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靠什么?专家围绕如何加力巩固一季度经济回升势头展开热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看法 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靠什么?专家围绕如何加力巩固一季度经济回升势头展开热议

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靠什么?专家围绕如何加力巩固一季度经济回升势头展开热议

2023-04-19 00: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3月份多项经济金融指标已于近期公布。从数据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具体表现在: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较去年四季度明显提速,实现“开门红”;金融数据持续走强,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旺盛;三大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一季度经济动态关乎全年经济走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通胀保持低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达5%左右。

  国际权威机构也积极评价中国经济恢复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拉动经济,零售和旅游业等经济指标快速回升,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并将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近日,多位专家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的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肯定了一季度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表示,经济运行中还面临着些风险和挑战,巩固和拓展经济回升态势还需要多方政策加力。

  “从供需两侧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恢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表示,这种超预期恢复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疫情过后居民生活秩序正常化,补偿性消费和必要性消费推动消费整体快速增长。二是今年宏观政策发力早、力度大,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各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发力稳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表示,当前,国内经济恢复与三股力量有关:一是疫情过后压抑的消费需求反弹,二是政策端发力促进投资增长,三是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效能显现。

  “这些效应在一季度较充分释放,但内生的动力还较弱,需要政策推动经济从外生增长转向内生动力支撑的良性循环。”陈道富说。

  “弱修复”是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于当下经济作出的判断。他表示,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长呈现出一些矛盾性的特征。一方面,房地产投资、服务业指数、出口数据、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表现超预期;另一方面,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等指数表现则反映当前经济增长还面临一些挑战。

  谈及对于一季度经济运行及未来走势的看法,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黄剑辉表示,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考虑到基数效应和增长态势,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将继续上行,全年将实现GDP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但他同时提出,当前,制造业领域的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订单不足的问题,内需也依然偏弱。

  “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靠什么?”与会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马晓河表示,未来,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关键点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受国际环境影响外需可能有所下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国内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受限;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有待提振等。

  马晓河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建议。具体来看,一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尽快从现在的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向消费引领、内需导向、出口创新驱动转变。投资结构要优化,要向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和未来潜在增长力的领域倾斜。二是要把增加居民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作为战略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特别要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提高其分享公共服务化均等化的程度。四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李超认为,针对如何提振需求,应该抓住两个重点发力。一是提振内需,从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质量两方面入手,满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二是扩大外需,利用好国外市场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此外,陈道富从加大对特定群体的救助与补贴力度,以更加可持续地促进消费提出三点意见。一是适度扩大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的适用范围和支持力度。二是向农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发放适当现金补贴。三是创造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借鉴德国等欧洲国家经验,适当拓宽科研经费使用范围,考虑引入项目导师制,吸收未就业大学生参与重大基础课题研究,或鼓励政府和央企、国企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工作和实习期间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