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产品有“保本”二字,不代表就真的保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买基金是保本的吗 投资产品有“保本”二字,不代表就真的保本

投资产品有“保本”二字,不代表就真的保本

2022-08-27 06: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投资产品有“保本”二字,不代表就真的保本

在刚刚过去的9月30日,全行业最后2只保本基金——建信安心保本混合和汇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公布了到期转型安排。

根据相关公告,因基金将不能满足继续作为法律法规规定的避险策略型基金运作的条件,转型为非避险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这意味着,公募基金长达16年的“保本时代”正式谢幕。

有的投资者觉得这非常可惜,因为在他们的投资理念里,含“保本”的字样就认为真的能保本。但是在生活中,你却知道就有人叫“英俊”,不一定长的真的英俊。

借助“保本”这一创新概念,保本基金曾在中国基金业历史上,每到股债双杀的年份,它就是热销的代名词。在2017年初总规模突破3000亿元,但此类产品刚性兑付的设计原理与近年来提出的理财产品回归净值化管理明显相悖,保本基金在成立之初或已为今天的落幕埋下伏笔。

按照保本基金契约规定,保本基金的担保费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对担保公司而言,这一费率显然不能完全覆盖这么多保本基金的风险敞口。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如果不出“反担保条款”保本基金的保险费会大幅提高,费用过高也会影响保本基金的投资收益。因此,基金公司在发行保本基金时,一般会签订“反担保条款”。

这样的结果是,若保本基金出现亏损,则由基金公司用净资产进行实际赔付。而规模效应会造成潜在的风险损失,危及基金公司体系,最终损害持有人的利益。也不符合取消刚性兑付的要求。

总之,由于政策原因,让保本基金退市了。这次造成“保本”基金,“不保本”了,算是“天灾”。但是现实中做其他投资,还是得警惕“保本”二字。

但保本是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从而导致这类投资者会在市场上寻求类似的替代字眼,比如认为国有大银行是国家的,所以从这里买可能不会亏钱。但是,现在国有大银行都有“非保本理财产品”。

有些投资者还会相信央视电视台,相信央视的股票分析师。但要知道央视不能向你保证什么,央视有自己需要追逐的利益诉求,这就不得不牺牲你的利益了。

相信亲朋好友团,隔壁老王投一个项目都赚了好几倍了,十几年的交情了,他不会骗我的。老王可能不会骗你,但是他也是受骗者。

如果投资真的倾向于保本要求,买国债基本就能够满足需求。但大多数其他用“保本”字眼吸引你眼球的投资产品,可能真的没有那么保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