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为什么进了全国高考作文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高考历史沿革是什么 “地名”为什么进了全国高考作文题

“地名”为什么进了全国高考作文题

2024-06-29 1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出了一道“地名”作文题,“地名文化”立即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为什么呢?诚如考题中所说,“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地名是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省、市、自治区名称,小到村、镇、街道名号,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它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地名,便是一部历史记忆;一个地名,也是一段文化演绎;一个地名,还是一幅民俗画卷。地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名与中国的文化起源、生产发展、行政沿革血脉相连。可以说,地名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它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路标角色、定位功能,更延展的是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乡土文化。每个地名,都蕴含着历史渊源、地貌特征、风俗民情,安放着漂泊游子的乡思乡愁。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以忘记地名背后的那份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曾几何时,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为吸引眼球,为哗众取宠,为追逐暴利,给新建小区、商业中心、大型建筑物乱起“大、洋、怪、重”的名字。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这是互联网上曾流传的一个段子,取名是贪大求洋,封号是荒诞怪异。这种“地”与“名”“里外两张皮”的例子屡见不鲜,它折射出的是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理,洋地名自然是适合洋文化的土壤,在其各自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属于“淮南橘”,但在中国文化氛围里就显得张冠李戴,就成为水土不服的“淮北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质上,“洋”地名并不代表一个城市或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土”地名也不是落后愚昧的象征。其实,地名并非一个枯燥的名称。当提及一个地域、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有可能是它的美景、美物、美人,也有可能是它的山川秀美、人文风貌和时代气质。地名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刻度,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内涵和意义。比如,提起荆州,人们会想起三国故事;说起绍兴,人们马上指出是鲁迅故乡。每当读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等经典名句,扬州、苏州、成都等名城的风采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冷冰冰的建筑,它有情意绵绵,更有万般不舍。地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我们有了身份认同,有了根脉所在,有了乡音乡愁。当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不仅是在询问地域籍贯,更是询问一种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这正是文化基因的力量。守住地名文化根脉、讲好中国地名故事、传播好中国地名文化刻不容缓。

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开拓我们民族的光辉未来。

也许,这就是“地名”进入高考作文题目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来源:2020年7月27日《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地名”为什么进了全国高考作文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