欧美或港台流行音乐的旋律、配器记录下来,再交由本土乐手和歌手演绎。1983年到1984年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出版社和公司,但竞争并不算激烈,因为市场实在太大了。这些公司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扒歌带”,老一辈的通俗歌手如陈明、毛宁等,都唱过“扒歌带”的歌曲。

唱片公司的明星制以及全国媒体娱乐版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唱片销量。一时间,内地歌坛出现了毛宁、杨钰莹、黄格选、林依轮、陈明等一批有特点的歌手,大街小巷的音响里和电视节目里回响的都是他们的歌声。与此同时,环球、滚石、华纳等国际大牌唱片公司也相继进入内地,并带来了港台歌星在内地的一阵热潮:“四大天王”、周慧敏、叶倩文,再到后来的张惠妹、李玟、任贤齐,各种风格迥异的歌手成为那个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而买磁带、CD似乎也成了歌迷听音乐、支持自己偶像的最直接、最必不可少的方式。

海外市场长期繁荣 五大唱片公司霸占全球市场

就在国内唱片行业方兴未艾时,全球唱片市场早已是一片火爆。1979年,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Off the Wall》在全球市场劲销2000万张,至今其个人唱片的全球销量已超过3亿张。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猫王个人也已售出了超过1.5亿张唱片。

专辑销售的火爆离不开唱片公司这一推手:在上个世纪,全球近乎75%的唱片市场都在华纳、EMI、BMG、SONY、环球这五大唱片公司手中。

这些唱片公司多有着百年老店的背景,如EMI的前身之一是Emile Berliner在1898年创立的HMV,即著名的小狗聆听留声机的商标,另一个是成立于1929年Columbla公司,两者合并成立了EMI。整个80年代,EMI的经营状况颇佳:The Beatles、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d等知名艺人为公司赚了大钱。

杰克逊《Thriller》专辑销量无人打破

SONY公司的前身CBS在60年代拥有大批新生代摇滚艺人,史上销量最高的迈克尔杰克逊专辑《Thriller》就由CBS发行,截止2009年,该专辑销量已经超过1.1亿张,被写入吉尼斯记录“全球最畅销专辑”。

当年,宋柯一句“唱片已死”得罪了不少业内人士。其实许多人没有注意到他的后半句,“但音乐不死。”

尽管市场上依然有CD的销售,且偶有数张会冲到不错的销量,但音乐界早已不在把唱片当作铁饭碗。版权、商业演出等附加在音乐本身的价值才是音乐界更加看重的。

唱片衰落只是音乐载体的更迭,只要音乐会继续活下去,这就是黑胶、磁带、CD们最大的贡献。在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从制作到传播都会更加便利,因此音乐不仅会活下去,还会越活越好,相信作为前辈的黑胶、磁带、CD们,也会带着笑意接受、注视、见证这一切。

---------------华丽丽的分割线---------------

作者:北京小易科技有限公司娱乐事业部主编、知名互娱评论人、专栏作家

微博:@小易娱乐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