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口流动与分布格局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未来人口分布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口流动与分布格局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口流动与分布格局变迁

2024-07-12 0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省域层面看,人口流动“南下”特征逐渐明朗。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口流动的传统活跃地区基本集中于北方省份。1982年,东北三省仍然是流动人口较为聚集的省份,当年所吸纳流动人口占全国的16.80%,其中,仅黑龙江一省便吸纳8.60%的流动人口,位居全国之最,甚至超过了同期京津冀三省(8.43%)。然而,2015年三省所吸纳流动人口占比已下降至6.37%,降幅显著,在全国范围内的排位也纷纷下降,其中,黑龙江省已排名至25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省份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流动人口,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省市吸纳全国流动人口占比之和从1982年的16.50%提升至31.86%,其中,自1990年以来广东省已取代黑龙江成为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在2010年甚至占到全国的17.13%;而紧随其后的则是江苏、浙江两省,上海市也从1982年的第19名攀升至第6名。由此可见,南方沿海省市正逐渐成为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集聚高地,持续释放出其对于流动人口的强大吸引力。

3、城市群逐步崛起,人口向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集中

城市群人口占比已超全国的六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区域空间战略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空间战略历经了以小城镇为主、以大城市为主、以城市群为主的发展过程(孙阳等,2016)。2010年,中国城市群总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为62.83%,所在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82%,GDP占全国比例为80.57%(方创琳,2016)。其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

据统计,这三个城市群吸纳全国流动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16.62%增长到2010年的41.27%,其中,珠三角城市群是所有城市群中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群,2010年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6.71%,与1990年的6.00%相比增幅较大。此外,2010年三个城市群GDP总和的全国占比高达33.85%。

城市群人口“向心化”分布的等级特征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均拥有2~3个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作为核心城市,而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群人口正逐渐向核心城市集中。如1979-2016年,广州、深圳和东莞在广东省的占比分别提升了3.17、10.22、5.33个百分点。北京常住人口在京津冀地区的比重由1987年的13.80%提升到2016年的19.56%,天津则从10.96%提升到14.06%。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受政策影响,近年北京、上海两市常住人口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1%,为2000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上海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其他几座超大城市虽暂未出现常住人口的负增长,但增速也已明显放缓。从全世界角度看,2016年,全球范围内共有31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其中,中国上海、北京分居第3和第6位,也是世界上8座2000万人以上城市之一。然而,从人口密度上看,在世界人口数量排名前十的超大城市中,上海、北京的人口密度分别位居第9和第10位(如图1)。

4、大城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大城市内部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内密外疏”的人口分布格局。例如,从常住人口总量占比来看,北京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自1982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始终维持在45%以上的水平。2016年,这一数字攀升至57.41%;同年,上海市中心城区集聚了全市51.23%的常住人口,天津市中心城区人口占比达到38.65%,广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占比达到37.76%,深圳市中心城区人口占比达到32.43%,这些城市的中心城区现阶段都容纳了较多的常住人口。从常住人口密度来看,以北京为例,2016年首都功能核心区为23130人/KM2,而城市功能拓展区为8102人/KM2,远高于城市发展新区(1160人/KM2)和生态涵养发展区(223人/KM2)。这种人口分布的结构性失衡是多种原因综合导致的,其主因在于中心城区往往承担了城市较多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因此,同城市外部区县相比存在天然优势,在平均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均处于更高水平。当前,我国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进而降低因城区人口过度聚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联合国《2018年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指出,城市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密切相关:经济、社会和环境,并且这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城市增长的有效管理。对于存量,政府不仅要科学规划自身城区功能,盘活城市低效闲置用地,而且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推动部分城市功能的向外疏解;对于增量,还需合理优化用地比例,推进“人地挂钩”等配套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戚伟,刘盛和,赵美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J].地理学报,2015,70(04):551-566.

[2]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02):139-145.

[3]尹文耀,尹星星,颜卉.从六十五年发展看胡焕庸线[J].中国人口科学2016(01):25-40+126.

[4]陆铭.大国发展——论中国经济的欧洲化[J].当代财经,2015(06):3-13.

[5]李培林.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J].环境经济,2015(Z1):37.

[6]段成荣,杨舸,张斐,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C]// 中国人口学会2008年年会. 2008:30-43.

[7]孙阳,姚士谋,陆大道,张落成.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问题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6,36(12):1777-1783.

[8]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474-479+672.

本文原载于《人口与计划生育》2018年第10期,有删节

尹德挺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袁尚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2018级硕士生

张锋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2016级硕士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