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雄争霸,谁是真正皖北“老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泉是中国人口第一大县吗 三雄争霸,谁是真正皖北“老大”?

三雄争霸,谁是真正皖北“老大”?

2023-07-08 05: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秋池

跟苏北一样,安徽也有个皖北,某“北”也似乎成了经济发展差的代名词。

皖北地区,是安徽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的主要区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皖北,甚至被称为长三角的“短中之短”。

如何增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称,蚌埠、淮南周边地区交通互联性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小城市分布密集,各城市间经济协同产业互补性强,非常适宜建设城市圈,希望省政府支持以蚌埠淮南为中心,以淮河为纽带的蚌埠城市圈,推进此地区内各城市之间协同发展,促进淮河流域综合开发。

这一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显然,皖北还缺少一个龙头的带动,在安徽的“十四五”城镇规划里,蚌埠和阜阳都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

但问题在于,两座城市可担此重任吗?蚌埠还是阜阳,能成为真正的皖北“大哥”?

合芜没有“蚌”

多年以来,蚌埠都是当之无愧的皖北中心城市。在安徽的“十二五”、“十三五”及至近年的“十四五”规划里,省里都很明确——把蚌埠打造为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曾跟合肥、芜湖齐名的蚌埠,确实实力斐然,“皖C”的车牌多少可见经济地位,自然成为带飞皖北的大哥。

只是,蚌埠这次能“蚌”住吗?

2021年,安徽省蚌埠市因为GDP“零”增长,引发广泛关注。

蚌埠曾经是安徽省的经济重镇,与合肥和芜湖并称“合芜蚌”,但近年来,蚌埠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合肥和芜湖,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短板。

合芜蚌相对地理位置

历史上,蚌埠因为津浦铁路的开通而兴盛,逐渐成为淮河沿线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早在1947年,蚌埠就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蚌埠的工业企业达到三四百家,工业总产值位居安徽省第一位,是安徽最主要的工业城市。

蚌埠是安徽省的老工业基地,以玻璃、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蚌埠作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人才资源。那时的蚌埠,是以“千里江淮第一城”出圈的。

但由于缺乏远见卓识和改革决心,蚌埠没有抓住机遇,而是沿袭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过分依赖国有企业和行政资源。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蚌埠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业环境,导致人才流失和产业空心化。相比之下,合肥和芜湖等城市则积极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疫情前2019年为例,蚌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8%、48.2%和46.0%,而合肥和芜湖则分别为3.4%、38.7%和57.9%、3.6%、41.1%和55.3%。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蚌埠市的经济结构仍然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蚌埠市的人均GDP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可见,蚌埠的第二产业占比过高,而第三产业占比过低,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不符。

传统产业受市场需求、资源环境、国际竞争等因素的制约,增长潜力有限,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同时,传统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排放、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跟合肥和芜湖相比,蚌埠还有一大短板,那就是创新能力不足。蚌埠虽然拥有14所高校和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但科技创新水平仍然较低,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人才缺乏。

根据2020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报告》,蚌埠市在全国337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66位,在安徽省内排名第8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倒数第5位。

阜阳,皖北的“黑马”?

近些年,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地位有所动摇,这始于蚌埠的失落,也始于区域内另一座城市的逆袭。

2010年,阜阳GDP以721亿元在全国排名179位,到2020年已经排到了第98位,十年间排名提升了81位。

省内来看,阜阳更是有如搅局者一般的存在。2015年,阜阳还只有1000亿出头的经济体量,在省内排名第六;到2019年,阜阳已经快速上位,连续赶超安庆、马鞍山,多年稳坐“安徽第四城”、“皖北第一城”的宝座。

实际上,阜阳的黑马之姿,源于背后有着近千万人口的加成。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安徽人口第一大市,不是省会,也不是皖江沿岸的经济大市,反而指向阜阳。后来,强省会战略发挥作用,2021年合肥才超过阜阳,晋升省内人口第一大市。

但仅次于合肥、八百多万的常住人口,还是给阜阳带来相当的人口红利。

2010年,阜阳城镇化率仅31.9%,2019年达44.62%,基本上保持年均1.5%的增速。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给当地的房地产、基建、消费都带了巨大增量。同时,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也意味着城市工业化有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而且,基建的带动、产业的振兴,正在改变阜阳人口大量外流的处境。临泉县,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正位于阜阳,高峰时期在外务工的人员多达80万到100万,但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减少了60万左右,七普数据显示,2010到2020年间,临泉县常住人口还增加了11万人。

产业方面,过去阜阳更多以江淮粮仓自居,但近些年,阜阳强化工业首位意识,食品加工、煤电化工、建材行业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煤电精细化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制造业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经济总量地位,往往也决定城市的地位。蚌埠的失落,阜阳的超车,无疑给了后者一争皖北龙头的底气。

从安徽省的官方定位来看,也能看到省里正从“一心扶蚌”变为“左右为难”。

在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蚌埠定位为“皖北中心城市”,提出巩固提升蚌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带动皖北崛起的增长极;阜阳则位居蚌埠之后,定位是“带动皖西北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

但到了“十四五”,安徽则提出,蚌埠和阜阳与安庆、黄山一道,被列为四大区域中心城市,阜阳的位置也被提到蚌埠之前,明确要打造“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蚌埠的定位则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看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阜阳已经远在蚌埠之上,那么,蚌埠真的要将“皖北中心”拱手让与阜阳吗?

皖北,需要一个增长极吗?

历史上,蚌埠曾是安徽省最大的商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和棉纺织中心。但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水运逐渐被铁路和公路取代,蚌埠的地理优势逐渐减弱。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而蚌埠距离海岸线较远,无法充分享受开放带来的红利。此外,随着合肥、芜湖等城市的崛起,蚌埠在安徽省内也失去了领导地位。

但不容忽视的是,蚌埠有着阜阳所不及的先发优势和历史积淀。

一方面,蚌埠作为安徽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和皖北地区工业领头羊,坐拥便利的交通条件、雄厚的工业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安徽省三大科教集聚地之一,蚌埠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6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国电科40/41所、中国兵器214所等一批国家级研究院所,蚌埠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显然有着更强大的科创支撑。

反观阜阳,经济总量坐稳皖北头把交椅,很大程度是靠庞大的人口规模,在产业实力上跟蚌埠尚存在差距,这也就决定阜阳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2021年安徽省各地(县)市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比较

同时,阜阳地理位置偏皖西北,对皖东北的辐射更是鞭长莫及,这也就是为什么宿州也出现在官方规划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原因。

此外,跟皖北毗邻的徐州,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2018年,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可看作是低配版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正在形成的跨省经济体,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安徽的宿州、淮北等城市被纳入。

2021年,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惠表示:安徽将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这样的发言,无异于安徽官方明确支持皖北融入徐州都市圈。

实际上,地理位置上毗邻的宿州、淮北,已经与徐州联系非常紧密。就拿淮北来说,近年来徐州、淮北两市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这个大平台上签约多个产业项目。截至2021年末,在淮北市的徐资企业就有100多家。

然而,就跟阜阳一样,徐州的辐射范围也仅限于皖东北,对于广袤的皖北腹地,辐射依旧有限。

谁能扛起皖北振兴的大旗,目前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大哥”。在皖北,蚌埠、阜阳、宿州谁能率先崛起,也意味着谁率先出线,取代蚌埠,成为能跟合肥、芜湖对标的区域新星。

但在龙头依然缺位的背景下,苏北的崛起之路,或许也有几分参考意义。苏北,相对于苏南而言,也带着边缘落后的意味,但每个城市单拎出来经济体量都很能打。

可以说,“散装”反而成了苏北的一大突围秘诀——徐州发展重工业,定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连云港、盐城注重沿海开发和港口建设;淮安、宿迁承接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他们要么“独自美丽”,要么分别抱上上海、苏州、南京等强市的“大腿”,实现经济跃升。

同理可见,龙头带动,是皖北振兴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总要相信,事在人为。

作者系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