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现象有哪些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2024-07-12 2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 阴阳五行哲学观念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自古以来,吃饭是头等大事。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也就是说饮食是人生命得以存在的最重要基础。而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饮食文化而言,阴阳五行哲学观念是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条主线,是实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关键点。

1、 天食人以五气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 所说“ 天食人以五气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并且《素问保命全形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就是说人要依据天运行的规律进行饮食,方能得以存身立命,才能康健长生。

2、地食人以五味

《黄帝内经素问》 云“ 地食人以五味” 。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 ” ,即寒、 热、 温、 凉四种特性。同时,《灵枢 ·五味 》载“谷气有五味 ”。所谓“五味”,是指大地所生产出来的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并认为“ 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软 ……此五者,有辛、 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 》)并且,食物五味与人体内在的五脏

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 ·五味》) ;而且“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深入的体现了食物五味与人内在合一的关系。在《素问·生气通天论》 载:“ 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长有天命” 。也就是说饮食五味过犹不及,五味太过对人体均造成有害影响,这些饮食措施对于提高饮食质量具有极好的借鉴价值。

3、“四五”的传统饮食模式

早在久远的时代,在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下先人们就提出了合理的饮食模式,即“ 四五 ” 饮食模式。《素问·脏器法时论》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五畜为益” 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照世界范围内其它饮食模式,这种饮食方式无疑对当代人的饮食习惯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 阴阳五行观念影响的养生思想

(1)医食同源、饮食有节。“医食同源”的理念源远流长,对饮食养生影响较大。《素问·五常政大论》 认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素问·经脉别论》认为“ 谷肉果蔬,食养尽之” ,这些食养观念,对现代的药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灵宝还魂丹方》序指出,“夫人生禀于五行,拘于五常,则为五味之所贼,八风之所攻,爰自饮乳至于髦年,莫不因风而丧命。”(《道藏》第22册第537页 )同时要求“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素问·六元正纪在论》)。并要“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司马承祯亦认为“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司马承祯《天隐子》)故“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因此,饮食要合理得当,讲究调和的方法,否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食忌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并认为要做到“五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还要做到“五裁”,即“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灵枢·九针论》);此外,还有“五禁”说,《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同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一系列的饮食养生预防思想无不对现代人的饮食具有指导意义。

三、顺应阴阳五行养五脏

人是天地万物中之一种,人要在茫茫大自然中出生、成长、发展乃至延年益寿,也必须遵循阴阳五行运动规律。阴阳五行是随着宇宙间的“五时”,“五方”进行的 。五时即:春、夏、秋、冬、长夏。五方即:东、南、西、北、中央。它相互依存在:东方属木,木旺于春;南方属火,火旺于夏;西方属金,金旺于秋 ;北方属水,水旺于冬;中央属土,土旺于长夏。

大自然原来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四时),配以东、南、西、北、中,时令则少一季,故在夏末秋初各抽一个月立为长夏 ,属五方之中,这样阴阳五行各司其主,人体五脏必须顺应这一大自然运行规律加以调养。

春季养肝。《尚书大传》云 :“东方为春 ,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汉律志》上也说:“当审时气,节应调摄,以卫其生。”就是说,春季养生,要根据春天气候的变化规律加以调理。古人之所以把肝放在一年“五季”之首来调养,是因为肝主春,肝经在春天,条达舒畅。所以在调理肝脏时情绪要乐观,胸襟要开阔,不能郁结,忧郁沉闷。肝又属温性器官,故在饮食上要以温凉为主。春天阳盛,若过多吃燥热食物,阳上加阳,阳长则阴消,造成阴阳失衡。春天气候变化莫测,时冷时热是春季的气候特点,所以我们老年人在春天的生活起居中要润燥防寒,阴阳同步,从免助长肝火而伤脾胃。

夏季养心。心主夏立于南。中医学认为,夏季气温高,心气易于耗,心属阳 ,属火 。 夏季是阳盛火旺季节 。 故在夏季养心 ,应注意助凉(阴)降火(阳),但也不能过多吃冷冻食物 ,寒盛会“熄灭 ”心火 ,致使心衰 。夏天的居室要保持舒适安静 ,通风透气 。外出时应防晒,防暑,衣着要透气散热 ,避免火气攻心 。 睡眠要充足 ,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并应易消化,有营养。多食“清”、“补”、“凉”,多喝滋阴养心汤水。防止心火过旺。 火旺克金 ,心火太旺肺脏必然受损 。 只有寒热适度 ,去火养阴 ,才能阴阳调和 ,心肺健康 。

长夏养脾。农历六、七月为长夏季节,居五方之中。中央属土,土主脾。脾性甘湿,故忌燥湿。长夏天气虽然酷热,但不能贪凉睡地 ,吃过多冰冻食物,以湿助湿,致使脾功能亢进,脾脏属土,土盛克水,损伤肾脏 。但也不能过于温燥,阳盛又会使脾脏受损。在长夏时令的饮食起居也应与夏季一样,保持中和。

秋季养肺。肺怕燥火又怕酷寒 。燥热促使肺火上升,肺火旺,金克木,影响肝功能健康,寒气太盛,阴长阳消,又会抑制肺气畅通 。所以在秋天吃东西 ,要以润躁养阴以补肺为主。秋天睡眠 ,宜早昨早起 。早睡可顺应阴气收藏 ,早起可顺应阳所舒展。阴阳气数调和,肺脏自然康健。

冬季养肾。古人云 :“冬者终也”。我们通常说的“秋收冬藏”也是这个道理。肾属水,水旺于冬,故宜在冬季养肾。“中医学”告诉我们:“肾味属咸,心主苦,宜咸胜苦。”就是说冬天的食物要适当咸一点 ,同时要增苦味。多食辛热食物,以辛补苦,这样心肺二脏得到宣达 。心肺功能健康,肾气也就稳固了。冬季是阴盛阳衰的季节,老年人在冬天的起居宜早睡晚起 ,早睡可以养阳;晚起又可以养人体阴气。冬季保暖护阳,经络通畅,气血充盈,才能促进健康。

责任编辑/黄舜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