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过程主义之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风景园林大师有哪几位名人名字 风景过程主义之父

风景过程主义之父

2024-07-09 1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引言  当前,风景园林事业正在向艺术和科学两个方向深入发展,世界上许许多多的风景园林师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教授无疑是拓展当代风景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当70、80年代,生态设计热潮席卷美国大地的时候,哈格里夫斯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理智、坚定地去开辟风景园林艺术的新天地,尽管这种探索在当时颇有风险,但是他义无反顾,他认为风景园林应该首先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艺术是风景园林之灵魂。从哈格里夫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风景过程的神韵。美国评论家约翰·伯得斯利(John Beardsley)称赞哈格里夫斯为“风景过程的诗人“。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哈格里夫斯的老师彼得·沃克(Pele,Walker)认为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是其同代人中难得的表现模式可能性的人,(人们)可从他身上学会如何投身于设计实践中去。“迄今为止,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作品共获得包括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大奖在内的国内外各种奖项达57次之多,其代表作包括烛台点文化公园、广场公园、拜斯比公园、哥德鲁普河公园、辛辛那提大学总体规划、葡萄牙的Parque do Tejo e Trancao公园、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景观设计等。

  哈格里夫斯于1977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BLA),197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风景园林硕士学位(MLA),毕业后他在美国著名的SWA设计集团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两年后即被委以主要设计师的重任。1983年哈格里夫斯创立了自己的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从而开始了风景园林艺术实践的新尝试,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从事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1996年起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和以皮特·路易斯·哈伯克(Peter Louis Hombeck)命名的教授职务。

  2 哈格里夫斯的设计哲学

  尽管哈格里夫斯的作品不多,但是其艺术的原创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还受到公众普遍的赞扬。从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大自然的动力性和神秘感,基地特有的人与大地、水、风等自然要素的互动,以及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参照。凡是亲身游历过哈格里夫斯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现场心理体验,而这种感受仅凭相片和录像是难以表述清楚的。实际上,哈格里夫斯创造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动态的景观构图。欧洲传统园林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如画般“的、封闭式的构图,强调视觉上的和谐与均衡。而哈格里夫斯则认为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来讲,开放式的构图更为重要。1982年,他在夏威夷亲眼目睹了龙卷风所带给大地的一种“令人惊骇的美“。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宁静的秩序、也不同于静态的如画般构图的景象。由此他产生了要表达另外一种自然美的愿望,变化、分解、崩溃和无序成为他日后探索的主要方向。

  美国著名大地雕塑艺术家史密生的外向型作品如“沥青的倾泻“等,曾对哈格里夫斯产生丁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史密生作品的研习,哈格里夫斯顿悟到时间、重力、侵蚀等自然的物质性与人的出现可以发生互动作用。他认识到文化对自然系统会产生潜在的伤害,而生态学的方法又无视文化从而远离人们的生活。因此,他致力于探索介于文化和生态两者之间的方法即以物质性为本(physieality),从基地的特定性(site-specific)去找寻风景过程的内涵,建立与人相关的框架,其结果是耐人寻味的和多样化的。哈格里夫斯把这种方法比喻为“建立过程,而不控制终端产品“。也就是说,他在基地建立一个舞台,让自然要素与人产生互动作用,哈格里夫斯称之为“环境剧场“。烛台点文化公园的风门和迎潮水湾、费德勒斯绿色室外剧场(Fiddlers Green Amphitheater)让水、风、人成为场地的动态要素。而德顿住宅花园(Dayton Garden)则让主人与现代雕塑和哈格里夫斯创造的花园形成相互对话交流的状态。此外哈格里夫斯常常使用隐喻式的叙述方法来表现基地的特征和参照体系。如哈列昆广场(Harlequin Plaza)以野餐巾的图案将办公楼环境戏剧化,路易斯威尔滨水公园(Louisville Waterfront Development)的三角形水湾则是对基地历史上船只停泊处的追忆,哥德鲁普河公园则以地形表达了水的动力性,烛台点文化公园的圜五群则隐喻了基地的历史。

  3 实例分析  3.1 烛台点文化公园(Candlestick Point Cultural Park)  沐浴海风,体验惊涛骇浪,这是烛台点文化公园给人的最深切的感受。哈格里夫斯在这里导演了一曲风与水的交响乐。该园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的海湾,背靠烛台体育馆,占地18英亩(约7.3hm2),基地原为城市的碎石堆积场。在基地的常年主导风向上,哈格里夫斯设置了数排弯曲的人工风障山,并在最里侧的风障山上开启了风门,作为公园的主入口。同时,又将迎接海潮的两条人工水湾深入园中腹地。“u“形园路的两个临水端点辟为观景台。整个公园朴实天华,但又耐人寻味。显然,这个公园的建成,为我们扩大了景观美学的范畴,提供了新的体验自然的方式。

  3.2 广场公园(Plaza Park)

  该园位于加州圣·何塞市市中心,占地3.5英亩(约1.4hm2)。这里既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场所,也是节日举行庆祝集会和演出活动的舞台,公园的周边为艺术博物馆、旅馆、会议中心和商务办公楼。在这个狭长的基地上,哈格里夫斯以斜交的直线道路系统为框架.以月牙形的坡地花境和1/4圆的动态旱地喷泉广场为中心。呈方格网状排列的22个动态喷泉隐喻了圣·何塞市的气候、地质、文化和历史。晨曦中飘渺的雾泉呼应于旧金山海湾的晨雾,随着时光的推移,雾泉转变成不断升高的喷泉.象征着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挖掘的人工:水井;当夜幕降临之时,喷泉与地灯交相辉映,如同灿烂的星光,表达了硅谷地区由农业转向高科技产业的繁荣景象。此外园中维多利亚式的庭园灯暗示了该城300年的历史。园中的果园则又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纤址水果盛产地。

  3.3 拜斯比公园(Bvxbee Park)  哈格里大斯非常关注废弃地的利用,在加州帕罗·奥托市(Palo Alto),他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个占地30英亩(约12.14hm2)的垃圾填埋场变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园。在覆土层很簿的垃圾山上,他小心翼翼地进行地形塑造,在山谷处开辟大地之门,在山坡处则用土丘群隐喻当年印第安人渔猎时就地填起的贝壳堆。曲折于山上的自行车道由破碎的贝壳铺成。观鸟台随山就势而筑,掩映于哈格里夫斯选择的野草丛中。由高速公路的隔离墩形成的V形臂章序列,成为公园附近机场跑道的延伸。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电线杆场,电线杆顶部形成的虚的斜平面与土山上起伏的实的曲面形成了很强烈的场所感。这里长明的沼气火焰时刻提醒人们基地的历史,从而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总之,这是一个值得人们用心去体验的休闲公园。

  3.4 哥德鲁普河公园(Guadalupe River Park)

  该园是沿穿越圣·何塞市市中心长达4.8km的哥德鲁普河改建的。由于常遭受洪水侵袭,美国工兵原准备沿该河修建一条防洪堤,但圣·何塞市政府则希望通过整治这个河道,来带动河道两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并在此建设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于是由哈格里夫斯教授为首的一个集风景园林,水利市政、结构、地质专家等组成的设计小组,提出了一个全方位的滨河公园修建方案,将防洪功能与公园功能完美地给合起来。该公园系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泄洪道,上层则为滨河散步道和野生动物保护地,并连接着其周围的新的市政建筑、住宅和商业开发区。同时还保留了一点早期的自然状态的河堤。该设计最为引入注目的是河岸波浪状起伏的地形,不仅暗示了水的活力和流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在泄洪时,减慢水流的速度。

  3.5 2000年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设计(Sydney Olympics Project)  位于和姆布什海湾(Homebush)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的总体概念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由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承担的。该区域不仅是奥运会期间人们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是悉尼市在新千年新的中心。此外哈格里夫斯教授在这里还成功地设计了奥林匹克广场,这是一个欢迎来自界各地的游人、运动员和观众的场所,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交流广场,它占地9.5hm2,可以同时容纳30万人。该广场地面微微倾斜以便将其周围的纪念性建筑纳入到场所中来,由历史渊源和场所特定网格所组成的铺地图案、以红色和赭石色体现了澳洲大地景观的色彩特性广场边缘的一系列大型灯架,强化了广场的特征。此外,由成行树木组成?quot;绿色手指“将城市中心与其周边的公园相联系。在这里令人注目的水景有两处,一个是位于广场高处的“无花果林喷泉“,3m高彩虹般的喷泉将历史和现实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另一处则是在广场低处的红树林湿地的“北部水景湿地“喷泉,这个大型的12m尚的弧形喷泉群,再现了水的动力之美.蔚为壮观,令人心动。

2000年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景观设计平面图2000年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景观设计平面图

致谢:美国RS公司的Anja Wodsak小姐和哈格里夫斯事务所的lamren Mitehell小姐在笔者搜集资料和撰写沦文时的的过程中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文引用的图片为摄影师John Goilings,Don Wong和Bob Swanson等所作。

参考文献:[1] Process: Architecture (No. 128) Hargreaves: Landscape Works. Process Architecture Co.. ltd.. Tokyo, Japan. 1996.[2] Beardsley. John. Poet of Landscape Process. Landscape Arrchitecture. 1995. December: 46 - 51.[3] Gillette. Jane Brown. A River Runs Through l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8. April:74 - 81.[4] Hargreaves. George Post Moderoism Looks Beyond Itsel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3. July: 60-65[5] Hess Man. Technology Expos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2. May:40-45.[6] Thompson. J.William. Field of Vis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7. July: 36 ~ 4121.

作者简介:刘晓明/1962年生/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园林》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