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马克与他的归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主角叫马克的小说 雷马克与他的归途

雷马克与他的归途

2024-07-06 2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雷马克与他的归途——《西线归来》中文版时隔92年重译

2023-10-20 21:19

北京晚报·五色土

1918年11月11日,依照德国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签署的《贡比涅森林停火协议》,上午11点整,西线战场全线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在小说《西线无战事》中,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死于停战前夕,作者雷马克将战争的残酷体现在青春的朝气与枯萎之间,他的一生被总结成了一句话“1918年同期送往前线的那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那一天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在这部伟大的反战文学中,主人公博伊默尔满怀热情地投入卫国战争中,他曾对战争中的英雄主义痴迷,也曾将战争理想化、浪漫化,认为献身战争是每个德国人最光荣的使命。但在投入新兵营的那一刻,人们随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而改变,冷酷、压抑、猜忌、无情地轮番洗礼这些天真稚嫩的年轻人。雷马克用摧毁青春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东西在战争中被无情地践踏。当停战那一刻来临时,读者感受到莫大的荒谬和无助,多少年轻的生命,多少灿烂的青春,就这样被一笔带过。

《西线无战事》的巨大成功,让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从一个不知名的小记者变成一位畅销书作家,随着出版商与好评的蜂拥而至,这部作品却在德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本书出版之时,距离一战结束也才不到10年,而再过10年德国纳粹已经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和平夹缝中出版的反思、反战之书是多么的脆弱,也因与德国主流思想不符。1931年受到生命威胁的雷马克被迫离开德国,流亡瑞士,而在两年后他的著作被纳粹视为魏玛共和国的负面产物并列为禁书,最终被付之一炬。

在《西线无战事》出版之前,雷马克就已经在构思一部比《西线无战事》更加残酷、更加深沉的续作。离开德国的他放开束缚,深刻反思战争,去了解战争之后对人们的心理创伤与对生活的破坏,他在1931年发表了构思多年的续作《西线归来》。

1931年《西线归来》中文译本书影

《西线归来》的中译本,曾在1931年短暂出版过,但此后90多年来便杳无音讯,以至于很多读者并不知道《西线无战事》还有续作。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1931年雷马克交稿后就后悔了,他对有些情节并不满意,他恳请出版社等他修改后再出版,甚至愿意退还定金。然而,《西线无战事》掀起的热潮容不得出版社等待,最终《西线归来》还是如期出版接续《西线无战事》之后的“雷马克热”。在中国《西线归来》也被出版商纷纷抢译,据资料记载,当时已预告的7种译本,最终出版的就有4种。雷马克这边,在图书出版后依旧继续着自己的修编过程,一直拖到了1959年才正式改完,而那时中国的读者也早已淡忘了雷马克,这本最终版直到最近才被引进,时间一隔就是92年。

《西线归来》 [德]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 著 代悉 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们可以把《西线无战事》看作是《西线归来》的序章,《西线无战事》聚焦于战争,当年出版之时出版商就宣称这本书是“战争报道”,时下的读者也将其误认为是一本“战争之书”。主人公的死亡与战争的结束,使得故事主线上的续接关系被割断,但是在故事意义与对战争的思考上却得到了延续,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西线无战事》的残酷,人们才能懂得《西线归来》中士兵重回和平的焦虑与困难。

1937年《西线归来》电影海报

书中这种茫然与恍惚一直弥漫着主人公,至少在回到家乡之前未来仍在他的想象中。而当他到了车站后,一场冲突让他与读者突然触摸到了当时真实的德国社会。一群胳膊上缠着红袖带的新兵,将主人公和军官路德维希围住,受了伤的路德维希很快被打倒,随之而来的是对他军服的撕扯与辱骂,他们用着在战场上学来的格斗技巧战斗,而对手是要革命的新兵与后方的德国民众。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倒,直到其他的战友跟上来,才解脱出来。而后,没走多远,袭击者叫来了援军,他们又被这些人逐渐包围起来。这回更加剑拔弩张,袭击者有枪,而主人公的战友也把手榴弹握在了手里,整个局势被渲染得非常紧张。

直到一个中年人从人群走出,才告诉他们,这一切原因,是路德维希军服上的肩章。在革命的后方,那引以为傲的战功已经是耻辱的象征,主人公这些从前线回来的人就像闯入者,突然地“回家”却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当主人公回到了家又怎样?他无法与家人诉说这场战争的残酷,也无法把训练、生死当作趣闻与家人分享。家人诉说着他走之后每个人发生的故事,但他的无所适从和不适感让他时而分神时而恍惚。书中时常在故事中突然插入过去的片段以及与战争有关的想象,这其实正是身心创伤的表现,在那时并没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说。但在雷马克的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老兵们应激反应的文字。

当主人公一个人在屋里时,他想到“到家才几个小时,可我怎么觉得像与维利、路德维希分开了几个世纪,迫切地想见到他们。”战友关系是雷马克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当这群士兵无法融入战后的世界中,战友的羁绊与庇护似乎成为他们安全的港湾。战友间的联系与他们各自的生活,为这部小说填充了大量素材,但这种关系也可能轻易破碎。当主人公与战友们联合向政府抗议不平等的待遇时,却发现替政府充当打手的竟是自己曾经的连长,他们被分化了,他们再次被利用了,当枪子儿从战友的枪管中射向另一位战友,他们不得不从战友坚定有爱的庇护港湾中重新进入这个世界。与其说是战友之情让他们有了依靠,不如说是一群格格不入的人在战友的身份下抱团取暖。

1937年《西线归来》电影海报

雷马克一直在作品中展现出战争对人在精神方面造成的后果,但直到这本《西线归来》他才真的用文字讲述了战争的悲哀。他平静地写下了战后人们失去的信仰、理念、价值感和人生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战争彻底震碎了他们感受幸福的能力,让他们永远活在那个看不见天亮的战场中。正如小说中所说:“战争为什么不断重演,就是因为人们完全无法感知他人的痛苦。”而雷马克的反战小说就是不断地用人性的弱点与现实的悲剧,以文字的力量让人们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也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摒弃英雄化,浪漫化的战争幻想,了解战争并远离战争。

雷马克小传

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1898年出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父亲是一名书籍装订工人。1912年,雷马克进入天主教会办的师范预科班,1915年正式进入师范学校读书。1916年,18岁的雷马克在学校应征入伍,并被派往西线战场。1918年4月,雷马克在佛兰德战役中因救援战友被手榴弹炸伤,后送往战地医院救治,直至战争结束。战后,他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靠近荷兰边境的小村子教书,因不满课程大纲中教授的内容,毅然辞去教职。1925年,机缘巧合之下,雷马克进入《体育画报》担任编辑、记者,自此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构思多年的《西线无战事》正式面世,图书出版仅6周,便在世界范围内发行超过500万册,雷马克因此一炮而红,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1928年,雷马克开始构思创作《西线无战事》的续集《西线归来》。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西线归来》在报纸上连载。1931年4月,经反复删改,在德国结集出版,仅几周发行量就超过20万册。同年,《西线归来》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一百三十余位作家的作品被列为禁书,并公开焚毁,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西线归来》赫然在列。1945年起,雷马克常年在瑞士居住。1970年,雷马克病逝于瑞士洛迦诺。

雷马克一生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剧本。1971年,雷马克逝世一年后,他的家人发表了他最后一部小说《天堂里的影子》。(责编:陈梦溪)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