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各类人口占比图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特征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特征

2024-07-12 1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主体部分是购销人员,所占比重为58.5%,其次是社会服务和居民服务人员以及餐饮服务人员,所占比重均超过了10%。其余职业人员所占比重总和仅为15.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主要职业种类是工程施工人员,2010年其就业人员所占该职业大类就业人员的18%,其次是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裁剪缝纫和皮革加工人员,其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均超过了该职业大类就业人员的10%。

(2)区域分布特征

我国的各类职业就业人口均集中于华东地区,如单位负责人所占比重为41.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以及操作人员占全国比重的42.6%,即使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所占比重最低,也达到了22.6%。而各类职业人口所占比重均较低的地区是西北地区,各类职业人口所占比重均不高于1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分布以及经济人口的地区分布直接相关。2010年,我国华东地区的经济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最高,为30.5%,而西北地区拥有的经济人口仅占全国总量的7.2%。

职业结构变迁的特征

(1)涉农职业所占比重持续走低

过去30年我国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比重一直呈现下降态势,28年的时间比重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2010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比重下降的速度愈加迅速,以平均近1.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下降。

非农职业中,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在各阶段明显上升,变动速度居于前列,尤其是商业服务业人员,1982年所占比重为4.01%,2010年所占比重已经上升到了16.17%,增长了12个百分点,是原来比重的4倍;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所占比重的变动轨迹也类似,从1982年的1.3%增加到2010年的4.32%。

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变化幅度不大,但大体呈现波动性递增趋势,专业技术人员1982年所占比重为5.07%,到2010年增加到6.84%,而单位负责人1982年所占比重为1.56%,到2010年增加到1.77%,其中199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其比重曾达到2.01%。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有关人员所占比重在过去30年中出现了较大的、先降低后增高的波动状态,1982年所占比重近16%,到1990和1995年分别下降到15.16%和14.42%,之后2005年又上升到17.79%,2010年比重增加到22.49%。

从数量上看,新的就业模式中可能居于主导地位的职业是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而从增长速度上看,商业、服务业人员具有不可低估的优势;但目前我国职业就业结构仍然以农业就业为主,农业职业者基数相当庞大,每年又从中转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作为第二产业主要职业类别的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职业岗位比重并没有较大提高,因而真正向产业工人转移的、具有较高劳动素质的农业职业者比重相当有限。目前吸收农业职业转移人员的许多岗位来自素质要求不高的商业、服务职业,对提升职业结构起到重要作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变动比较缓慢。

(2)性别—职业结构变动分析

性别构成反映了男女在各职业就业的平等状况。总体来看,男女从业人员的性别结构仍有一定的差距,且性别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1982、1990、2000年从业人员中男性比重均高于女性,但是男女比重差距有所减少,差距由1982年的129:100减少到2000年的121:100,到2010年反弹到124:100。职业性别差异现象明显有改善,但是男性从业人员在一些职业中仍占有较大比重。过去30年间,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男女性别比大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从业人员中男性比重大体呈下降趋势,女性比重上升;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的男性比重则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有如此变动趋势,男性从业人员在一些职业中仍占主要比重。这一类职业包括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此外,农业人员等职业中男女比重差距不断缩小,2010年的男女性别比为103:100,相差不大。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重则超过了男性。

从分职业大类看,单位负责人中的男性比例远远超过女性比例,但是差距缩小。1982年男女性别比为863:100,男性远远超过女性,2000年为497:100,到2010年这一比例降低到298:100,男性仍旧远远超过女性,但是差距相比30年前已经有所缩小,这说明有更多的女性从事这类职业。

专业技术人员的男女性别比在1982-2010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女性比重从低于男性变为高于男性。1982年,专业技术人员的男女性别比为161:100,到2000年已经颠覆为93:100,到2010年仍旧处于6:100的水平,女性从业人员多于男性。

与单位负责人男女性别比的演变路径相似,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且男女性别比逐渐缩小,从1982年的309:100下降到2010年的203:100。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男女比例接近一致,1982年男女性别比为113:100,2010年,已经降低到93:100,女性从业者数量超过了男性。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男女性别比在过去近30年中的变动较小,但是能够看出其缓慢的变动规律,即男性从业者逐渐从这一职业中退出,男女性别比从1982年的114:100,下降到2005年的101:100,虽然2010年增加到103:100,但是相比于1982年的男女差距,仍能够看出男性劳动力在这一职业中的递减,这与我国近30年来大量的男性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职业有关。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是过去30年中男性从业人员一直不断增加,男女性别比不断增大的职业,男性劳动者在这一职业中的比重日渐增大,1982年的男女性别比为182:100,到2010年已经线性增加到了216:100。

(3)年龄—职业结构变动分析

各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反映了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在各年龄段的分布状况。1990-2010年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组别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变化。

1990-2010年间,单位负责人中35-54岁年龄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20-39岁年龄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40-49岁年龄组大体维持在35%左右,而50岁及以上年龄组从业比重呈递减趋势。负责人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三个因素有关系。第一,我国推行的干部年轻化政策使得负责人的年龄出现下降趋势;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负责人的年龄下降也推进了这一职业的年轻化;第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一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私营企业主,拉低了单位负责人的平均年龄。

技术人员中,20-49岁年龄组从业比重较大,所占比重超过了80%。从各年龄组别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20-2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呈降低趋势,1990年,20-29岁年龄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最高,为35.7%,到2010年已经降低到28.5%,与此同时,30-39岁、40-49岁年龄组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两个年龄组所占比重之和,从1990年的49.1%上升到2010年的59%。而50-59岁年龄组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在过去20年间一直在10%左右波动。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中,20-49岁年龄组从业比重较大,所占比重超过了80%。从各年龄组别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30-3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较为稳定,过去20年间一直维持在30%左右,而16-19岁和20-29岁年龄组所占的比重呈递减趋势。

商业服务业人员中,20-29岁和30-3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最高,在过去20年间两个年龄组商业服务业人员所占比重呈反向变化,20-2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同时,16-19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比重则一直呈上升趋势。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年龄结构变化较大。1990年从业比重最大的年龄组是20-2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为32.2%,到2010年已经变为40-4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为26.6%。在过去20年中,总体来说16-29岁年龄组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非农职业,只是在2005-2010年间,20-2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即大批的农民工开始从非农职业中重新返回农村。30-39岁年龄组的比重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而4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年龄组是20-29岁和30-39岁,这两个年龄组在过去20年间的比重变化呈反向趋势,20-29岁年龄组比重从1990年最高的41.4%下降到2005年的25.7%,2010年上升到28%,而30-39岁年龄组的比重从1990年的29.5%增加到2005年的34.9%,再降低到2010年的29.2%。16-19岁年龄组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

通过有关公式计算,我国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从1990年的33.6岁增加到了2010年的39.8岁,各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单位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较高,但是呈现逐步降低趋势,从1990年的43.1岁降低到2010年的40.4岁,而其他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都在上升,这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直接相关,其中平均年龄增速最快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从1990年的33.7岁增加到2010年的43.5岁。

(4)受教育程度—职业结构演变

过去20年,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政府和社会各界为国民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如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等,因此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由于不同的职业类别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因此不同职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化,在过去的20多年间也呈现不同变化。

1982年,单位负责人的受教育程度还是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两者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2.8%和27%,随着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两种单位负责人的比重越来越低,到2010年,初中受教育水平的所占比重不到30%,小学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5%。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的单位负责人比重呈线性上升趋势,1982年所占比重为6.42%,到2010年已经上升到39.2%,是原来的6倍有余,而且到2010年,受过本科教育的单位负责人达到了16.25%,即使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单位负责人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达到2%)。

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1982年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以高中毕业生为主,所占比重为44.45%,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则主要以大专及以上毕业生为主,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60%。从1982到2010年,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受教育阶段的从业者比重日趋减少,而大专、本科以及研究生的比重日渐增大,到2010年,本科阶段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26.63%。

办事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化特征与上述两个职业相类似。1982年办事人员还是以初中、高中毕业生为主,到2010年,大专及以上的办事人员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47.55%,即使是本科生,其比重也接近20%。与此同时,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办事人员所占比重逐步降低。

与上述三个职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变化不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仍旧以初中为主,而且初中毕业生在商业服务业人员中的比重日渐增大,从1982年的36.15%增加到2010年的51.66%,超过了一半。同时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到2010年大专及以上的商业服务业人员已经占到了10%的比重。而小学及以下受教育者的比重是逐步降低的。

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在1982年主要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为主,到2010年受过初中教育阶段的从业人员比重已经从1982年的22%增加到50.47%,小学阶段的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作人员比重经历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到2010年维持在与1982年相当的水平(37%),文盲半文盲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6.28%。

与商业服务业人员相类似,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在过去20多年间,一直是以初中生为主,而且初中受教育者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82年的40.29%上升到2010年的61.25%,而小学阶段受教育所占比重则逐步从1982年的32.16%降低到2010年的15.3%,同时,高中级以上的受教育者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2010年高中毕业生比重达到17.63%,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的比重也接近5%(为4.98%)。

(来源:《职业社会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