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文化中的五伦是什么 六伦

六伦

2024-07-01 15: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传统伦理也称“伦常”,即人伦之常道,主要有五,即《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是自尧舜以降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处理这五种基本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处理好了这五种人伦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就可以走得通了,社会也就有良好的秩序了。但是,这里为什么说“六伦”呢?因为有人提出应该把师弟一伦加上,所以就是“六伦”。下面分别阐释“六伦”大义:

第一,夫妇之伦。夫妇是人伦确立的第一大事。《孟子·万章上》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人类之所以代代相继,绵延不绝,是因为有夫妇。《易传·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传统上对夫妇道德的要求是夫义妻听或夫义妻顺或夫义妻柔。要求是双方的,首先是丈夫“义”,具体包括诸如为夫者要尊重妻子,以礼相待;稳固专一地对待妻子,不在外拈花惹草;富贵了不抛弃糟糠之妻,等等。其次对妻子的要求是“三从四德”,“三从”,据《仪礼·丧服·子夏传》是指:“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四德”是古代妇女应有的德行,见于《周礼·天官冢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妇德”,诸如“妇听”“妇顺”“妇贞”等。这其中有着漫长的历史积淀,渗透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我们今天当然要批判,但也不能走了另一极端。

第二,父子之伦。父子关系为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纵向延续,故强调父慈子孝。“慈”的基本含义是爱。《说文》曰:“慈,爱也。”《礼记·曲礼上》:“慈者,笃爱之名。”父母对于儿女的慈爱是顺应人的自然感情的,爱子之情,人所共有。但是,要儿女孝敬父母则是逆着人感情的,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古代儒家强调对父母的孝。在家庭伦理中,所缺乏的往往不是“慈”,而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孝”于是成为“德之本”“仁之实”“众善之首”,即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父慈子孝是亲亲之义的体现,重点是有“亲”。如果父母把子女看成负担,儿女既置父母于不顾,亲情崩溃,道德坍塌,进一步导致社会混乱,人类渐趋灭亡,大地返回洪荒,不是很可怕吗?

第三,兄弟之伦。古代社会主要是世家大族,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很多,一般是按照天命之序,先生者为兄、姐,后生者为弟、妹。这样的亲情关系,人们常常称之为“手足之情”“同胞之亲”。传统上处理兄弟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兄友弟恭”,即兄长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妹,而为弟妹者要尊敬顺从兄长。“友”有友好、友善、友爱、关心、爱护的意思,是兄对弟而言的道德要求;而弟对兄而言的道德要求是“悌”,是敬爱、顺从的意思。兄弟关系是传统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矛盾的人伦关系,兄弟之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往往会为了争权夺利而阋于墙,乃至干戈相见。历代皇廷上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事情屡见不鲜,所以传统的教育就注意从小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

第四,君臣之伦。君臣关系是古代社会伦理的主要的人伦关系,儒家为此提出了“君惠臣忠”的基本原则。先秦儒家在这问题上持相对观念,与秦汉以后在实际政治中所逐渐演成的“君叫臣死,不敢不死”不同。孔子讲“君君臣臣”是强调为君要有为君之道,为臣也要有为臣之道,《孟子·离娄上》也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所谓“君道”就是作为君主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如“仁”“正”“义”“爱民惠民”“与民同乐”“博施济众”“君使臣以礼”“选贤任能”“宽宏大量”“天下为公”等;所谓“臣道”就是作为臣子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主要是“忠”。但“忠”也是有条件的,即《论语·八佾》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解释“忠”:“勿欺也,而犯之”,这是子路问孔子怎样侍奉君主时孔子的回答,意思是说“不要隐瞒欺骗,而可以直言犯谏”,这说得很明确:忠不是无条件顺从。

第五,朋友之伦。朋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在中国古代,“朋”是指同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友”是指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爱好、感情深厚的人。有人类社会即有交际往来,就有朋友之伦。古人对交友有着非常多的见解,诸如“道不同不相为谋”“择良友而交之”“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贵在交心”,交友要“故旧不遗”,等等。交友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诚信,所以《论语·学而》载子夏就这样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记载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之一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展开全文

第六,师弟之伦。师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殊人伦关系,原本不在五伦之中,但实际上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又带有五伦的某些特征。师弟关系是一种非血缘的类亲情关系,传统文化中常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去家里有“天地君亲师”牌位,“师”虽然排在第五,但实际地位高。现代民间大儒段正元在传统的五伦基础上阐释师弟一伦,并特别强调这一伦不是增加一伦,而是统摄“五伦”的。师弟一伦实为人伦之主宰,因为:“师弟关系,乃统摄夫妇、父子、昆弟、君臣、朋友五伦而陶铸之,正五伦所赖以明者,是故谓之大伦,不徒第于五伦之次耳。舜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而《礼运》亦云:‘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人何以必须师教?凡自有生以后,气禀不齐,本性多为所拘蔽。所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若使逸居无教,任情欲之迁流,势必至穷欲灭理,知诱物化,日近于禽兽之一途,则一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无由明,其实践且邈不可得,人类社会将浑成一黑暗世界矣,有不焉澌灭者几希。此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群类教化之所由兴,师弟大伦,所以至尊至贵也。”这也就是说,前面的五伦怎么能够落实,有赖于通过师弟一伦的教化训育。人生后天,性格、气质各异,本真之性多为后天熏染,如果没有师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就不能倡明,更不用说实行实践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他强调师弟大伦的至尊至贵。

为什么要强调明于人伦?按照儒家的说法,明于人伦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明儒薛瑄说得明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蠢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即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这说明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人伦关系就不能不讲。如果处理不好人伦关系,造成紊乱,就会使人生如苦海,使社会秩序混乱,乃至引发动乱、战争。所以,对伦理关系的正本清源,特别是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重新厘正,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