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儿坊:儿童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学阶段的友谊特征不包含 才儿坊:儿童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才儿坊:儿童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2023-06-25 1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童年期儿童的同伴群体

儿童在同伴群体(同伴团体)中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棒团时期(帮派时期)。同伴团队的影响是通过同伴交往实现的。儿童从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中至少学到了三方面的知识。首先,理解团体中其他同伴提出的观点。当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同一种游戏可以有不同的规则,同一个节日可以有不同的风俗。在通过友好地交换意见来了解他人的过程中,儿童也更了解自己。其次,体会社会规范和团体压力。最后,学会与同性同伴保持亲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同伴团体有四个特点:①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②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③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④发展了使成员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儿童的同伴团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结构松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结构严谨的。一般分为两大类,即有组织的集体和自发的团体。

有组织的集体一般是在学校或其他组织的帮助下形成的。小学生的集体就是班集体。集体有四个特点:第一,集体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行为;第二,集体具有统一的领导;第三,集体有共同的纪律,每个成员都要使自己的意愿服从集体的意志;第四,集体有共同的舆论,舆论是集体形成的标志,监督着每个集体成员是否按集体的预定目标行动。

童年期儿童班集体的形成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散阶段,刚入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班集体还是松散的集合。第二阶段是凝聚阶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儿童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和集体关系。第三阶段是形成阶段,二年级的小学生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能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在这个时期,班集体内部成员也逐渐分化,形成真正的班集体。第四阶段是优化阶段,随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集体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他们及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能自觉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自发团队的组织结构通常是松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觉团队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由于其倾向性不同,自发团队可能是有组织的集体的补充,也可能是集体的对立面。按其社会倾向性不同,自发团队可以分为:①亲社会团体,这类团体在社会上是予以肯定的,如各种学习小组、社会公益组织,这类团体有益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②非社会团体,这类团体置身于基本的社会问题之外,建立在共同的娱乐活动基础上,如各种兴趣小组。③反社会团体,这类团体在社会上是予以否定的,其活动以危害社会为目的,如恐怖组织、流氓团伙。

儿童早期就对同伴发生兴趣。在婴幼儿期,家庭关系是他们主要的社会关系,同伴关系只是第二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小学后,他们接触的同伴在数量上和广泛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同伴之间的互动也随之增加。一般来说,同伴团体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有研究发现,在儿童中期(10~11岁),大部分儿童的同伴交往就已经在同伴团体中进行了。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童年期儿童的团体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把整个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团体,各自在探索和谁交朋友;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由于空间关系等自然因素,儿童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凭借儿童的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属于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并出现了领袖人物和团队的规范;集体合并期,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的团体,并出现了统率这个大团体的领袖人物,团体意识加强,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无论是有组织的集体还是自发团体都对儿童的人格品质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集体的舆论实现。如果儿童能遵守团体的规则,其行为符合团体的标准,则往往得到同伴的好评和尊重;相反,则受到团体的谴责与批评。因此,儿童为了获得团体中的地位就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与此同时,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团体成员对自己的评价等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