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5一条铁路拉来的大都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东铁路印象馆的介绍和特点 2024.4.5一条铁路拉来的大都市

2024.4.5一条铁路拉来的大都市

2024-07-12 04: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段铁轨连接起了中东铁路大动脉,一块块面包石铺就了闻名百年的中央大街。这些年,伴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名气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对有着哈尔滨特色的事物越来越感兴趣。如果你来到哈尔滨旅游,必然会前往著名的中央大街、前往索菲亚教堂,会品尝最正宗的俄式红肠和俄罗斯菜,也会在那些最具特色的巴洛克建筑前驻足欣赏的同时,喝上一口清爽的由俄式大列巴发酵酿制而成的格瓦斯。当你慢慢翻开那些尘封的历史往事,哈尔滨这座曾经辉煌的欧陆城市就会向你展示出它的魅力和传奇。       当我们提起旧时“大都市”这个词的时候,无疑会想到上海滩,无论是在电影片段还是在现实中,上海确为第一大繁华的城市,但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处东北腹地的哈尔滨,早已成为亚洲国际大都市了。       有资料记载,1927年时,北平、上海、广州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竟然须转经哈尔滨才可发离中国本土。上世纪20年代末,哈尔滨依托黑龙江省内产粮区的优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同时,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全市各类金融营业网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当时,连通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内各线铁路的哈尔滨火车站,也成了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哈尔滨火车站已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火车票。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8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1902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资本,有27.4%投向哈尔滨,上海仅占到14%。到1903年,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汇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到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会聚了56个国家的10万余登记长住的侨民,22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哈尔滨首座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建人是俄国摄影技术师考布切夫。这家电影院的历史,在中国比北京、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分别早四至六年,比光绪年西太后七十大寿第一次看电影还早两年。当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建成时,哈尔滨已经有了五家电影院了。 此篇游记从中东铁路开始,去聊聊哈尔滨的一些往事~

      黑龙江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始终与当时的权力中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地的发展。明朝迁都后,权力中心由南方转向北方,后来满人入关,建立清朝,在清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大量满汉百姓移居哈尔滨地区,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城市规模慢慢形成,人口也逐渐增多。但清王朝闭关锁国,不谋求与世界同步,故在两次鸦片战争后,被洋人打的落花流水,只能割地求荣,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有一份便是中俄《瑷珲条约》。沙俄自此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据为己有,从此沙俄将眼光聚焦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开始了对我国的渗透。

      其实早在1886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就已经下令,兴建西伯利亚铁路,而且计划未来铁路的某一站上,延伸进入中国境内的支线,以便通商,这条铁路的不但有经济利益,还有战略意义,最终可控制乃至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从而永久获得东北地区的资源。1891年2月,这条铁路从东、西两端同时开工。但当1895年,沙俄得知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后,觉得东亚地区的利益受损,于是立即联合德、法,迫使日本将占领的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借此,俄国获得了在我国东北境内修建铁路的绝佳借口。从1895年8月起,俄方派出人员开始对东北境内进行勘察,其足迹遍布齐齐哈尔、宁古塔、大兴安岭以及辽东半岛的旅顺、大连。与此同时,为了正式取得筑路权,俄国多次以助清国防为理由,以撤出俄方援助威胁清政府。最终在1896年,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随后于1896年9月8日,清政府在柏林签订了《中东铁路合同》。为此,两国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名为“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这条铁路,也被顺理成章的命名为“中东铁路”。当时规定,中东铁路公司有权“无条件和绝对地管理自己的土地和建在这块土地上任何形式的设施”。经营权为80年,80年后铁路连同所有的财产归中国政府所有。有了建造铁路的计划,下一步便是选出一个最核心的城市,让它成为铁路的枢纽。最终,在中东铁路和松花江的交汇处的哈尔滨市,被俄国人确定成为未来中东铁路干线的行政管理中心。1898年6月9日,以中东铁路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为首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官员到达哈尔滨田家烧锅(现香坊区),并将这里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办公处所及规划未来城市建设的基地,同时宣布中东铁路建筑工程正式开工。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规定6月9日这一天为“中东铁路建筑纪念日”,并宣布这一天是“哈尔滨的诞生日”。(也有一说是未经我国政府认可,此日期不准确) 1898年10月,中东铁路由哈尔滨向东(绥芬河)、西(满洲里)、南(大连)三个方向同时相向开工,铁路全线分为十九个工区,铁路的修建异常神速。1898年6月,中国筑路工人不过1万人,年末即增至2. 5万人,1900年初达6. 5万人,到6月达17万人之多。虽然这些工人不都居留于哈尔滨,但其中有相当数量是滞留或流动于哈尔滨与中东铁路沿线之间的。开工的同时,中东铁路的附属工程,如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中东铁路工程局、筑路司令部等同时开工修筑,也需要大量劳工;沙俄为了把哈尔滨建设成对我国东北侵略扩张的大本营,在中东铁路修筑的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自1898—1903年期间,在香坊区修建了30多条街道和银行、教堂、洋行、邮政局、电报局、兵营、俱乐部和学校等大批建筑物,以致哈尔滨的人口大增。1903年7月14日,历时5年的中东铁路全线竣工并开始正式通车和营业。中东铁路总长2489.20公里,其主于线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南支线自哈尔滨起,经宽城子(长春)、奉天(沈阳)直达旅顺口,呈“丁”字形覆盖东北。1903年10月,俄陆军中校扎列姆巴出任哈尔滨警察部长,拥有8名校级军官和714名士兵,专门负责铁路沿线及附属地的管理。后中东铁路建设局将整个中东铁路移交给中东铁路管理局,哈尔滨这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逐渐形成了~

             位于哈市的中东铁路公园,包括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旧址、中东铁路印象馆等景点。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旧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斯大林公园东侧松花江上,为中东铁路特大型跨江桥。1898年动工,1900年竣工,哈市的人们都称之为老江桥,老江桥建设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是当时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型铁路桥梁。桥为石墩钢筋结构,全长1050.87米,宽7.2米,共有19孔,桥面铺设单轨铁道,桥南端东西两侧各有桥头堡1座,桥北端东侧另有桥头堡1座。1935年3月,中东铁路被苏联卖给了伪满洲政府。中东铁路改称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恢复由中苏共管。经由这座大桥进出哈尔滨的不仅有旅客、货物,也有沙俄、协约国、侵华日军的部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各国移民。中共早期领导人也是从这里踏上通往“赤都”苏联的红色旅程。1945年,日本投降,哈尔滨光复。1952年12月31日,中东铁路移交仪式在哈尔滨举行。中国在中东铁路的失地和主权也完全得到了恢复。后期为方便行人,1964年在桥的两侧增设了人行道。

这一侧的是高铁高架桥

站在桥上远眺

余晖,对面就是哈尔滨江北太阳岛旅游区~

      老江桥是松花江上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超千米的特大铁路桥梁。随着与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旁边的高铁专线大桥投入使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桥停止了使用。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中东铁路建筑群的一部分,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将完整保留,成为哈尔滨旅游观光景点,免费开放。目前大桥上还保留着两段曾经的铁轨,上面设计了玻璃栈道,透过玻璃可以直接看到原来的铁轨以及下面的松花江水。外地游客可以通过这里步行直达太阳岛、哈尔滨大剧院、东北虎林园等松北的多个景点。影视作品《夜幕下的哈尔滨》《情人结》《白日焰火》《无证之罪》《极限挑战》等众多影视剧、娱乐节目也曾在此取景。每年包括哈市举办的各种徒步活动等也都有经过老江桥的路线,目前已经成为哈尔滨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了。       老江桥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同时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几个村镇迅速发展为远东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的重要城市的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新中国的城市历史。如果你来了哈尔滨,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地方。      

中东铁路印象馆是迄今为止我国以中东铁路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最大展馆, 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家铁路印象馆。

印象馆前的广场上,展出的是黄继光号机车实物,黄继光号机车组建于1948年,录属齐齐哈尔机务段。1956年被命名为黄继光号,1963年成为第一批改为烧油蒸汽机车,并六次更换机型,七十多年来,行程近千万公里。广场上是以一个微缩的场景定格了黄继光号通过老江桥时的样子。

展馆主要分两层: 一层主要展出内容主要通过场景复原、历史档案、图片、文物等手段,详细说明了中东铁路建设发展变革史,地下一层主要体现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市的旧时繁华、华洋商埠和侨民风情。 

中东铁路发展沿革~

俄式陈设

下图为索菲亚大教堂,下篇游记会有说明~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大批俄籍犹太人涌入哈尔滨。到了20世纪20年代,约有2万犹太人居住在此,留下了很多遗址遗迹。 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包括14处单体建筑,分布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道里区,其中包括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2号的犹太老会堂、位于中央大街的秋林洋行等。这些犹太历史文化遗存见证了犹太人在华历史及哈尔滨百年城史特色。本人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景点记录。       犹太商人索斯金旧居的位置是在离犹太会不远的地方,这是一栋被“口”字形的居民楼密密实实围起来的青灰色建筑,平面结构近似长方形。大平台基座上,正面六根、侧面两根科林斯廊柱托着厚重的屋檐,撑出较大的过渡空间,呈现出古典主义的建筑风貌。女儿墙、柱廊间、台阶扶手均采用了花瓶式栏杆造型。虽然只有一层的体量,却给人高大华贵的感觉。这栋建于1910年的市级一类保护建筑,在2003年被确认为犹太商人索斯金的故居。

      之所以把这个地点作为较有特色的值得参观的景点之一,原因就是因为索斯金和他的家族在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史上却是占有过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广泛的参与了哈尔滨的商业进出口贸易、面粉和大豆加工业、金融业、航运业以及哈尔滨的市政建设,是哈尔滨最具影响力的犹太家族之一。这里,便是曾经他居住过的地方。       索斯金在哈尔滨生活、工作了近30年。1923年,其家族公司出口的小麦、大豆和豆油约25万公斤,占中东铁路公司年出口量的1/4。

      犹太商人谢苗(S.H.)·索斯金,于1902年末来到哈尔滨。利用日俄战争爆发的契机和中东铁路横贯欧亚的便利,将我国丰富的物产资源进行出口贸易。很快便成为哈尔滨的著名的粮食加工出口商。他开办了索斯金火磨(制粉厂)和油坊,还创办了索斯金航运公司,拥有各种轮船、拖船及大小船只,属于当时业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航运企业。

      1910年,谢苗(S.H.)·索斯金的父母和两个弟弟为了躲避欧洲的迫害,纷纷来到哈尔滨避难。家族中的二弟伊萨克(I.H.)·索斯金是家族企业的执行经理,三弟纳乌姆·索斯金是常务董事。他们在距离中央大街非常近的埠头区斜纹四条街(今道里区经纬四条街)建起了这座花园洋房,一家人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伊萨克(I.H.)·索斯金(老二),于1922-1923年间,联络各犹太企业家,成立了哈尔滨犹太远东商业银行并任董事长。1923年,老二、老三又与其他犹太企业家一起,创办了犹太国民银行。他还积极投身于哈尔滨的市政建设,曾任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哈尔滨交易会副议长。他每年向哈尔滨的慈善机构捐资近5万卢布,为哈尔滨的市政建设及哈尔滨犹太人社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1924年中国政府部分收回了中东铁路经营特权,规定了内河不允许外国船只航行。因此索斯金家族不得不卖掉了航运公司。索斯金1930年离开哈尔滨时,犹太公会在马迭尔举办宴会,为其送行。日伪统治时期,很多犹太商人选择了离开。据说索斯金家族中最后一个兄弟去了以色列,从此,索斯金家族在哈尔滨彻底消失了。

这里之后被当做很多单位的办公区,直至被政府收回向公众开放,据悉内部的陈设一直保留原样。

      

下面是旧居内,关于索斯金和其家族的相关介绍,这也是犹太人群体在哈尔滨的生活介绍。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坐落在通江街82号,在红专街与东风街之间,与犹太中学并立。是犹太人在哈尔滨活动的重要遗迹。这里是犹太总会堂,又称老会堂、总会、旧教堂、老教堂,于1909年1月落成,由建筑设计师卡兹-基列依设计,是哈尔滨的第一座犹太会堂,标志着哈尔滨这个历史上中国最大最完备的犹太社区的最后形成。在1931年6月大火和1932年洪水过后,总会堂又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平面由厅堂式变成拉丁十字形,犹太教的六角圣星标志闪耀在高高耸立的穹顶之上。现在留存的就是1932年改建后的建筑格局。这里曾经是当年犹太人进行宗教、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哈尔滨犹太人受到侵华日军压制排挤,许多犹太商店倒闭,一些犹太人被迫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或美国等地。1939年“世界犹太难民救济组织”远东分部也从哈尔滨迁到上海。 日本战败投降后,苏军进驻哈尔滨,取缔了犹太人组织,一批犹太人领袖被关进集中营,哈尔滨犹太社区受到毁灭性打击。1947年底开始,哈尔滨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到1959年,哈尔滨犹太人只余下130人。1963年,犹太总教堂和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关闭。标志着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大规模宗教活动史结束。       展馆一共有三层,一层是一些油画和哈尔滨老建筑的模型。大厅非常宽敞,当年这也是犹太人集会的地方。二层和三层介绍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和工作状况,遗憾的是去参观时三层封闭维修,内部有些内容与之前有重复,就不在这里占用篇幅了,下面的几张会堂内部照片供蜂友们欣赏。     

      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馆位置在中央大街上,位置很好找,这里详细介绍了秋林格瓦斯的产品诞生、品牌成长以及一款现代健康饮品的原料工艺和产品特色,成为讲述百年哈尔滨城市历史、展现中央大街异域风情、展示格瓦斯发酵工艺、体验格瓦斯特色产品的哈尔滨格瓦斯文博馆。 上个世纪初,秋林格瓦斯由俄罗斯人沿着中东铁路引入哈尔滨,后由哈尔滨优秀企业家传承光大。从滥觞到辉煌,从鼎盛到衰落,从异域到本土、从涅槃到驰名,它伴随着哈尔滨人的味蕾记忆,见证了“东方小巴黎”城市的沉浮兴衰,成为与里道斯红肠、华梅西餐厅、马迭尔冰棍齐名的哈尔滨城市百年品牌,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气质鲜明的符号和标识。

格瓦斯家族

在这里也要特别提示一下,出口处有售卖各种相关商品,并且在出口处有试吃的格瓦斯原材料:苏克力,口感很独特,建议一定不要错过这个亮点。

       哈尔滨开埠之初只三个城区,南岗、道里区基本是洋人的居住地,只有老道外区聚集的是当地居  民,闯关东、做买卖的外地人。如今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和老道外,很多非本地人或许并不清楚它的由来,现在的道外区是由之前的道外区和太平区合并组成的,而老道外并不是指这个区域,原老道外大概就是南北头道街到道外二十条街,靖宇街范围内这个样子。

中华巴洛克风情街是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一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旅游景点,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筑群,巴洛克风情街区(步行街)的位置很好找,在哈市乘坐公交车或是地铁均可到达。 巴洛克(Baroque)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的艺术风格,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BARROCO),意为“不圆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提出的,简单的说就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巴洛克建筑。 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大量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的大都市。当时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的附属地,随着铁路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配套城市建设,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在20世纪初,山东人傅宝善、傅宝山兄弟在此开设店铺。此地被改名为“傅家店”或者“傅家甸”,大量“闯关东”的人群开始涌向此地。随着会馆、文庙、票号、商行建设开来,此地便成了哈尔滨地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先富起来的这批民族资本家,为了彰显自己在本地的实力,盖楼时纷纷效仿道里、南岗已经修建好的洋人房屋样式,同时采用中国的建筑手法,建造成典型的中式“小洋楼”—欧式立面、中式院落。于是就有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的雏形。而且这些“小洋楼”商居两用、前店后厂,成为当时哈尔滨的建筑经典。 此外,中华巴洛克风情街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街区内的相依巷,因作家萧军和萧红曾在此相遇而得名,成为了爱情和文学的象征。位于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的五号院,则是一座带有回廊的典型中国四合院,曾多次作为著名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如今也是游人最热的打卡地之一。 经过时间的流逝,很多建筑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哈尔滨市政府从2007年开始,对老道外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确立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项目”。其中已完成的一期、二期,北起靖宇街、南至南勋街、西到景阳街、东到南四道街,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占地约13万平米。截至目前还有大部分建筑还在修缮中。本游记将分两个部分进行展示,一部分是目前已经修复好的建筑以及巴洛克风情街区(步行街),范围大概就是南头道街到南三道街这几条街,目前是有很多哈尔滨的老字号商铺,另一部分就是老道外一些历史文物的展示。 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商场,目前还未投入使用。

入口处的关公像

一左一右,左边是老道外巴洛克建筑

哈尔滨老道外著名饭店-张包铺。 据说是一位名叫张仁的天津人来此处开的店,包子皮薄馅大,每天中午都要排上30分钟左右的队才能吃上。如果你前来品尝,一定要计划好时间。

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依然还在进行修缮~

下面这幅沙画,完整的描绘出龙江的著名景点~未来过龙江的朋友们可以做个参考了~比较全

下面是老道外博物馆部分~

中西合璧的艺术建筑,百年的巴洛克老街,旧时繁华的哈尔滨~期待你的到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