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言学会 学会新闻 北京市语言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暨2023年学术前沿论坛三号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语言学会现任会长 北京市语言学会 学会新闻 北京市语言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暨2023年学术前沿论坛三号通知

北京市语言学会 学会新闻 北京市语言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暨2023年学术前沿论坛三号通知

2024-05-21 1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迎接数智时代技术变革给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北京市语言学会、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承办,商务印书馆、《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北京市语言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暨2023年学术前沿论坛将于2023年11月25日(星期六)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

 

现将三号通知公布如下:

 

一、报到时间及地点

报到时间:11月25日8:00—8:50

报到地点:教一楼1层大厅

 

二、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11月25日9:00—18:30

主会场地点:教一楼2层弘成报告厅(209)

分会场地点:教一楼1、2、5层教室(详见会议服务交流群内分组名单)

 

 

 

三、会议日程

 

 

 

四、报告嘉宾及报告内容(按主旨报告顺序)

 

崔希亮

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2005—2017),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兼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学名誉博士,罗马尼亚锡比乌卢西安·布拉嘎大学、康斯坦察奥维迪乌斯大学名誉博士。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现代汉语语法与汉语熟语。

 

报告内容

题目:ChatGPT与语言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尤其是通用型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语言研究范式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提出了很多新的研究课题。语言研究与语言学的业态也发生了很多变化。Open AI于2023年11月7日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对GPT-4进行的升级,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GPT-4 Turbo 是 OpenAI 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大语言模型,它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之前的版本。它能够接受更长的输入(从8k提升到128k),使用更新的数据(数据已经更新到2023年4月),更快捷地处理图像和声音,降低成本,并提供版权保护和费用支付。它还推出了 mini-ChatGPT,这是一种专注于单一任务的小型工具,用户无需编码即可用自然语言与 GPT沟通,构建自己的GPT并做成APP与其他用户共享。GPT-4 Turbo 的发布将为开发者和用户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语言模型、腾讯的混元都是性质相近的大语言模型,为我们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黄成龙

北京市语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香港城市大学哲学(语言学)博士,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文》编辑部主任、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民族语言形态句法类型学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创新工程重点项目“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查研究”首席研究员。研究兴趣有:语言类型学、功能语法、认知语义学、语言人类学、纪录语言学。学术成果:著作共9部,其中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编和合作撰写学术著作8部;在中国大陆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共计90余篇,在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发表学术论文12篇(SSCI与A&HCI有4篇)。

 

报告内容

题目:数智时代的语言学调查研究——记录语言学最新进展

摘要:语言不仅是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凝聚体,各民族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及其结果,最终都沉积在语言里。因此,语言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文化资源的宝库。这一认识对于纪录语言学的兴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技术手段上,本世纪信息技术、通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前难以实现的语言活态纪录、长期保存和便携传播成为可能和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纪录语言学应运而生。本报告主要介绍纪录语言学产生的背景、理念、方法、目标以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李泉

北京市语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导。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理事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等多种期刊编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36年,曾应邀英国、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瑞士、美国、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南非等十几个国家短期讲学。获得过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及合编文集、教材等13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系列配套教材34册,发表论文140余篇。

 

报告内容

题目: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无论作为事业还是作为学科,传统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孔子学院是事业海外发展和学科海外延伸的标志,海外学习者低龄化是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因教外国人汉语而设立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硕士和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等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学科”得到快速发展。“教授外国人汉语”和“培养教授汉语的各类专业人才”这样一种新格局的形成,是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大学科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个大学科,从名称到内涵构成及相互关系乃至总体的学科归属与定位,都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建设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进行引玉式讨论。

 

宋继华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现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副主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课程与教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香港)常务理事、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面向古籍的信息处理技术研究、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资源与智能技术研究、面向领域的虚拟学习环境及支撑技术研究。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支撑计划以及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大课题20余项。

 

报告内容

题目:国际中文教育跨界融合发展认知—— 以“中文+职业技能”支撑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为例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跨界融合发展认知,既有契合时代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之创新延拓,又有扎实推进领域亟待解决难点重点问题之实践探索。面对实践价值重于理论认知、多学科交叉交融的综合性研究,学界倡导的“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系统进化+创新突破”、“价值评估+迭代优化”实践逻辑原则,值得借鉴和秉持。本次交流以《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研制、落地实施以及“中文+职业技能”支撑体系建设为例,尝试探究国际中文教育跨界融合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核心要素构成与评价标准等,借此促进和完善数字化转型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

 

陆丙甫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教授 

 

陆丙甫教授是我国语法学界较早采用心理/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方法的代表之一,其研究对探索解决汉语析句法、“的”字属性、语序规律等问题均有建树,在语言学普遍理论方面亦有增益。

 

报告内容

题目:非形态句法

摘要:

1 形态句法

至今流行的句法是建立在形态丰富的印欧语基础上的,即“形态句法 morphosyntax”。其特点是以形态作为句法分析的主要形式依据,具体表现为为判断句法合格的主要标准是形态使用的正误,例如英语中名词单、复数的区分不仅有形态依据,而且在句法上表现为动词和主语的数和人称一致上。我们所学习的英语语法,主要就是讲英语的形态和形态的一致等。

形态句法有如下不足。

1)人类语言中,不同语言在形态是数量和性质上差异很大(形态形态,千奇百怪!),有些语言几乎没有形态,不同语言的形态差异也很大,形态缺乏共性,对几乎没有形态的语言,套用形态句法更是格格不入。

2)形态是很表层的现象,较难反映深层的语言共性。

形态句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长期发展,已经到了瓶口阶段,仅仅依靠自身已经很难再深化。

2 非形态句法

吕叔湘(1979: 65) 说过,由于形态标记少,“语法范畴主要依靠大小语言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和层次来表达”。 

这“语言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就落实于语序。而“结合的层次”,主要表现为结合的松紧,越大的单位之间的结合就越松散,这是一种普遍的节律现象。汉语的节律是松紧控制轻重(沈家煊、柯航 2014)。

我们的非形态语法,就是以语序和松紧为主要形式依据的句法。具体地说,是吸取并结合了语序类型学和汉语韵律语法的研究成果而成。

3 语序单位的明确化

而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大小语言单位”的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语序单位”是什么的问题”。在语序类型学中,虽然语序单位的确认在实践中高度一致,但并没有给“语序单位”一个明确的定义。这表现在在Greenberg 用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这样一个含糊的说法来表达“语序”。

上世纪80年代初汉语语法学界关于析句方法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向心层次分析法”,其特点是能保证任何单句都分析成不超过七个左右的句子成分。结果跟语序类型学中流行的语序单位完全一致,跟“依存语法”的分析结果一致(一个跟词加上其所有依存语的总数不会超过七个左右)。而七个左右(7±2)正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常数,“人类在线信息处理的限度(七个左右的信息块chunk)”。这反映了这样的语序单位是受制于并且充分利用了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限度,具有极大的心理现实性。

4 一些初步的结论

向心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简化的树形图(主干成分树形图)很容易转化成一种各个依存语围绕核心词的轨层结构。轨层结构反映了人类句法最重要的象似性“语义距离象似性”。在明确了语序单位后,也很容易将以往对指称的研究还原成“可别度领先象似性”。

“语义距离象似性”是空间距离性的,而“可别度领先象似性”是时间先后性的。根据这两条基本的语序象似性,可以解释大量跨语言的语序现象。

一个微观的例子:

a.(一个)红色 木头 房子

b.(一个)*木头 红色 房子

c.(一个)房子,红色的,木头的

d.(一个)房子,木头的,红色的

c、d 这样的语序,在汉语中仅存在于口语里,但在法语等罗曼语中却是正常的书面语。

上述两条基本语序象似性的互动,也能解释如下基本语序的使用率这样的宏观现象。

语序类型学根据动词、施事和受事这三个成分可能的语序,把人类语言分成六类,根据使用率,分成三种情况:

 

两个基本语序象似性也能解释如下跨语言语序共性:

1)双宾语结构大量存在于SVO语言,但在SOV语言中没有。

2)若状、宾都后置于动词,绝对优势是“动-宾-状”,如英语。若状、宾都前置于动词,则“状-宾-动”和“宾-状-动”都经常用,如日语。

 

五、交通信息

1. 会议当天,北京语言大学有多场学术会议,车位紧张,建议各位代表选择公共交通参会。

2. 会场距离学校东门较近,建议首选东门入校。

3. 推荐地铁/公交线路:

(1)地铁昌平线/15号线-六道口站F口

(距离东门最近)            

(2)地铁13号线-五道口站A北口(南门)

(3)公交:86/375/693/508/307/331-北京语言大学站

 

六、预约入校说明

请参会代表添加会务组老师微信,进入会议服务交流群,扫码填写信息,预约入校。

 

七、会务咨询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宫鑫13756259972

北京市语言学会:王咸慧18301112686

 

八、温馨提示

1. 分组研讨汇报如有PPT,请大家携带U盘,提前拷贝。

2. 会议期间北京比较冷,请酌情添加衣物。

 

 

北京市语言学会

2023年11月24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