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编内”与“编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编外人员 事业单位的“编内”与“编外”

事业单位的“编内”与“编外”

2023-08-09 1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什么是编制?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员额编制以及国企编制(国企编制不由财政拨款保障,而是由企业自行负担,银行编制属于国企编制的一种)。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

3、什么人属于编内人员?

即便是在同一事业单位,由于用工制度的改革,用工方式的灵活,工作人员的身份也不一样,其适用的法律也各不相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分为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

所谓编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已经纳入了单位的人事编制,相当于正式员工,指通过正式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且在组织部、人事局内有注册的工作人员。

4、什么人属于编外人员?

编外是没有纳入单位人事编制的非在编人员,即并非由组织部、人事局组织考试招聘,而是由用人单位招聘的工作人员。编外人员通常又可分为备案制人员、合同制工作人员、劳务派遣工。备案制人员可以理解为浮动编制,其招聘方式和待遇等,与原事业编人员是完全相同,但备案制定岗不定人,岗位还是编制岗位,但是人员并没有编制。事业单位和备案制人员应当签订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合同到期了,双方可以继续签约或者不签,使双方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权,是事业单位逐渐收回编制的一种方式。合同制工作人员一般是指和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待遇和福利根据签订的合同内容确定。劳务派遣员工通过劳务派遣形式与派遣公司建立劳动关系,派遣至事业单位用工。

为规范编外人员的用工、保障编外人员的合法权益,四川、绍兴等地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或派遣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强调了编外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实践当中,有的单位可能会和编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而非劳动合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签订了聘用合同就等同于编制内的人员,聘用合同是政府管理下的诺成性合同,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的人事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人事关系需要在主管部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间履行一定的申报、备案手续。但在法律适用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并没有将编外人员排除在外,部分地区明确事业单位的编制外用工可签订聘用合同的,按照相应的聘用制规定进行处理,裁审机关也会认定为双方存在的是人事关系。

5、编内和编外的主要区别

编内和编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区别:第一,人事关系不同,编内人员的人事关系由当地人事局管理,编外用工的人事关系由事业单位本单位、人才交流中心或劳务派遣单位管理。第二,薪酬发放主体不同,编内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当地财政部门发放,编外用工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是由事业单位本单位或者为劳动派遣公司代为发放,起初,编内与编外工资和待遇相差较大,但随着近几年事业单位去编制以及同工同酬的改革下,差距有了一定的缩小。第三,签订合同与法律适用不同,编内人员应当根据人事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优先适用事业单位管理条例等人事相关规定,无规定的可以按照劳动法规执行。编外人员通常则根据用工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劳务合同、用工协议等,适用劳动关系领域的法规或民法。第四,职业发展不同,编内人员在考取职称后,职位可能会晋升,编外人员一般没有晋升空间,与此相关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有相应的限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