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会长 预告

预告

2024-07-09 0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UHC城乡遗产保护工作室

《公共艺术》

直播链接

此次论坛将进行网络直播,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进入直播链接:

https://wx.vzan.com/live/tvchat-496727919?v=638173452341952104

论坛缘起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区域人居型遗产保护的地区,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为全国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在30年的时间里,江南水乡古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全球都识别性很高的区域文化景观。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备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水乡古镇保护得益于旅游发展的助力,遗产地旅游产业也大大激发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近年来,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单纯以旅游促保护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古镇保护区大都面临人口流失、老龄化、产业单一等棘手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需求转向的挑战,而对水乡古镇的保护,依然存在历史建筑修缮不足,旧建筑利用不充分,遗产社区缺乏活力等各种老问题的困扰,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了古镇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保护与传承。旧的保护体制和思维方式正在遭受新形势的考验,如何积极适应变化,寻找遗产管理的新方法是江南水乡古镇面临 的共同挑战和机遇。

同里论坛旨在为江南古镇保护发展营造一个更具创新性视角的讨论空间,论坛不仅邀请各地遗产地管理者、专家,更邀请年轻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艺术家、其他交叉学科的学者、本地公众,共同探讨古镇保护与发展的话题,希望形成一个更多角度,更多创新思维和实践案例分享的遗产公共领域。

论坛日程

演讲嘉宾介绍

01

主论坛

阮仪三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现任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法国文化部“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

伍江

同济大学教授

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

重点实验室主任

同济大学教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理事长。《Architecture Asia》主编、《时代建筑》编委会主任。曾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长期从事城市建筑历史、城乡建成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问题研究。著有《上海百年建筑史》、《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历史街道精细化规划研究》等多部专著。2021年获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赵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遗产中心主任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代表性专著包括《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等,主要项目成果包括《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文本、《大运河》申遗文本及管理规划、《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文本、《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文本及管理规划等。获得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7项,专利3项,国家文物局个人嘉奖1次。

彭兆荣

四川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原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类学系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曾到法国国家科学院、巴黎大学(十大、索邦)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B)中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主编丛书6套,出版专著30多部,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

杜晓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等。出版《文化遗产价值论探微》、《乡村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研究》(合著)、《从价值认知到保护实践:永泰庄寨》(合著)、《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4・隋唐》(合著)、《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主编)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多篇。

鞠德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所长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2004年7月起至今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城研究所所长,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等。主持及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包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等在内的多种类型,重点研究领域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等,组织和参与《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等书籍的编写。

刘仁义

安徽建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徽派建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派建筑分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历史文化遗产与徽派建筑。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编写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各1部;主持各类工程实践项目60余项。获安徽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优秀规划设计奖等多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三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黄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殷铭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更新学会常务理事

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研究员

苏州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劳模工作室负责人

苏州市首批园林古建筑专家成员

苏州市首批劳模工匠专家成员

江苏省劳模

研究方向为文物遗产保护、历史建筑修缮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及运营。主持和负责潘祖荫故居保护及利用工程、潘世恩故居修缮和利用工程、博习医院旧址保护工程等。在《世界遗产与古建筑》、《苏州古建新生》丛书、《建筑学报》、《中国勘察设计》、《人民日报》、《城市规划》等发表多篇专业文章;参与完成《苏州古城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研究》、《苏州传统古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历史街区古建筑的消防解决方案研究》、《多种遗产形态叠加的保护项目研究》、等科研项目。

刘延华

苏州市吴江区文保所高级工程师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高级工程师,长三角区域文物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文化旅游厅(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主持或参加的师俭堂(1998-2004)、垂虹桥(1995/2005)、先蚕祠(1995-1999)、慈云寺塔(1998/2002)、陈去病故居(1994-1995/2013)、苏嘉铁路75号炮楼(2003)、俞家湾船坊(2011)、天放楼.红楼(2014)、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2012-2016)、退思园(丽则女学校旧址)(2014-2016)、佘薪堂【吴溇孙宅】(2019-2021)等几十项文物保护工程。

02

青年论坛

王溪

城市历史景观创新研究平台创始人

慎成里初心会客厅主理人

同济大学博士

青年学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乡村景观与人居遗产社区可持续发展。2012年起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UNESCO HUL)的中国路线研究。2015年创立“城市历史景观创新研究平台”,荣获多项大学生双创荣誉,作为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致力于推动遗产保护前沿新技术方法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马箐

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空间艺术中心主任

曾任意大利米兰设计周Zona Tortona展区项目负责人、策展人、设计媒体撰稿人。现任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空间艺术中心主任。近20年艺术设计策展与城市再生项目领域的工作经验。

阮一家

法国塞纳-圣但尼省建筑遗产局法国国家建筑师助理

法国遗产建筑师

规划师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

从事法国塞纳-圣但尼省历史地段风貌与建设管控、圣但尼圣殿维护与技术管控、圣、建成遗产保护规划、中法志愿者遗产工作营组织。

赵幸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专委会主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委会专家

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秘书长

长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设计、规划公众参与工作,曾作为核心成员或项目负责人参与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0年—2035年)》《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梳理及规划建议》等重要规划,推动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发起西城区“四名汇智”计划,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

张涵昱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规划师,主要业务方向为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设计,近年来负责承担了北京崇雍大街、拉萨八廓街、西安大麦市街等老城更新项目。

李欣鹏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

城乡规划师

中国城科会城乡委委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同济大学博士生。注册城乡规划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向。中国城科会城乡委委员。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全国、省级规划设计奖十余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五完成人),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六完成人)。

陈夏阳

潮州古城青年遗产保护工作者代表

广东省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科科长

城市规划师

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潮州市名城保护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

广东省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科科长,注册城市规划师、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潮州市名城保护、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曾负责潮州古城微改造、历史建筑普查、保护规划组织编制、保护条例起草等工作。

薛纪天

福州古城青年遗产保护工作者代表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管理员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福州老建筑群(QQ、微信)群主,福州老建筑百科网(www.fzcuo.com)管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广普及,与志愿者们搜集本地老建筑资料,上传网站。关注并呼吁本地有关部门对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

侯文潇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师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师。香港中文大学硕士,人文地理与遗产保护双重背景。从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研究,近年来完成澳门历史城区2020、2022年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及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遗产影响评估报告。

冯小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城市规划师,名城保护、老城更新、城市设计方向。近年来负责和参与了烟台、广州、洛阳、泉州等多座名城的保护规划编制与更新实践工作。

郝爽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

文化遗产中心工程师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学院可持续遗产研究硕士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工程师,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学院可持续遗产研究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管理,以及文化遗产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等。

曹琳

都市实践文物修复师

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10多年来,她扎根于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领域,在设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尽职调查、项目管理、设计咨询、工程顾问经验。项目过程中,她始终秉承一种最具责任感的建筑实践意识,通过历史文化研究、技术试验和创新发展,探索性寻找解决城市更新问题的方案及途径。

冯立

交通大学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师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香港文物保护师协会 专业会员

任职于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文物保护师协会专业会员。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马来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在读博士生

哥伦比亚大学遗产保护硕士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在读博士生。哥伦比亚大学遗产保护硕士。研究兴趣为基于历史遗产核心价值的公众阐释和体验,近现代历史遗产的历史叙事等。爱好摄影。

刘为宇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陶瓷产品设计与材料研究。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篇;主持市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国家级、省级设计奖6项;出版专著1部。

孙丹婷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

云南省哲学社科艺术规划项目评审专家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及艺术乡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云南省教育厅“艺工融合”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一般科研项目六项,出版专著六部。

陈浠

绘本插画师

绘本插画师,绘本对我来说是个载体和方式,来输出自己对当下世界看见的折射,例如对社会现象、人们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的选择。2016~2019年用艺术参与的方式,助力一栋老建筑复园里被原址保留。

03

遗产咖啡

董征

上海市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注册城乡规划师,上海市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长期参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跟踪服务同里古镇保护与发展十余年。

朱晓燕

石屏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石屏县博物馆馆长

2012年3月从县图书馆调石屏县文物管理所,任所长。2014年兼任石屏县博物馆馆长至今。2016年11月被红河州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022年,担任馆长的石屏县博物馆被评为文物系统全国先进集体。履职以来,组织完成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县保、州保、省保、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组织完成石屏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上传506件一般以上库房文物资料到国家平台。2014—2018年,组织完成石屏县博物馆的成立、展陈、免费开放及藏品修复、文物征集工作,提出泛博物馆群建设理念并付诸行动。2017年—2020年,任县老屋办办公室副主任,完成中国文物基金会“拯救老屋行动”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1980万元。项目执行过程中,主要负责拯救老屋行动的宣传、组织协调、项目监督、活化利用等工作。2020年,担任《石屏文物志》主编。

04

人类学沙龙

张晖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视觉人类学、艺术人类学、遗产研究等。研究项目关注与视觉及身体表演场域相交叠的遗产保护和地方治理问题。重点考察中国当下在文化创意经济背景下,由社区参与性艺术在乡村地区所催发的社区再造过程。相关论文发表于《公共艺术》、《探索与争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艺术》、《读书》等期刊。

李耕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兴趣领域为建筑空间、城乡遗产、汉人民间信仰。

刘朝晖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

文化人类学博士,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村落社会和社区发展等研究。最近五年主要研究课题为公益性文化场馆,文旅融合下的社区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等。曾为挪威奥斯陆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挪威高等人文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独立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民族研究》《思想战线》《开放时代》《浙江大学学报》《CHINA QUTARTERLY》《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等发表系列论文。

李菲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

人类学高级论坛青年学术委员会主席

孙静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兼任《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研究方向:社会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曾获北京大学费孝通奖学金和萨林斯学术论文奖。在《读书》,《民俗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过论文1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一项。

李光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

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保护硕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实践和研究方向为城乡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并在TEDx,、亚洲协会、皇家地理协会、美国盖蒂中心等全球平台和学术会议就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议题做主题发言。曾参与执行和管理全球多项建筑设计、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在国内参与过的保护实践包括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合作的中国准则项目、平遥古城保护项目、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项目等。

张力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学人类学博士、荣誉研究员,Museum and Social Issues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民间遗产实践。

05

遗产社区沙龙

董一平

西交利物浦大学 建筑系 副教授

工学博士,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建筑史、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工业建筑遗产的理论与实践、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与语境转换、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等领域,现为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会员、ACHS副主席,TICCIH会员。近期研究关注城乡文化遗产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2018\2019\2020“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联合发起人与策展人。

Martin Goffriller

考古学家、建筑历史学家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马丁博士是一位考古学家和建筑历史学家,曾在欧洲、中东和中亚地区工作。作为ArCHIAM研究中心的创始成员,他参与了众多的遗产管理项目,重点是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

刘昭昑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台籍教师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台籍教师。关注地方发展三面向——经济、社会、空间——以研究者角色进行产业经济分析,以教育者角色探索社会空间设计,以行动者角色推进社区营造实践。三面向合为整体,着重长效机制和参与者赋能。

齐全

自由译者(日汉互译)

《奈良町的生活与福祉》翻译组成员

前泉州市隘南社区社造团队队长

赵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导、副教授

上海城市经济学会理事

上海市虹口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挂职)

上海市杨浦区、黄浦区社区规划师

长期致力于开展跨学科的社区研究和规划实践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和专长为城市更新、城乡社区规划、规划参与。主要学术成果包括《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 》、《城市重点地区空间发展的规划实施评估 》、《老旧住区适老化空间设施改造的内外耦合及协同治理研究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住区建设与社区演进 》、《关于里弄微更新实施的回访研究 》、《社区规划的制度基础及社区规划师角色探讨 》等。

Linda Monckton

英国遗产委员会健康与包容战略主管

Linda Monckton博士是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的健康与包容战略主管。作为一位建筑历史学家,Linda对于历史建筑的社会影响和历史环境的潜能有特别的研究兴趣。她在文化遗产领域有超过25年的研究、分析和战略经验,目前正领导英国遗产委员会制定通过遗产工作实现健康与幸福目标的战略。

赵婷

苏州市文保所工程部主任

女,生于1980年5月,高级工程师,现任苏州市文保所工程部主任,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虎丘塔、瑞光塔、文庙大成殿等数十项重大文物修缮工程,承担了多项文物科研及市级科研项目,主要学术成果有:《瑞光塔修缮工程报告》、《山塘、怡园历史街区建筑评估》、《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等,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的文物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芮光晔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广州市荔湾区翻屋企营造社区促进中心联合发起人及执行长。2017年担任广州泮塘五约共同缔造社区规划师,2019-2021年担任顺德区社会治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社区规划师)培训课程导师,主持参与顺德东风村、碧江社区等多地的社区营造及参与式规划项目。我们认为,社区参与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价值与认同。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06

中英遗产数字化与创新沙龙

杨晨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景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规划方向的研究和实践。现任ICOMOS文化遗产档案国际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Tim Powell

制作人

创意顾问

Tim Powell是一位制作人和创意顾问。他是2022年5月于伦敦塔(Tower of London)上演的最新沉浸式历史体验项目《火药阴谋》的顾问制作人。他的创意作品融合了沉浸式技术、现场表演和实体装置等多种元素。作为顾问,他也帮助机构制定创新战略和沉浸式叙事的方法。此前,他曾任英格兰历史皇家宫殿(Historic Royal Palaces)的研发工作室主管,负责线上互动、装置、现场表演和新的沉浸式体验的研发与落地,其负责针对国宴厅(Banqueting House)开发的沉浸式体验作品《遗失的宫殿》曾荣获2017年Museums+ Heritage Awards创新奖。

Sophia Mirashrafi

苏格兰历史环境局

数字创新与数字记录团队

高级数字创新官员

苏菲是苏格兰历史环境局数字创新与数字记录团队的高级数字创新官员,致力于通过不同技术的应用讲述历史的新故事。负责其团队所在的位于苏格兰斯特灵市的EngineShed中心,聚集了众多数字创新和建筑保护专家。此前她与苏格兰国家信托合作,负责英国新艺术运动代表人,建筑师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Rennie Mackintosh)所设计的希尔住宅(Hill House)的数字记录和科学调查。苏菲拥有约克大学数字遗产,以及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中世纪历史与考古双硕士。

贺艳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

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执委,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首都设计提升计划杰出青年设计人才。文旅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国际重点合作项目“数字奥林匹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数字博物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数字圆明园”文化旅游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应用场景建设示范项目“中轴线数字展示”项目负责人。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一等奖、华夏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出版学术专著11本,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

陈无畏

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系助理教授

全球亚洲研究中心文化遗产实验室

陈无畏于香港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任教期间,即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教授数字雕塑及编程等课程。并以京都东寺讲堂立体曼陀罗造像布局为例,运用数字雕塑技术,教授并辅助学生完成力士、天王等形式复杂 的数字造像。笔者亦与香港丝路文化协会合作,以数字典藏方式,纪录来自白沙瓦地区的健陀罗风格灰岩材质造像(例如:叙事浮雕、观音、弥勒佛、释迦摩尼造像),进而以三维模型,比较来自不同地域的造像风格。陈无畏随后面向大足、广元石刻,进行调研。运用数字技术,测得密教造像(数珠观音、地藏及观音合龛、孔雀明王),并转化为三维洞窟模型。陈无畏近年将视角扩及韩国南山、印尼中爪哇等地、运用项目资源、持续研究。

07

艺术与遗产沙龙

吴蔚

《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

著名艺评人、出版人、策展人

《艺术当代》杂志副主编、《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关注及研究在地实践、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语言及美学变迁。曾策划“Next Festival独立项目:中国当代影像展”、“李景湖:一天”、“贾蔼力:早安,世界!”、“上海惊奇:一场关于上海当代艺术的群展”、“漆澜:且共从容”、“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等当代艺术展览。

施瀚涛

策展人

艺术评论人

生活工作于上海。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政策研究硕士。曾在FutureLab: 艺术与设计教育博览会、上海双年展、上海种子、瑞象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等艺文项目和机构中从事展览和公共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并在艺术、摄影及艺术体制领域开展研究和写作。

陆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晓松

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

艺术评论人

策展人

殷漪

音乐家

艺术家

策划人

小柯

当代剧场艺术家

沈凌昊

艺术家

同里艺术项目驻地艺术家

出生于中国上海,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生活与工作于上海。沈凌昊试图通过创作去探讨时间、记忆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关系,其创作媒介包括摄影、影像、装置、写作等。沈擅于通过运用感光材料的“留光性”呈现时间的回溯感及记忆的易逝性,以富有哲理的艺术语言重构时间与记忆的关系。

司徒嘉怡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同里艺术项目驻地艺术家

创作/教育/研究涉及舞蹈剧场、记录剧场、身体与新媒体、即兴艺术;长年穿梭于语言符号与身体经验之间,持续探索跨领域创造与人及环境的关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表演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参会媒体

澎湃新闻

第一财经(文化)

上海青年报

东方网

新民晚报

文汇报

中国文化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解放日报/上观

中国青年报

中新社

《公共艺术》杂志

关注公众号获得更多后续消息!

论坛直播链接

https://wx.vzan.com/live/tvchat-496727919?v=638173452341952104

论坛直播二维码

来源: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