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如何能留住人、引进人、用好人,让人才大施才能、大显身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企业怎样留住人才的案例和分析报告 振兴乡村,如何能留住人、引进人、用好人,让人才大施才能、大显身手?

振兴乡村,如何能留住人、引进人、用好人,让人才大施才能、大显身手?

2024-02-16 03: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组织建设人才、文化建设人才、农业技术人才,是乡村振兴初级阶段最需要的人才

➤拓宽乡村就业创业渠道,吸引本土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成为乡村振兴、农村管理的重要力量

➤中坚农民和低龄老人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让他们成为组织、联系和动员其他农民群众的桥梁

  文 | 杨华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脱贫攻坚后的成果巩固、乡村振兴政策的接续发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人从哪里来。

  驻村干部帮扶乡村、发展产业,成效显著。但着眼乡村未来的长远发展,更需要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让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公里扎实落地。

  为乡村发展积蓄后备人才力量,既要引得来人、留得住人,也要用好乡村里的中坚农民和低龄老人力量。

  未来农村急需三类人才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既要收官脱贫攻坚任务,也要跑好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接力跑。未来乡村振兴的薄弱点与关键点仍在广大中西部农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青壮年农民离土离乡,到城市打工创业。随着人口外流、空心化加剧,中西部许多村庄日渐式微,有的可能逐步自然消失,有的未来可能会发展为中心村或集镇,聚集一定规模人口,实现公共服务下沉。

  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初级阶段,农村发展急需三类人才:

  第一类是组织建设人才。无论是贯彻落实振兴发展的方针、政策,管理村务;还是联系、组织、动员、服务群众,都离不开组织建设人才,离不开村干部。他们既要保障乡村的发展稳定,又要面对面地解决村民需求与问题。特别是随着农村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提速,未来的农村发展将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农民也会产生新需求,乡村治理需要新手段、新方式。

  新时代的乡村建设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向农村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要继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建立“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第二类是农业技术人才。《“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发展目标。面向未来,需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不同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具有专业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特点,传统“熟能生巧”的方式可能不管用了,需要引进、培养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土专家”“田秀才”。

  第三类是文化建设人才。摆脱了绝对贫困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强度将有所降低。未来乡村将瞄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目标,如何能够树立弘扬农村文明新风,是一道新考题,需要补上文化建设人才的新缺口。比如,在农村跳起广场舞,也需要有积极分子组织、引导,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一些地区纷纷出台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等方面下足功夫,既注重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更想方设法引凤归巢,吸引青壮年、致富能人回乡创业。

  一方面,将本土人才资源当作重要支撑,善于从脚下土地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

  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优化本土乡村人才成长、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工商企业等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本土乡村人才的技术技能优势,吸引留住农村最有活力的力量。

  同时,建议结合本地实际,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让愿意留在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能在土地上获得更大收益,增加其留在乡村、回归乡村的动力。

  另一方面,同步改善农村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尽可能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解除返乡农民群体的后顾之忧。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也能增加农民在乡村的就业机会。比如,有的乡村已经探索在中心村建立“四点半课堂”、设立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心,招募本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为部分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造了条件。

青春之花绽放脱贫攻坚战场。这是31岁的广西南丹县八圩瑶族乡文家村驻村第一书记

黎祖役(左)与村民交流养牛产业发展问题(4月29日摄) 曹祎铭摄/本刊

  不能忽视中坚农民和农村低龄老人

  中坚农民和低龄老人,是农村本土人才中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好他们的不同功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其组织起来,成为组织、联系和动员其他农民群体的桥梁。

  何为中坚农民?在农村通过耕种中等规模土地、承包工程、跑运输、零售批发、非正规领域就业等获得中等收入的农民,年龄在30~50岁之间,可被称为农村的中坚农民。这类群体在农村数量不多,但作用很大。

  中坚农民的主要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在农村,有的主要利益关系还在土地上。他们在村里的时间长,对农村情况熟悉,关心农村发展,热心农村公益事业,有的在群众中有威望,也有一定的见识和胆识,是村组干部的后备人选。

  不少农村地区,都有意将中坚农民选拔为村组干部,让他们发挥组织、带动农民的骨干作用。

  比如,有的基层组织对中坚农民建档立卡式管理,将他们纳入人才库。湖北孝昌县农村的“四有人士”、湖南农村的“村级好人工作站”、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农村各类型农户归档(如信用户、创业户、规模经营户)等,都是如此。

  而农村低龄老人,岁数在50~70岁之间,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能够自给自足,负担不重,在村里具有一定的威望,具备成为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重要力量的可能。

  一方面,低龄老人可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比如,成立老年人协会、舞蹈队等自组织,将低龄老人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培训,并给予其活动条件和物质设备支持,开展服务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既有助于培养村民的公共精神、参与精神、奉献精神等,也能够减少村社建设组织成本、监督成本。

  另一方面,针对农村高龄老人、生病不能自理的老人照料这一难题,也可以将低龄老人发动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养老。比如,可通过鼓励农村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成为农村家庭养老的有力补充。□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