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历山河:从远古到现代的中国旅游发展历史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驿站制度发展历程简述 遍历山河:从远古到现代的中国旅游发展历史变迁

遍历山河:从远古到现代的中国旅游发展历史变迁

2024-07-03 08: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旅行活动以帝王巡游、封禅活动和使者远行为主。秦始皇一统六国,在位十二载发展天子“巡狩”制度,成为我国最早记载的帝王旅行家,也曾一路巡游登泰山,举行设坛祭天的“封”礼大典。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历时十三载,打通河西走廊,用脚步丈量出西域范围,勾勒出华夏民族与中、西亚诸国交流的网络。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异常活跃,寄情山水的浪漫诗歌、妙趣横生的游记等旅游文学作品源源不断。这一时期政治环境变幻莫测,魏晋名士为躲避官场祸难,好清淡、好雅名者居多,喜欢探究天人、自然、宇宙、生死之类的玄学,塑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趣和高洁淡雅的人物形象。大好山河便成为魏晋士人游行休憩的重要场所和赞美吟诵的绝佳题材。才有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千古佳句;才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妙景丛生的旅行之乐……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天下漫游成为唐代文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宗教旅行盛行,国际旅行活跃和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鼎盛的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旅游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强劲态势,诞生了李白、杜甫、高适、王之涣等一大批出色的大文学家与大旅行家,创作《望庐山瀑布》《望岳》等一批妙笔横生的作品,山水小品的典雅、旅游馆舍的林立、旅游诗文的灿烂、旅游山水画的多彩,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旅游的壮阔全景。贞观盛世,佛教盛行,出现许多佛徒旅行家。唐玄奘“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远赴西域取经,历时十九载,求“法”有成,担簦蹑屩五万里,跋山涉川上百国,玄奘西行求法无疑是佛徒旅行家的代表之一。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市民文人在如画的山水中流连忘返,宋代的旅行更加深入民间,呈现出广泛的民众性。而元代时期的旅行活动较以往却黯淡失色。由于宋代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困扰中,这一时期的旅行相较隋唐时期而言,缺少了气魄与自信。宋代的游记中也常常流露当时文人墨客在旅行途中的种种迷茫与忧患。元代时期,一个横跨欧亚,疆域极为辽阔,有着大好旅行地域条件的帝国,由于统治者的封闭视野和民族歧视政策,其旅行活动并不如唐宋时期那样活跃。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尤其在明朝,国内考察旅行盛行。明代被誉为“旷世游圣”的旅游达人徐霞客,为便于实地考察,徒步跋涉游历祖国名川大山,经常是“持数尺铁,作蹬道,无险不披。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饿,能逢食即饱,能与山魈野魅对话,能襆被单夹耐寒暑”(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足迹遍布如今的21个省、市、自治区,历时34年,以旅行考察,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创作《徐霞客游记》,为启迪后人开拓旅游事业留下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图片来源网络

总体看来,古代中国的旅行活动无外乎帝王将相巡游、文人墨客漫游、宗教信徒朝圣和科学探险旅行等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但在当时社会,这些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通的社会意义,难与广大平民大众结缘。

二、栉风沐雨:近代旅游的探索与前进

(1840年-1948年)

清朝皇权式微,统治力量衰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以武力野蛮入侵,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各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饱受外来资本的剥削与控制,让中国近代旅游业发展被深深打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为救亡图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需要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诞生,指引近代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公路、铁路、火车、汽车、飞机、旅馆等交通设施、住宿设施等进入中国,也为外国人来到中国传教、经商、观光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乱不安、经济形势落后,旅游业仍一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民国时期,旧中国的近代旅游业开始萌芽,旅游业开始进入到承上启下的新阶段,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而时局又一直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各个阶层的人都带着不同目的投身到形形色色的旅游活动之中,共同推进着中国旅游的近代化进程。民国政府大力推动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逐步破除了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自我封闭意识,极大地解放了当时人民的思想,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另外,民国时期各届政府对于入境旅游管理比较宽松,为大量外国人来华旅游提供了条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产者阶层和有稳定收入的人群迅速增加,这也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

百年前的中国,虽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稍许改善,但落后的轮船、火车、公路等公共交通设施,传统脏乱的旧式旅舍等住宿设施,即使想旅游却也并不方便。至于旅行社,在当时的中国,更是天方夜谭,旧中国的旅行社都由英、美、日帝国主义洋商(英国通济隆、美国运通、日本国际观光局等)所创办和垄断。中国人要办理出国业务不仅要被收取高昂的手续费,还要遭受不公平的对待。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中国最初的旅游企业从这一时期开始初露头角。1923年8月,当时国内知名银行家陈光甫经当时交通部批准,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部创办了旅行部,是中国唯一一家大型旅行社,也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旅行社,其创办初衷是为了与洋人竞争,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旅行社。

陈光甫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真正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最初主要提供代售国内外火车与轮船服务及旅行咨询等业务,随着办理业务人数越来越多,1927年6月,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会批准,将旅行部从银行独立出来,正式更名为“中国旅行社”,并在1928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核准了中国旅行社的“元号旅行业执照”,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拿到旅行业执照的旅行社。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旅行社的业务已经由最初业务扩大到车站、码头接送和转送、行李提取和代运、发行旅行支票、为国人办理出国及留学事宜以及观光游览等业务,发展壮大成拥有66个分支机构,其影响遍及海内外的中国民族资本旅游企业。中国旅行社作为民国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代表和魁首,其产生、发展和发达的历程大致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并对推动中国近代旅游事业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的动荡岁月里,中国旅行社依旧苦苦支撑经营,在经营的数十年时间里,由发达走向凄凉,损失惨重,旅游业无法加大发展。尽管如此旅行社还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在战争中求生存,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中国旅行社发行国内第一种现代旅游期刊—《旅行杂志》,通过一本现代旅游刊物来提倡旅游事业、宣传旅游文化,将现代旅游观念深植于民众心中。其后,《旅行月刊》《旅行周报》《旅行杂志》《旅行天地》《旅行便览》《旅行》等知名旅游报刊陆续出版,《游览事业之意义》《中国亟应提倡旅行事业》《观光业在现代经济之重要性》等专门论述旅游活动的论文专著陆续发表。由此可见,在近代中国,旅游文献资料与日俱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旅行杂志(图片来源网络)

总体看来,近代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受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战争带来的动荡与不稳定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了从晚清时期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动荡导致旅游业的基本停滞,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而逐步恢复,再到受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严重打击而再次停滞的三大阶段,旅游业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充满艰辛。但即使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旅游资源和景点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在相对稳定时期也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三、腾飞巨变:现代旅游的改革与发展

(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的旅游业实现了从重新起步、改革成长、深入拓展到综合发展的跨越。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税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 01

以外事接待为主的起步阶段

(1949年~1977年)

中国的现代旅游起源于新中国,经历战乱和动荡后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新中国,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而当时旅游业并不具备产业概念与经济属性,无法被充分重视。直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旅游业还主要以外事接待为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加之,刚成立的新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人民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被视作资本主义贪图享乐生活方式的旅游,也未能萌芽。

即便在如此严峻的条件之下,1949年11月,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尽管当时只有4人,但它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旅游业正式开始起步。1954年4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国旅)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在上海、天津、广州等12个城市成立分支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成立之初,国旅总社隶属国务院的外事接待单位,当时全国还没有专门管理旅游业的行政机构,国旅总社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为与国旅相“照应”,1957年4月,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中旅)成立,主要负责接待回家探亲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统一领导和协调华侨及港澳同胞探亲旅游。国旅和中旅的成立,使得中国的旅游业有了更多的参与者和创新者,推动了旅游业向多元化、全面化发展。1964年7月,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局前身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成立,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对外仍保留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名义,局、社合署办公,呈现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状态。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管理机制正式进入新时期。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与外籍游客合影(图片来源网络)

196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党组的批示,中央、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党组《关于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的报告》,并指出当时我国旅游事业应采取“政治挂帅,稳步前进,逐步发展”的方针。1966年,突发“文革”,刚起步的旅游业,陷入停滞窘境,旅游接待只是用来被当成单纯的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197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签订了互设旅游办事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外国旅游机构的合作开始。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旅游服务于外事接待的需要,主要是在国家外事接待体系内进行的,其任务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这一时期,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主要承担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并不具有现代产业特征,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 02

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改革阶段

(1978年~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定,旅游发展新局面开始形成。1978年下半年到1979年7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集中地、系统地谈旅游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思想,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旅游经济思想体系,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针对国内旅游主要采取“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原则。由于入境旅游人数较少,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较低,主要通过鼓励入境旅游,来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外汇。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与实施,这一阶段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都有着明显提升。

图1978年-1991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与国际外汇旅游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由上图可知,在1978年至1991年短暂的12年时间里,我国入境旅游人次从1978年180.9万人次增长到1991年3334.98万人次,增长约18.4倍。在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旅游业的“双轨制”发展阶段

(1978年12月-1984年9年)

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确定了旅游双重性质双重目标,指明“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经济事业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要实现“政治经济双丰收”,一方面中国入境旅游照旧完成国家接待外宾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抓住市场开放契机,通过入境旅游赚取大量外汇,为国民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981年10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不再由外交部代管,改由国务院直接领导,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领导小组,1982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变更为国家旅游局。1983年10月,国家旅游局将国宝级文物“马踏龙雀”(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并沿用至今,中国各地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也陆续改名为旅游局。这一系列政策与行动,表明了中国旅游开始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马踏龙雀

旅游业市场化发展阶段

(1984年10月-1991年12月)

1985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只抓国际旅游转为国际、国内一起抓”。入境旅游开始进行转型,从外事接待转型为市场经营,从只注重入境旅游向开始关注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转型,投资主体从由国家投资为主开始转变为国家、地方、集体、个人等多元投资,经营主体开始由事业性主体转型为企业性主体。在此期间,我国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也在进行同步改革,由政府主管开始向事业化、企业化转变。旅游业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指标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首次为旅游业设立“户头”。1986年国务院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改为旅游协调小组,1987年国务院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1988年,国务院将旅游协调小组撤销,成立了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不再直接进行接待或者负责组建旅行团,国旅总社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旅游局与国旅总社的工作改革真正实现了政企分离。1991年,在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明确地将旅游业归属为“产业”范围。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将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突破口,以对外开放为重点,对于旅游事业发展的领导机构进行同步改革,实现了快速发展。

# 03

以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为主的拓展阶段

(1992年~2011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1992年6月《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印发,明确指出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拉开了国内旅游发展的帷幕。1995年双休日制度、1999年黄金周政策的实施,以及涌现出的第一批在线旅游企业(OTA),推动了国内旅游“井喷式”发展。强劲的内生需求与入境旅游,构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个基础支撑,共同成为驱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个车轮。

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地位得到了提升,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我国的旅游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较低,市场秩序较差,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求“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发展规模,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地位提升,2006年《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发展都提出了清晰的定位,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开展出境旅游”方针的提出,将国内旅游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有效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发展。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在全球竞争力方面,我国旅游全球竞争力排名从2007年第71位,上升至2011年全球第39位。1992年至2011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入境旅游人数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1992年-2011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1992年-2011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入境旅游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1992-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

(注:官方数据记录从1994年开始)

总体来说,在这十九年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开始从单一的入境旅游向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并举的方向发展。中国旅游业开始接触和接纳国际旅游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这一阶段也是需求、供给、产业、制度、政策、观念和社会环境完全与当时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协调的阶段。

# 04

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的全面发展阶段

(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旅游管理部门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旅游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正经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多样化的转变,从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的转变。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016年,国务院首次将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印发《“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部署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政策措施,将旅游产业定位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

2018年,两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成文化和旅游部,“诗和远方”走到一起,标志着我国进入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机遇,勾画旅游业发展新蓝图。

这一时期,旅游发展取得十足成效。旅游收入不断攀升。我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了10.6%,深刻体现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2019年(疫情暴发前)旅游总收入达到了6.63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56%,进一步证明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产品不断优化。在这期间,中国旅游业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从2012年至2022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6042家增加到14917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144家增加到318家,中高等级景区比例大幅提升。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兴业态的出现,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水平,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旅游业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推动了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应用加速中国旅游智慧化、数字化进程,改变了传统出行与消费习惯,中国正式进入“大众旅游”的黄金时代。在旅游新发展阶段,得益于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旅游发展进入新格局。

总体来说,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四十多年,旅游业从小到大,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集群化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如今,旅游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实现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四、结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代旅行、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国旅游业的演变和进步,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无数次的探索、尝试、创新,让我们收获了今天的成果。每一个旅行者的脚步,都丈量出了中国旅游业的成长历程,为中国的旅游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依然会不断发展,会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向前发展。

参考内容

1、美丽东南亚:新中国旅游史(中国现代旅游史)

2、绿维文旅:旅游70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大势

3、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前瞻

4、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40年旅游大事记

5、北京民生智库民生智库:百年民生路系列研究——中国旅游百年发展历程回顾(1921—1949)

6、中国旅游报: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中国旅游发展漫谈之二

7、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

资料来源丨 匠工营国

声明丨图片基于CC0协议授权/仅供参考学习/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