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例】小学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形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长方形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微课例】小学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形状》

【微课例】小学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形状》

2024-07-02 15: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片段二:认识圆柱体

师:你们带来的物体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还有什么形状的?

生:圆柱体(学生纷纷举起手中的圆柱体)

师:我这儿也有这种形状的模型。它叫“圆柱体。”

师:这是圆柱体吗?(师出示“圆台”状的酸奶盒)

手势表决大约一半人认为是“圆柱体”,一半人认为不是。

生1:我认为圆柱体的两面是大小一样的“圆”,这个不是的。

生2:看,圆柱体是这样一直往前滚的,而这个东西是会打转的。

师:对了,圆柱体的中间应该是粗细一样的,而这个物体上面粗,下面细,两面不一样大,所以它不是圆柱体。

小朋友们开始小声议论:这是梯形吧?

师:这可不是梯形呀。

生:那这是什么形状呀?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是“圆台”,你们以后会学到的。

师:这是圆柱体吗?师出示

生:我觉得圆柱体应该是这样高一些的,这个东西很扁,所以我认为它不是圆柱体。

师:就像我们人一样,有的长得高高瘦瘦,有的长得矮矮胖胖。但是因为都有人的特征,所以都是人。这个盒子符合圆柱体的特点,只是长得不是很好看,但是它的形状也是圆柱体。

【评析:本环节经历了“初步感知——以反突正——变式训练”的过程。1、初步感知。从课堂实录来看学生仅仅认为像可乐罐、薯片罐这样的物体才是圆柱体。这是学生对于圆柱体最一般、最原始的认识。学生知道了圆柱体的名称,但对形状的本质特征没有真正把握,如何使学生获得对圆柱体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我想过提供一组各式各样的圆柱体,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圆柱体,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可能能够顺利讲出特征,但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上还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并没有学习的需求,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今天课堂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误点展开学习。2、以反突正。在学生认识了一般的圆柱体之后,我又出示: ,这是圆柱体吗?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认识圆柱体的本质特征,他依据什么去判断这是不是圆柱体,有点不合逻辑。这个环节意图何在呢?当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后,老师马上给出了明确答案,它不是圆柱体。紧接着追问:你们知不知道它为什么不是圆柱体?“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的,不过这个牛奶盒子上面有点大,下面有点小。”“如果上下一样的话它滚的时候是直着滚,而这个呢它会往边上滚,会转一个圈儿。”这里是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通过提供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正、反例的观察、比较、思考、抽象,概括得出圆柱体的本质特征。3、变式训练。经过上面的过程,概念建立了,学生对圆柱体的特征已认识了,是不是就完全懂了呢?接着我又出示了 ,这是圆柱体吗?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特征,但是理解并不深刻,他们还会受到很多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抓住学生的“误点”在此设计了“变式”,让孩子的想法充分暴露出来,在比较、说理中进一步加深对本质特征的理解和掌握。从一般——反例——变式,这样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本质特征有了清晰地理解,这些特征是他们自己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的出来的,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有了提高和发展。】

片段三:辨析

师:这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啊?出示

手势表决大约一半人认为是“长方体”,一半人认为是“正方体”。

请你们讨论一下,看谁说得有道理。(同桌热烈地进行讨论)

生1:它只有两面是正方形。

师:你的意思是要每面都是正方形?

生2:正方体应该是方方正正的,每面都是正方形的。

生3:这个是长方体,它扁扁的,正方体应该是再高一些,每面都是正方形。

师:老师发现,你们最后都会讲到一句最关键的话“正方体的每面都是正方形的”。因为这个物体不是每面都是正方形的,所以它不是正方体。

师:这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啊?出示

手势表决5人认为正方体。(之后都发现自己错了改变了主意)

师:想象一下,这两个物体要成为正方体的话要怎样变?(学生静静地思考、想象)

师:把这个扁扁的长方体升高、再升高,升高到什么程度?(配合手势)

生:高到这几面也是正方形就行了。

师:把这个长长的长方体变矮、再变矮,矮到什么程度?(配合手势)

生:这几面也是正方形就行了。

师:正方体有的大,有的小,但是一个正方体,它的每面都是一样的。

长方体有的高,有的矮,有的扁,但是不会每面都一样。

师:看来,我们不能粗略地想问题,只看到两面是正方形,就轻易地以为这是正方体。还得看看其它几个面的情况。这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

【评析:孩子很容易把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当成是正方体。在观察、比较之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把这个长方体进行怎样的变化,就能使它们变成正方体。孩子们开始安静地思考,想象。之后老师配合手势把扁扁的长方体升高,再升高;把长长的长方体变矮、再变矮。这个环节的效果是沟通了有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很像”正方体的形状和正方体还是有区别的。】

周老师的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取近似数》

成果类别:问题化学习数学研究课

一、主讲教师信息

1. 教师简介:

周丽琴,中学高级教师,一中心小学教育研究部主任,上海市第二届数学学科名师基地学员,区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区学科带头人,区十佳青年,区园丁奖、新长征突击手,问题化学习品牌教师。曾获上海市联盟杯教学设计一等奖,区中青赛一等奖,市中青赛二等奖、区数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2. 教师近照:

二、成果基本信息

小学四年级数学

沪教版第七册《取近似数》

三、成果简介

《取近似数》一课,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到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取近似数,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厘清“四舍五入”、“去尾法”、“进一法”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和应用价值。通过了解学生的普遍想法,确立了核心问题“近似数越接近原数越好?”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反复体验,和原来的想法产生冲突,层层递进,修正了“越接近越好”的想法,明白了合理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才是好的。课堂上创设开放的带有一定空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相异构想,搭建生生追问的平台,一方面在追问过程中把复杂的问题弄明白,另一方面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追问习惯,学生在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元认知等高阶思维方面得到锻炼。

四、成果广告词

创设优质问题情境,引发生生追问

五、专家推介

这节课问题化学习的味道很足,课堂随着核心问题的推进而展开,整节课生生追问此起彼伏。老师以取近似数的知识点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这比技能训练重要的多,孩子们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近似数是怎么用的。从今天的课堂也可以看出老师平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不管怎样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教学预设,但是更要关注课堂生成,心中要有学生,敢于接学生的“招”,让学生之间对话,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落地开花。

END

编辑:陈怡雯

在看点这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