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历史文化名人(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未结案的案件 昌邑历史文化名人(二)

昌邑历史文化名人(二)

2024-05-24 1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福(1363—1440),字如锡,别号后乐翁,昌邑黄家辛郭村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历仕至少保兼户部尚书,卒赠太保,谥“忠宣”。《明史》有传。

黄福祖籍江苏泗州,宋元佑间,六世祖恩甫始徙昌邑。黄福自幼聪惠,年方十岁,即有志于学问,入乡校后更加刻苦。洪武十七年(1384),中甲子科举人,次年(1385)入太学深造,卒业后授项城主簿,不久改任清源主簿,升金吾前卫知事,改任龙江右卫知事,再升龙江右卫经历。年青的黄福踌躇满志,才华横溢,以为低职卑官不足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乃于洪武三十年(1397)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议论当世急务。明太祖读后,大加赞赏,破格升他为工部右侍郎。三十四岁的黄福由一名低职吏员,一跃进入明政府的中枢机构,步入政治舞台,此后数十年中,抱负大展,成为一代名臣。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皇太子朱标早卒,太孙允文继位,是为惠帝,黄福深受倚重。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因建文帝削藩起兵造反,称其师为“靖难”。建文四年(1342)十二月,燕王入京即帝位,是为成祖。

成祖入南京后,为稳定政局,首先清除异己。勋戚李景隆在成祖面前指黄福为奸臣,黄福厉声说:“臣罪应死,但目为奸臣,则非臣所甘”。成祖素知黄福正直不阿,升他为工部左侍郎,不久升任工部尚书。

元亡后,元顺帝率元官军残余退回漠北,仍时刻危胁着明王朝北部边境,为巩固边境,明成祖打算迁都北平。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拓建城池,屯驻重兵。北京初建,事物繁杂,因为黄福老成持重,成祖派他全面领导北京城的建设工作。

永乐四年至五年(1406—1407),爆发了成祖征安南之役。战争的起因是由安南权臣黎氏篡权后倒行逆施的对外政策所引发的。

征安南之役进行的很顺利,永乐四年(1406)底,明军进入安南后,纪律严明,得到了许多不满黎氏政权统治的安南各阶层的支持,他们积极与明军配合。战争进行了半年多,到永乐五年(1407)五月,黎氏父子被抓获,战争胜利结束。在这场战争中,黄福受命先至两广治办军需,为平定安南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证。

在平定安南后,成祖根据当地人民要求,宣布设立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使司。交趾布政使司下属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县,有民众五百多万,包括原安南所有土地。明成祖任命黄福以尚书兼掌布政、按察二司事,全权处理交趾的民政与司法工作,同时命英国公张辅率兵镇守交趾。

展开全文

黄福在交趾任上十九年,一直面临着极为尖锐的民族矛盾。黄福认识到这种民族矛盾的现实性,认为仅靠大量军队是难以稳定交趾局势的,力主在补充兵伍、完善兵制的基础上用文治的办法让交趾人民安居乐业,使交趾局势不致生变。为此,在任期间,他既协调完善军备,又重点采取了种种发展交趾经济、造福当地人民的举措。

为进一步巩固对交趾的统治,成祖还让黄福、张辅等举荐交趾各界人才到中国做官或学习后再回交趾为官。黄福等交趾主要官员先后举荐各类人士多达九千人。这些人到中国,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交趾文化与人才的交流,而且,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薰陶,相当一部分人回归后得到黄福的重用,成为明政府依靠的力量,对黄福在交趾十九年的治理也起了帮助作用。

黄福在交趾布政使司任上还完善了交趾地区的科举制度,使之与内地同等。据统计,明代流传到安南的中国各类典籍多达一千余种,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黄福在任时期流传过去的,明朝也因之成为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安南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

黄福在任期间,还能够团结中外官员,化解矛盾,减轻祸乱,做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怡然。”特别是对中官马骐等一些借势扰民引起地方混乱的权势人物还进行了坚决的抑制和斗争。这些措施对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交趾局势起了很大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崩,仁宗即位,黄福上疏建言交趾事宜六条,皆被采纳。时明仁宗初立太子,欲得老成大臣辅佐,九月召还黄福。诏书中有:“元老久劳于外,笃志忘家,亟欲见之”之语。黄福在交趾十九年,他的德政得到了安南人民的高度称赞,他也因此受到交趾各阶层的爱戴,临回京师时,“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即许多年后,仍为安南人民铭刻在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文旅昌邑

既然看到这里了,请再动动手指点亮右下角的“在看”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