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给烧纸,问过你祖宗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介子推为什么要割肉给晋文公吃 清明不给烧纸,问过你祖宗吗?

清明不给烧纸,问过你祖宗吗?

2024-07-07 1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燕无双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清明节在即,又是游子归乡,三五成群,于田野山头扫墓的时节。人们在墓前焚清香挂纸钱,慎终追远;在青山绿水间踏行,且惜春光。

这个习俗,至今已延续千年。

然而,3月26日,江苏南通一则关于《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出炉。要求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告一出,顿时引炸热搜。特别是民政局、市监局两局联合发布,更是触痛老百姓隐痛,尤其是后者,不看菜谱看兵法,不抓食品安全要封“天地银行”,更是引爆了网友的情绪。

一些短视频平台博主,纷纷开麦,骂声连天。即便有一部分赞成禁烧纸钱、文明祭扫的网友,他们微弱的发声也淹没在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通这一举动,不陌生。2012年,河南周口轰轰烈烈的“平坟行动”;去年7月贵州又来一出半夜“倔人祖坟”;春节前四川不许老百姓熏腊肉……与今日的“禁止烧纸”如出一辙,无一不透露着上位者的不接地气,违背民情,简单粗暴。

事实上,南通政府不惜动用行政力量去干预烧纸,也可以理解:清明在即,大部分老百姓的祖坟都坐落在山间地头,焚烧纸钱,一个不慎,星星之火可瞬间摧枯拉朽。

今年之所以格外紧张,大概是因为春节刚过,国内两地就发生重大山火,一是贵州,一是云南,其中不乏因祭祀烧纸钱的案例。那连绵数百里的火海,任谁看了不心惊胆战?更不要提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不可估量。

但是,怕起火,要文明祭扫,可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可以加强巡逻管理,防患未然,才是真正的勤政爱民。一刀切不让老百姓祭祀祖宗,就能避免火灾发生?

那你能禁电动车吗?能禁寺庙吗?佛文化在中国鼎盛传播,释姓住持人的寺庙全国遍地开花,静安寺在上海直接拿下黄金地块。一年下来,烧了多少纸,又供奉了多少香火钱?怎么没见禁?

若说破除封建迷信,蜡烛,线香,鞭炮,菊花,烟酒,通通属于祭奠用品,怎么没见禁?

脑袋一拍,嘴巴一张,就禁止制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殡葬民俗用品,这不是在做事,而是懒政。

也难怪,今天连央媒都下场评价:简单粗暴,缺乏人情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舆论狂潮下,今天南通当地也出来响应了:禁止制售,不是禁止使用。

笑死人!这真是中国语言的艺术,说了等于没说。你都不让制售了,买不到,还烧个啥?

不让土葬,说是污染山林土地,改为火葬,我们忍了;后来又说烟花爆竹污染空气,禁止燃放,我们也忍了;如今连祭奠祖宗,追思一下已故父母亲人,都要被定义为封建迷信。网友不忍了,干脆骂街了。

烧纸钱祭祖,是老百姓对祖宗的追思,对已故亲人的怀念。老祖宗都不祭拜了,就算摒弃封建糟粕,进入文明新时代了?

真的不怪民众有这么大的反应,粗暴的将祭祀祖先归结为“封建迷信”,这是对民俗文化的蔑视,也是对老百姓关于信仰的亵渎。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清明祭祀的意义。

清明祭祀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国公子重耳被父亲宠姬陷害,与十几个家臣逃亡国外,一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 ,终致饿晕在路上。

家臣介子推,为救主公,割腿肉煮成汤喂给重耳。重耳感动的泪流满面,当即立誓:若登王位,必不相忘。

漂泊十九年,重耳果然回到了晋国当上君主,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他重赏了与之同甘共苦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按说晋文公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照道理来讲应该不是一个记性很差的人,对于始终追随自己的介子推怎么会忘记赏赐呢?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只知道介子推默默背起母亲隐居进了绵山。

介子推是生气了吗?按史书记载,应该是没有,因为他母亲问他:你不去求赏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了,图啥勒?他的回答是:晋献公9子,死的只剩下重耳,所以重耳继位,是因他本是天选之子,而不是我们这些追随者的功劳。

介子推实在是个高风亮节的名士!这样的人也很难让晋文公不想起他,于是派人进山请他,不料介子推已心淡如水,坚决不出山。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逼着他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后,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柳树而死。

晋文公很是悲伤愧疚,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每年烧山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来到介子推烧死的地方祭奠他。却见当初介子推“抱树而死”的那棵树,竟又重发新枝。而树洞里留有介子推写在衣襟上的几个字:为政清明复清明。

所以,晋文公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流传至今。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真假对老百姓而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传达出的介子推的忠臣之义,名士风骨,都值得我们膜拜追思。

同时,那棵烧焦又复活的老柳树,也蕴含了华夏民族朴素的生生不息的愿望。

抛开那些传说故事,清明节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人们在这个时节拜祭祖先,能保佑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这种仪式本身,也带有典型的农业社会的色彩。

之后数千年,清明节渐渐发展成为人们祭祀、追思祖先的节日。这一古老而庄重的仪式扎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历朝历代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那些埋葬着我们祖先的坟头,就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血脉一样富有韧性,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在这一天,皇家祭陵,官府祭先贤,百姓上坟。郊野间、山丘上,人群往来不绝。他们有的斜挎着柳枝,有的拿着装饭菜的盒子,有的背着一袋纸钱。

到了墓地,他们将周围的杂草除掉,在坟头上坟烧纸钱,在碑前添祭品。让另一个世界的人有饭吃,有钱花。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把祭祀祖先当作头等大事,庄严以对。还是哲学家冯友兰解释到位,他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

在墓前行鞠躬或跪拜之礼,是把先人的恩泽谨记于心,懂得知恩感恩。这是追忆先人的意义——不忘感情,让哀思得以寄托。

同时,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碑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这也揭示了中国人极其重视祭祀祖先的另一个意义:逝者归根,生者寻根。不忘根本,知道了来处,未来的路便有了参照。

百代过客,人生逆旅,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追溯,才知家风如何传承,家族如何辗转变迁。

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有一处。扫墓祭祖,在告慰先人的仪式上,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灵魂便有了归宿。

灵魂有归宿,人类才有信仰,知敬畏。知敬畏,方才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言一行才有标准和底线,为什么要推倒他们这份信仰和敬畏呢?

前些年韩国申遗,我们愤怒,我们反抗,竟然把端午节当做他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不由自主的以“革新”为名,在背叛、毁弃我们的传统文化。

请给这片美丽的土地,留点文化的根吧!

End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