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的毒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鲁迅: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的毒药!

鲁迅: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的毒药!

2024-07-10 1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于是,刘半农就找来鲁迅的学生台静农征信去询问鲁迅的意见。

收到台静农写的信后,鲁迅回了封信,原信如下: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

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

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

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

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未名社出版物,在这里有信用,但售处似乎不多。

读书的人,多半是看时势的,去年郭沫若书颇行,今年上半年我的书颇行,现在是大卖《戴季陶讲演录》了(蒋介石的也行了一时)。

这里的书,要作者亲到而阔才好,就如江湖上卖膏药者,必须将老虎骨头挂在旁边似的。

还有一些琐事,详寄霁野信中,不赘。

迅上,九月二十五日。

鲁迅写文素来视觉独特、观点犀利、一针见血。

在这封书信中也是毫不客气、直截了当的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这封信的解读也必有不同之处。

后人对此说法众说纷纭。

什么原因呢?

1.中国新文学起步时间短,用世界文学的尺度来衡量,还没有产生足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鲁迅信里说自己不配拿这个奖,世界上比自己好的作家多的是,甚至认为中国没有一个可得诺贝尔奖的。

由此可窥鲁迅谦虚的本质,也反映了一个事实。

纵中国文学史,古代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1917—1927年这十年正是当代中国文学思潮的革命期。

1927年就开始了30年代(1927—1936)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各大文学流派也逐渐成熟起来。

这个时候涌现了大批的优秀文学作家和作品,但俨然还不至于到纯火炉青的境界。

他在信中提到那本荷兰作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 写的《小约翰》。

据资料显示,这个作家的本职是一名医生,后期才逐渐放弃了文学创作。

鲁迅称这本小说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可见鲁迅是有多青睐这本著作,兴许是医生的经历与鲁迅相似,反省自己可没有写过一篇长篇小说,所以不觉惭愧。

在鲁迅留给我们的著作中,尽管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篇长篇小说。

这并不代表他不能写出优秀的长篇小说,鲁迅明白避短扬长。

事实上,鲁迅也曾着手写过长篇小说,只不过,末了,没完成。

相对于中国文学,甚至古人文学来说,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创作影响更为深远,尤其俄国文学。

不仅如此,鲁迅还极力鼓舞中国文人学习外国文学。

2. 国民党政府腐败,人民愚昧无知,鲁迅不想为他们争光,也不该获此殊荣

鲁迅写信告诉台静农最好不要让瑞典人理我们中国人.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公认的最高文学成就奖,鲁迅当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获此奖项。

只是时代、思想、文化的局限性,中国人获此弊大于利,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尽管1927年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形式上完成了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

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和农民、工人的阶级矛盾愈演愈烈。

鲁迅在国民党统治下,自己的活动受到严重压迫,写的文章经常被检查或扣压,深感痛惜和忿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拜伦对他的不觉悟的英国同胞的态度。

同样,那个时代,鲁迅也对国人保佑此种态度。

对于文学成就,鲁迅是谦虚的,但更多的是他对当时国人植根于骨子的劣根性、虚荣心的深深认识。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鲁迅弃医从文就是想救赎国民的灵魂,振兴中华。

中国自大清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至一步步走向衰败,到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早已积弱百年,外国侵略、封建思想、教育程度低等等因素麻木了中国的国民。

鲁迅曾在一篇随想录里提到中国人偏爱自大,还列出了甲乙丙丁戊五种不同人的说法,但本质都是爱国自大者的意见。

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大概也是不想让国民妄自尊大。

不仅如此,他希望中国的每个作家都拒绝,都不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当时的中国根本都还没发展起来,国民的思想还没完全得到解放。

一系列的问题都还没得到解决。再给国人添一诺贝尔文学奖,这不是荣誉,这是毒药!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鲁迅对自己文学的成就并不满意,他弃医从文想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思想,然而效果并不如意。

这也是他对自己文学作品、作家职业、弱小母国的一种负责态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尽管直至生命消陨的那一刻,他还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

但他对国家的影响绝非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能代表的。

事实上他谦拒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书信,其中所表现的民族情怀本身就是文学成就最高奖的代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