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创新精神的基本特征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

2023-08-16 06: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一种主体精神、自由精神、探索精神、改革精神、理想精神和求实精神。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和基本观点中,而且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中。 

 创新正成为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创新精神也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创新,对创新进行理论研究十分必要。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可以正面地界定创新,列出创新的内容,揭示创新的本质,找出创新的主体与途径等。而关于创新的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弄清马克思主义与创新的关系,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观点,特别是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大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与创新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创新的品格和精神;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有关于创新的论述和内容;三是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地研究创新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本文主要探讨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界定

 创新是标志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概念,指的是人们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借助相应的客观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出新的观念、技术、产品和制度等,从而推动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活动。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崇尚创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并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品格、特质、风格和精神面貌。

 创新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考察。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创新精神是一种主体精神。创新发生在人类社会中,发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它不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更不是一个非人化的过程。宇宙的创生,自然的演进,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诞生,虽然都包含着某种与创新相近的东西,甚至构成了人类创新活动的背景和条件,但严格说来,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创新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发动者和实施者。创新精神是人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它是一种属人的精神,而不是属物的精神,它体现的是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客观世界面前的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

 其二,创新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自由是人摆脱束缚,获得解放和发展的状态,与创新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和密切联系,因为创新也总是意味着突破旧状态和进入新状态,意味着人从旧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创新的过程中包含着自由选择的空间,如果一切处于既定状态而不可选择,那就谈不上创新。而且,创新通常是人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下实现的,是在思想高度开放、想象力高度活跃的状态下实现的,而在压抑、束缚、僵化的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因此,解放思想、崇尚自由是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自由的身心状态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条件,而人在观念、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又带给人类以更大的自由。

 其三,创新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求新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创新的实现是探索的结果。而所谓探索,就是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试探、尝试和摸索的过程,是一个接触和认识新事物并寻找其规律的过程。而探索的精神,就是敢于迈向新领域,敢于接触新事物,敢于采用新方法的精神,是通过不断的尝试而积累新经验的精神,是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而寻找正确道路的精神。探索精神中包含着好奇心,包含着人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科学家研究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之一。探索过程是不确定的,可以说充满着困难和风险,它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是宝贵的,但失败作为成功之母,也是同样宝贵甚至更为宝贵的。因此,鼓励探索,包容失败,是创新精神的内在要求。

 其四,创新精神是一种改革精神。创新必然要求主动地打破原有格局——不论是认知格局、实践格局,还是利益格局,而探求新的路子。这就是改革。改革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甚至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自我革命。当然,改革不是放弃原有价值立场和根本目标,而只是改变追求根本目标的道路和策略。但这种改革也必然会触动原有利益格局,引起保守力量的反抗,因而有时需要主动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可见,这种面向自身、针对自我的革新,这种必然会导致创新者自身巨大创痛的革新,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改革与创新经常联系在一起,甚至形成“改革创新”这一概念。而“改革创新精神”正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

 其五,创新精神是一种理想精神。创新精神不是一种一味“喜新厌旧”的精神,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和实现更高价值的精神。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理想主义精神。创新之“新”,不仅仅是新旧之新,而且是一种包含着更加先进、更加进步的意义的“新”。我们倡导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是漫无目的的创新,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理想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创新精神具有价值属性,是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创新,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那种没有正面价值,甚至只有负面价值的所谓“创新”,比如犯罪分子作案使用新工具、恐怖分子发明新炸弹之类,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创新,与我们所说的创新精神毫无共同之处。

 其六,创新精神是一种求实精神。创新,无疑需要突破旧有的界限,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需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但是,创新不是胡来,不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鲁莽行为。创新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并且遵循着理论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内在规律。一句话,创新精神包含着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可以说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压舱石,有了它,创新精神就能够始终坚守在科学的基础上,运用在正确的轨道上。有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兜售“永动机”“水变油”“长生药”之类,实际上是江湖骗子,与真正的创新也不相干。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看它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与创新有着内在的亲缘性和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浓郁的创新意蕴,体现着鲜明的创新精神。揭示和展现出这种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功能,而且有助于指导和鼓励我们当代的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由其本质决定,并体现在理论的形成、内容、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创立和发展三个方面来对其创新精神做大致的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来看,它是一种致力于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旧世界就是存在着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新世界就是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使命,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功能。这种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本质和理论功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创新精神。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注重实践、致力改造世界的理论。人类生活在世界上,人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 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前者主要揭示事物的真相,用理论来解释世界,而后者主要是用行动来改变世界,使世界更加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相应地,人们所创立的理论也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以解释世界为己任的理论;二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的这一名言鲜明地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格和理论使命。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不仅包括了理论上的创新,也包括实践上的创新,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起来,并且更加重视实践创新的意义。认识世界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认识世界也需要创新并包含着创新,但相比之下,那种改变世界的实践更强烈更突出地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创新如果仅限于思想理论领域,而不敢或不能进入实践的领域,不具有实践的精神,那么这种创新就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致力推翻旧世界的革命理论。革命是由于不满于现状而起的根本性变革,具有鲜明的变革精神。革命比改革和改良更为猛烈,其影响也更为深刻和广泛。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承认改革和改良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更强调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彻底的社会革命作为自己的重大目标。社会革命是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具有巨大的制度创新价值。而且,革命也是一个探索过程,革命目标的确立,革命领导集体和核心的形成,革命道路的选择,革命依靠力量的寻找等,无不需要一种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而在革命精神中,就包含有创新的内涵。革命精神,集中地表现在蔑视一切旧秩序和旧事物的气概,表现在打破旧事物而创造新事物的精神。革命者并不把自己的立场建立在旧有的价值上,而是从对旧价值的否定开始,遵循和倡导新的价值。因此,革命能够比较容易地打破旧世界,为创新扫清道路。破旧是立新的基础,破除旧的东西是建立新东西的前提,破与立是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破旧”本身已经包含着“立新”的成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理论,并不只是打破旧世界,而且要建立新世界,建设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是破,更是立。如果说“破除旧世界”需要创新并包含着创新,那么“建立新世界”就更是如此了。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革命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困难,因而更需要创新。不论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以及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都需要创新,都包含着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是消除旧势力统治,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过程,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顺利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进行得这样平稳而又彻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政策和举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在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建设过程中,也必须时时进行改革创新并不断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更是如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是一场艰难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这其中就包含着强烈的创新精神。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这样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了理论、政策和实践上的创新。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论。这种追求远大理想、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也包含着创新精神在内。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不是现实在思想上的简单延伸,而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升华和创新性建构。理想的产生,本身就是思想的创新。理想代表的是新的图景、新的方向和新的未来。对理想的坚守就是对创新价值的坚守。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它的提出和论证,人们对它的坚守和追求,都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体现了求新为新的价值取向。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对前进道路上困难的克服,对远大理想与近期理想关系的正确处理,对理想实现的道路和条件的寻求等,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看它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动不居精神和创新风尚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变动不居的精神。“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2]而在这种变动不居的精神中,或者与这种变动不居的精神相伴随,就有着一定的创新精神。与传统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因为这是资本家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这一点也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和文化。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它不是站在传统社会的立场来批判,就像封建的或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那样,而是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理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以资本主义为起点的,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本来就有崇尚创新的成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文化特别是西欧三大先进思潮的创造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创新的结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当时都是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是那个时代最具创新性的理论思潮。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这些理论的创新性成果,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彻底超越了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极具创造性的天才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中的每一句话,都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确实,他们的著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即使拿到今天来看,其思想力仍然令人惊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以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为例。以往我们经常讲,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合理内核”,把二者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是把二者简单地拼接起来就可以实现,这是非常肤浅的看法。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研究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并从黑格尔体系中走出来,将辩证法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并加以理论上建构和阐释,这是全新的工作。而且,唯物辩证法突出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精神。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内在动力的观点,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等,都突出体现着一种灵活性、能动性,体现着创造和创新的精神。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极其鲜明的原创性,被列宁称之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表面看来,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却有无数人栽了跟头。“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距很近,但又很遥远,用中国的成语‘咫尺天涯’来形容是颇为恰当的。……从自然唯物主义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荆棘丛生,崎岖坎坷,人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探索,这是多么艰巨遥远的途径! ”[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社会具有与自然界极为不同的特点,它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的活动又受着主观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许多思想家在探索社会规律时走向了唯心主义泥潭,而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实现了这一跨越。可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理论创新的典范。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也是如此。马克思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这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发挥,而是通过创造性地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并创造性地将“劳动力”与“劳动”加以区分,才真正克服了经济学上似乎根本无法解决的理论矛盾,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的创新当然还不止这两个方面,恩格斯说过: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4]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变革基础上的,同时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闪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从莫尔的《乌托邦》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一脉相承的东西,特别是价值取向方面,但是空想与科学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分。从空想到科学,不是简单的理论延伸,而是真正的理论飞跃。如果没有巨大的理论创新,这一飞跃是不可能实现的。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清楚地记述了这种思想理论飞跃发生的过程。在这一理论创新过程中,不仅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且还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历来的社会主义者只是把无产阶级看作一个受苦受难而值得同情的阶级,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从理论上、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历史使命,并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路线和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著名学者许征帆教授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作为马克思第三个伟大发现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它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后并没有停下自己探索和创新的脚步,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起,一直持续到现在。不论是从这个理论不断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还是从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涌动着一股鲜活的创新精神。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思想体系的发展,体现了他们不懈求索和创新的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们所有的理论创造活动都可以用“创立”二字来概括。但是,“创立”不仅仅意味着他们提出一套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包括他们后来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因此,在“创立”中也包括着“发展”。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己原创性观点的过程中去看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而且也可以从他们对自身观点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9 世纪中叶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特别是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略晚一些,但《资本论》第一卷在 1867 年公开发表,也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观点的形成。但是,他们此后并没有停止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步伐,而是不断地补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巴黎公社的实践,使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恩格斯通过对杜林的批判,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历史的研究,丰富了他们关于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学说。而 19 世纪末西方社会政治上的进步和直接革命形势的弱化,促使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利用和平手段取得革命胜利的策略。马克思直到去世之前,仍在大量研究人类古代历史,写成篇幅浩大的“人类学笔记”,向着新的研究领域发起冲击; 恩格斯对《资本论》后两卷的整理和出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对自然界辩证法的揭示,对军事的研究和创建无产阶级军事学说的努力,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着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的创新精神。

 其次,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体现了创新精神。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证明了这样一点: 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原有理论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对原有理论的进一步阐发,甚至也不限于对已有观点的创造性阐发,而是更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大胆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原理。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情况下,根据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或数个国家率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落实到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不发达的国家。而且列宁不仅是从理论上去探索,更是从实践中去创造。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还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大胆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新经济政策。正是这种大无畏的创新精神,使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列宁主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

 再次,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体现了中国气派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欧,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关注东方国家的革命,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斗争。但他们毕竟不是中国人,他们提出的基本理论毕竟与中国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不是直接照搬,而是要经过创造性探索和转化,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大胆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崭新的理论观点,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鲜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充满着探索的过程,既积累了新的经验,也发生了一些失误。这种新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探索和创新中的应有之义。包括像“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和错误,也是在艰难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创新的不易。总之,毛泽东同志,以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体现了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当代世界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是最伟大的社会探索和实验,是伟大的体制创新运动。在总结新中国成立 30 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困难和考验,但都通过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而得到了成功解决,并最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改革实践的经验升华。从那时以来,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不断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都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当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展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40 页,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03 页,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3]  陈先达: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见《陈先达文集》,第 1 卷,第 1—2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1003 页,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原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