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为什么全国跳皮筋都有「马兰开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全国古镇都一样 (转)为什么全国跳皮筋都有「马兰开花

(转)为什么全国跳皮筋都有「马兰开花

2024-07-12 2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什么全国跳皮筋都有「马兰开花」|

原创 大象公会Elephantia 大象公会 今天

跳皮筋并不是纯粹民间自发的儿童游戏。

文|刘喜

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为什么跳皮筋盛行全国,规则和跳法却一模一样?

正因为有高度雷同的跳法,才会有那首传遍全国的「口诀」。

跳皮筋的规则真的全国一样吗?的确如此。跳皮筋的精髓在于:用双腿在绳间挽出花式的同时,避免压到不该压的绳子。

具体要实现的「挽花」也无非那么几种。除了上述视频里的步法之外,还有「踩花」「四大脚」等,在不同地方名称不同,步法却是一样。

· 跳皮筋技法大全

为什么跳皮筋的规则在全国通行大同小异?

相比于民间起源,这个游戏更像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产物。

建国之前,在大街小巷鲜见「跳皮筋」的身影;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党部制定的体育节里,出现了踢毽子、跳绳等儿童游戏,但也没有关于「跳皮筋」的记录。

况且,跳皮筋必不可少的工具 —— 皮筋,是工业化大院的产物。先有工业大生产产生的橡皮废料,才会有厂矿子弟「薅羊毛」用于游戏的机会。

在五六十年代,可以用来玩的一整段皮筋并不多见,不少六零后的回忆中,人生第一条皮筋都是用坏掉的自行车内胎剪成、或者由多段弹力绳连在一起做成的。

五十年代末的国庆大典上,出现了红领巾跳猴皮筋儿的身影。1960 年代初,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全市小学生跳皮筋比赛,规模很大、花样繁多、还有老师编排,已经是一项成熟的、登堂入室的儿童运动。

· 1958 年的上海,正在跳皮筋的孩子们

比规则更为统一的,是孩子们在跳皮筋时念着的歌谣。

比如歌颂革命英烈的童谣,像版本众多的《学习李向阳》:

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 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 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 地洞有炸子,炸死美国鬼,鬼—鬼—鬼!

跳皮筋运动刚刚兴起时正值「三反」「五反」,相关歌谣也层出不穷:

猴皮筋,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 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也反对 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臭思想

到六七十年代,跳皮筋童谣的内容更是从生产建设、打好丰收战到思念宝岛一应俱全:

小皮球我会跳,国家大事我知道 抓革命,促生产,搞好农业丰收战,丰收战 橡皮筋,脚上绕,绕在脚上跳呀跳 像飞雁,似小鸟,先跳低来后跳高 跳过山,跳过海,跳过祖国台湾岛 见亲人,小同胞,同跳皮筋同欢笑

这些逻辑完整、琅琅上口的童谣,更像是成年人教育推广的产物。

也有一些儿童创作的革命童谣,比如《周扒皮》,一看就是小孩子喜欢的风格:

周扒皮,皮扒周,周扒皮的老婆去苏州 苏州苏州解大放,周扒皮的老婆卖冰棒 冰棒冰棒化成水,周扒皮的老婆变成鬼

这首歌谣有许多不同版本,在江浙地区,周扒皮的老婆去的不是苏州,而是广州。

不过,孩子们更喜欢的还是「一个老公公/放了一个屁/穿过铁丝网/来到意大利」这样无厘头且让成年人微皱眉头的童谣。

在这些童谣中,传播的头号胜利者就是被称为「建国后最大数学谜题」的《马兰开花》: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马兰开花三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 (还有一个版本是「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虽然没人明白为什么就「二五六、二五七」,但这首节奏鲜明的童谣繁盛至今,从六零后到九零后,不少人都有朗诵着这首歌谣在橡皮筋上上下翻飞的回忆。

作为儿童游戏,跳皮筋虽然极有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产物,但它能有几十年的强大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会「审时度势」,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向。

八十年代以后,嘎嘎响的小皮鞋不再象征「资产阶级臭思想」,而变成了新一代女孩子们的向往:

高跟鞋、高跟袜,我给高跟打电话 107、108,就怕高跟不在家

更多的歌谣,来自于逐渐充斥儿童生活动画片和港台剧:「美丽的公主要出嫁/嫁给北京的唐老鸭」「小燕子飞/五阿哥追/尔康在家抱紫薇」「傻郭靖/娶黄蓉/嘻嘻哈哈老顽童」……

这些童谣,一同成为 8090 后们独一无二的童年记忆。钢筋森林的兴起、电视节目的风行,都没法浇灭小朋友们下课后扔掉书包一起跳皮筋的热情。

直到今天,互联网作者们还在赋予老童谣新的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