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灯笼:白鹿仓里讲述非遗文化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传统的灯笼有什么特点 竹编灯笼:白鹿仓里讲述非遗文化故事

竹编灯笼:白鹿仓里讲述非遗文化故事

2024-07-07 04: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陕西民间有个传统的习俗,每年正月里,舅舅必须要给外甥送灯,以示来年“照舅”,茁壮成长。故此娘舅送外甥灯笼已成为陕西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关中有些地区除夕过后,每天晚上各家小孩都要在街上点蜡烛打灯笼的民间风俗,很有新年气氛,浓浓年味。关中俗语“打灯笼照(旧)舅”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另外也有习俗是新婚夫妻第一年由娘家送给新媳妇一盏灯笼,叫做追灯或回门灯。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和期盼的莫过于元宵节的花灯了。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年间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京尚有“灯市口”街道。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白鹿原竹编灯笼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白鹿原上,提起竹编灯笼第一人,当属王学坤老人。

白鹿原原高坡陡,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地势雄伟,浐、霸二水环绕四周,原上平坦。鲸鱼沟西北两侧高突,气候适宜竹子生长。居住在鲸鱼沟北侧孙沟村的王学坤老人今年已82岁高龄了,世代相传编制竹篾子灯笼手艺(据说已经传承6代人三百余年。),农闲时编制灯笼,每年正月出售。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奶奶不叫爷爷睡!爷爷茅房开大会!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关中地区,每年正月十三上灯,孩子们手里提着家里大人给点着蜡烛的灯笼,和小朋友一起排着队,嘴里不停哼唱着这只儿歌,院里院外走来走去,玩的是多么开心快乐。

那时灯笼基本都是用竹蔑编织而成的,有时也会一不小心把灯笼给烧着了,为此也哭过鼻子,甚至还挨过打,现在很多人想起来觉得还是很幸福和很惬意的。如今,过年给孩子们买的灯笼基本都是现代工艺做的了,还有电动带音乐的灯笼等等,用竹蔑编织的灯笼已不多见了。

在白鹿原·白鹿仓景区的非遗街,有一家白鹿原竹编灯笼店。店主王少波是王学坤老人的孙辈,自幼受到爷爷编制竹灯笼的影响,对竹灯笼非常感兴趣,继承了王学坤老人竹编灯笼的手艺,从事竹编灯笼制作三十余年,立志在竹灯笼上进行传承和创新,使之不被人们遗忘,成为游人们的新宠。

王少波说,竹篾子灯笼工艺可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划篾、盘篾踏底子、分篾(捻篾)、编织、收口、烘烤捏型、滚浆、糊纸、烤纸、加提手等步骤。以前村里家家都做灯笼,需求量很大。现在电灯笼代替了竹编灯笼,不挣钱,村里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做。

王少波从小时候就迷上了制作竹蔑子灯笼,现在他编制的竹蔑子灯笼精心均匀,严谨细腻,精美绝伦,件件都是工艺品。他曾编制的最大灯笼直径达2m,最小的灯笼直径只有10cm。

为了能迎合市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王少波除了编制竹篾灯笼,还学会了编制竹篮、竹筐、竹农具、竹制小工艺品、竹制玩具。

如今,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竹编灯笼也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灯笼的特殊地位依然不减。

每逢佳节、婚礼庆典这样的喜庆日子,灯笼依然是首选。王少波的竹编灯笼从工艺上有了极大的改进,设计上更具装饰意味,使用的场合也有很大的发展。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