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图记录南京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考介词考点总结归纳大全 老地图记录南京变迁

老地图记录南京变迁

2023-12-09 2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金陵晚报记者汪明宇

  【金陵晚报报道】典籍载祖训,舆图传乡音。历代地图是记录城市的最重要文献资料。

  昨天上午9点30分,由本报与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城市印记-从

地图看南京”老地图展在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鸡鸣寺科技会堂)隆重揭幕,100余幅古今地图集体亮相。这些地图中有解放前、解放后的空中航拍南京地图、有纯手绘老地图,有地形图、古宫城图、最新的南京遥感地图……这些珍贵的古今地图串在一起仿佛一条历史长廊,穿行其间,2500多年的历史时空瞬间转换,让数百名前来参观的市民大呼过瘾。

  珍稀老地图首度亮相

  先进的清代手绘图

  在“明清时期的南京”板块中,众多专家和地图爱好者停留在一幅地图前看了好久。这幅地图名字叫“江宁省城图”,地图边角标注显示,地图于清朝光绪年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05-1906)测制。地图的比例尺、等高线……与现代地图已经非常接近。地图的捐赠者叫徐衍胜,这是他的藏品中最珍贵的一幅,以前从来没有公开展示过,听说这次本报与南京市规划局要联合举办老地图展,特地拿出来让市民观看。

  “江宁省城图”也引起了现场专家们的关注,蒋赞初教授告诉记者,大多数老南京地图是采用手绘的示意图,虽然直观,但不科学,而这幅地图的地形地貌绘制相当准确,是他见过的最早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制作的南京地图,是研究南京的重要历史资料。

  70年前的穿城火车

  许多市民从今年地铁一号线试运营才真正感受到主城内轨道交通的“风驰电掣”。但昨天展出的一张1936年由当时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的地图中,一条从下关龙江路延伸至雨花门南的铁道线却清晰地告诉人们,早在70年前,当时的南京人已经坐着小火车走街穿城啦。

  一位观展的王姓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就曾坐过小火车。这条铁路线当时两头分别连接京沪铁路和宁芜铁路,分两期建设。一期从下关出发,经仪凤门、三牌楼、裴家桥、鸡鸣寺到中正街,即现在的东大影壁;二期从长白街、淮清桥,穿过现在的白鹭洲公园,雨花门后接上宁芜铁路。

  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小火车前面是木质座椅,可坐人,后面挂货车,黄包车、骡马车都可以上。小火车的票价每站大洋三分,由中正街经国府站、鼓楼、三牌楼至下关一共大洋一角两分,这和现在的地铁差不多,一般老百姓都能坐得起。

  最早的土地利用图

  在众多的清代地图中,有一幅非常独特的地图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注意,地图名称叫“测绘金陵城内地名坐向清查荒基全图”,由余成勋、仇曾庆测量绘制,测绘时间约光绪末年至宣统初年。

  全图运用彩色标注,淡黄色为官属荒地,赤紫色为私人荒地,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大都居住在城南一带,城东城北荒地不少,主城道路以洪武路、中华路,升州路、建康路为骨架,城门也由原来的13座增至15座。这张图对于考察当时南京的土地利用情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专家解读

  为了能够让市民在观看各类古今地图时,更充分地了解地图背后的故事,南京大学历史系蒋赞初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以及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叶斌先生现场对各幅地图进行讲解,他们专业而通俗的点评让众多市民大开眼界。

  大校场规划借鉴民国图

  “民国道路系统规划当时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非常先进的规划理念,对南京的道路规划至今都有借鉴作用。”叶斌副局长指着“民国道路系统图”向周围市民说,华盛顿、纽约这些顶级城市道路路网就是这样的。他介绍,大校场机场地区目前正在由东南大学段进教授主持规划,他们在讨论内部交通时,段教授就借鉴了“民国道路系统图”中北部地区网格状规划手法,增加道路密度,解决市民出行问题。

  谭嗣同在宁发起测量会

  “南京的清代地图率先使用了西方现代地图绘制手法,这说明在地图测绘方面,南京当时走在了中国前列。”蒋赞初教授和潘谷西教授看着100年前的《江宁省图》赞不绝口。

  他们介绍,鸦片战争以后,江苏相继出现了一些专业测绘机构和学术团体;光绪二十三年(1897)谭嗣同等在南京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测绘学术团体金陵测量会,1904年南京成立两江测绘学堂,同年该校设立南洋陆军实地测量司,而这张《江宁省图》正是出自他们之手。

  老南京情怀

  地图展在向人们讲述南京2500年历史变迁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市民的热情。一张张地图勾起了老南京们无数回忆。

  现场捐赠地图

  家住城南的李先生起了个大早,不到9点钟就赶到了城市规划展览馆。张先生此行有一个特别的任务――捐赠一张老地图。他这次捐赠的是一张解放初期南京交通图,虽然这张图本次地图展已经有人捐赠,但工作人员还是被他的热情感染。工作人员说,地图展后他们会将部分老地图汇编成册,到时候无论如何要送张先生一本。

  感叹地名变迁

  “这些历史资料非常珍贵,每一个关心南京的人都应该来看一看,能够勾起人很多回忆。”张先生告诉记者,2500多年,南京变化万千。张先生以地名变迁为例,“我家原来住的巷子叫都统巷,非常有文化韵味,在老地图上还能看到,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巷子的名字再也找不着了,挺遗憾的。”

  激动的测绘员

  “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测绘工作。”现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测绘员向记者表达了强烈的感情。他告诉记者,这次参展的古今地图中,他参与了两张当代地图的编制工作,其中一幅1995年出版的“南京市区图”是首次利用计算机制图技术绘制的城市地图,开创了南京地图的电子时代。(编辑涵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