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与发展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青少年数据分析网官网 2022年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与发展分析

2022年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与发展分析

2024-06-17 17: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全球防溺水面临挑战

(一)全球面临预防溺水严峻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最新报告数据显 示,全球每年至少有 236,000 人死于溺水,超过半数的死者年龄在 30 岁以下,青少年成为溺水的主要受害者——溺水是 1-24 岁儿童 和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之一,其中 1-4 岁儿童群体的溺亡率最高。

尽管溺亡率会随着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增加而下降,但世界各国在 预防溺水方面仍然面临严峻挑战。2019 年西太平洋地区溺亡人数超 7 万人,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有区域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区域。其中,15 岁以下儿童因溺水死亡的人数超过了艾滋病毒/艾滋病、脑膜炎、疟 疾、登革热、营养不良、呼吸道疾病和肝炎的总和,占总死亡人数的 20%以上。东南亚地区 2019 年溺亡人数仅略次于西太平洋区域,其 15 岁以下儿童溺亡人数占比高达 33%。据中国疾控中心《中国青少年 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由于良好的儿童免疫和持续进步的公共卫 生服务,溺水已取代脑膜炎和艾滋病毒成为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首 要原因。

自 2014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溺水报告:预防一个主要杀手》 和 2017 年发布后续资源《预防溺水:实施指南》以来,预防溺水逐渐 获得国际广泛关注。 2021 年 4 月 28 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全球预防溺 水决议,将每年 7 月 25 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鼓励所有联合国会 员国在自愿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包括设立国家预防溺水协调中心、 制定国家预防溺水计划、颁布施行水上安全法、强化溺水事件统计、 提高公众预防溺水意识以及将水上安全、游泳、急救课程纳入教学大 纲等。

目前,世界各国已纷纷启动国家水域安全计划,预防溺水战略初 见成效。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溺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其水上安全战 略的实施使其过去十年间的溺亡率降低了 26%;英国于 2016 年启动溺水预防战略,搭建了水上事故数据库(Water Incident Database), 对溺亡事件进行识别、报告和分析;美国国家疾病与预防中心牵头启 动全球溺水预防计划,先后在乌干达和加纳开展溺水数据收集与分析; 菲律宾于 2010 年成立了由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咨询论坛——菲律宾溺 水预防委员会,致力于为水产行业和沿海社区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集体 发言权,并发布了菲律宾 2021-2025 年预防溺水计划。我国也在国家 战略中涵盖了预防溺水相关举措。

(二)我国青少年溺水安全隐患高

溺水事故不仅是全球多个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我国 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事故的头号杀手。

在我国,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中毒等是构成青少年伤害 的常见类型。其中,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 0-17 岁年龄段首位, 占比高达 33%;1-14 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 40%,青少年溺水问题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溺水事件一旦发生,很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据人民网舆 情数据中心对近五年网络公开资料统计整理发现,溺水事件中溺水者 的获救率仅有 11.34%,而溺亡率高达 88.66%。

2016 年 10 月,我国发布首个淹溺急救指导性文件《淹溺急救专 家共识》,旨在帮助广大民众掌握防溺水知识与急救方法,提高防溺 水能力,得到社会广泛传播。此外,教育部每年多次发布公告,强调 溺水事故的严重性。青少年溺水问题近年来逐步得到重视,溺水安全 教育被写进教科书。然而由于多数学校缺少必要的游泳设施、防溺水 教育照本宣科以及默认防溺水教育等同于禁止下水的行为,难以传授 学生正确的游泳技巧和紧急情况处理,使得学生缺少游泳安全意识, 从而导致防溺水教育的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践中,造成溺水教育收 效甚微的结果。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多起新闻报道不减反增,青少 年群体溺水事故频发。加强防溺水安全意识、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迫 在眉睫。

二、青少年溺水现状

(一)河道成为溺水高发地, 海域获救率高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通过梳理 2018 年-2022 年上半年报道的溺 水事件发现,青少年溺水多发生于河道、水库、池塘、海域、泳池等 地。其中,河道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受水流、天气、地质等影响, 易暗流汹涌,水深、湍急等危险的地理环境易与溺水事故关联,意外 发生率极高。水库、鱼塘、江河等发生场所也受到密切关注。即便是 相对安全的泳池,也会受到年龄、姿势、防护、看管等因素影响,从 而发生溺水事故

数据显示,超六成的溺水事件发生在河道,并且溺亡率高达91.6%, 溺水人群占比最大的是 12-16 岁的青少年,为 39.6%。其次,溺水事 件在水库、池塘的发生率达 14.59%、11.59%,溺亡率同样居高不下。 河道、水库、池塘成为青少年最容易发生溺水事件且溺亡率较高 的危险场所,与之关联的是被频频提及的游泳、教育、预防、施救、 监护、急救,家长、学校、街道等责任监护人也不容忽视。而且受害 群体多以有自主判断力的青少年为主,加强对其防溺水教育尤为重要, 以避免此类溺水悲剧再度重演。

在海域溺水的孩童获救率相对较高,专业救助相对完善;而在绝 大多数的泳池溺水事件中,溺水者通常年龄偏小,多数与家长或教练 未及时关注或泳池设施不到位等外界因素有关。因此低年龄段的孩子 在下水游泳时,周围务必要有人时刻监护,避免意外发生。

(二)暑期成溺水高峰, 农村儿童事故多发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自 4 月起进入春夏更替、汛期 时点,溺水事故易发,社会关注度与媒体报道热度逐渐增加。5 月份 起明显攀升,6、7 月份成事故发生高峰期,且热度整体呈逐年上升 走势,“青少年溺水”社会形势目前仍然严峻。

从溺水事件的发生场合来看,乡村成为溺水事件的高发场合。相 比于城市,河道、水库、池塘、水坝等水域广泛分布于乡村,而且水 域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城镇水域,相应的防护措施也更为薄弱,警示牌 隔离设施、救援设备等不够完善。同时,乡村拥有着数量庞大且由老 年人照顾的留守青少年群体,监管者监管能力有限与孩童玩耍的天性, 造成乡村儿童溺水的比例超过一半。杭州消防数据显示,每年一百多 起报警的溺水意外高发区域在城郊水域,高发人群为外来农民工子女。 相较之下,城镇防护措施更为健全,但也因此暴露出居民对安全 风险认识不足的问题。居民掉以轻心而酿成溺水事故,使城镇事发率 超 4 成。此外,也有 6%的溺水事件发生在野外与景区,与出行游玩 不可控因素有较大关系。

(三)初高中生溺亡率高 ,傍晚为高发时段

从溺水人群的年龄分布上看,学龄前儿童溺水人数占比为12.7%; 由于年龄较小、自身尚未树立足够的安全意识,使得事故发生多与外 因有关。7-12 岁的小学生占比 40.1%,已有随年龄溺亡率上升的趋势;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被对眼前世界的好奇心驱动着,加上家长带领孩 子下水时的监视疏忽和孩子游泳能力的欠缺等,会让他们在水中更容 易发生意外。

人数最多的当属 46.9%占比的初高中生,这一人群往往有充分的 自我行动力和一定决策权;部分青少年游泳技能有限或对自身游泳技能过度自信、未能充分认识到高危行为的严重性、缺乏游泳安全意识 与经验、渴望获得他人认同等自身原因让他们更容易出现溺水高危行 为,从而发生溺水意外事故。因此,需着重加强对该群体的防溺水教 育普及。

从溺水事件发生后的获救情况来看,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高 中生三大年龄群体获救率分别为 15.4%、13.4%和 7.3%。整体获救率 较低,依靠救援力量远远不够,从源头上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才是根 本。 此外,据界面新闻发布的《“注定发生的悲剧”:中国青少年溺 水报告》显示,统计数据证实,溺水事故往往发生在局报和体感气温最高日的下午或黄昏。从溺水事故表现来看,暑期傍晚为高发时间点。 伴随着夏季高温、午后炎热时段过后,傍晚晚间的闷热消散,吸引孩 童结伴下水,玩耍纳凉、戏水游泳。假期傍晚成为事故报道中最频出 现的时段,值得重点关注。

(四)八成青少年为男性 ,群体溺亡成隐患 

从溺水人群的性别分布上看,超过八成的溺水青少年为男性。这 可能与大部分男孩热爱运动、热衷下水冲凉、结伴吸戏水等孩童天性 有关,但冒险心理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导致出现溺水事故,并且自救 力未能达标。

据不完全统计,多人溺水现象频发,且往往是由于一人发生溺水、 多人去救导致的群体溺亡。此类因未掌握足够的溺水救援知识和能力 导致严重的多人溺亡存在较大隐患,多以两人结伴或是 3-4 人的小团体为主,其中也不乏 7、8 人的“大部队”,极易形成“学生救学生” 的多人溺水事故。

(五)“两广”成溺水重灾区 ,极端天气引次生危险

从溺水人群的地域分布上看,华南地区包括广州市、海口市、三 亚市等城市,是最常发生溺水事件的地区,占比 31.43%。其次,华 东地区也是溺水事件的高发地区,占比 25.51%;华中地区和华北地 区也各有超 10%的比例。整体来看,溺水事件大多以东南部为高发地。

从省份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分别以 15.1%、13.1%的 比例成溺水事发重灾区。纵观两省近 5 年溺水事件热度表现,皆为上 升趋势,溺水事故的受关注程度呈指数增长。其中,广东省有关“青 少年溺水”在 2021 年受到媒体强烈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则在 2020 年有较多媒体曝光。

山东省溺水事故仅次于“两广地区”,有 6.7%的溺水事件发生, 同样成为溺水高发地。东部地区以浙江省、中部地区以河北省、东北 地区以辽宁省最甚。

从气象条件来看,“两广”暴雨频发,河南、江西、山东等省份 遭遇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引发部分地区出现超警洪水与次生灾害,山 西、陕西等省份秋汛时间长等等。气象变化极大地增加了群众溺水的 可能性,尤其是自救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群体。关注极端天气下的防溺 水常识与自救知识成为一大趋势。

三、溺水事故原因剖析

(一)安全意识匮乏与心理作祟

缺乏正确的玩水安全意识可能会出现玩水高危行为,从而导致溺 水事故的发生,这一现象往往发生于 13-18 岁有一定独立判断力的初 高中生身上。一方面,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发展迅猛,具有明显的自 我表现力,对未知领域也存在探索欲望;然而技能与经验的相对匮乏, 使其难以准确预估水域状况;部分青少年对自身游泳能力盲目自信, 使得未知水域发生危险的概率较高。

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少年游泳技能的培养多来源于家庭亲友教学 以及处于相对安全的室内环境,降低了自身对危险意识的警惕心,未 能树立完善的安全意识体系,这些由自身心理所造成的隐患会导致青 少年更容易发生意外。

(二)技能不足与救援方式偏差

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高危体育项目的人身安全,2013 年国家体 育总局将包括游泳在内的四个项目纳入《第一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 录公告》,游泳被正式定义为高危险运动项目。因此,游泳技能的普 及和系统性教学必不可少。

然而众多数据显示,溺亡孩童大多未能掌握游泳技能。例如相关 统计显示,2016 年海南省溺亡学生中 90%以上不会游泳。此外,大多 数青少年的游泳技能来源于父母或亲友传授,缺少系统的游泳技能训 练,从而缺乏必要的自救措施、泳前热身等重要技能。恶劣天气下水、 空腹或饭后下水、独自一人下水、下水前未热身等都是玩水的高危行 为。从网络公开数据来看,大多数溺水事件都发生在农村或野外的开 放性水体中,这些水域的水流情况比较复杂,看似平静的水域也有可 能暗流汹涌,因此对游泳技能和应变能力的要求更高。而青少年在游 泳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下水更容易发生危险。

另一方面,从所得数据样本来看,有超过半数的溺水事故出现了 多人溺水现象。青少年结伴下水时,在其中一人发生溺水时通常其他 同伴会选择直接下水施救,或是手拉手救援,但这些错误的救援方式 却会让更多人陷入险境,造成“一人落水多人罹难”的恶性事故。

(三)乡村环境制约与留守儿童看护

从溺水数据的发生场合来看,将近 70%的溺水意外发生在乡村。 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学校设施不全面,娱乐设施较为匮乏,使得农 村地区孩童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并且夏季气候炎热,大量的河湖水 塘等天然水域,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下水冲凉消暑的优先选择。由 于处于溺水高发期的夏季降水充沛,不仅水流湍急凶险,而且面临措 手不及的气候突变风险,外加光路折射现象等,使得野外水域的情况 让人难以估测。

数据调查显示,溺亡儿童多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老年长辈 看管,而老年人由于精力不足,文化程度较低,再加上隔代亲现象, 使得他们对青少年的监管有心无力。同时居住在乡村的青少年由于住 址分散,学校与家的路程较远,因此在上学、放学途中形成的监管真 空也提高了溺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家庭社会监管与防护力度欠缺

溺水事故不仅受到个人自主性影响,外界安全管理因素也不容忽 视。学龄期前儿童身体、心理成长尚未成熟,受家庭监管较大,因家 长掉以轻心而发生溺水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反映出家长对儿童监护 责任的缺失以及保护意识淡薄。

江河湖海的自然水域、海水浴场以及室内泳池等地的监管与防护 未能充分落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网络公开数据来看,发生于开放 性水体的溺水事件占据较大比重。自然海域大多数是无人看管的河流、 水库,极易存在安全警示牌不全、专业巡逻看管缺失等现象,使得青 少年能够轻易进入水域中,并且社会监管对危险水域的排查、清除、 警示、隔离及监控不及时,专业监护措施未能系统建立。

海水浴场、游泳池等室内外公共场所往往会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但公共泳池的正规程度、救生员的专业性、对泳池损坏、更新的不定 期检查等防护措施是否及时跟进等,也会影响溺水意外的发生。此外, 泳池数量的缺乏和部分商家过高的有偿收费导致青少年偏向自然水 域玩耍,加剧溺水事故发生的概率。

四、防溺水教育普及与宣传

(一)基层宣教新常态 ,安全课堂驻校园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不少省市区县深入开展防溺水专题宣教 活动,包括应用宣传图册、公益课程、知识竞猜等多种形式。例如, 2021 年河北省举办首届“6·16 南水北调中线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主题 宣传教育日”,对全省所有中小学生开展防溺水专题教育,累计发放 20 万册“河北省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作业本”和 6000 套“预防学生溺 水宣传海报”。江苏省十三个地市的水上交通执法机构交通部门启动 水上安全科普进校园活动,培训救生设备穿戴方法。四川省“防溺水 进万校工程”大型公益活动于 2020 年正式启动,由四川省游泳协会 牵头实施,在学生、教师、家长当中开展公益课程,旨在建立全省校 园防溺水标准、推进实施示范和后续扩展教育,是该省迄今为止启动的最大规模中小学生防溺水工程。

开学之际,一些地方警务、消防等政法部门走进中小学的防溺水 安全教育课堂,进行实地科普。巫山公安、合肥特警的民警在开学首 日为管辖区的广大师生、家长奉上了安全防护主题的“开学第一课”, 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们对防溺 水救护措施的理解和认知,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此外,翠屏公 安江北 110 警务站民警们在教师节当天客串了一把“安全科普”教师, 以真实的案例、小故事形式向师生们、家长们展示讲解了防溺水知识。

(二)科学信息新窗口, 防护教育有的放矢

为实现防溺水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信息化,线上宣教平台成 为未成年人获取安全知识的“新窗口”。围绕 2021 年中小学生(幼儿) 平安暑假专项活动,中国教育协会主办的学校安全教育平台上开辟了 溺水相关知识普及、防溺水安全知识答题、家长意见反馈等版块,助 力学生安全素养水平的测评和追踪。

平台为不同年龄段学生,制作了有针对性的安全科普视频。针对 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视频采用七字口诀的方式将防溺水常识 融入其中,主要涉及“禁止独自到野外戏水”“下水需有大人陪同” 等警示性内容。针对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视频则采用案 例列举的形式,将可能导致溺水发生的情况细化呈现,强调自救措施, 以及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三)新媒体平台形式多样 ,融合传播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各地党政、公安、消防、应急、教育等部门 积极发挥新媒体平台融合宣传的优势,创新科普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在青少年溺水相关新闻的传播路径 中,微信已成为舆论主要阵地,占据 45%的发声渠道。普及防溺水安 全知识、通报意外事故、传达全国及各地市政策等成为各公众号主要 发布主题。其次,媒体客户端、资讯、微博分别占据 20%、15%、14% 的比例,多渠道并进提高“青少年溺水”舆论传播力。

河北省教育厅以“河北省学生安全教育形象大使”为主角,制作 了包括预防学生溺水在内的安全教育系列动画片,在网站、微信公众 号等多平台推出,网络媒体阅览超过 220 万人次。2022 年安徽省青少年儿童“防溺水”线上宣传教育活动直播公开课顺利开播,采取“直 播+培训”的形式,分发央视移动新闻、新华社现场云、今日头条、 新浪微博、优酷、百度、爱奇艺、哔哩哔哩等 20 多个媒体端同步进 行直播,整场直播累积观看量超 102.08 万人次。福建省龙岩市采取 “直播+录播”方式,线上通过“龙岩家校平台”直播水上安全自救 互救技能,供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

微博平台的防溺水宣教融合更为丰富,动画宣传短片、政法干警 科普情景剧、长图海报、二创改编等形式的传播效果较好。暑期来临 之际,“@中国警方在线”及时关注暑期儿童溺水事件,针对家长、学 校、社会受众群体,发布了一段模拟溺水发生时水位高涨、水声肆虐、 极具氛围感的视频,传播真实事故留下的教训和惨痛数字,再度强调 防溺水“六不准”知识点。

“@人民日报”官博多次发布可视化数据长图,扼要解读防溺水 重点,方便网民阅读和传播;发布专家名词解读,例如“一图了解什 么是迟发性溺水”获得万人次点赞。“@国家应急广播”则发布给孩子 看的溺水救援动画片,传播切记单独下水玩耍,遇人溺水不要擅自跳 水救人,若溺水者有意识,把救生圈、木板、空塑料瓶等扔给他,赢 得救援时间等知识。“@成都发布”则联合“@成都教育发布”共同发 布《#成都 2022 夏季学生防溺水地图#》,对省内各市河道、水库、公 园、大坝等频发事故地点风险预警。主流媒体密切关注暑期溺水事故 发生,汇聚各方专家资源引导家长和社会科学认知,创新宣传提高孩 童救护认知与能力。

微信公众号的防溺水宣教同样灵活,“中国教育报”“微言教育” 等教育系统账号发挥自身传播优势,集中在事故发布、政策发布、安 全知识发布等方面发力,为家校社提供防溺水知识技能的“硬核”支 持。“安全学习在线”公众号专注于未成年人安全防护教育,汇聚宣 传短片、救护常识、在线课堂等知识资源。

五、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与发展

自 2004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预防溺水事故加强中小学生游泳 安全教育的紧急通知》公布以来,要求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游泳课 的呼声越来越高。地方各级在推进游泳教育普及的进程中,着手建设 游泳教育教学体系、补全游泳场所设施及专业师资短缺、整合政府社 会多方资源联动保障、推动青少年游泳等级认定和赛事活动,将游泳 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虽然各地对学生安全高度重视,也出台了学生防溺水各项举措, 但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在应对溺亡上,一些 地方常见的应急办法不外乎一个“堵”字。如学校要求教师通过向家 长发安全通知、打电话及家访等形式,强化家长监护;地方相关部门 则是在危险区域设立警示牌、安全隔离带、防护栏等,在事故多发水 域,安排专人进行安全巡逻、检查、监控等。

媒体认为,“堵”仅仅是治标之举,毕竟一味让孩子远离水,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从长远来看,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安全意识才是 治本之策。而这关键有赖于学校在安全教育上要有所作为。然而,学 校安全教育课流于表面,多为口头灌输,而缺少规范、系统而翔实的 实践,乃至于在不少地方,不过是应付上级检查的“装饰”。甚至, 一些学校向学生发放的暑期安全通知书,也不过是一张推卸责任的挡 箭牌。从根本提升青少年的自救能力,需要从家长到社会各界的共同 努力。近年来,各方在防溺水问题上也做出了各种努力。

(一)建体系:编写教学指南

明确评估标准 为建立游泳教育体系,各级单位在编写教材、划分学段任务和酌 情纳入中考三个方面施力。

首先,制定教学大纲和训练指南实现系统化施教。2018 年,国 家体育总局编辑出版了《中国青少年游泳训练教学大纲教法指导书》, 首次系统阐释了青少年游泳训练教学,海南、江西等省份后续也提出 了组织编写本省中小学生安全游泳教育教学大纲和训练指南的任务。

其次,按照学龄阶段划分游泳教育目标,细化游泳普及任务。教 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3-4 年级学生学习掌 握“游泳安全知识”,初中阶段学生学会“溺水的应急处理”。地方层 面上,海南省和广东省先后提出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游泳 教育目标。

最后,结合当地情况考虑将游泳项目纳入中考体育。教育部曾正 式回应称“各地中考具体考核项目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没有将 游泳作为统一必考项目”。目前,海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将游泳 纳入中考选考的省份,上海、杭州、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 江门、南宁、苏州、南通等水域发达的城市均已将游泳纳入中考体育 项目。

(二)补短板:完善场地设施, 培育专业师资

由于游泳池馆建设分布差异大和学生人口基数大,游泳场馆使用紧张,暂用拼装式泳池和优先泳池建设用地审批成为主要的解决之道。 2018 年以来,海南省累计投入 11 亿元,建成 320 个中小学校游泳池 并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了乡镇游泳池建设全覆盖。整体来看,我国游 泳场地数量逐年增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统计,2021 年我国可 用游泳场地数量达 3.25 万个。

此外由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对水上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 多渠道充实师资、多途径培养培训师资和多方面激励师资队伍日益紧 迫,江西、海南、广东等地均结合自身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国家体育 总局自 2006 年起开始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职业技能鉴定工 作,截至 2019 年底,已有 95857 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有保障:加强组织领导, 整合社会资源

游泳教育普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发挥领导作 用推动多方资源整合,落实包括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安全与风险管 理、督导评估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在内的保障措施。其中,2017 年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实施方 案》最为详细。作为家校社合作的成功案例,江西省新余市“水花行 动”自 2018 年启动以来,免费开展小学生游泳技能和防溺水知识培 训,实现了从区域试点到全市推广的发展,2020 年活动覆盖全市 97 所学校四年级 348 个班 17655 名学生。

六、防溺水监管任重道远

不断发生的群体溺水事故引发网络热议,主流媒体接连发声,关 注度迅速增长。2022 年 7 月 11 日,广西省柳州市融安县潭头乡 2 名 小学生与 1 名初中生发生溺水,抢救无效死亡;7 日,甘肃省甘南州 合作市城区 7 名儿童溺水,5 人经抢救后无生命体征;4 日,江苏泰 州几名少年江边戏水,2 人溺水失联;江西抚州 15 岁男孩私自下河 游泳,溺水身亡......短短数日,多起学生溺水事故引发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尤其群体溺水严重性增加。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密 集发声,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等新闻网站追踪报道。媒体表示,目 前溺水已成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死因,惨剧的发生,让人痛心。 部分媒体认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预防中小学生溺水,需要不断创 新工作方法。

网民对学生溺水事故也给予高度关切。“@新京报”发起#怎样预 防溺水事件#话题投票显示,“学习游泳,掌握游泳技能和自救自护方 法”得到 30%的认可;部分网民认为防止学生溺水,相关部门和学校 应开展更多的“水花行动”,把游泳培训作为民生大事来抓;游泳课 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游泳技能,更能磨练意志,增强体质。

“强化防溺水安全教育”有 18%的赞成表决;除了以上两个选择 外,“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完善安全警示标识,配置好防护措施”各 占据投票人 8%的比例;部分网民认为留守儿童防溺水也是关键,需 要在重点水域和危险路段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安全警示标牌等, 还需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责任与防范意识。此外,更多网民倾 向于个人、教育、监管、防护等多方面环节共同构建防溺水闭环。

(一)防溺水政策出台 ,推动宣传教育落细落实

针对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教育部门多年来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文 件或指导性意见,就未成年人生命安全教育、溺水防护设施配置、事 故安全排查及应急处理等方面进行部署,提醒各地方职能部门、学校、 家庭等主体做好预警。 从近几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办、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寒暑 假安全预警、家校社责任落实、气象关注、重点领域排查、安全宣传 教育等几方面被反复提及。

针对暑假中小学生溺水事件易发多发情况,2022 年 6 月,教育 部基础教育司印发《关于组织收看预防学生溺水专题节目的通知》, 组织全体中小学生(包括幼儿园学生)和家长集中收看预防学生溺水 专题节目“暑假安全第一课:珍爱生命 严防溺水”,确保落实到每位 学生与家长;同时结合专题节目,组织主题班会、观后感、动漫画、 演讲比赛等后续活动,让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6 月起,国内各地进入汛期,处于自然灾害高发期。教育部基础 教育司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汛期安全工作的提示》,做好预防溺 水工作,强调在假期的关节节点与农村中小学生为重点群体,广泛开 展防溺水“六不”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远离危险水域;重点强调不要 私自下水,不要贸然盲目施救;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切实履行监护责 任;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沟通,落实预警提示与排险避险等。

2021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工 作的通知》,强调了防溺水工作的关键时间节点、关键防控措施、重点危险水域、重点学生群体及安全责任落实等。例如,中小学生上下 学时间、周末及节假日需紧盯,针对河、塘、沟、渠、坑和水库、湖 泊等重点危险水域需重点排查整治,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特 殊家庭学生等群体需格外关注。

为助力防溺水工作落细落实,2020 年 4 至 6 月,国务院教育督 导委员会办公室连续发布防溺水预警,并印发《关于开展教育防范学 生溺水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即日起,集中 组织一次暑期“教育防范学生溺水专项行动”。《通知》提出利用专题 课、专题家长会、学生相互提醒机制、水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 开设游泳课教授自救自护等方法。防溺水宣传教育集中、系统开展, 带动了多主体参与,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教育防范 学生溺水专项行动纳入 2020 年度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二)各地响应部署要求, 全面铺开防溺治理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防溺水工作的部署要求,近两年各地紧密 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的同时,在建立健全监管责任链、 聚焦留守儿童和暑期、数字技术助力防溺水预警、加强幼儿园防溺水 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

1. 属地联动 建立健全监管责任链

教育部多次强调各地要落实共同责任,形成家校社协同合力。各 级地方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加强细化防溺水监管责任,实行分片包干工作制。如河北创新实施风险等级管控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 立起了省、市、县、校四位一体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 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将预防学生溺水作为一级风险,纳入重点管 控清单,予以重点管理。目前,全省学校共划分安全网格 91.5 万个, 网格员达到 42.5 万人。

另一方面,在推进家校社等协同合作的同时,严格落实政府各职 能部门的职责。2020 年,海南建立“市县、乡镇、村委会、家长” 和“教育局、学校、班主任、家长”的双线防溺水责任制,提高人防、 物防、技防保障能力,加大对防溺水的监督检查。2021 年,广西省 贺州市从宣传、教育、公安、民政、自然资源等部门抽调 67 名骨干 组成 20 个工作组,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督查巡视工作,旨在健全联 防联控机制,统筹力量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和管理。

此外,一些地方更是将防学生溺水事故列为考核目标、建立责任 追究制,对防溺水工作不力者严肃问责追责。2022 年 7 月,云南文 山召开学生防溺水安全紧急会议时明确提出,“如再出现溺水事件, 从严从重从快顶格问责处理”。青岛市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直有 关单位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 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一岗双责”,杜绝发生学生溺水事故。常宁 市、祁东县对履行学生防溺水工作不力人员进行问责,当地某村支书 因对防溺水工作不重视、工作部署不力、措施不到位,工作失职,受 到党纪立案审查,党内警告处分。海南省、江西省等均已将落实中小 学生游泳教育各项任务列为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的评价指标。

2. 精准施策 聚焦留守儿童和暑期

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常常不足,暑假期间这一危险则被进一步放大, 成为儿童溺水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对此,各级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精 准施策,重点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及暑假的预防溺水专项活动。安徽省 淮南市民政局压紧压实责任,采取“七个一”举措,即下发一个通知, 召开一次防溺水部署会,发送一封致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其监 护人的信,进行一次水域集中摸排,落实一项包保责任,走访一次留 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一系列防溺水宣传,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 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2022 年暑假期间,安徽庐城派出所组织辖区留守儿童来到水塘 边,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讲解宣传防溺水常识,同时请他们充当“小小 安全员”,跟身边的同学、伙伴普及防溺水知识,以点带面,夯实暑 假安全基础。重庆市万州区则加强暑假“线上巡查”,通过《预防溺 水告知书》、电话、家校微信群、钉钉群等载体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推送安全提示、警示案例的信息,建立常态化安全提示机制,提 醒广大家长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离校后的安全监护。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翁界防溺水教育基地、翁界水上乐园开放, 作为义乌首个村级防溺水教育基地,水上乐园项目在为孩子与家长提 供安全戏水场所之余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3. 完善设施 智能助力防溺水预警

完善警示救援设备,为预防溺水提供减少意外发生和提升得救机 率的双重保障。近年来,数字技术在预防溺水预警中应用广泛。广西 博白县在全县 28 个乡镇 500 个重点及危险水域点搭建防溺水智能监 控和警示设备一体化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和无线传输的方式,对河 湖水面、河湖岸线、水库以及重点危险区域等进行监视勘察,通过采 用先进的智能分析、声光报警及喊话驱逐联动等方式,减少中小学生 溺水事故的发生。云南省试点儿童防溺水预警系统,自动识别靠近的 儿童并发出语音警告;捕捉执意前行学生画像、同步溺水风险至家长、 学校、当地村委会、水务部门平台并电话告知;通过前端一键报警紧 急联系相关部门。根据媒体报道,目前湖南省、山东省、河南省及江 西省等地已安装防溺水智能监控系统。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一方面有 助于精准管理事故高发水域,提前开展风险研判;另一方面,为应急 管理、水利、公安、教育等部门提供动态数据和反馈,提升防溺水工 作落实效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