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到底还能涨多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房价变化曲线分析 中国房价,到底还能涨多久?

中国房价,到底还能涨多久?

2024-01-20 1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 | 瓜片

◎来源 | 楼市黄大大(ID:houseleader)已获授权

从上到下,几乎所有人都对同一件事达成共识:

中国已经不缺房子了。

于是有人就接着往下推理:房子已经严重过剩,现在买房就是纯纯接盘,楼市的明天就是房价暴跌,跌到北上广深都能各买一套为止……

这当然也很荒谬。

事实上,中国楼市要走的路,仍然还很长。对照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有些发现很有趣。

中国楼市处于什么阶段?

可以明确的是,第一个阶段——高速成长阶段,已经走完了。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对应“二战”后20-40年)

这个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20-50岁的中青年群体。所造成的结果就是:

住房短缺。

无数住宅楼拔地而起,整座城市仿佛一块大工地,承载着千千万万“新东京人”“新纽约人”“新伦敦人”们的安居梦想。

在这一阶段,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新开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4.6%、6.6%、12.5%、6.1%。(1946年-新开工峰值年份)

这些特点,基本可以对应国内“九八房改”之后长达20年的上涨期。

大概就是1998 - 2018 年:

商品住宅均价从 1740 元 / 平方米上涨到 8544 元 / 平方米,累计上涨 3.9 倍,年均增速高达 8%。

这些年里,也同样有无数“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新广州人”和“新深圳人”,吃到了房价上涨红利。

开局一套房,如今上千万。

随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住房需求饱和,房地产进入了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提质降速阶段(70-90年代)

很多发达国家,在这个时期都出现一个情况:新开工增速到达峰值。

不同国家的“触顶”时间不尽相同。比如英国和美国都是在1972年,日本发生在1973年,德国则是要等到1994年。

进入新阶段之后,各国的新开工增速都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甚至负增长。

是不是也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吗?

从2019年起,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开启了“跌跌不休”模式。

在那以前不是没跌过,比如2008年、2012年、2015年,但主要是因为政策和大环境,所以很快就反弹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连续几年下跌,明显是结构性的变化。

信号很明显:市场规模已经到顶了。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90年代至今)

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存量房阶段”,顾名思义,指的是二手房取代新房成为了主要交易对象。

《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一文指出,发达国家基本都进入了房地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房地产市场中80%以上为存量房交易,新房销售量所占比例非常低。

《全球房地产》中列举了美国的例子。2017年,美国二手房交易占比高达80.7%。

很显然,我们正处于“二阶段”朝着“三阶段”转换的时期。

有机会,有风险,是一个买房非常需要慎重的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危机,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比如,日本1986-1991年房地产泡沫、中国香港1991-1996年房地产泡沫、美国2001-2006年房地产泡沫……

为什么?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房子过剩了。

刚刚我们提到,过去支撑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群体,是新市民。

然而,随着城镇化率达到60%的分水岭,大规模进城的时代结束了。

从下图可以看出,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增长曲线变得很平缓。原本的购房主力——进城新市民,逐渐被城市内部改善群体所取代。

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中国房地产当下面临的危机,并不容易渡过。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正在步入城镇化的减速增长阶段,城镇人口年增长率逐步回落——

“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回落至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仍在继续回落,年均降低约0.05个百分点。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作为超级人口大国,仍然有一些结构性的人口红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9.21亿人口在城镇工作生活。

请注意,这9亿多人仅仅是在城镇工作生活,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享受到所在地的全部权利——包括买房。

如果更聚焦一些来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7%。

换句话说,城镇化还有相当一部分空间,尚且谈不到“触顶”,这也给了中国房地产一定的腾挪生长空间。

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套户比”。简单来说,就是一套房对应着多少户家庭。

泡沫破裂时,日本、中国香港、美国的对应套户比分别为1.11、1.10、1.15左右,都达到了“供过于求”的标准。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为1.09。意味着中国住房整体实现静态平衡。 

基本告别短缺,并不等同于过剩。

要知道,在“人人有房住”的背后,存量住房中的商品房套数占比还不到一半。农村自建房、保障房、已售老公房占了多数,却无法满足多数人“住好房”的需求。

恒大研究院《中国住房存量:过剩还是短缺》中提到:2015年城镇7.6%的家庭户无独立厨房、25.8%的家庭户无独立抽水马桶。

是的,“九八房改”之前修建的住房,大多存在质量欠佳、设施不完善的缺点,居住体验一言难尽。很少有人愿意跟长辈一样,在这样的“房子”里憋屈一辈子。

那怎么办?

努力搞钱,然后买更好的房子。

我们有个学员土豆,住在帝都核心区的老公房里,厨房是公共厨房,厕所是公共厕所。后来他跑去成都工作,才住上了大房子。

分城市能级来看,一线城市为0.97,低于平均值;二线城市为1.08,与平均值基本持平;三四线城市为1.12,明显超出平均值。

也就是说,一线城市还存在住房短缺,三四线已经过剩了!

这是理解中国房地产机会与风险的关键钥匙。

《全球房地产》这本书中提到,发达国家从第二到第三阶段,过渡期差不多要10-30年。

中国有几个大城市其实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

包括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还有大连、厦门等先发的二线城市。成都、杭州、苏州、南京这两年也渐渐有了这个势头。

这是否意味着房地产走到了尽头呢?

实际上,进入第三阶段,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将会谢幕。时至今日,房地产仍然是发达国家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甚至,很多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房价也仍然在稳定地上涨。

有文章分析称,在美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房地产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

最开始,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后,长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11%~13%之间。

与之轨迹相似的还有德国和日本。

德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在1995年以后,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10%左右。

日本大约是在2000年后迈入“高阶”。此后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10%~12%之间。

看到没有,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依然是日本的支柱产业。

当然了,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增加值主要来自于由出租、金融、改建及二手房交易的贡献。

这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新模式”。

研究房地产发展史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点:从过去到现在,房产一直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今时今日,无论你是艰难上车的刚需,还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皆是如此。

放眼全球,最爱买房的除了中国人,还有隔壁韩国人。两个国家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中,房产的比例都超过了60%。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虽然一心一意热衷炒股,却仍然选择持有相当比例的“非金融资产”。

好房子,永远是好资产。

最后,一步步走入存量时代的楼市,去哪里还有机会“淘金”呢?

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核心城市,一个是改善住房。

支撑核心城市的资产价值的,是源源不断流入的人口,创造更多财富的产业,以及日益紧张的土地供应。

没错,北上广深去年的常住人口都降了,但你看看现在哪一个不是人头攒动。顶尖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几个能完全不考虑一线城市?

至于那些不断被人“抛下”的城市,房子大概率会彻底凝固成“不动产”。

存量时代,改善将取代刚需成为主流。

一方面,置换需求成为最大的一股“势力”。老房子、破房子、小房子、远房子……统统都要换成核心资产。

另一方面,房价跌了两年,但在多数人眼中仍然高不可攀。比起从老破小或者郊区起步,一部分人选择“躺平”不买房,另一部分则咬咬牙直接买三房。

接下来,你知道该怎么选了吗?

参考资料

《中国住房存量:过剩还是短缺》,恒大研究院

《全球房地产》,作者任泽平、夏磊

《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董藩 董文婷 

《典型国家城镇化率达60%以后房地产转型的趋势特征》,王继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