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或结论是什么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要守正创新,活化文物资源利用,拓展文物价值传播渠道。”张建平介绍,发掘打造一批彰显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性符号,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全面提高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融通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手法,通过举办系列公众考古活动,宣传考古成果,讲好“吉林故事”。引导文博单位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公共教育、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让陈列在吉林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同时,要加强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吉林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化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境外考古活动,努力搭建我省与世界各国的多层次、机制性文物考古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品牌建设,围绕吉林特色文物资源,打造博物馆展览精品项目。实施吉林文化走出去精品工程,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吉林特色、凸显吉林精神、蕴含吉林智慧的文物精品和文物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吉林特色地域文化。”张建平表示。

浙江:探源中华文明 浙江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表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有关文物保护的前瞻性思想和开创性实践音犹在耳,而在这两次集体学习会上所作高瞻远瞩、振聋发聩的重要讲话,更为新时代浙江文物工作砥砺前行再出发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幸参与文物工作,身处文物事业史所未有的最好时代,既兴奋激动,更感学习之迫切、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

“浙江是文物大省。因文物考古使浙江成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地,数代文物考古人在上山、河姆渡、良渚及瓷业考古等领域的坚守求索,奠定了浙江在中华文明探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助力中华文明探源,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杨建武说。

“浙江将加快推进实施‘两个计划’‘两项工程’。”谈到具体的工作时杨建武介绍。

将加快推进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积极主导或参与“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重点围绕上山、良渚及南岛语系“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力争在世界文明起源、稻作农业起源、陶瓷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展现浙江考古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助推建立中国语境的世界文明史观。

加快推进实施“双一流”创建计划,对标世界一流、展现中国特色、突出浙江内涵,大力推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大力推进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等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攻坚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等重点项目,以文物为媒,推动浙江文博领域国际合作,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加快推进新时代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抓手,系统集成“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等具有国家意义和浙江标识度的重大研究成果,填补区域文化谱系空白,助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加快推进数融科技创新工程,推进浙江文物考古领域数字化改革,建设“浙里文物”云平台,建立文物科技重点实验室,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和专有设备研发,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孪生以及基于数据资源和科技创新的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利用全周期多跨协同管治新模式。

“我们将铆定目标、铆足干劲,继续积极争取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强全省协同、落实政策保障、营造良好氛围。”杨建武信心满满地说。

福建:培根铸魂谱写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福建篇章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负责人傅柒生表示,福建将紧扣省情实际,积极主动作为, 探源溯流,助力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培根铸魂,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谱写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福建篇章。

傅柒生表示,要着力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之福建样本与语境,在加强打造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争先行、作示范、当样本。福建是文物大省,全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万多处,史前文化遗址、水下考古遗址品牌独特。福建省委最近再次增加了福建省文物局的行政编制,对福建考古研究院采取专招方式录用人员,并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将有力促进福建文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着力提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福建案例与智慧。”傅柒生说,福建将加大省内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重要遗址的调查、考古和研究,加快推进“福建区域文明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文明进程的考古学研究”课题,厘清福建区域文明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考古机构合作共建,坚持考古研究工作的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科学谋划,联合攻关。此外,还要积极打造福建特色公众考古品牌项目,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同时,着力创新文物的活化利用扩大传播之福建路径和方式。为传承中华文明,讲好福建故事,福建将切实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利用现有的福建文物数字平台,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物数字产品和文旅融合游径。深化与大学、媒体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福建文物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福”文化系列产品开发、展览展示,进一步传播文物知识,讲好文物故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着力塑造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之福建符号和形象。福建将制定出台适合省情的实施方案,推动文物走出去、引进来、活起来,依托福建省建立的一百多个国际友好城市及福建文化海外驿站等平台,进行对外宣介。”傅柒生表示,福建将重点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内涵挖掘和精品展览,助力“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项目跨国联合申遗,同时,举办“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等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河南:用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程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作为在河南从事文物工作的文物人,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应该站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抢抓落实。

田凯介绍,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中原文化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河南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对于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国国家起源,增进国家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河南应该而且必须完成向世界诠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的河南的历史使命,河南考古必须承担起无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河南将聚焦‘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重点开展旧石器文化与人类起源、裴李岗文化与农业起源、仰韶文化与文明起源、夏文化与国家起源、商周文化与城市起源、统一国家形成发展与民族融合等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融合、发展等各阶段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力争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充分解读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田凯说,以建设世界一流考古科研机构为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筹建国际一流的“华夏考古实验室”,构建国内外著名的开放式合作研究平台,科学谋划、多学科联合攻关,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考古理论研究、科技考古和文物科技保护研究领域走在全国的前列,走向世界。

同时,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规划》,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加快考古成果活化利用,加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谋划河南博物馆群落体系,绘就“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图景。

“还要加快壮大文物基层力量,夯实基础保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能力,全面提升河南文物的社会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将河南文物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用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程。”田凯表示。

陕西:坚持保护为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蓝田猿人、半坡遗址、轩辕黄帝陵等为实证的远古历史,有秦、汉、唐等10多个政权上千年的建都史,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伟大革命史。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陕西文博考古工作者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贯彻落实到推动陕西文物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实际行动中。”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表示。

“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东亚人类起源’‘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的重大学术课题,将科学统筹规划,进一步开展杨官寨、石峁、太平遗址以及周、秦、西汉和唐代都城遗址与帝王陵园遗址等承载中华文明基因和特质的重大考古学研究。”罗文利介绍,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贡献,实证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坚持保护为主,坚决守护好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坚持“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工作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利用新发展理念,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推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黄帝陵文化园区改造提升等重要文化标识项目。建成延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范。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实施汉长安城等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在增强历史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将加快推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世界一流博物馆”等“七个一流”目标创建工作,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依托考古博物馆的展示平台,深化文物时代价值阐释,促进考古成果转化和社会共享。“进一步加快考古遗址公园、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提升社区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释放文物资源在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旅游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潜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罗文利说,同时,陕西将紧紧围绕国家外交战略大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发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作用,拓展与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国家联合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加强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与中华文化国际推广传播,深度推进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组织实施一批中国表达、国际影响的外展精品,加强中外展览交流与人文交流合作,展示陕西新形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