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词解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产品仿生设计名词解释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词解释

2024-04-09 1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黑瓷(天目瓷)

黑瓷也称天目瓷,是一项古老的制瓷工艺。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黑瓷和青瓷的都是用氧化铁作釉的呈色剂,增加铁的含量。黑瓷釉料中在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 5%以上。我国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东晋德清窑的黑瓷,以浙江德清窑所产黑釉为代表,釉厚如堆脂,色黒如漆。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重氧化铁结品,形成了免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很有特色。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5)绞缬(扎染)

绞缬,时称“缬",今称“扎染",大多制作简便,是古代民间常用的印染方法,唐代十分流行。做法是以线等在织物上钉扎出各种形状,然后入染。被钉扎的部分不易受色,去除钉扎线后,能大体形成地、织物原色花的效果,花纹边缘有晕染效果。绞缬会以抽象简练的结构、奇特的晕色效果,使人领略到天然的意趣,甚至引发出不尽的遐想。绞缬已见北朝初期的文物,到唐已十分流行,按唐人的解说,"缬""的本义就是绞缬。

(6)夹缬

印染作品中,夹缬最精美,发明在唐玄宗宫中,而后遍行天下。做法是以两块图案相同的花版夹住按幅宽对折的坯料,而后从两面施染,图案往往对称。夹缬图案精彩,唐人"好色”,因此又有多彩的夹缬,依靠多次施染。

(7)禰裆(两裆)

禰裆、又被称为“两裆"是古代的一种背心,多为布帛所制,禰裆有夹有棉,男女皆可穿着。女子常饰彩绣。禰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南北朝时沿袭魏晋的冠服制度,文武官员多着红色禰裆衫、白大口裤、雨裆可以保持身躯的温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

(8)《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 10 券 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9)曲水流觞

曲水流筋,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曲水流筋"主有两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夏历三月修禊仪式之后,当地人习俗喜欢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除去不吉利。而高会群贤之时,还会丝竹吟句,这一儒风雅俗,一直流传至今。

(10)菱纹锦

战国时期已有小菱形纹锦,菱纹锦是古代一种多彩提花丝织物,是最高贵的丝绸品种。除用作衣衾的面料外、还大量用作衣服的袖缘、领缘和摆缘。因生产工艺复杂、织造难度大,最能反映当时的丝织技术水平,因其贵重,故而"锦衣”与"玉食"一样,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享用。

(11)连珠纹(联珠纹/连珠/圈带纹)

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成一字形。圆弧形或 S 型排列,有的“珠”为实心圆,有的为空心圆,还有的是同心圆。连珠纹、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连珠纹、用于青铜器、建筑、陶瓷等上作为装饰。在商代的叶脉纹镜上就可以看到连珠纹的装饰。

(12)防染印花

用传统印色工艺在织物上先印以防止地色染料上染或显色的印花色浆,然后进行染色而制得色地花布的印花工艺过程。印花色浆中防止染色作用的物质称为防染剂。用含有防染剂的印花浆印得白色花纹的,称为防白印花:在防染印花浆中加入不受防染剂影响的染料或颜料印得彩色花纹的,称为色防印花。防染印花有两种工艺流程①在织物上先用防染浆印花、烘干后轧染或印上地色,然后进行后处理;②在织物上先染需经过后处理才显色的染料,再用防染浆印花,干燥后进行显色后处理。防染剂的种类很多有还原剂、氧化剂、酸性化合物、碱性化合物、高分子成膜物质、锌氧粉或陶土等,可按地色染料性质选用。防印印花工艺较短、适用的地色染料较多、但花纹一般不及拔染印花精密、细致。

(13)马钧

马钧,字德衡,扶风(在今陕西)人、曹魏时、历官博士、给事中等,他“巧思绝世”,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机械改革、发明家。发明制作了指南车、翻车(灌溉用)、改进发石车(作战用)等、在丝绸方面,他改造了织绫机,提高了功效和织造艺术。

(14)石窟寺(窟室形制)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石窟寺是指就着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庙宇建筑。里面有宗教造像或宗教故事的壁画。石窟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后来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叫做““礼拜窟”,一种叫做“禅窟”。礼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礼拜:禅窟主要是供比丘修禅居住的。从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之间、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向东传播、我国西北、如新疆的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岗、河南的龙门、河北的南、北响堂山等地现存的古代石窟,就是首先吸取了印度石窟造型艺术而建造的。敦煌石窟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石窟群之一,它自北魏历隋唐五代宋元至清一千多年,共计开凿一千多窟。

(15)佛塔(浮屠/曲登)

佛塔,又名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藏语称“曲登”。佛塔最初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始入中国,历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样式也由覆钵式塔汉化为亭阁式塔、楼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传统中国佛塔按建材可分为木塔、石塔、砖塔。

(16)杂裾垂臀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在服装上饰以“纤臀”。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髫”,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17)裥裙

南北朝时裥裙风靡,是女装样式设计之一。由两种以上颜色的纱罗或布帛条片拼成,长裾高腰、色彩华丽。

(18)陵墓石雕

陵墓石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厚葬流行的产物,并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以寓意象征的手法表达特定的主题。雕刻技巧独特。整体造型稳定而强劲,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

(19)砖石建筑

砖石建筑在两汉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拱券主要用于地下墓室,地上则出现了石拱桥:晋代砖石建筑还体现在造桥技术上;南北朝以后,除地下砖砌拱壳牧师继续存在外,砖石建的塔、殿有很大发展。魏晋时期江南一带的建筑已经普遍使用砖,由于佛教的盛行.寺院建筑大量涌现,使用各类条形砖的建筑成为主流。同时,青砖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20)施用有宜

北齐文学家刘昼在《刘子》(又名《刘子新论》)中直接谈到设计的实用与宙美关系,明确的认为事物的美丑是相对的,衡量它的标准在于“施用有宜”。--物有美恶,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恶不终弃,意味着:物存在着美好与恶劣的差别,可是各种事物又都有其独特的适用之处;美好的事物并不时时都是珍贵的,恶劣的事物也并非永远没有用处。

(21)木牛流马(不太重要)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运粮工具。

(22)错采镂金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细工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由于统治阶层争相豪奢到“斗富”,使得金银器物的设计和用金银器装饰器物成为风气。出土文物极多,但錾刻镂雕十分精巧,这一时期的金银装饰(首饰)工艺以“错采镂金”技艺著称。错意味着涂饰,而镂意味着雕刻。

(23)高型家具

中国古代家具形制变化,主要围绕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出现了低型和高型两大家具系列。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这个时期胡床等高型家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并与中原家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家具:椅、凳等家具开始渐露头角,卧类家具亦渐渐变高,但从总体上来说,低矮家具仍占主导地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