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利培酮维持治疗中的锥体外系症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叫锥体外系症状 警惕:利培酮维持治疗中的锥体外系症状

警惕:利培酮维持治疗中的锥体外系症状

2024-07-09 0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警惕:利培酮维持治疗中的锥体外系症状 2016-10-01 07:02 来源:丁香园 作者:wuwenbo 字体大小 - | +

抗精神病药物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主观可感的不适或焦虑。这其中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 symptoms,以下简称为EPSs)可使患者相比于未服药的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认知受损症状。现有的诸多临床证据充分显示,EPS与患者生命质量有较强的负相关。

另一方面,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因其具有的五羟色胺受体抑制作用,能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阳性体征,同时其相对于第一代药物而言,不良反应相对少,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甚广。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药物试验研究却指出,在EPS这一不良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上,服用一代以及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作为常用的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多年的临床监测数据提示,其发生EPS的概率远大于其他二代药物,这提示对利培酮长期服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势在必行。

来自北京安定医院的Bo Qi-Jing博士团队于2016年4月在《临床精神药理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Psychopharmacology)上发表了一篇前瞻性的多中心合作队列研究,重点探讨了在精神分裂症利培酮维持治疗中EPS的发生率。

该项研究共有19家临床精神卫生中心参与,研究的纳入标准为:患者年龄应介于18—65岁间,严格按照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的诊断标准,确诊精神分裂症,同时患者症状在上次急性发作后,稳定持续四周,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利培酮治疗,治疗剂量适中,为4-8mg/d,患者应对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好,按照以上标准共纳入374名患者。患者按计算机系统生成的随机数字,随机分配到三组中,分别为4周治疗组、26周治疗组及对照组。

其中,在4周治疗组中,患者被予以之前急性发作期利培酮的治疗剂量,维持4周;26周治疗组则以相同剂量维持26周,随后8周时间,逐渐降低至原先一半的剂量,并以该剂量维持至观察结束;而对照组的患者,则以维持剂量持续观察至实验结束。多中心同步开始实验,并邀请第三方统计机构加入进行分析,同时实验质量控制手段较为完备,以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随访时间控制在观察时间结束后的第12月至26月间。

在统计分析方法上,对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数据量大、混杂因素复杂、变量与时间关联复杂等因素,研究团队采用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EPS发生率进行预测及拟合。

结果发现,4周治疗组、26周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基线水平EPS的发生率分别为23.2%、20%以及21.3%,几乎处于相当水平,而经过为期一年的观察,三组发生EPS的频率分别降至4.1%、2.8%和10.0%。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失访情况,这与患者不能忍受EPS的症状有关。以上发现提示在利培酮长期维持治疗过程中,EPS的发生率与剂量的大小及维持时间密切相关。

利培酮的维持疗法在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其与5-HT2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因其具有较为有力的D2受体措抗作用,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对中枢系统的5-HT和多巴胺拮抗作用的平衡可以减少发生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可能,并将其治疗作用扩展到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

但减少EPS发生的可能,尚缺乏在长期维持治疗中的研究报道。以后的研究重点,除了放在维持疗法的剂量选择外、寻求维持初始剂量的临床疗效有效时间非常有必要。而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则可以有效预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治疗中存在的潜在不良反应。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林靖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