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封建教育的雏形是什么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答案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答案

2024-07-10 0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被称为中国最早报纸的原因。

①在唐代,中央政府每日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古代报纸的表现形式。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并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作了比较,发现条条都有根据。至后唐时代,这种朝政简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并开始被通称为“朝报”。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被称为中国最早报纸的原因。

①在唐代,中央政府每日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古代报纸的表现形式。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并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作了比较,发现条条都有根据。至后唐时代,这种朝政简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并开始被通称为“朝报”。

②“开元杂报”的原件已经失传。唐中叶以后,又出现了“进奏院状”等古代报纸的新形式。这种由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目前尚有两份存世,均出自唐代驻守沙洲(现为敦煌)的藩镇一归义军派驻京都的进奏院。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后分别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盗走。它们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报纸。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答:宋代“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

(1)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的特点。

参见本专题考点难点归纳相关内容。

(2) 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的地位。

①进奏官负责具体的信息采集和传达任务,包括上呈和下传章奏案牍等常程的官文书,向有关方面传报常程官文书以外的朝廷政事消息。进奏官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到中枢有关部门抄录可以通报的文件和朝廷政事消息,向他所联系的部门和单位传报。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就这一点来说,进奏官的这一部分工作带有邸报记者的性质。

②进奏官承担一定的编辑职能。自元朝政府改组后,邸报内容要经过枢密院审核,甚至由枢密院官员(后为门下省官员)编定,进奏院与进奏官只负责提供材料和发抄。进奏官主要参与传报工作,还会对审核通过允许传报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删节和筛选。

6. 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答:(1)古代报纸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小报的出现与盛行。这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抄发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根据史料,可以把“小报”这种民办报纸的特点归纳为参见本专题考点难点归纳相关内容。

(2)“小报”屡禁不止的原因

①“小报”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但是,进奏院状的商品化趋向,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由于两宋政局动荡,一般下级官吏和民众很需要各类新闻消息,因而小报在当时十分走红,人们为之奔走相告,“以先得者为功”。因此,朝廷严禁小报的命令,往往只是一纸空文。即使被查实的私办小报者,所受的处罚也不重,一般是流放到500里外的地方接受当地政府的管束。

②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是小报生存的主要因素。宋代的各个皇帝都曾明令禁止小报,主要手段为:罚款、捕人、科刑、奖励告发,甚至发配,但小报始终禁而不绝,特别是南渡以后,甚至出现“以小报为先,以朝报为常”的局面。

【真题链接】

(1)小报【名词解释,中央民大2020年研;中传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6年研;暨南大学2014年研】

(2)简述宋代小报的主要特征。【中南财大2018年研】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

答: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与宋代比较起来,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明代邸报的内容,比宋代更为丰富。有皇帝谕旨、宫廷消息、官员动态、军事活动以及臣僚奏疏等,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2) 明代恢复宋代邸报抄传制度,但不设进奏院这类地方政府在京的办事机构,而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封建官报的传发。负责官报传发的机构主要是通政司。此外,还有六科和提塘参与其事。宋朝“邸报”稿件由中枢部门负责采编和整理工作,门下省负责审定工作。

(3) 明代的提塘报房是提塘官们抄传“邸报”的地点,朝廷不统一安排,由提塘官们自行建造。

而宋朝的进奏院则在朝廷中枢部门管理下统一设置。

(4) 明代邸报是逐日发抄,每日一本,形式为书册式。宋朝“邸报”则为定期发行,但刊期不确保前后一致。

8. “急选报”和“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

答:“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的其中之一;“天变邸钞”不是明代“邸报”的原件,而是某些明人文集附录中所抄作的当时“邸报”刊载过的内容。

(1) 《天变邸钞》。

①内容。《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被抄作附录辑入文集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天变邸钞》在明、清两代多种著作中都可见到。它全文约两千余字,翔实记载了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地区发生的灾异事件。被明熹宗称为“天变”的这次事件,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隅,以王恭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当时的许多史书均有记载,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其原件现在已经无存。

②性质。《天变邸钞》关于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由民间发布,经抄报人独自编写而成。因此来自官方提塘报房的可能性不大,很有可能出自临时刊发、大规模复印出售、广泛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

(2)《急选报》。

①概述。《急选报》可能是现存唯一的一份明代邸报实物,出版于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580年5月5日),用雕版印刷,长为24.6厘米,宽为14.4厘米,现存北京图书馆。“急选报”三字加框;内容为吏部奉旨“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职务。有的中国新闻史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

②性质。《急选报》未标名编辑发行人和出版单位,极大概率出自民间报房。有可能单独刊发,也有可能随“邸报”以附件身份刊发。

综上所述,《急选报》和《天变邸钞》均出自民间报房。

【真题链接】《天变邸钞》

【名词解释,湖南大学2021年研;华南理工2021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清朝因袭明朝的邸报抄发制度,其抄发所经渠道和环节与明代十分相似,由通政司收受臣僚题奏,将应抄发部分交由六科传抄,然后由各省驻京的提塘官将允许向下传报的皇帝谕旨、臣僚章奏抄录后传报至各地。抄发内容受王朝的严厉控制,往往由皇帝亲自过问。也有自己的特点:

(1)清代发行渠道包含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步骤。

(2)清代官报发行周期与谕旨和章奏同步,均为逐日进行。

(3)清代官报的内容主要由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来自内阁或各省塘务处,没有自采新闻,更没有言论。从内容上看与邸报没有什么区别。朝廷政府官员是官报的主要读者。

(4)清代官报的内容和抄传发行凭皇帝意愿决定。清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没有设置类似进奏院的专门负责发行的部门。官报发行制度由皇帝最终定夺。

10. 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

答:(1)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

①清朝提塘包括京塘和省塘。京塘为各省在北京设立的提塘。其任务为向中央上报地方公文以及向本省下达中央各公文和邸报。省塘为驻派在各省省会的提塘,负责所属范围内的塘务工作,承担当地官报发行的重要工作。

②民间报房分离自提塘报房。清代民间报房的出现与发展,与提塘这一机构有密切关系。在清代,提塘负责官报的抄发工作。清代初期,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以便利官报的传发。随着提塘自设报房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分离出来,以发报为生,乃至自立门户,私设报房。可以说,清代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自设的报房。

(2)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的原因。

民间报房推动产生了在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报纸“京报”。“京报”是出版于民间报房的报纸,报房也主要集中于京城,故名“京报”。此外,也有人称之为邸报、邸钞、除目、朝报。但是京报与政府官报并不相同。

①虽然京报的内容大致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同官方发抄的邸报一样,其稿件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但其读者对象与发行渠道跟官报并不相同。

②民间报房负责京报的发抄,读者主要是官绅士大夫和市井小民。政府官报则需要通过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由官方统一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内部官员。

③民间报房出版京报,以营利为目的,商品化程度较高。而政府官报则不需要考虑营利,主要是为官员们参与政治活动服务的。

内容转载于知择学习网,更多内容可上站内搜索关键词方汉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