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祥云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叫全域旅游业 全域旅游背景下祥云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祥云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3-07-24 0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髙,人们开始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承载了现代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愿望,近年来在全国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发展势头强劲。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生态宜居”等五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作为横跨一二三产业、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贯穿工农城乡的一种新兴业态,是乡村经济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带动“三产”的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兴旺有“市值”,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文化振兴和旅游扶贫的实施,为农旅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农民以其自有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不动产入股,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业态正在兴起,其发展能够起到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多元经营、农村美丽繁荣的作用。

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央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将农业转型、农村建设、农民发展上升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在此战略背景下,农村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而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推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如何立足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内生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宏观环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融合条件。从农业产业宏观环境来看,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越来越强调农业产业融合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也指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从旅游产业宏观环境来看,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从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来看,2016年1月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后,该部门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行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的旅游产业方式转变,“旅游+”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发展方式。

旅游业作为一种关联性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推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延长旅游业的产业链,衍生岀更多融合型新产品和新兴业态。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现下正受人们欢迎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都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增强旅游业与各产业之间关联性,充分释放乡村产业发展的潜能,挖掘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既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使命、新动能、新方向。两者的融合不但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解决“三农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而且能够改变旅游业依赖传统旅游资源发展的局面,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扩展产业发展的空间,促使旅游业转型升级。

农业公园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平台,其主要任务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融入公园的属性和元素,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产品消费、新农村建设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转变的同时,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观光、体验、休闲、健康等生活需求。除此外,农业公园的建设开发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维护可持续发展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课题是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代表性课题之一。本文以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契机,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结合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进而构建了“动力机制一运行机制一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机制。本研究对于深化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理论研究,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都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充分运用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这对于践行“两山”理论,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制度体系,提升解决“三农”问题的现代化治理水平,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农业角度来看,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农业产业融合政策、转变农业经营观念、拓展农业未来发展空间;从旅游产业角度来看,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创新旅游产品业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延伸与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抗风险与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三)研究方法

1.文献与资料分析法

通过总结、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查阅祥云县人民政府官网、祥云县统计局年鉴等资料,搜集本文研究过程中所需数据,以便对祥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2.实地调查法

为深入了解当前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多次到祥云县内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和村庄,对休闲农业企业、旅游休闲村、旅游扶贫村和旅游特色小镇等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真实发展现状,并获取典型案例等一手资料与数据。

(四)全域旅游与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相关概念与理论

1.全域旅游

目前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的诠释较为丰富,其中广为认同的一种解释是: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5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从全域旅游的区域限制、旅游产业的真实定位、全域旅游的参与主体和全域旅游的实现目标等方面,明确了全域旅游的基本概念。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驾游、自助游为主的全新阶段,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变到全域旅游模式。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观,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区域内,把该区域的整体作为一个功能,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并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中完善了“全域旅游”的概念。

目前被学术界和业界广泛认同和采用,并成为开展全域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本区域内经济、社会等资源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从而实现本区域内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旅游业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整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一个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带动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域旅游既是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实践要求。

2017年的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对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做了解释,即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线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让发展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2018年,为了指导各地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对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融合发展、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系统营销、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政策保障9个方面40条指导意见和要求。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包括了旅游活动涉及的各方面要素,又关联了众多行业协同、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还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对全域旅游理论的研究也必然十分复杂。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认为,全域旅游要通过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单个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等7个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无论从全域旅游的定义、内涵还是发展方式、发展目标上来看,都具有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全域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突出的是各部门、各行业、各主体协调、共建、共享发展。从旅游产业自身来看,强调的是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正式提出不过5年,目前理论尚未成熟,实践也在不断探索中。由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面较广、涉及内容较多,人民群众关注度也较高,因此非常值得进行理论研究。

2.农业与旅游业融合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广义上讲,农业是许多行业的总称,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等农作物。本研究主要对农业进行广义的界定,并将农业的概念具体界定为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游客不仅可以观光、吃水果、体验农耕、了解农民生活、领略乡村风情,还可以留宿、度假、游玩。休闲农业的基本理念是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力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高旅游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新型农业发展。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是依托旅游资源和设施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交通、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六大环节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一般是指为旅游者提供休闲设施和服务的行业。陈杰(2014)提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旅游业与乡村环境、资源、文化、制度、居民相互作用,实现共生发展的过程。

在逻辑学中,每个概念都有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其中,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殊属性称为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具有特殊属性的事物称为外延。本文将借用这一概念,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进一步阐释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

农业与旅游一体化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是农业和旅游两大产业链扩张的基础。实现不同业态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新型复合产业体系。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就是要尊重和保护农业产业的功能,合理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延伸涵盖多种不同业态,包括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度假、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研究型旅游等业态。其中,农业旅游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景观、田园景观和聚落景观。农业科研旅游兼顾了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台湾太一生态研究观光主题农业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农业休闲度假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农业生活方式的参与和体验需求,它集生态农业、旅游度假、休闲体验等为一体,典型案例有美国草莓牧场、法国诺曼底莱斯科斯蒂尔有机生态农场等。

3.相关理论

(1)全域旅游相关理论

全球旅游是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这标志着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从单一景区的建设转向综合性目的地的整体规划。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各种旅游相关空间在全球旅游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发展模式,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区”、“旅游廊道”和“旅游场”。空间形式(图表1)。全球旅游将这三种空间形态结合在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内,并逐步推进,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空间体系。其中,旅游区是核心景区,旅游廊道是综合通道,旅游领域起背景和产业支撑作用。全球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建设旅游区。从全球旅游的角度看,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单元是旅游区,旅游区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的承载空间,也是早期开发的重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相比,全球旅游景区具有边界相对模糊、功能更加多样化、服务更加完善等明显特征。

第二步:建设旅游画廊。旅游区的连接线是“旅游走廊”,它将旅游区内的资源进行线性整合,形成旅游网络。在全球旅游业中,“旅游走廊”不仅起着连接各种旅游活动的作用,而且具有便捷的旅游服务和观光休闲功能,它还有效地整合了线性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城市住区和道路交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走廊产业有效分工协作,是旅游目的地的综合交通、服务、景观和走廊。

第三步:提升旅游场域。全球旅游业的支撑背景是“旅游场”,它不直接参与旅游活动,而是从环境、文化、产业等方面为旅游业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全球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旅游场”的理解。从传统旅游的角度看,旅游场域不属于旅游范畴。然而,在全球旅游业中,旅游场域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支持。它虽然不是旅游的直接对象,但也会极大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和旅游体验。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好的旅游领域(如发达的城市、宜人的天气、诚实好客的居民等)也可以成为目的地的吸引人之处。需要指出的是,全球旅游并不是要把区域内所有的空间都建成旅游区,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景点为基础的旅游空间体系,建设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旅游廊道、不同的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以旅游场类型为基础,促进了旅游空间以点为重心,向以域为核心的转变。

图表1 全域旅游空间构成图

(2)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速了教育、音乐、广告、商业等领域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革命性新时代,不同城市的融合发展和产业的融合正在席卷全球。关于产业整合的概念,欧盟委员会绿皮书(1997)认为产业整合是“产业联盟与兼并、技术网络平台与市场三个视角的重叠”,国内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马健(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而导致不同产业边界模糊和重叠的一种经济现象(iv)。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将模糊传统产业的界限,使经济逐步服务化,使不同产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叙事虽然视角不同,但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开心科技产业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行业的界限,让它们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综合性产业。

自197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不断缩小,界限不断消失。因此,不同的行业已经从差异化走向一体化。产业整合涉及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增值、资源重组和功能升级,最终将改变产业结构,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指农业活动与旅游服务要素的融合。这种整合方式可以将农业生活与旅游服务业相互渗透,在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项目的基础上,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增强两大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产业融合理论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指导理论,着重对两者融合的机理、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两者的融合互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

(3)国家关于全域旅游、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相关要求

中央国务院、农业部等多部门十分重视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发布相关政策,并提出相关发展意见。

图表2 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

如图表2所示,从国家颁布的政策性的文件及相关内容,足以见得国家对农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重视程度,希望可以利用旅游业带动农业发展,以农业推动旅游业的进步,互相促进,共同繁荣,进而促进产业的多元化融合和发展。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产业融合已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推动了资源共享以及产业的新兴发展。此外,对于产业链的融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衍生出更多新兴的产业。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有效的增强旅游业与农业的关联性,充分的挖掘农业发展的潜能,挖掘农业更多的经济、社会以及观赏价值,实现农业以及旅游业的产业化升级。而这些政策性的文件,也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在政策支持下,才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进行产业融合,推动祥云县的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祥云县的经济发展和进步。而没有政策的基础,所有推动都是空谈,所有的举措都是空想。政策的引导是祥云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也是产业融合的根本条件。同时,也为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促进产业的多元化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增长,让经济发展可以生机勃勃,更加有活力。祥云县在政策支持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深入剖析自身发展的现状,包括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融合的可能性,从而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一、祥云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祥云县地区概况

祥云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东部,是通往滇西的咽喉要道,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境内有汉族、白族、彝族、回族、傈僳族6个世居民族和21种少数民族成份。全县国土面积2425平方公里,2016年末的总人口数为47.9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91%。5个少数民族中,白族、回族多居住在坝区,彝族、苗族、傈僳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以大杂居、小聚居形式分布在2乡8镇、139个社区(村委会)、728个自然村的1316.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6.1%。县域内民族种类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多元。

祥云县的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偏北的高原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昼夜温差较小,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祥云县的粮食经济作物种类丰富,主要以水稻、玉米、核桃为主,同时还有万寿菊、金丝皇菊、玫瑰花、石榴、葡萄、凯特杏等优势花卉和水果,全县10个乡镇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笔者通过实地调查,通过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和扶贫办等相关单位搜集资料,以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祥城镇、沙龙镇、刘厂镇、禾甸镇和东山乡为例,特色水果、花卉、绿色农产品以及坚果和野生菌精加工是较有优势的。县域内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祥云县膳臆农产品经营部和祥云集盛种植庄园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发展方兴未艾,是当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场所。

祥云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县内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呈现多样化特点,资源禀赋储量较大,遍及10个乡镇,包括8大类,23个亚类,78个基本类型,376处旅游资源单体。共有11个非遗传习所(点),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9人。石器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马帮文化、二战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汇集彩云大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目前共有国家4A级景区、2A级景区、云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各一家;旅游星级饭店5家,旅行社服务网点12家,在册各语种导游员(含景区讲解员)28人。

(二)祥云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祥云县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云南省委“两个中心城市”的定位,坚持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政府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总要求,以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产业为突破口,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祥云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名牌农产品,为打造“最佳伴手礼”提供了独具地方特色、具有区域文化地理意涵的丰富农产品资源,助力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发展新目标提供重要资源。

截至2020年,祥云县共认定无公害产地57万亩,认证“三品一标”产品67个,面积44.84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6个、面积14.6万亩,绿色食品40个、面积12.931万亩,有机食品11个(不含第三方认证)、面积17.309万亩;打造了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4个、州级产业基地9个、县级产业基地15个,泰兴公司蔬菜种植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成功认证了“祥云百合”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了“云山祥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了9个云南名牌产品、6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龙云大有”牌西红柿、香葱和“七彩泰兴”牌大白菜分别荣获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云南省“十大名菜”;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荣获2019年大理州“五强企业”第五名,“七彩泰兴”牌大白菜获大理州“五大名菜”第一名,“龙源农苑”牌芦笋获大理州“五大名菜”第五名。

累计培育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5家,州级以上庄园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6个;建设57个“一村一品”产业园示范村,打造1个“一村一品”州级专业镇(刘厂镇)、19个“一村一品”州级专业村、6个“一村一品”县级专业村,全县“一县一业”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良好。2020年,全县种植蔬菜26.8万亩,产鲜菜52.9万吨,产值17.9亿元。建设了29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县一业”发展情况良好,累计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45户,合作社1003个,家庭农场75个。建设了29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祥云县“一县一业”发展情况良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祥云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为推动祥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祥云县在2019年实现如期脱贫摘帽,农村的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营造了平安、和谐、守法的良好营商环境。“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东山乡彝族葫芦笙舞被云南省文旅厅评比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草帽编织、土碱制作技艺、开山节、尝新节等农业农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休闲养生、休闲观光、休闲采摘、农业科普、农耕体验等农业文化元素的植入,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不同主题旅游的开发,为农文旅融合搭建了良好平台,融合成果初见成效。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行业的重大冲击,祥云县文旅系统真抓实干、拼搏奋进,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20年上半年,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99.25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业总收入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15%,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数的31%和30%;向上争取资金306.96万元;项目储备16个;招商引资2200万元。

以“云南之源”文化小镇为重要点,抓实三大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一是云南驿“云南之源”文化小镇总规、修规、可研、环评、水保等已完成,文物保护项目稳步实施。二是莲海大理营地小镇完成莲花湖核心区三线划定等工作,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于2020年6月份动工。三是青海湖康养小镇完成项目策划,正在推进青海湖入湖口湿地公园项目。四是水目寺塔保护利用设施项目稳步推进,清华洞景区开发建设进度加快,部分子项目已完工。五是加速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战略,稳步推进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加快大香盐自驾旅游线路一滇藏茶马古道自驾之旅祥云段的建设。六是以“美丽县城”建设为抓手,实施仓圣阁等文保点修缮工程,提升洱海卫城文化街区发展品质。以下图表为祥云县的旅游经济指标,可见祥云县旅游业近几年都有显著提高。

图表3 2011年-2019年祥云县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祥云县统计年鉴

祥云县的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逐年提高,旅游业的总收入也在逐年提高,说明祥云县的农业和旅游业总体发展形势较好。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大,加之旅游统计口径的更新,旅游业收入与农业收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图表4 2011-2019年祥云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旅游业总收入数据

数据来源:祥云县统计年鉴

图表5 2011-2019年祥云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旅游业总收入数据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祥云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政府引导融合发展壮大的行政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1.产业规划不到位,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够

旅游业作为重要经济部门,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长期支持和配合,祥云县在实施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对农旅融合的具体做法不够深入细致,基本处于粗线条和“见子打子”的状态,未形成合理有效的整体规划。

在实施脱贫攻坚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政策过程中,沙龙镇在青海湖附近农田种植了30余亩的万寿菊,在盛花期的时候,远远一片金黄,非常漂亮,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和路过杭瑞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的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游玩,不少自媒体作者纷纷推送优质图文,推介万寿菊的农业人文景观。同时,由于青海湖附近原有的休闲业基础,万寿菊农业景观很好的和附近产业形成融合,产生一定经济效益。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万寿菊本身的价格不高,加之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来采摘,仅仅只种植了两年就停种了。而基于此刚刚成长起来的万寿菊农业景观和观光农业经济也随之消失。

2、政府职能部门定位不准确,宏观指导不足,微观指导缺位越位。

在进行文旅市场管理过程中,云南省各级行政机关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制定《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构建省、州市、县、企业“1+16+129+X”的全域旅游投诉体系,做到24小时内办结旅游投诉,提高旅游投诉处置效率,采取“整治乱象”“智慧旅游”“30天无理由退货”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开创性举措向游客做出的郑重承诺,重塑云南旅游形象,建设云南旅游诚信营商环境,被称为旅游革命“三部曲”。通过政府革命+科技创新,建立游客退换货监理中心,实施导游‘红黑榜’机制,加强旅游团队监管,加强涉旅案件“行转刑”力度,强化旅游行业自律,着力解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痛点难点,有力打击低价团、强迫购物等各种旅游市场乱象,建立“想退就退”的无理由退货体系,实现游客30天“无理由退货”方便、快捷、常态化,推动云南旅游市场走上依法治理的轨道,做到“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实现旅游市场秩序根本好转,为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从宏观上看,由于文旅行业涉及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社会秩序维护、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领域,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权力交叉地带和权力空白地带,出现“九龙治水”和“踢皮球”现象,无法切有实效的落实行业宏观发展指导,真正落实下来的并不理想。从微观上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市场秩序维护和引导上,未能激活文旅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管理多引导少;商务部门和文旅部门对接联系欠缺,农旅产品宣传和推介跟不上,招商引资乏力,“引领来”和“走出去”执行效果不佳。以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为例,其生产的野生菌辣酱、番茄酱和脱水蔬菜等精深加工的优质农特产品,主要收货渠道为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型商超和社区连锁便利店,还有部分商品则远销日韩和欧美,其产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原产地的优质文旅资源的宣传推介并没有随上优质农产品的步伐,也没有产生响应的经济价值。

3.“放管服”改革落实不到位,营商环境吸引力不足。

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着力构建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间最短、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监管依法依规、服务热情周到的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政府服务“软环境”,做强做优做大市场主体,方便群众办事生活,祥云县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重拳治理各类乱收费行为,切实减少涉企收费,公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收费和各类涉企保证金清单。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探索“5A政务服务模式”,建立便民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完成了行政许可事项《业务手册》《办事指南》编写,向社会公布并导入网上大厅流程,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提升审批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却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监管责任做的不够扎实细致,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推进不到位,各级监管职责有待厘清等问题,市场主体行为边界,特别是不能触碰的底线不够明确,加之宣传力度不够,改革的公众参与度不高。位于刘厂镇、沙龙镇的市场主体在投资“网红桥”“蹦蹦乐”等游艺场所的时候,当地人民政府、教育体育部门、文旅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九龙治水”和“踢皮球”推诿扯皮的现象交织,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屡次被查处,实施停业整顿,导致其正常经营计划未能如期履行,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增加了企业经营负担。

(二)企业经营者缺乏产业融合意识,长远眼光不足

1.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域旅游六要素来建设的企业数量甚少

在围绕大滇西旅游环线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过程中,突出特色,结合不同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典型,为此,祥云县积极融入云南省的战略规划,多措并举打造新亮点。

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农家休闲园92处,培育龙头企业75家,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1054家。大部分农家乐主要集中在祥城镇、刘厂镇、禾甸镇和沙龙镇,90%属于农户自发经营的,缺乏产业化、专业化以及集中管理和指导,经营模式单一粗放,经济效益不显著。围绕全域旅游六要素打造的农旅融合企业数量非常稀少。

2.农旅人才培养不足,从业者专业性有待提高

目前祥云县发展省级现代农业庄园、乡村旅游示范企业3个,发展州级示范企业14个,建成5个“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扶贫村。专门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水目山4A级景区、云南驿2A级景区、各酒店宾馆、文娱行业和各旅行社服务网点,共320余人。最高学历为本科有4人,专科18人,其余为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持有导游证的有35人,普通话二级乙等的有24人,其余为三甲及以下等次,持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数是1人(英语)。农旅融合过程中,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待拓展。

营商环境的“软”服务,是吸引投资的“硬”条件。良性互动的政商关系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润滑剂,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须。在激活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过程中,通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目前,祥云县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只引入了云南华侨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云南驿小镇,但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开园仪式也被迫取消,相关后续活动也为开展。

(三)社会力量对农旅融合的知晓率不够,参与度不高

1.公众对发展第三产业的益处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

旅游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废弃物排放少,人们对景观资源的消费并不会导致它的明显损耗,已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各级党委政府都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但是真正的执行落实过程中,群众的参与度并不高,截止目前,成一定规模和产业的也就有刘厂镇的聚龙温泉食府,其他的都处于零散的小农经营状态。

2.行业协会的担当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行业协会对农旅融合的认识不够,行业协会的担当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行业协会是行业的代言人和利益的维护者,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凝心聚力、统一行动的作用。祥云县到目前还没有成立农旅融合领域的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各经营户处于各自为营、单兵作战的状态,为形成有效的合力。群众的经营理念还处于小农个体独立经营的状态,对农旅融合的思想认识还不够。而其他的行业协会对偶然涉及的农旅行业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3.宣传推广不到位,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够

社团(群团)组织创办的报刊(期刊)等媒体,对农旅融合的宣传不到位,未能打造出有效的影响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作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引导着后续的行为。目前,祥云县范围内有较好影响力的报刊(期刊)主要有《祥云时讯》《祥云文化》《祥云白族》《传承》《红色祥云》,但是其宣传重点主要以本行业本领域的内容为主,农旅融合涉足的比较少。

(四)农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不够

1.农旅+非遗融合有限

农旅+非遗融合有限,未能将非遗保护成果转化为农旅融合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开展乡村振兴、留住乡愁的重要依托,是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祥云县凭借优渥的青铜文化、马帮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展充分的田野调查,挖掘、整理出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杠杆作用,撬动文化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良性力学互动模式,释放文化传承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将保护成果转化为现实可见的旅游经济价值是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非遗传承重在“见人见物见生活”,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目前,祥云县共有19个传习所(点),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6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2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9人。

2.农旅+体育融合疲软,未能将本地体育资源有效盘活起来

在云南省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加工制造业这八大重点产业的过程中,各地都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抢占发展新高地。祥云县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四大平坝之一,地形平坦中有起伏,比较适合开展各种田径比赛和马拉松比赛,有天然的地理资源优势。同时,在大健康产业上也有优质的场馆设施,位于县城新区和谐大道下段的祥云县全民健身中心总投资2.4亿余元,总用地面积64570平方米,项目工程总建筑面积35513平方米,拥有6000多个观众席,为发展体育表演产业,开拓体育+旅游发展新思路提供了重要场所。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祥云县全民健身中心在承担“体育为民,场馆惠民”的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职能之外,对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贡献率较低。自开馆以来,仅举办了为数不多的几次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较大的有2016年全国女排甲A四强对抗赛(祥云站)、2018年中美篮球对抗赛和2018全国现代五项群众激光跑公开赛等,这几场比赛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去祥云看精彩体育赛事”逐渐成为坊间口口相传的娱乐休闲新去处,吸引了来自昆明、楚雄、大理、弥渡、丽江等地的体育爱好者前来观赛。可惜的是此种良好局面随着体育职能划并教育局,组建教育体育局以后很快消散。

3.文旅创新不足

农旅+红色文化创新性不足,与周边资源形成同质化竞争,当地优势未能显现。祥云县拥有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就是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人。由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曾经在祥城镇驻足停留,并在祥云征招了大量兵力。位于祥城镇北后街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孝达烈士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六军团旧址(将军第),东山乡干海村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滇西人民革命遗址,云南驿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驿机场旧址等革命遗址,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祥云的红色旅游资源并没有形成资源链,而依然是自发的原状,未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比起临近的宾川县海稍村的红军文化体验,差距较大。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祥云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权责清单具体内容,明确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责任

1.健全政府机制体制,提升治理能力

健全政府机制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体系,形成科学系统的政府治理体系, 让政府更好的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管理社会事务的重大职责。

一是要继续完善制度体系。对于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形成运行有效、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政府对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进行积 极引导,在规划、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除此外,还 需根据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相应的制度体系。

二是要继续提升治理能力。目前,政府部门在各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但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明显不足,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保障用地 方面,研究并制定适合园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土地流转与利用政策,如鼓励村庄建设、农业生产等土地复合利用,釆用合作或出租方式,盘活利用宅基地或空闲农房。在人才发展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健全人才引进、 流动、评价的激励体系,探索适应农旅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建立新型职 业农民培训机制等。总的来说,政府要积极完善制度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提升治理能力。

2.充分研判科学决策

目前,大部分旅游城市和特色小镇等在开发的过程中,都面临着旅游资源同质化和旅游二次创新的问题,同质化的旅游资源大概率会导致旅游市场的低层次无序竞争,甚至出现打价格战、不诚信市场行为等的情况,扰乱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就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研判,充分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饮食文化、民族风情、人文环境和名优特产品等地方文化元素,对市场进行精细化划分和定位,对潜在客户的消费潜力进行预判,避免落后和重复投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3.简政放权,简化企业办事流程

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州主管部门下放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梳理清楚服务事项,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避免无效管理、重复管理,防止监管空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大限度放权市场。所有行政审批网上运行,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行服务监督一体化,实现全程监管。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健全完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推行网络、信函等非现场审批,并制定非现场审批事项目录。确需当事人到现场办理的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不得对到场当事人的职位等提出要求。

(二)加强农旅融合企业主体的培育,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

1.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家“走出去”开拓眼界

积极引导地方企业家“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借助上海、云南扶贫乡村振兴,引导当地企业家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学习,重点学习发达地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融资模式、文化旅游宣传和旅游舆情处理办法。企业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制度支撑,有效的管理为企业保驾护航。如上海浦东的桃花节和祥云的“哑巴节”“七人节”“百合节”,都是农业文明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它们有共同的起源和发展趋势。如何运作整个节庆经济,需要未雨绸缪的行动,需要向发达地区学习。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改造”项目荣获201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度“地球守护者”奖“激励行动奖”,被誉为“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走在一起,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回应了千千万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典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秀美,蓝天也是幸福。只有保护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也可以改造成金山银山。在下一步乡村振兴中,我们要主动学习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措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一幅美好的图景。

2.加强农旅从业者职业技能培训

人力资源是最具有可塑性的资源,鉴于目前祥云县整个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积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集合工会、人社、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力量,开展从业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比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整个行业从业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培养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竞争的软实力。

3.引进优秀的农旅企业,发挥“领头羊”作用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辐射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明显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壮大实力,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农业、旅游产业化企业集群。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主体作用,注重品牌带动,加大对现有公共品牌和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一方面,开展农产品品牌监管保护,整合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跟踪监测,增强名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明确品牌定位,开展精准营销。在宣传媒体上,打造立体化的网络营销渠道,利用搜索引擎、大型旅游OTA平台(携程、同城旅游等)、短视频、直播平台(抖音、快手等)、公众账号、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在宣传形式上,一是推动园区内各景区联动合作,同时推动打造一批知名农业旅游品牌,增加影响力。二是加强节日活动的宣传。除5月1日、11日等传统黄金周外,还应推广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特殊节日的活动,进一步覆盖旅游观众,同时增加旅游人数。游客的停留时间。

(三)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加强产业融合的社会参与度

1.通过减免税费等方式,释放更多的市场自由空间和经济利益给参与者

后疫情时代,要积极落实国家减税降费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府发挥好服务企业的职能,积极协调解决房租、垃圾清运费、水电费、网络费等费用的减免,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同时,帮助企业办理短期无抵押贷款,积极争取低息贴息无息贷款,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2.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应有价值

积极筹措组建行业协会,让市场参与者更加有归属感,团结行业的参与者,实施信息共享联盟,打破“同行是冤家”的窘境,把话说清、把理论明,把利益最大化讲透,使所有的行业参与者各归其所、各得其所,打造各具特色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创造良性营商环境和经营格局。

3.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好5G智慧化建设机遇,充分发挥自媒体时代的红利。

在智慧化建设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借鉴做得好的地方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媒体时代的红利,提升区域的文化吸引力、知名度。比如腾冲文旅的宣传抖音号就很值得借鉴和学习。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数字农业能够有效地将各种信息技术与农业各方面进行整合,对于转变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数字经济+农业”一体化,可以使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体系更加完善。推进“区块链技术+农业”一体化,可以解决农产品的可追溯性问题,使信息透明化,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推进“互联网+农业”融合,可以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数字农业、区块链农业、互联网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可以形成农业旅游多产业融合的高级形态,创新农业旅游产品,提供更加差异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根据游客对农业旅游产品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农业创新旅游产品。在内容上,通过整合农业和旅游两大产业资源,挖掘农耕文化内涵,设计、生产和推广具有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创意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在形式上,运用数字创新理念和信息技术,借助农业产业载体,充分挖掘数字农业、区块链农业、智慧农业旅游产品,提升产业价值。

(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域旅游六要素,提高其他产业参与度

1.加强非遗商品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祥云县有较高商品价值的非遗产品主要有珐琅银器、麦芽糖、豆腐等,是农耕文明的遗留下来的产物占大部分,需要技术上和商品形式上的进一步再创新,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要培养非遗传承人的电商营销意识,在制作中销售,在销售中宣传,培养一批非遗传承的忠实“粉丝”。

2.强化行政机关部门之间的沟通,积极发展体育表演产业

旅游行业需要各方各面的力量参与,鉴于目前体育的行政管理职权划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现状,在发展体育+旅游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行政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凝聚形成合力。完善政府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制,形成科学系统的政府治理体系,使政府更好地履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管理社会事务的重大责任。

一是继续完善制度体系。改革不适应实际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形成有效、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政府积极引导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从规划、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此外,还要根据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相应的制度体系。

二是继续提高治理能力。目前,政府部门在各个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在制度的实际运行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土地保障方面,研究制定适合园区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流转利用政策,如鼓励村建结合农业生产,采取合作或租赁方式等,恢复宅基地和空置农舍的使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流动和评价的激励机制,探索适应农业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培训机制。总的来说,政府必须积极完善制度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提高治理能力。

3.融入全景智慧化大景区建设,深挖当地红色文化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一个地区的文化表现形式可能相似,但是历史沿革不可能雷同。为了避免旅游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开发农旅资源的过程就要深挖当地的原生文化资源,挖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奇,人奇我优”的资源来进行旅游开发。祥云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大型花灯剧《省委书记王德三》,2019年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红剧创作已经逐步成为祥云文艺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目前花灯剧《王德三》的重新创排工作已经启动,在献礼建党100周年之际,更好的宣传当地的文化资源,为散落在各乡镇的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做好前期的宣传推广。同时,在进行农旅融合开发的过程中,借鉴红色文化建设的优秀工作经验,积极申报旅游扶贫村、特色小镇、民族特色村寨等项目,在参加旅交会、文博会、农博会等大型会展的过程中,积极推介祥云旅游资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云南省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和生物多样性大会等契机,开发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研学旅游和高科技农旅产品,提升科技含量,为红色旅游赋能。

结语

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过程中,农业向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向农业提供服务。农业的各种资源,比如田园景观、乡村风貌、乡土味道以及农事活动等,因其鲜明特色而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对农业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正面效应显著,其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达到供求平衡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本文研究,祥云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亟待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现代人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逃离社会生活压力、希望返朴归真的愿望更加强烈,旅游需求的新变化要求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出现。由此,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动力驱使农业和旅游业寻求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积极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综合体,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章作者: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 罗丹)

参考文献

[1]保继刚,孟凯,章倩浅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一一以阳朔历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5(08).

[2]张莉,邵俭福.精准扶贫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困境及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19(03).

[3]陆林,任以胜,朱道才.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01).

[4]唐召英,阳宁光.论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

[5]王立伟.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6]王铁,邰鹏飞.山东省归家及乡村旅游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11).

[7]扎吾列•卡德拉洪.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充[D].新疆师范大学,2016.

[8]赵梦元.咸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及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9]刘婷婷.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及协调路径[J].农业经济,2017(12).

[10]方勇刚,黄蔚艳,乡村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协调[J].管理观察,2014(13).

[11]古红梅.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研究一一以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12,(0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