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同心浇灌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沧少数民族服饰图片 临沧:同心浇灌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临沧:同心浇灌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2024-07-14 2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年来,临沧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体要求,2016年4月,临沧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示范市建设目标任务,23个少数民族合力拉开创建帷幕。

2018年、2019年、2021年,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分别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民族联欢活动

组织保障带动 拧成一股绳

按照创建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工作机制的要求,临沧及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创建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全面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高位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临沧结合实际出台《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关于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从201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市级民族机动金200万元,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工程等专项支出”。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根本方向和鲜明主线,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感恩教育活动,民族团结公约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创建活动为载体,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开展民族团结月、周、日宣传活动,全面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三进”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

临沧市民族中学、沧源佤族自治县永和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社区)”;2018年、2019年、2021年双江、沧源、耿马3个县分别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耿马县贺派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同时,全市222个乡镇、村寨、社区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市级命名15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县(区)命名33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立了11个民族团结主题教育馆以及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和干部教育基地,参观人数累计达3.8万余人(次)。

据统计,临沧先后有319个模范集体和953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省、市表彰。

佤族舞蹈

绿色发展推动 劲往一处使

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澜沧江怒江水系和地表水的环境质量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的水质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66.5%……一组组数据反映了临沧良好的生态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的部署要求,临沧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将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

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临沧发展成就喜人。“绿色能源牌”方面,建成小湾、漫湾、大朝山3座大型水电站,总装机722万千瓦,全市电力总装机达890.07万千瓦。“绿色食品牌”方面,建成高原特色产业基地2200万亩,乡村人口人均产业基地达15亩以上,现有茶园面积167万亩,产量15万吨、全省第一;临沧坚果面积263万亩,产量4万吨,世界第一;核桃面积800万亩,产量51万吨,全省第二;甘蔗面积150万亩,年产甘蔗600万吨,全省第一。“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方面,气候海拔生态适宜于人居,山川村寨民族风情处处美丽。已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名村8个,省级美丽村庄25个,正在建设旅游示范村102个。

围绕“一二三”布局,临沧正在把8县(区)“茶、佤、水、春、边”旅游资源连接起来。做强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做美百里边关旅游观光开放区,做精澜沧江百里长湖生态旅游区。打造民族风情体验、休闲度假、茶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会展节庆六大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好亚洲微电影节、摸你黑世界狂欢节、冰岛茶会、澜沧江啤酒旅游狂欢节、世界芒果旅游节、中缅边境贸易交易会等节庆品牌。建设好风景绿道设计建设工程、旅游厕所工程、旅游咨询体系工程、解说系统工程、旅游形象与品牌宣传提升工程、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六大基础配套工程。

项目示范成效明显。临沧以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兴边富民行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创建工作内容,全市共实施了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4个示范乡镇、3个特色乡镇、289个示范村、69个特色村、6个示范社区、2560户示范户;实施两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3.7亿元。推进5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项目,到位建设资金5038.6万元,累计完成投资3749.77万元。全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大理至临沧铁路提前半年建成通车运营,实现了全市人民百年铁路梦想。墨江至临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临沧市没有国家高速路网的历史。

双江民族大联欢打歌活动

文化融合发动 心往一处想

“十三五”以来,临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100%,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00%,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100%,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管制建设100%,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网络逐步形成,实现城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创作文化艺术精品推动临沧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创作《党的光辉照边疆》、《我家临沧》、《百年梦想》等一批歌颂家乡、歌颂党的文艺作品;大型剧目《千古临沧·茶王国》、《勐相耿坎》、《大美临沧之旅》编创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一个美得像梦一样的地方”乡村旅游主题歌曲创作活动;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题和题材,创作了《严冬过后是春风》、《时代逆行者》等一大批作品;深入推进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译制放映汉语、佤语、傣语版《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边寨》宣传短片。

着力挖掘临沧富集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推出了一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品,“世界佤乡、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大美临沧”的区域文化品牌、“滇红之源”的茶文化品牌、“秘境临沧·魅力佤山”的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彰显魅力,形成了临沧独具特色的以佤文化为代表、多元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初具雏形。涌现出了世界竞走冠军王应柳、世界射击季军孙婷、全国拳击冠军字春红、世界跳水冠军李平安等优秀运动员。成功承办了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云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云南省第九届农民运动会和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造了4个省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同一个城市举行的先例。

“十三五”期间,临沧确立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路子,沧源葫芦小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凤庆县安石村等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滇西南—恒春茶韵秘境佤山乡村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点连线、以线串片、以片成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呈现突破性发展,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

聘请斯琴高娃、于月仙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担任乡村旅游示范村“名誉村长”,为临沧美丽乡村代言,着力打造云南旅游新名片,“大美临沧,美在乡间;花开四季,香飘八方”乡村旅游品牌已初步确立。

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千方百计提升强边固防能力,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有效维护了国家利益、边疆稳定、边境安宁。

经济运行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记者从日前临沧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1至5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通报上获悉,该市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继续显现,经济运行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1至5月,临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2%。从监测的20个行业大类来看,1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6.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6.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4.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同比增长6.5%。从能源方面来看,1至5月全社会用电量15.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6%,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0.4%。

临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3%,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8.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4.3%。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2.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8.4%,旅游业投资同比增长165.3%,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增长13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97.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2.1%。

临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6.1%,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同比增长27.3%。从限额以上商品销售类别来看,生活类商品同比增长16.2%,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同比增长31.5%,汽车类商品同比增长33.9%。

5月末,临沧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90.11亿元,同比增长9.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68.24亿元,同比增长11.2%。

5月,临沧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其中食品烟酒同比下降1.1%,居住同比上涨4.2%,交通和通信同比上涨4.0%,教育文化娱乐同比上涨0.5%,医疗保健同比下降0.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显现

临沧市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改善了退耕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收到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2002年以来,临沧累计实施退耕还林506.65万亩,其中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8.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项目161.4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36.45万亩,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的县、乡、村。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全市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从“十五”初的46.63%提高到目前的70.2%,切实把退耕还林还草建成了生态样板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生产耕作中解放出来,腾出双手发展劳务产业、设施农业等,催生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全市通过打造产业集群,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余万亩,一座座荒山变成绿色经济长廊。

临沧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将退耕还林项目指标优选满足贫困农户,做到符合退耕还林政策条件的耕地“应退尽退”,大力发展核桃、临沧坚果、茶叶、林下经济等增收致富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实施耕地退耕191.75万亩,退耕农户27.85万户108.54万人,人均耕地退耕1.8亩。目前,临沧坚果种植已覆盖全市8县(区)71个乡(镇)564个村18余万户种植户51万人,种植户人均收入达2941元。

聚力夯实甘蔗全产业链

临沧市抢抓国家划定和建设甘蔗生产保护区的机遇,确立“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思路,聚力夯实甘蔗全产业链加工利用基础。

加快甘蔗生产科技创新。健全市、县、企业“三级”甘蔗良种引进试验筛选繁育推广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以农业机械化服务合作社、制糖企业为载体,大力推广机械化深耕、机械化植保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加快推进全市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

实施甘蔗绿色生产行动。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绿色农资和低碳绿色生产技术,全面推广“良种+膜+肥+药+农机”集成技术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积极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蔗农参与”的甘蔗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机制。支持制糖企业深入实施“质量兴企”战略,建设一批甘蔗绿色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开展有机、绿色糖料蔗基地和产品认证,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建设百万亩世界一流的高优蔗园。抓住国家实施“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和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机遇,以平坝、丘陵低缓蔗区为重点,按照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要求,开展产业基地宜机化改造,全面建成120万亩以上土地平整、路水配套、产出高效的糖料蔗核心生产基地。

建设国内领先的绿色蔗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耿马绿色食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全市蔗糖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补链扩链强链,推动蔗糖产业全产业链聚集发展。巩固提升制糖主业,加快推进以蔗糖为原料的高端产品开发。拓展糖业循环经济链,推进蔗梢、蔗渣、糖蜜、滤泥、废醪液等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蔗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制糖企业“走出去”,推进中缅农业合作先行区建设,加强与缅甸在甘蔗种植方面的合作,推进原料在外、加工在内的农业合作模式,扩大境外甘蔗种植面积,拓宽原料发展空间。

据悉,以构建“国家甘蔗工程大数据平台”为试点示范,从全产业链资源数字化、可视化,拓展延伸到用数字化、工业化、订单式农业理念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生态的甘蔗产业项目,今年初已经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启动建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