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硕士培养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级学科代码怎么查 中国史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史硕士培养方案

2024-05-27 1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攻读 硕士 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学位)

一级学科名称和代码:中国史0602

学科门类名称和代码:历史学    06

(二级学科名称和代码) 注:按二级学科设置时另填写此行

研究生院制表

2016  年  6  月

一、学科简介

我校中国史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中国史硕士点,是在1982年中国古代史取得硕士授予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级学科授权点。著名学者胡澱咸、苏诚鉴、万绳楠、张海鹏、陈怀荃、杨国宜、王廷元以及裘士京、王世华等先生先后担任本学科点导师。目前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二级学科,形成徽学、中国经济史、区域社会史、区域教育史、区域文化史等多个颇具特色和影响的研究领域。现有导师2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导师中先后有2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获“四个一批”、“万人计划”人选各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后备人选4人,有国务院津贴享受者6人、省***享受者9人,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累计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400余人,毕业生大多从事中等或高等教育,以及在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近10年余来,本学位点导师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项,其它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直接资助项目等省部级项目数十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多部著作和学术论文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献》、《历史档案》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依托本学位点,目前拥有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点学科专门史、校级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等。本学科点庋藏古籍文献丰富,以家谱方志、民间文书、官府档案、民国报刊等资料收藏为尤。学校博物馆收藏有不同时代的文物精品数千件(藏品中百余件为国家等级品),馆藏文物依靠本学科点师资力量得以整理和利用。不同层次的科研平台和独特的文献文物资源,为本学科点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优良品格、社会责任感和坚实的中国史专业知识,能胜任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及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体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具有全面、坚实的中国史系统知识及相关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熟练查阅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掌握相关研究方向近期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严谨、踏实、诚实、刻苦的科研作风;

3.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专业论文;

4.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标注☆者系博导)

核心课程

1

中国古代史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重点关注文明起源、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思想和宗教、以及社会史的研究。探索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

吴晓萍☆、李琳琦☆、 庄华峰☆、徐彬☆、刘道胜☆、梁仁志、丁修真

中国政治史(古代)、经济史(古代),中国文化史(古代)

2

中国近现代史

探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控制与运行的历史脉络,揭示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发展历程。

马陵合☆、沈世培☆、汪效驷☆、刘灿华、王彦章、陈九如、宋曲霞

中国社会、文化史(近现代),晚清史研究,民国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3

专门史

研究中国政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等。通过对各专门领域的研究,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琳琦☆、庄华峰☆、吴晓萍☆、徐 彬☆、刘道胜☆、马陵合☆、沈世培☆、汪效驷☆、王彦章、梁仁志、丁修真

中国经济史、区域教育史、徽学

4

史学理论

与史学史

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明清史学、徽州史学、中国近代史学、中西史学比较等

徐彬☆、庄华峰☆、王旭东

中国政治史、中国社会史、徽学

5

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问题研究,注重方志、家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搜集民间文书尤其徽州文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整理与研究。

刘道胜☆、吴晓萍☆、丁修真

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徽学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为3年,前一年半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后一年半用于学位论文的选题设计、查阅资料、撰写定稿及论文答辩。

2.已完成学位论文,但因盲审等原因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者,如申请毕业,需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

3.研究生在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年限不超过2年。如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学院分管院长审核同意,报研究生院审批。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研究生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在达到在校学习时间的最长期限时(5年,包括休学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以毕业、结业、肄业和退学处理等形式之一终止学籍,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牢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专业教学的能力。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须履行相关手续。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重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完成时间定为第3学期。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3.中期考核

本学点中期考核工作在第4学期期中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考核由学位点点长、导师代表组成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重点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情况;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B、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考核不合格,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终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由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学位点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一般应在第5学期完成。

5. 论文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参与论文相似性检查,并进行“”双盲审“”。通过“双盲审”者方可参加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每位研究生所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1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25学分,具体课程类型及学分要求如下:

1. 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7学分)

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口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

中国史通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史料与方法

3. 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不低于9学分)

中国政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徽学

4. 方向拓展课(从方向拓展课中总计修满不低于6学分)

先秦秦汉史研究、魏晋隋唐史研究、宋元史研究、明清史研究、晚清史研究、民国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历史文献学、区域教育史、地方文献与文书

5. 跨学科课(不计学分)

安徽区域文化(跨学科课程)

5. 补修课(供同等学力或跨专业硕士生补修,不计学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八、必修环节(暂不计学分)

1.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硕士研究生要求参加本学科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参与专家讲座累计不低于10场次。具体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2.实践活动

1.专业实践: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形式为助研、助教、助管等,按照学校规定进行考核。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术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的学术研究。鼓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学校认定的五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参与论著撰写并公开出版。

学位论文应当具有某种学术前沿性和前瞻性,论文选题应当是中国史研究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问题。须针对选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概述此前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选题涉及的理论方法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清楚说明选题的意义,以及该选题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论文论证须逻辑严密,合理铺陈材料。在研究结论上应该能够提出新的见解。同时,论文在理论、方法和视角上应力求有所创新,提倡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综合分析材料。论文字数原则上要求在3万—5万字之间,文字平实,文风端正。论文写作必须规范,论文章节划分、注释、参考书目格式应符合学校学位管理部门的要求。严禁剽窃,论文须通过不端检测和盲审。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0602中国史   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属性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位/非学位

必修/选修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学院

公共课

公共基础课

英语阅读与写作

36

2

学位

必修

外国语学院

英语口语

36

2

学位

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

18

1

学位

必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

18

1

学位

必修

专业课

学科基础课

中国史通论

54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历史学院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54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史料与方法

54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专业核心课

中国政治史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中国经济史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中国文化史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中国社会史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徽  学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方向拓展课

先秦秦汉史研究

36

2

3

考查

魏晋隋唐史研究

36

2

3

考查

宋元史研究

36

2

3

考查

明清史研究

36

2

3

考查

晚清史研究

36

2

3

考查

民国史研究

36

2

3

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6

2

3

考查

历史文献学

36

2

3

考查

区域教育史

36

2

3

考查

地方文献与文书

36

2

3

考查

跨学科课

安徽区域文化

54

3

3

考查

补修课

中国通史

不计学分

世界通史

备注:补修课为同等学力与跨专业必须完成补修,具体课程设置与考核由学院自行安排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中国史通论

英文名称:On Chinese history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史通论是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规律和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和文献,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中国史丰富的爱国主义的史实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本科“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提高硕士生对中国史的认识层次,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四) 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历程;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的小农经济及其评价;中国的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人;中国思想的演变;前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中国近代化艰难性的历史思考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讨论;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4.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1996年版;

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6.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英文名称:Historiography theory and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中国史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本课程设置目的是使中国史专业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西史学基本理论和中西史学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中西史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培养目标。课程任务是培养具备一定史学理论素养的高级史学研究人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理论讲授42学时,史学理论、史学史课堂讨论12学时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的相关知识。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问题研究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问题研究专题、西方史学理论问题研究专题、中国古代史学史专题、中国近代史学史专题、西方史学史专题、当代史学理论、史学发展前沿问题专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2年。

2.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张广智主编:《西方史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版。

4.徐浩、侯建新著:《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史料与方法

英文名称:Historical data and research method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中国史学科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新史料与学术研究、特色史料解读、史料运用以及史学论文写作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专题形式讲解,选择不同类型史料解读,推荐古籍文献与文书阅读,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解读和运用各种类型史料从事史学研究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史料学概论,史学论文写作

(四) 教学内容安排

出土史料概况;传世史料主要类型;新史料与学术研究;(官府档案、民间文书、家谱方志)特色史料解读;史料鉴别与运用;史学论文写作专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严昌洪等:《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黄兴涛、夏明方:《清代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5.田澍:《史学论文写作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政治史

英文名称: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中国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至近现代政治史的演变历程,把握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在政治方面的巨大变迁,从宏观和整体上认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专题形式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以课堂讨论和推荐书籍论文,开阔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四) 教学内容安排

1.讲授中国政治史的演变历程,使研究生较好把握古代至近现代中国在政治方面的巨大变迁,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政治的脉络。

2.介绍学术前沿,使研究生明了中国政治史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和空白点,激发研究生对中国政治史的兴趣。

3.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堂讨论、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0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周良霄著:《皇帝与皇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版;

5.史远芹、曹贵民、李玲玉:《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1版。

中国经济史

硕士课对象:中国史学术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 China Economic history

学时学分: 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面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602+ 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中国史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学习其他专业方向课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讲授,培养学生在掌握历史资料和经济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探索经济史发展规律性的能力。学习中国经济史,要在综合论述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了解和阐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富内涵,学习和总结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世界与中国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规律、特点,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四) 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经济史教学内容是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古往今来各种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探讨这些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中考察中国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历程是重点内容,同时,注重考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并非是纯经济的制度因素,研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笔试,闭卷考试与开卷作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萧国亮:《皇权与中国社会经济》,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2.(美)道格拉斯·诺斯著,刘瑞华译:《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3.赵德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美)W .W.罗斯托 著,郭熙保 王松茂 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英)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6.吴慧:《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7.王玉茹:《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文化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是历史专业课程主要组成部分。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史、近代文化史、当代文化史等产生的历史背景、各阶段文化发展特点和趋势,并与外国文化比较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系统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要求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完整性了解;把握不同阶段文化发展及特点;了解中国文化独特性;了解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不同,培养文化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知识学习。并从思想变迁的角度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重点关注思想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能力和理论修养。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

(四) 教学内容安排

讲解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当代文化史,包括意识形态、思想流派、文化形态等,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堂讨论;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王清淮、朱玫:《中国文化史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正中书局1984年版。

中国社会史

英文名称:On Social History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中国古代史学位点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社会史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运用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方法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本身的历史,即社会构造、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状态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它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而后者则研究现实的上述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特点、方法和功能,掌握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提高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历史现象,运用历史材料印证社会现实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历史变迁与历史规律。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社会学概论、中国历史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主要讲授历史上的社会构造、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变迁及其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原始社会的氏族和人群的日常生活、原始宗教与意识,私有制社会下的等级、阶级、阶层、民族、宗族、家庭、宗教、民间信仰及各种社团的组织和人群活动,人口的社会构成与就业,衣食住行的物质形式与风尚,婚姻、丧葬、医疗、社交、娱乐、节日的形式与崇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观念与意识,各个时期的生态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会传统与社会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使学生较为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的变迁情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法)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3.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一1324年奥克西塔尼的一个山村》,商务印书馆2007年;

4. 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余新忠:《清代江南地区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郑振满:《乡族与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7.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2006年;

8.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9.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徽  学

英文名称:On Regional historical culture of Huizhou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徽学研究是中国古代史、专门史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它将为学生从事徽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也对他们将来从事明清史、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认识徽州、徽州文化、徽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及徽州文化的特色、地位和作用,掌握徽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从事徽学研究和其它区域打下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通史、区域文化史以及社会经济史、历史文献学的相关课程,并掌握相关知识

(四) 教学内容安排

徽州、徽州文化、徽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徽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徽学研究的史料与方法;徽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特色;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读书笔记、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 王振忠:《徽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张海鹏:《求实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王振忠:《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先秦秦汉史研究

英文名称:On History of pre Qin to Qin and Han Dynasties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为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方向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秦至秦汉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问题加以理论概括和思考,借以丰富同学们的理论视野,培养其问题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把握先秦至秦汉历史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运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提高对历史变迁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内容:(1)文明起源专题。(2)考古学与先秦秦汉史研究;(3)简帛新资料与史学研究;(4)夏商周断代及古史分期问题;(5)从“神本”到“人本”;(5)从天下共主、诸侯异政到专制帝国;(6)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工商业发展;(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8)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风貌。(9)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概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程论文、读书笔记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2.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 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8.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李均明、刘国忠等:《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0. 朱凤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魏晋隋唐史研究

英文名称:On history from Wei and Jin (Dynasties) to Sui and Tang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为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方向拓展课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都呈现出有别于两汉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历史由秦汉向隋唐转进的重要过度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隋唐大统一的局面更加巩固,中华民族的文明更加博大恢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隋唐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问题加以理论概括和思考,借以丰富同学们的理论视野,培养其问题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把握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运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提高对历史变迁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通史、历史地理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内容:(1)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学,介绍研究本段历史的基本史籍,包括正史、别史类史籍的大致内容、史料价值、版本,以及应用时须注意的问题等。(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概论,介绍陈寅恪、唐长孺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重要问题的论述;(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重点讲述此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及其成果。(4)海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概述,介绍海外学者、主要是日本学者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主要成就和治史旨趣。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考查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金明馆丛

稿初编、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3.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万绳楠著:《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1989年版;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

5.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六朝隋唐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

7.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8.庄华峰著:《魏晋南北朝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宋元史研究

英文名称:On history of Sung-Yuan Dynasties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密切关注宋元史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采用专题讲解、个案分析、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研究生总体把握宋元史,并提高科研能力。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宋元史研究现状、前沿、热点问题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些问题包括宋代的政治制度、宋代外交、宋元文化等等。同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引导思考,发现研究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专题形式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以课堂讨论和推荐书籍论文,开阔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通史、世界历史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主要包括宋元史史料介绍和研究;宋元史研究领域内热门课题和前瞻性研究课题;讨论宋元时期的一些重要问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周宝珠等:《简明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邓广铭、漆侠等:《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版

3.聂崇歧著:《宋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周良霄等著:《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明清史研究

英文名称:On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中国史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拓展课,为选修课程。本课程设置目的是使研修明清史专业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明清史研究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明清史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培养目标。课程任务是培养能够在明清史研究领域从事研究的专业高级人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理论讲授24学时,课堂讨论12学时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中国古代史》、明代和清代断代史的相关知识。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内容包括明清史料研究专题、明史研究专题、清史研究专题、明清史前沿问题研究专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孟森著:《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戴逸主编:《简明清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6. 李小林、李晟文主编:《明史研究备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晚清史研究

英文名称:On history of late Qing dynasty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中国史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断代史课程,在通史的基础上,对1840-1911年间的重大历史变迁作出更为深入的解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使学生了解近年来晚清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晚清历史发展的主线和共和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晚清史这段新旧更替特殊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特点,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四) 教学内容安排

鸦片战争的起源和中英交涉;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与晚清外交;中日甲午战争和朝贡体系问题;洋务运动、新政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清末新政中的官制研究;新式知识分子群出现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清末保路运动再认识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讨论、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

4.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三联书店1999年版。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2005年版。

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民国史研究

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是历史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国发展历史,包括民国期间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并了解抗日战争史、皖南事变史、新四军史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系统梳理民国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把握不同阶段历史的独特性。要求学生对民国历史有完整性了解,把握不同阶段历史发展及特点;了解民国历史独特性。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晚清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方向主要研究民国期间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皖南事变史、新四军史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30%;课程论文、读书报告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李新:《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1版。

6.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

7.华林一:《中国国民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8.(美)费正清, 杨品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美)费正清, (美)费维恺, 刘敬坤:《剑桥中华民国史》 下卷: 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的继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并从社会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的总体中,按年代顺序阐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全面反映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中国当代的社会演进轨迹,并进一步明了其发展演变的缘由及其规律,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利用文献资料开展当代史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专题讲授形式为主,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要求学生预修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具有相关的理论基础。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按专题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当代中国外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当代中国文化思潮、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当代史研究等。每个专题讲授与研讨的时间为6学时左右。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以课程论文为考核的主要方式,成绩评定依据论文质量及课堂研讨表现综合判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沈志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林泰主编:《当代社会思潮论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曲星:《中国外交五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孔志国等:《当代文化问题十二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6.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胡大泽编著:《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历史文献学

英文名称:On Historical Documents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系中国史专业拓展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献目录、辑佚、版本、校勘等文献学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历代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等方面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历代文献散佚、存传等发展概况,为从事历史文献学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文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1.文献与文献学;2.文献载体;3.文献的形成与流布;4.文献的收藏与散佚;5.文献版本;6.文献校勘;7.文献目录;8.文献辑佚与辨伪;9.类书与丛书;10.总集与别集;11.出土文献概述。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讨论;课程小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吴枫著:《中国古典文献学》,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

5、程千帆:《校雠广义》,齐鲁书社1991年版。

区域教育史

英文名称:Regional Education History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区域教育史是中国古代史和专门史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拓展课。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现象都是普通存在的。本课程旨在揭示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心的迁移,分析中国教育发展中区域不均衡的表现和特征,阐释政治、经济、军事、学术、外来冲击等因素与区域教育不均衡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明了中国区域教育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分析这种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是深化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必由之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区域、区域文化、区域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区域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掌握从整体史的高度来观照和分析区域教育史。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相关课程与相关知识。

(四) 教学内容安排

区域、区域文化、区域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区域教育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区域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心的迁移;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与区域教育;徽州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区域个案研究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将采取读书笔记、期末论文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李国钧主编:《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田正平主编:《近代教育与社会变迁丛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地方文献与文书

英文名称:On local historical data and documents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系中国史专业方向拓展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地方文献与文书的类型以及运用地方文献文书从事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具备搜集、释读、整理和运用地方文献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文选、历史文献学

(四) 教学内容安排

1.二十世纪以来民间文书的发掘与整理;2.民间文书的主要类型;3.民间文书与史学研究;4. 谱牒、方志与史学研究;5.史料的多元参证研究;6.地方文献文书与区域社会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讨论;课程小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秦国经:《中华明清珍档指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安徽区域文化

英文名称:Anhui regional culture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跨学科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适用学科: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课,是历史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徽文化发展脉络,各个区域文化历史和特色等,了解安徽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各阶段文化发展特点和趋势,并与其他地区文化比较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系统梳理安徽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把握不同阶段安徽文化的独特性。要求学生对安徽文化有完整性了解;把握不同阶段文化发展及特点;了解安徽文化独特性;了解古代安徽文化、近代安徽文化和当代安徽文化的不同,提高学生乡土文化素养,并弄清文化与社会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历史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徽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艺术史”、“安徽通史”、“文化学概论”

(四) 教学内容安排

讲解安徽古代文化史、安徽近代文化史、安徽当代文化史,把握安徽文化发展脉络,包括意识形态、思想流派、文化形态等,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程论文、读书报告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 张楠等:《简明安徽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张海鹏等:《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翟屯建、周晓光、卞利主编:《徽州文化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黄成林:《安徽旅游文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袁行霈, 陈进玉, 本卷郭因:《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安徽卷》,中华书局2013版。

6.王生怀:《民国时期安徽文化与社会研究: 1912—1937》,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审批表

学位点负责人意见及说明: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教授委员会审核意见(包括审核方式、内容、意见、结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分管院长签字: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学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