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新出生人口比例、城镇家庭教育支出、高考录取率及教育产业投资分析【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2017年中国新出生人口比例、城镇家庭教育支出、高考录取率及教育产业投资分析【图】

2017年中国新出生人口比例、城镇家庭教育支出、高考录取率及教育产业投资分析【图】

2022-05-04 2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国家教育战略:始终围绕推动国家发展

    1、精英主义为主时期(1977-1993 年):经济建设成为重心,迫切需要人才

    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由于教育体系在“文革”受到了的巨大冲击,所需要的人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的局面。因此 “精英主义”战略在这个阶段获得很大程度的认可,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包括:

    (1)办重点学校,通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1978 年教育部公布《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此后一批重点中小学相继产生。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恢复和增设了169 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中确定第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88所。

    (2)裁撤合并规模较小、质量较差的中小学校,尤其是是在农村地区,导致学生升入初中和高中的机会明显减少。

    (3)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权限下放给地方,即“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1986 年的《义务教育法》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从实施效果上看,管理权限下放地方后,有效的调动了地方主观能动性,发挥了积极做用,同时由于中央和省级承担的责任太少,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4)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到 1990 年,全国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致达到了 1:1。

1977-1992年高考录取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1977-1992年学校显著减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全民教育”探索期(1993 年-2009 年):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现代化进程

    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刚刚确立,同时在 1992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教育定义为第三产业,教育事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追求发展速度成为主要的思路,具体的表现为:

    (1) 追求教育的规模、数量、速度,“发展大于改革”。以 1998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为代表,1993-1997 年高考录取人数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 1.96%,1998 年-2003 年年复合增长率迅速飙升至 28.74%,“大跃进”式的发展增加了教育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质量,为后来的就业难、学术腐败等社会问题埋下了伏笔。

98年高考扩张后录取率飙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教育产业化的繁荣与沉寂。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教育以扩大规模、总量增长和提高宏观效率为主要追求。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政府热衷于利用市场机制扩大资源、学校通过教育活动营利创收。它被视为一种 “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或者说是一种“经济主义路线”的教育改革。教育产业化催生了高收费、乱收费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 2003 年下半年,教育部开始高调批评“产业化”道路,加大对农村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关注。

1995-2003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不断下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二)居民教育观念: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1、学习效果成为教育投入时的首要考量因素

    (1)课外辅导班是保证各阶段学习效果的标准配置。与优质高等教育类似,各阶段的优质学校资源同样紧缺,同时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公办学校的在校学习时间较短,留给学生的空闲时间较长,参加课外补习班提高成绩成为家长们的共同选择。

    根据数据,课外辅导班的参与率与城市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一二线城市家庭选择辅导班的比例明显高于三四线城市,一方面反映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性高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外辅导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白。

各线城市家庭参与线下课外辅导班的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K12阶段的民办学校逐渐收到追捧。传统中,公办机构的地位一般远超过民办机构,但在基础教育领域,民办中小学的地位逐渐升高,在部分地区少数民办学校已经超越公办学校。主要的原因在于:(1)优质公办学校有限,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大力推行“就近入学”和“随机派位”的举措,导致进入优质公办学校的难度较大;(2)相比公办学校,民办教育偏重与效率,在升学率等硬性指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满足了家长们的最大需求。

    2、综合素质提升赢得新生代父母关注

    相比高考分数,综合素质是真正决定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70/80 后父母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应试教育方式的认同感较低,比较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根据调查数据,如今的父母对于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远低于过去,大幅落后于生活习惯、道德品性等方面。 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关注为教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典型受益行业素质教育培训和以素质开发为导向的国际学校。

学习成绩在家长关注事项中排名第六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6年家长对素质教育态度积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1)素质教育培训发展势头良好,呈现量价齐升。参考美国的素质教育“STEAM”,素质教育培训主要包括艺术、科学、体育等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家长对于综合素质的需求。根据数据显示,2016 年素质教育机构的数量为 12582 个,占比从 2015 年的 25%增长至 36%,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同时,在文化课等客单价保持稳定甚至微降的背景下,素质类课程却实现了单价的增长,平均涨幅达 25%,证明了素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仍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

素质教育课程占比呈全面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6年素质类课程单价同比增幅(%)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国际学校成为新的选择。国际学校主要包括外资国际学校、公办学校的国际板以及民办国际学校,由于外资国际学校仅限于外籍家庭,公办学校国际班由于政策原因将逐渐退出或转为民办,适合普通家庭的国际学校主要为民办性质。国际学校主要的课程体系包括面向美国的 AP 课程、面向英国的 ALevel/IG 课程和接受范围最广的 IB 课程。相对参与素质教育培训的方式,选择国际学校则是更加彻底的素质教育。然而,由于国际学校的收费较贵,一线城市超过 20 万,导致国际学校的服务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国际学校有望扩大至其他城市。

2015年国际学校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3、教育投入的本质是投资未来

    家庭教育支出意愿强烈。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最终落脚在教育支出上,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有限,国内家庭教育支出为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根据调查报告全球范围内,将子女教育投资视为最不可削减的投资的家长占比 32%,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分别为 59%,名列调查对象第一名,而《2017 年新锐中产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近半数中产家庭对投资子女教育充满热情。

近六成内地受访父母表示最不能削减是子女教育投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近半数新锐中产家庭更愿意投资子女教育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家庭教育支出不断增加。根据统计,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规模已经将近一万亿,近十年来年复合增长率为 10.7%。从人均教育支出上看,我国家庭的文教体育支出呈现逐渐上升的额趋势,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文教体育支出 2006-2015 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7.89%/13.7%。在支出占全部消费的比例来看,城镇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比显著高于农村家庭,直到近年来农村占比逐渐上升,接近城镇家庭的数据。

我国家庭人均文教体育支出(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城镇家庭教育支出比例较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终身学习观念渐入人心

    在传统的认知中,学习阶段以小学为起点,经历中学,终止于大学。近年来,教育与学习的阶段向幼儿和职场两个方向延伸,逐步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局面。

    学前教育:0-6 岁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时期,这段时期孩子的智力发展最快、记忆力和模仿力强,优质的早期教育能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早教概念的普及促使家庭在孩子出生前便开始关注早教,学习理论、购买早教产品和考察早教机构。根据统计,近八成的父母选择购买早教图书/音像,而幼儿园则是 3-6 岁孩子家庭的刚需,近年来为报名优质幼儿园而提前数天排队等候的新闻屡见报端。根据调查,2014 年 74.7%家庭每月在孩子早期教育上投入 500-1000 元,10.09%家庭每月投入 1000 元以上。

早教类产品的选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每月早期教育的投入(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职业技能培训:在家庭持续投入子女教育的同时,成年人在就业压力和兴趣爱好的引导下,增加了对自身教育的投入。相比学校教育,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直接,主动性强,涉及公务员、职业资格等考证类的教育培训需求弹性较小。根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接受了职业培训,投入在 8000 元以上的人群占比大约为 17%,接近一半的用户投入超过 5000 元, 显示职业教育的需求旺盛,并具有较好的付费基础。 近年来,职业培训的发展向线上转移,在线职业学习的比例从 2012 年的 16% 迅速增加大奥2016年的 39% ,主要的原因在于职场人士的时间紧张,对于学习的时间地点要求灵活,而在线方式则完美匹配了职场人士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职业培训年消费投入(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三)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因素利好教育产业发展

    1、人口:新生人口企稳回升,人口聚集现象明显

    (1)“婴儿潮”和“二胎政策”双重刺激,新生人口恢复增长

    在生育政策放松和第三次婴儿潮双重影响下,我国新出生人口在十三五期间保持 1700-2000万之间,教育需求保持稳定的人口基础十分稳固。新中国共出现过 3 次婴儿潮,最近一次发生在 1986-1990 年,新增人口约1.23 亿。按照婴儿潮 24-30 年的周期推算,在 2010 年左右我国新出生人口应该出现增长高峰。

    从数据来看,我国新出生人口自第三次婴儿潮以来一直处于下行通道,直至 2006 年达到谷底,当年新出生人口 1589.21 万人,距离第三次婴儿潮最高峰下降约 37.67%。从 2007 年开始,我国新出生人口触底反弹,在 2016 年新出生人口恢复到 1786 万,相当于 2000 年水平。根据婴儿潮周期推算,本次婴儿潮回声影响至有望持续至 2020年,将维持新出生人口规模。

我国历年出生人口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政策实施效果上看,生育政策松绑对提高生育意愿,促进人口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刺激作用。从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启动后,我国出生人口增速显著提高,尤其是 2016 年增速高达 7.92%。从两孩比例上看,根据数据,2016 年新出生人口二孩及以上比例超过 45%,与 2015 年持平。 考虑生育政策松绑时间较短,对出生人口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认为政策的刺激作用还会进一步深化,根据预测,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出生人口将稳定在 1700-2000 万之间。

实施两孩政策后新出生人口同比增速提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5年新生儿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教育适龄人群数量缓慢下行,但总量仍然巨大

    认为教育的直接消费人群年龄集中在在 0-30 岁之间,通过观察该段年龄的人群规模,可以发现与新生人口的走势类似,0-30 岁人群在新世纪逐步下行,但下行的幅度较小。2003 年我国共有 30 岁以内人口 5.49 亿,2015 年该数字为 5.31 亿,减少 3.27%。 在二胎政策的刺激小,30 岁以内人群规模有望维持在 5 亿规模。假设2017-2020 年每年出生人口为1850万,忽略死亡率,可以得到 2017年-2020年我国 30岁以内人口分别为 5.17/5.11/5.05/5.00亿。

我国30岁以下人口规模巨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从在校生数量上看,K12 教育阶段人数从 2004 年的 2.19 亿下降至 1.82 亿,而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数从 0.13亿上升到 0.26 亿,整体高等教育 0.16 亿上升到 0.35 亿人。

我国各阶段在校生人数(万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城镇化推动人口向城市聚集,带动教育需求的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2016 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7.4%,比 2007 年提高了 11.46 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人口从 6.06 亿人上升至 7.93 亿。同时, 城市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达城市的集聚相应凸显。2015 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 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 23.0%的人口。 从城市的视角看,人口的快速流入造成教育需求不断上升,然而学校等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造成当地教育的供需严重不平衡。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投入:政府投入增长乏力,民营资本走上舞台

    (1)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距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 2000 年左右,我国仍然属于教育欠发达国家,高中入学率为 42.8%,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 13.3%,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及泰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 2015 年,我国在教育普及率取得巨大的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接近 100%,高中教育入学率相比 2000 年实现翻倍,达 87%。 学前教 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同样实现了高速增长,2015年入学率分别为 75%/40% ,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在 2020 年将进一步提高各阶段的入学率,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分别实现 85%/90%/50%。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接近发达国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家教育投入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在《教育法》等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在 2012 年首次实现 4%的目标,距离首次提出该目标已经过去了大约九年时间,远远低于预期。2013-2015 年分别为 24488.22/26420.6 亿/29221.5 亿元,占 GDP 比重为4.3%/4.1%/4.26%,增速不及 GDP 的增长。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教育投入仍有一定差距。

我国教育事业投入整体水平偏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教育投入仍有上升空间(2013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需求和政策效应共振,民营资本发力教育产业

    民办教育机构数量稳定增长,民办幼儿园成主体。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民办教育机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实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2 年全国民办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3.99/3911.02 万人/所,相应 2016 年分别为 17.1/4825.47 万所/人。 在整体学校和在校生缓慢下滑的背景下,民办教育机构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育领域,民办幼儿园占据了民办学校近 90%,主要由于民营学校的限制较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立营利性民办教育

民办学校和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民办幼儿园占据民办学校的主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教育产业投资经历爆发式增长后回归理性。在 2011 年以前,教育产业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极少,反映了教育产业证券化程度的低下。随着市场整体向好,资本进入教育产业的速度明显加快,自 2012 年开始,教育产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数量连续三年实现超过 80%的增长。与大环境一致,教育产业投资在 2016 年速度放缓,回归理性,共完成 350 例融资。从融资金额上看,2016 年亿元和千万元级别的融资案例较 2015 年基本持平,中后期的融资仍然保持热度。认为民营资本进入教育产业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下 ,投资路径、投资环境逐渐成熟与通畅。

教育产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数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3、经济发展:引发城市和家庭的教育分化

    (1)发达地区具有天然的资源聚集效应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形成了明显的梯队现象,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杭州、南京、武汉等为代表的准一线城市以及其他城市。

    2016 年 GDP 总量超过一万亿的城市共有 12 个,根据国际惯例,国家或地区人均 GDP 超过一万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2 个“万亿”城市中共有 11 个人均 GDP 超过一万美元,绝大多数属于发达水平

2016 年 12个城市 GDP超过一万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大幅领先于全国。根据《2016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的来看,三十一个省市区教育经费的教育经费的范围为 140 亿至 2042 亿元,广东省排名第一。以直辖市为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2016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分别为 847.43/739.52/519.93/464.23 亿元,四个城市教育投入占据了全国的 9.7%,相当于一个省份的体量。另外,广州市 2014 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为 228.48 亿元,深圳市 2012 年财政教育投入为 266.9亿元,均反映出了发达地区的公共教育投入水平较高,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发达地区吸引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高效的市场机制以及先进的发展理念,对于优秀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机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优良的人才输出将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985 和 211 的分布来看,上述 12 个“万亿”城市分别拥有 25/67 所,分别占全部的 64.1%/57.27。在教育资源最核心的人才上,人才东游的现象甚至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在 2017 年 1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985 和 211高校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高层次家长重视教育程度更高

    教育投入力度与家庭收入正相关。在社会阶层流动趋缓的背景下,教育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寄托了众多家庭保住自有阶层乃至实现阶层跃升的希望,因此,越高收入的家庭越有动力维护当前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在 2006-2012 年,城镇最高收入的 10%家庭支出了家庭全部现金支出的 14.58%作为教育投资,高于偏高收入(10%)/中等偏上收入(20%)/中等收入(20%)的家庭,呈现教育投入比例沿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城镇收入前 60% 家庭的文教体育支出(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知家庭教育质量更高。在 2015 年对近 2000 名美国学龄儿童家长进了调查。调查发现:高学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更高,更加注意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愿意投入大量时间教孩子阅读,并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他们采取更温和的教育方式,较少体罚孩子。同理,高学历的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高于低学历家长,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家庭跟踪调查发现,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教育投入上是初中学历家长的 2 倍。

2012年不同学历家庭教育投入(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四)产业发展机会:幼教、信息化和 K12课外辅导引领发展

    1、教育信息化:颠覆教学方式,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超过两千亿。目前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采购方为政府部门,资金来源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中“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 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测算,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在 2014 年超过两千亿,预计 2020 年接近四千亿元。

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超两千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幼教:谁也输不起的起跑线“竞争”

    当下 0-6 岁幼儿的父母以 80 后和 90 后为主,开放的消费观念和先进的育儿观念,加上普遍“421”的家庭结构,让新生代家庭在幼儿教育方面消费意愿较高。幼教行业中,3-6 岁的幼儿园教育,由于需求刚性强而成为行业中最核心的服务。

    新生人口规模稳定,幼教发展基础稳固。受第三次婴儿潮回声效应和二胎效应的双重影响下,我国新生人口字 2007 年开始稳步提升,2016 年新生人口为 1786 万,预测 2017-2020 年之间新生人口将在 1700-2000 之间。稳定的新生人口为幼教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相比基础教育,幼儿园教育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根据数据,我国 2016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 77.4%,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尚有8 个百分点。从市场规模上看,我国幼儿教育市场在 2016 年预计超过 3000 亿,随着入园率的提高,预计 2020年幼教市场将突破 5000 亿元。

幼儿园入园率仍后较大上升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3、K12 课外辅导:实现名校梦的必由之路

    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是符合绝大多数家庭理想的求学路径,但在优质教育有限,公办教育体系逐步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外辅导成为了提高升学率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辅导教育行业报告,受访者对课外辅导普遍持肯定意见,30.7%的家长认为课外辅导非常有必要,56.9%的家长接受课外辅导的形式,只有 2.8%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

    教育人口数量奠定市场需求。根据统计,2014-2016 年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46/1.46/1.48 亿人,从趋势上看,中小学阶段在校生人数受新生人口减少的影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幅度较小,2015 年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较 2006 年下降了 15.5%,巨大的存量仍然能有力支撑行业的发展。

在校生数量(亿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付费意愿强烈驱动行业的发展。相比幼教、艺术培训等服务,课外辅导由于购买目的明确、效果体现周期短而促使家庭为优质服务付费的意愿强烈。根据调查显示,58.2%的家长愿意拿出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用于子女的课外辅导,反映出家庭对于优质课外辅导的迫切需求。在需求和人口的影响下,2016 年 K12课外培训市场规模达 4200 亿,2020 年有望达到 718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4.37%。

    由于各地的教育政策不一致、当地教育的服务体验更优等因素,K12 课外辅导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偏低,2015年 CR10 的市场占有率不足 4%。随着信息技术逐渐渗透教育行业,线上线下的结合更加紧密,行业龙头具有整合各地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机会。目前,K12 课外辅导的龙头企业新东方、好未来已在纽交所上市,A股的 K12 教育标的包括:新南洋;新三板包括明师教育、龙门教育、高思教育等。

本文采编:CY329 新出生人口比例

版权提示:产业信息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010-6034381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