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2023-04-07 1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七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从一片空白走向了百花齐放。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七十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9年—1966年

  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49年以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十分落后。1928年至1949年间,总共才培养出18万名大学毕业生,相关科研院所以及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新中国刚一成立,党和政府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在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相继成立了各省、市及自治区的科研机构。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使其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扩大了招生名额。至5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研机构已从30余个发展到840个以上,科技人员也增加至40万人。

  毛泽东非常关心和重视科技事业,并于1956年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有关专家学者共同起草制定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该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了57项重大科技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并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8个基础学科做出了系统的规划。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开始有意识地去系统引导科学技术为国家建设服务。1962年,该规划的主要任务提前实现,我国初步建立起半导体、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原子能技术和喷气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和产业部门。

  1961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此外,1962年,国家科委又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62—1972年科技发展十年规划》。上述意见和规划的制定和贯彻落实,使得我国的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1964年,全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就达3000项之多。截至1965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员245.8万人。各领域均人才辈出,成果丰硕。

  在核科技以及导弹、火箭研究领域,最大的成果当属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党和政府基于二战后的国际局势及朝鲜战争的教训,为保证我国的国防安全,决定于1955年开启核科技事业。1958年,毛泽东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1960年,我国正式开始研制原子弹。1962年,邓稼先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并发射成功。1966年,我国又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携带核弹头飞行爆炸成功,揭开了我国导弹和火箭领域的新纪元。

毛泽东接见钱学森

  在石油工业领域,我国在1959年首次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并轰动世界。大庆油田从1960年3月正式投入开发建设,已累计生产原油15.16亿吨。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地质学家在成油理论、成油构造、地层、沉积、生油环境及生产技术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

  在机械制造领域,我国第一台万吨锻造水压机于1962年在上海重型机器厂制成。该水压机在1958年开始制造,由沈鸿负责组织、上海江南造船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几十个工厂联合研制。这台水压机重220吨,由6个工作缸、3根大横梁、4根大立柱以及13个特大件组成,采用350个大气压,压力为12000吨。万吨锻造水压机的研制完成,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型锻件的历史。由此,我国的重型机械制造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在数学领域,1953年,数学家吴文俊开始从事“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由于在数学领域的重大贡献,1956年他荣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另一位数学家华罗庚于1954年完成了《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一书,并因此同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65年,中科院计算中心的冯康发表了《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一文,在解决大型水坝计算问题的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求解偏微分方程问题的系统化、现代化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标准的算法形态,并编制了通用的计算机程序。

  在医学领域,北京医学院泌尿研究室的吴阶平在1954年发表了论文《肾结核中对侧积水问题》。该文首次在理论上将双肾结核与肾结构对侧肾结核相区别,并提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63年,上海第六医院的陈中伟和钱允庆历经4个小时,成功完成了断手再植手术。这是国际上第一例正式报道断手再植成功的病例。此后,二人先后撰写了《断肢再植》和《创伤骨科与断肢再植》等专著,并将显微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

  在生物学领域,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洗在1961年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办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无父”和“无外祖父”的母蟾蜍;1965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协作组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尚属世界首次,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1966年—1976年

  涌现出大批尖端成果

  “文革”时期,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但即便如此,我国大量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依旧不畏艰难,刻苦攻关,坚持了必要的科技工作。由此,我国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重要乃至于尖端的科技成果。

  继原子弹研制并爆炸成功后,我国迅速启动了关于氢弹的理论研究。1966年5月9日,我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爆炸试验,为氢弹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同年12月,我国又进行了氢弹原理实验。终于在1967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建设和核武器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研制始于1964年,由国防科委首先倡议提出。1966年开始正式研制,至1970年发射成功,仅用时5年。东方红1号重达173公斤,是一枚直径为1米的球形多面体,装有4根3米长的鞭状天线。该卫星升空后,绕地运行周期为114分钟,并用20.002兆赫频率播放乐曲《东方红》,同时传送遥测参数和科学探测数据。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成昆铁路是我国的铁路主干线之一,全长1100公里,途经区域包括大渡河、金沙江等地势复杂的大断裂带河谷,以及烈度达8—9度的地震区,曾被国外专家学者称为铁路的“禁区”。1971年1月1日,成昆铁路正式交付使用。

  1973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发表了详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全文,并改进了1966年由他自己宣布的数值结果,该项证明在世界同类问题的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这一时期,农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64年,袁隆平率先发现了水稻天然不育株,并开始开展相关研究。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湖南省重点科研课题,1972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1973年,袁隆平带领研究组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这是世界上首次育成的强优势杂交水稻,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点。1974年再次突破技术难关,研究成一套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并于1976年正式向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中央日常工作。根据他的指示,中科院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为科学技术界的整顿和复兴开启了序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重点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由此,科学的春天终于来临,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得以落实,国家科委和地方科委相继恢复,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也开始得到了保障。

  针对科技事业的奖励政策也相继出台。1978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恢复了国家发明奖。1979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1982年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这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从1985年起,党和政府开始改革科技体制,充分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促进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的出台,分别从不同角度改革科技体制,确立了科研活动的市场导向、经济导向。198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次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扶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得以实施,如1985年的“星火计划”、1986年的“863计划”、1988年的“火炬计划”、1991年的“攀登计划”等。

  从1993年起,党和政府开始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相应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重要科研机构以及高新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1993年实施“211工程”,1999年又正式启动了“985工程”。此外,1996年实施了“技术创新计划”,扶持高新企业。1998年,开始在中科院试点“知识创新工程”。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进行了顶层设计,这标志着我国对科技、科研的发展和扶持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国家对科技事业的调整、改革和扶持,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重大成果。1983年11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完成了对“银河—1号”的研制,它是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始兴建。1985年,秦山核电站正式动工,一期工程于1991年建成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并建造核电站的国家。1994年,三峡水电站正式动工,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此外,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还于1999年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其中1%的任务。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对科技事业更加关注,也更加重视,并相继出台政策,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2000年,我国开始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并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截至2019年1月,累计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更重要的是,国家开始把自主创新摆在显著位置。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强调科技发展中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要实现的八大目标。在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国家把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放在优先位置。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大国重器”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新动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航空航天及天文学领域逐步发展,已经跻身世界前列。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后世界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工程之后,中国航天活动将探月工程列为第三个里程碑。2007年10月,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圆满完成绕月探测相关科研任务,使中国跃为当今世界少数的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2011年,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同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完成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次年,“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此举为中国未来建立空间站计划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同年由南仁东提出并研发完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被誉为“中国天眼”。2017年,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发射成功;我国自行研制、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誉为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在科研、国防、国际合作、民生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至2018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基本完成系统建设,全球组网迈出坚定一步。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首张月背影像图,揭开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中国人在航空航天领域不断锐意进取,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确立了中国航天大国地位。

  除了走向太空,走向深海也成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求。在深海研究领域,2012年由我国自行设计并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7062米的纪录,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纪录。201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台深海潜水器“深海勇士号”顺利完成了在中国南海的海上试验

  信息技术既是新兴科学,又是前沿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新世纪,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正式发布,它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研制成功后多次蝉联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的冠军。2017年,中科院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

  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后来居上。2000年,我国首例克隆羊“元元”诞生,不久又顺利克隆出“鲁星”和“鲁岳”两只小白兔。2002年,第一头克隆牛成功诞生。2007年,克隆的比格犬“龙龙”出世,同年诞生的还有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此举意味着人类攻克代谢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等疾病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18年1月,同济大学医学家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发现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等疾病上的特效,并由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外,在交通运输和商业航路领域也是硕果累累。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通车,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样是在2017年,我国首架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喷气式飞机C919完成了正式首飞。2018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水陆两栖大飞机“鲲龙”AG600在顺利完成水上首飞。2019年1月,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超级拖拉机Ⅰ号”首次下地完成试验。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回顾过去,深切地明白,科技弱则国弱,科技强则国强。中国要想更加富强,人民要想更加安康,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作为后盾。7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个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在科技研究的“高、精、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上述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党和政府在科研领域长期持续性地投入密切相关。展望未来,我们也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范子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