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儒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介绍孔子和儒家学说不少于100字 汉服儒心

汉服儒心

2024-07-03 09: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另一重要特征是系带隐扣,即用系带固定,无扣或隐扣。汉服一般用左右两组系带分别固定,同时在腰间加以大带和长带。这一定程度上受儒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的人文思想影响。 腰间大带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是礼仪制度的体现。

汉服的发展

03

随着王朝更迭和岁月流转,汉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其中的发展变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周时奠定了汉服“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周吸收夏朝出现的象征王权的十二纹章,配合分封的等级制度,已有完整的冠服制度,与国家的礼仪等级相互呼应。

历史一转进入春秋战国,一个诸侯争霸兼并的混乱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衣冠异制,前代形成的服饰等级制度遭到破坏。诸子百家蜂起,各自不同的政治观念也体现在服饰上:道家隐世,衣衫简朴;法家关注法治革新,疏于谈论服饰;墨家节用节葬,不重复杂的冠服……只有儒家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赞扬夏商周的冠服制度,宣扬“道协人天”的思想,把服饰看作礼制的重要内容。

秦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包括衣冠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服饰整体呈现厚重古拙的特点,以层层叠绕的深衣和富丽沉厚的纹饰为主旋律,极有气魄,体现出空前的气势。

进入汉朝后,经由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对冠服制度的影响格外明显。 汉时依据四书五经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深衣”作为礼服的礼制地位最终确立。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在礼仪制度方面大多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魏晋是另一个乱世,一个思想动荡的时期。儒道释思想相互影响,玄学兴盛。人们追求潇洒飘逸的素淡自然之美,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衣袖也变为敞口,汉服褒衣博带的特征在此时突出地表现出来, 衣带当风间一举手一投足尽显那个时代独有的风度。

南北朝时汉服与胡服诸多交流,相互影响。骑射生活中便于劳动的胡服如裤褶、裲裆、半袖衫等在中原民间流传,后又影响了汉族官服。北魏孝文帝为加快鲜卑政权汉化,进行改制,改变鲜卑族的衣冠制度,史称“魏孝文帝衣冠改制”,同时学习儒学及汉族政权的各种礼仪制度吗,对民族融合有重大意义,为隋唐多元文化的发展与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

统一的隋唐王朝是自汉以后的另一座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尤其是唐朝,以开放的姿态鼓励多元文化交流,佛教等外来思想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互交流融合。 服饰上也趋向开放,布料轻薄舒适。女子着装以襦裙为主,群腰系得较高甚至系到胸部以上,衬托出丰腴曼妙的体态,呈现出雍容的美感。

空前强盛之后是不可避免的衰败。宋明时理学兴盛,强调封建伦理纲常,强化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控制,服饰文化趋向朴素保守,用色纯朴淡雅,崇尚“清水出芙蓉”之美。同时主张“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旧”,统治者的冠冕衣裳华丽异常,重装饰,尚繁丽华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各种社会矛盾危机悄然蕴藏其中。

清军入关以后,要求汉族人民剃发易服。为巩固政权,实现对汉人的统治,清朝统治者着重对汉人进行文化方面的同化影响。以“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和铁腕手段使“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千年的汉服制度由此终结。

近现代以来随着儒学复兴的不断发展,民间自发兴起“汉服复兴运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人们加入其中,研究传统汉服衣冠形制,致力于使汉服这一民族服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推进汉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生发展。

汉服的精神内涵

04

总结而言,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汉服中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染。主要可归结为:

宗法等级和礼仪制度。对等级和礼的重视贯穿整个汉服的发展史。重礼的思想体现在服装形制、配色装饰、着装礼仪等各方面。

尊天法地的思想。如前文已提到的服饰不同部位象征天地人、一年四季、十二月等,体现出天地人统一的思想追求。而五行理论则深刻影响了汉服的色彩,不仅有“衣正色,裳间色”的规定,不同的朝代依“五德始终”说各有崇尚的色彩。

仁爱与德行。儒家思想不仅重礼和等级,更强调为人德行与对人仁爱。这种理念灌注在服饰设计中,不同的形制中均体现“规矩绳墨”的象征寓意,生活中对于着丧服、戴礼帽等人的尊敬与礼让则是仁爱精神的实际体现。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汉服经千年发展,早已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而作为华夏文明主体部分的儒家文化始终对汉服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千百年后的今天,活在当下的“同袍”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呼吁丢失了自己民族服饰的人们重新认识汉服,渴望“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及其代表的传统礼仪文化必将在新的时代迎来全新的生命。

(作者:陶殷缘,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青年文学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