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建筑风格:南德和北德有何区别?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巴洛克建筑风格 德国建筑风格:南德和北德有何区别?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

德国建筑风格:南德和北德有何区别?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

2024-07-10 01: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罗曼式建筑以教堂为主,主要特征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

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沃尔姆斯大教堂是罗曼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范例。罗曼式的建筑风格是外表轮廓分明,门窗和拱廊采用半圆型、桶型或交叉拱顶,给人一种厚实、坚固、稳重的感觉。

塔高96.75米的施佩耶尔的纪念教堂就是德国最大的罗曼式建筑。由名及意,罗马式与古罗马遗迹有着密不可分的纽带,却比单纯翻版古罗马艺术更加丰富。

“圆形的拱顶、厚实的石壁墙、坚固粗重的墩柱、窄小的窗户”是一眼认出罗马式建筑的关键。相比其它建筑流派,不加多余润饰的罗马式建筑更显严肃。巡游莱茵河,很多罗马式建筑分布在两岸。在德国名城美因茨、班贝格、特里尔,都有着典型的罗马式建筑。

譬如德国的特里尔黑门和主教教堂,在德国最古老城市——特里尔的北角矗立着尼格拉城门,是全世界遗留的最大古罗马城门。石沙垒砌的城门因风雨洗刷而通体黑色,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门”,沧桑中庄严不减。

自罗马帝国时期,特里尔主教教堂几经翻修,糅杂多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罗马式大教堂的杰作。教堂有着鲜明的罗马式建筑风格——拱顶和厚实的墩柱营造出教会牢不可破的氛围;阳光只能透过狭窄的窗户照得内部影影绰绰,传达着神秘与超世的意境。

哥特式(Gotik)是13到16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它最先在法国出现,随后传入德国并发扬光大。哥特式建筑大部分是教堂,也有市政厅等世俗建筑。它的特点是: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型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

北德各地还建有不少砖砌的哥特式教堂,比如地处南德巴登-符滕堡州的弗赖堡大教堂,建于1340年,是哥特时期(1200~1500年)欧洲最精湛的、最有魅力的建筑,它与科隆的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400年)同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整体直线向上,塔尖直指苍穹,给人一种要摆脱尘世一切重负的感觉,神权时代,“升天”是全民的追逐,想要升天自然是因为离上帝越近越好。

因此,哥特式建筑也要造的越高越好,毕竟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得不提的哥特式建筑典范,还有科隆荣光——科隆大教堂,耗时600余年的科隆大教堂集细腻与宏伟,典雅与轻盈于一身。

在科隆教堂内,人类期望临近上帝的渴求将直达你心。难以想象,中世纪的工匠是如何建造出44米高的双顶;更加难以想象的是,在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缺失的前提下,他们又是如何将石料掏空,镶嵌入近万平方米彩色玻璃,让殿内明耀似火焰。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仿的榜样。

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没有勃兰登堡门,人们无法想象柏林是什么样。这座历史之门见证了德意志的兴与衰。从腓特烈大帝的七年战争,到拿破仑攻入德门的屈辱;曾有普鲁士的复兴,第二帝国的建立,也有第三帝国的暴掠与苏联卫兵的攻入。

它注视着两德的分裂与统一,柏林墙从建立到推倒。两百多年来,勃兰登堡门一直矗立在那里,风雨与岁月下不知从何时起已成为德意志的象征。

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是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

在德国文艺复兴式主要用于世俗建筑,如市政厅、宫邸和富商宅邸,最为成熟的建筑实例有奥格斯堡市政厅等处。巴洛克建筑是一种极具装饰性和戏剧性的建筑风格,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并逐渐传遍欧洲。

它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显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艺复兴式风格讲求工整、古典的比例,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譬如德国的海德堡城堡,歌德曾形容海德堡是“将心遗留的城市”。

而坐落于国王宝座山顶上的海德堡城堡,经过历史上几次扩建,最终集合哥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三种风格,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代表作。即使城堡由于风雨和战火侵蚀已有破败,却仍能看到工整的立柱矗立其中;整个城堡包裹在红褐色砖石中,比例和谐,气魄依旧。

巴洛克(Barock)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添上了华丽、夸张的姿态,就形成了巴洛克式风格。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等建筑。其特点是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克风格由于教堂有表现神秘宗教气氛的作用,用于宫殿府邸则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豪华感。后来在巴洛克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纤巧玲珑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叫洛可可(Rokoko)。

作为巴罗克和洛可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班茨、埃塔尔修道院的教堂、十四圣者大教堂及施泰因嘉顿附近的维斯教堂。这种建筑外表华丽、线条曲折多变、光线阴暗光分,整体建筑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生机勃勃的感觉。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建造的“无忧宫”可称得上是洛可可式建筑的一颗明珠。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

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修会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

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首先出现在法国,如弗朗索瓦·芒萨尔设计的拉斐特之家城堡,随后遍及欧洲。

假如你看到一样古建筑装饰绮丽,甚至有些金光闪闪,很可能就是巴洛克式风格。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师们喜好炫技,追求形体的不稳定性,最爱用画家常用的透视法夸大空间比例,让整个室内空间充满跳动感和曲线感。

譬如德国的“万宫之宫”维尔茨堡宫。在法兰克福和纽伦堡之间的河谷盆地里,坐落着德国最宏大、壮丽的巴洛克式宫殿——维尔茨堡宫殿。维尔茨堡宫是德国南部巴洛克时期最为宏伟精美的城堡建筑,早在1981年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南侧的宫廷礼拜堂,穹顶之上有着600平方米壁画,栩栩如生;椭圆与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结合巧妙,再配上富丽堂皇的立柱,令人赞叹;东侧的宫廷花园,喷泉、瀑布、台阶、植物、林荫小道散布其中,大大小小的雕塑引人入胜。

最有巴洛克式富丽堂皇特点的便是镜厅,抬头望上,大量金饰和镀金装饰金光闪耀;环绕四周,附有绘画的镜面光泽闪烁,光怪陆离。

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包括:宽阔的、有时是圆形的中殿取代了狭长的中殿;戏剧性地使用光线,强烈的光影对比,明暗对照效果(如威尔腾堡修道院教堂),或依靠窗户实现均匀照明如温加滕修道院教堂。

大量使用装饰品(通常是镀金、石膏或粉饰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画;外部立面的显著特点是通常有戏剧性的中央突出部分;内部通常只是绘画与雕塑的框架,特别是后期巴洛克。

十二世纪以前的德国建筑

错视画法般的虚幻效果,绘画与建筑的混合;在巴伐利亚、捷克、波兰和乌克兰的巴洛克式建筑普遍存在梨状穹顶;天主教国家的圣母柱和圣三柱,通常因黑死病结束时的感恩而建。

在十二世纪以前,德国主要建筑集中在莱茵河流域,建筑的外部多以顶尖或者钟塔状为主。二战以后,德国分裂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之后又重新统一。德国被分裂以后,其建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带有非常强烈的民族个性。自1957年过后,德国的建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后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当中,被禁止的“先锋派”建筑重新受到众人的追捧。第二个阶段是高潮期,也就是在经济重新发展起来以后,有了高速发展的经济作为奠基,德国建筑方面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条件。

第三个阶段是探索期,已经平稳下来的德国建筑大师重新思索建筑文化。各国的建筑流派进入了德国西部,使这个地方变成了建筑行业的实验室。柏林爱乐音乐厅和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等等,都是在建筑大师重新探索时的建设作品。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后来的工业革命,德国建筑在不同的时代传达着不同的内涵特点,德国与时俱进的建筑也为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