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全面讲解14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世纪战士图片大全 (图文)全面讲解14

(图文)全面讲解14

2024-05-20 2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正所谓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因此人类所使用的武器也随着人类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远古时期,武器就被世界各地的人类用于狩猎动物或杀戮同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人类开始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和自己的知识来改进自己的武器,以此来不断提高武器的杀戮效率。而我们在将目光放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地区时,可以明显看出面对日益强大的火器,欧洲冷兵器是如何进行演变以应对其挑战的。

 

一、“步骑全能”——手半剑手半剑(Hand and A Half Sword)得名于它的剑柄可供使用者单手或者双手挥舞,这种武器主要流行于13--17世纪。在13世纪之前的欧洲,战士们使用的剑多为骑士剑(knightly sword),骑士剑是指一把长约39英寸(99.06厘米)的又直又宽的两侧开刃武器。这种单手剑在步战中使用时般搭配一面盾牌,在马背上则多作为备用武器用于骑枪报废的情况下挥舞杀敌。

13世纪使用骑士剑的战士

然而从1200年开始,欧洲军队的武备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重型弩和长弓的应用,以及受训良好、使用斧枪一类长杆兵器的重型步兵的出现,使得身穿锁子甲的骑土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冶铁和精炼技术的迅速进步,更坚固、更便宜的钢材被大量生产。最终的结果是,锁子甲越来越坚固,并开始出现有甲片加强防护的锁子甲。就像所有的武器进步一样,随着作为“盾”的铠甲的发展,作为“矛”的长剑也从中世纪的单手长剑变成了更长更凶狠的手半剑,以对付强化过的锁子甲。

1300 世纪后期法国绘画,画中的双方战士在使用手半剑进行刺击

最早的手半剑出现在13世纪。它仍是一把主要用来斩击的武器,血槽让其更轻更坚固,其尖部不像未来的剑条那么明显,但是依旧致命。应该注意到那时的剑针对的盔甲是铆接锁子甲。到了13世纪末期,手半剑的剑头部变得更尖,剑的重心更靠近握手处,剑尖已经很明显。1350年左右手半剑的变化更明显。从护手到剑尖急剧变尖,几乎呈三角形。在板甲出现并急速发展的14世纪,这类剑特别适合刺入盔甲的缝腺和关节处。

 

手半剑样式

到了14世纪晚期,手半剑的突起剑脊代替了血槽,剑更加坚固也更适合刺击,这种形制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成为主导的形制之一。15世纪出现的形制是手半剑最后发展的形制之一。在十字护手附近设计了一个凹陷(或者凸起),等同于传统的强剑剑身后30厘米不开刃之处,手指可以绕过十字护手紧握住凹陷处。这就使得持剑者能更好的控制剑尖的刺击方向,让推刺成为武器的有效杀敌方式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刀剑商在护手边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指环以便保护手部,并且手半剑变得更加轻便,成为人们喜爱佩带的流行武器,并且经常被用来决斗。

除了决斗场,手半剑也频繁出现在战场上。在1503年的切里尼奥拉之战中,西班牙名将贡萨洛.德.科尔瓦多指挥手持手半剑的西班牙剑盾兵依靠防御工事和己方火枪手的掩护痛击了法军的敕令骑土和瑞士步兵。据称,战场上留下了四千具法国和瑞士士兵的尸体,而西班牙人的伤亡只有一百人。然而贡萨洛依然认识到,西班牙剑盾兵已经落后于时代,必须改革。原因是他发现只使用手半剑和圆盾的西班牙剑盾兵在对抗重装骑兵和长枪方阵步兵时,战斗表现乏力。于是回国之后,他就向西班牙国王递交了改革方案。因此剑盾兵逐渐被淘汰,贡萨洛本人也在日后被人称为“大方阵之父”。

 

贡萨洛·德·科尔多瓦

15世纪至16世纪的西班牙士兵,最左侧便是标准的西班牙剑盾兵

到了16世纪中期,锥形和宽刃手半剑同时流行,但是手半剑在战场上的实用性已经被弱化了,而且在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被刺剑所超越。不过,两百年后的18世纪中期,手半剑虽然早已退出战场,但有记录显示仍有手半剑的剑术比赛。之后手半剑逐渐被更年轻、大众更加喜爱的刺剑所取代,最终于18世纪中叶彻底消失。

 

16世纪的手半剑战斗手册

二、“军民之友”——刺剑

刺剑(Rapier),又叫细剑,其刚刚出现的时候,剑身上有着明显的血槽,而且很宽,但是其特有的护手已经将它和其他剑类区分开来。之后出现的意大利式刺剑和格斗匕首一起风靡了大半个佣兵时代。刺剑身普遍超过1米,以及符合拉丁系民族奢华风格的镂空雕饰十字护手是其显著特点。

 

 

刺剑样式

刺剑的不同护手类型

英国式刺剑(English shortsword)出现得最晚,剑身相比意大利式较短,因此又被叫作小剑(Small Sword)。英国式刺剑剑身较短,更方便使用者控剑,并且也不再和匕首搭配使用,护手也倾向于喜爱简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风格。

 

                                                        

油管博主“scholagladiatoria”在展示他的英国式刺剑

刺剑最早应用于下层社会,成为街头以及室内的主要战斗用剑。后期发展成贵族上流社会使用的剑,并被主要用于决斗场上,迅速取代了手半剑的地位。刺剑的技术体系特点是细致、精确。刺剑常和其他武器配合使用,最典型的是配备一把能格挡的匕首,也可以和能够绞缠敌人的披风、抓刺剑的链甲手套、格偏的剑鞘等等搭配使用。

 

刺剑加匕首

刺剑加斗篷

在15世纪,刺剑成为了西欧地区私人决斗的主要武器,有关刺剑决斗的故事层出不穷。《西方决斗史》一书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查特纽夫的年轻人和他的监护人-----一个80岁的老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决斗。决斗的原因是在双方的财产诉讼中,查特纽夫质问老人有无对自己不敬的言论,在得到坚定否决后他心满意足,不过老人却很愤怒:“也许你满意了,但我可没有。既然你麻烦我到这里来,我们必须较量!”双方随后就用匕首和剑开始了决斗。战斗中,老人惊叫起来:“你这个可耻的人你居然穿了胸甲!”老人立刻向年轻人的脸和咽喉喉刺去,但最后还是被年轻人刺穿了身体。

 

这个故事证明,刺剑相对于有着配重球和半剑打法的手半剑,在面对有甲对手时是很无力的。虽然总体上刺剑更加适合自卫,但是,如同其他很多武器家族一样,刺剑的家族也有自己的另类版本-阔剑(Broad Sword)。阔剑出现的原因是佣兵时代的骑枪逐渐遭到了淘汰,骑兵普遍装备起了手枪和骑兵阔剑;二是在越来越强大的火力面前,同时代刺剑的克星一板甲也逐渐遭到了淘汰。而阔剑身明显要阔得多,也更便于探17世纪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成了剑展现威力的舞台。

 

手持阔剑战斗的骑兵

在1632年11月16日,古斯塔夫统率的瑞典军队和阿尔伯莱希特.冯.华伦斯坦指挥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莱比锡附近-个叫吕岑的地方摆开战场。古斯塔夫本人在与帝国军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OctavioPiccolomini-Pieri)麾下的骑兵团的混战中因坐骑中弹,只带三名随从误闯人一大群在战线中央游荡的帝国骑兵之中。在短兵格斗中,古斯塔夫的两个随从被砍死,另一个随从受伤逃走,古斯塔夫本人在头部、颈部、背部接连中了几处致命伤后坠马而死。只有他的战马带着浑身的血迹,自己跑回到了瑞典军的阵线。瑞典军在国王死后不仅没有溃退,反而群情激愤与华伦斯坦军血战。最终,双方军队先后撤出战场。

 

古斯塔夫命陨吕岑会战

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随着欧洲各国军队的发展,刺剑和阔剑这种杀敌效果相对低下、学习成本相对较高的武器在战场的“出镜率”逐渐降低。尽管到了17世纪中期,刺剑依然受到许多高级军官的欢迎,但也只有个人自卫和装饰的作用了。

三、“锋芒毕露"——弯刀与马刀

中世纪的欧洲弯刃砍刀(falchion)是一种以拥有外弧形单刃和短背刃为特点的大刀。这时期的砍刀刀柄样式与同时期的骑士剑大体一致。砍刀的护手则可能是直形,部分护手是微弯的,而刀柄柄头的配重球则往往是骑士剑圆盘状配重球的变体。

 

中世纪弯刃砍刀

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纪时期的弯刃砍刀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刀,其刃部微呈外弧形,并有着短而向下凹陷的背刃(背部开刃,刨削式刀型)和一个尖锐的刀尖。这种形式的砍刀可能起源于东方,在传播到欧洲地区时,为适应当地的传统加上了骑士剑的剑柄。第二种刀,刀刃宽阔而笔直,刀脊直或微弯,同时在距离刀尖近处的一段背脊有着一段较短的假刃。然而,这种刀的刀尖并不锋利。这种刀与第一种的形制截然不同,其很可能起源于中西欧地区。第三种刀,刀身背脊在刀柄前2/3的部分是笔直的,刃部是笔直的或者略微内凹的,在接近刀尖的部分则变得急剧内凹,刀背假刃是笔直的或者轻微内凹,刀尖可能是平坦的或者呈钻石状,以便于击刺。 这第三种刀的形制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中期。

 

弯刃砍刀的三种类型

到了16世纪,传统的弯刀、砍刀逐渐被新兴的马刀、军刀所代替。马刀与军刀相比它们的前辈,它们的刀身更窄更长,同时刀刃的弧度更大。在骑马对付敌方骑兵时,使用马刀或军刀的骑兵要将武器高举过头,刀刃朝下,冲一侧画圈劈下,之后再高举过头顶,如此反复。而在攻击步兵时,持刀骑兵只需将身体倾斜,把马刀平举,利用马的冲击力杀伤敌人。

 

1590年的骑兵装备,右下方就是马刀

马刀和军刀在对抗无甲和轻甲士兵时非常有效,但在对抗装备良好护甲的士兵时十分乏力。根据《苏丹穆拉德的圣战》的记载,奥斯曼帝国的马刀骑兵在对抗瓦尔纳十字军的时候,“盔甲保护了匈牙利人的生命”。再之后,欧洲的骑兵开始大量装备手枪和卡宾枪,这使得马刀这种更容易使用的武器被骑兵们普遍使用,最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骑兵这一兵种仍然装备着马刀与军刀。

四、“碰甲利器”———战锤与长柄斧

战锤是一种古老的武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的武器是一块精心塑造的石头,附在木柄上。战锤通常是一种用于提供粉碎性打击的冲击型武器,可以用来对抗装备精良的和没有装甲的对手。在中世纪时期,战锤有三种基本类型:一、 飞锤,短斧的衍生产品;二、 短锤,13 至 16 世纪骑马战士经常使用的单手武器,有时也称为“骑士锤”;三、 长柄战锤 “hammer (poleaxe)” 作为短锤的加长版本,从 14 世纪到 16 世纪一直在使用。长柄战锤需要双手使用,因为它的长度通常超过150厘米。

 

短锤

长柄战锤

“Poleaxe”是英国人对长柄步兵战锤使用的中世纪名称,无论它是否真的有斧头。这些相同的武器在法语中可以称为bec-de-corbin或bec-de-faucon(取决于后钉的形状)或德语中的fussstreithammer或意大利语中的martello d'arme。“hammer”是一个更现代(19 世纪)的名称,可能包含许多相同的武器。这个名字来源于瑞士的卢塞恩镇,在那里,一种带有长叉锤头的特殊长柄斧非常受欢迎。

 

长柄斧 “Poleaxe”

长柄斧并不完全是战锤的衍生物。事实上,它从丹麦斧头演变而来,学者克劳德布莱尔和约翰沃尔德曼认为骑士长柄斧是丹麦斧头最复杂的形式。大多数长柄斧,尤其是在 15 和 16 世纪的长柄斧,顶部都有一个尖刺,这使它们成为有力的刺击武器,并且能够从两个方向进行攻击(一侧是斧头或锤子,另一侧是锤子或尖刺)另一个)。尖刺(或有时称为侥幸)、锤头和/或斧头在相同武器上的存在会给这些武器的分类带来问题。一把长柄斧可以结合战锤的粉碎力、长柄(丹麦)斧头的劈开力和长矛的穿刺力。

 

15世纪中期的战锤格斗15世纪后期的长柄斧格斗

长柄斧的结构形式:长柄斧上的斧头,通常比其前身丹麦斧的斧头小,刀刃长度约为 17厘米,但也可能宽至 27厘米或窄至 15厘米。与丹麦斧非常相似,长柄斧的斧头边缘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凸曲线。长柄斧的头部形状各不相同,甚至有时斧头就是锤头。早期版本长柄斧的锤头角从头部平面略微突出。在后来的锤头中(尤其是 16 世纪的卢塞恩锤头),锤头通常被分成三到四个又长又尖的尖头,并被装在两米长的杆子上。杆子尾端有时装设长尖锋,同时杆子的最顶端有着很长的尖锋。这种可以有效地殴击或刺穿盔甲,就如同用捕人器来抓下马骑士般有效。

 

丹麦斧

 

卢塞恩锤,又称琉森锤

长柄战锤(斧)大体有三种组装方法。第一种方法,将带或不带斧头的锤头和顶部长刺一体制成,等到之后直接一起固定到长杆上方。而长杆杆头部有一个槽,可以容纳一个“U”形铁片,该铁片适合将一体式锤(斧)头固定到长杆头部。在某些情况下,“U”形件与细长条会分开制作,然后再连接一体式锤(斧)头与长杆。

第二种组装方法通常用于瑞士的长柄战锤(斧),例如卢塞恩锤(Lucerne hammer),它的锤头直接从上到下穿过顶部长刺,当锤头穿过顶部长刺后,工匠会在侧面使用一对楔钉将锤头与长杆固定在一起。这种组装方法最好的例子是卢塞恩锤类型的极轴组装。

第三种组装方法与戟的组装方法非常相似:锤(斧)头、顶部和背面的尖刺以及长矛都被锻造成一个整体,并带有一个便于长杆插入的插座。这种组装方法可以使langets 提供额外的稳定性。(Langets 是一种大多数长柄武器从头部向下延伸到柄身的薄/细金属条带。带有Langets 的武器通常有两个或四个条带,沿着柄身延伸几英寸到几英尺)。

简单来说,这三种方法,一个是将一体式头部直接插在长杆上并固定;一个是把独立的锤(斧)头套在有尖刺的长杆上并固定;一个是将长杆插入一体式头部中并固定。

14世纪以来,战锤与长柄斧经常出现在战场上,并且常常被骑士们使用。发生在14世纪晚期的“三十人之战”(Battle of the Thirty)就是骑士使用战锤与长柄斧的经典战例。这场战斗发生在1396年3月26日,地点为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普卢赛特(Ploërmel)镇周边。这场战斗是布列塔尼继承战争中的一个插曲,而布列塔尼继承战争旨在确定谁将统治布列塔尼公国。战斗前,战斗双方事先约定好了战斗地点,随后双方各自派出由战士、骑士和侍从组成三十人的队伍参战。这场对决中双方的队长分别是让·德·博曼瓦和罗伯特·本博罗。前者代表由法王腓力六世支持的夏尔·德·布卢瓦,后者代表英王爱德华三世支持的让·德·蒙福尔。

 

黑色十字为布卢瓦派,红色十字为蒙福尔派

虽然这场战斗对布列塔尼爵位继承战争的结果没有任何影响,但它被当时的人认为是最佳的骑士精神典范。参战者由此声名远播,以至于二十年后一名伤痕累累的战士伊夫·夏鲁埃尔在法王的宴会上被奉为座上宾,因为他就是当初参与三十人之战的幸存者之一。

 

五、“男人的浪漫”——巨剑与双手剑

巨剑(Great sword)在中世纪属于长剑(Long sword)的一种,但其他长剑往往可以在马上使用,有些还可以配盾牌使用,但巨剑往往只能步战使用。早期巨剑的剑体通常平而宽,能够有效对抗身着轻甲的士兵。后来的巨剑剑体变得更加长而窄,且剑体横截面呈六边形或菱形,剑尖更加尖锐,这使得巨剑可以更轻易对抗重甲士兵。这种细锐的巨剑不像早先宽的巨剑一样,仅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方式,而是更注重使用剑尖的突刺来攻击敌人的盔甲薄弱处。

 

中世纪时期的巨剑样式

“双手剑”(Two-handed Sword)一词大概在出现在15世纪,并以此名称区分中世纪时期的巨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双手剑。双手剑,通常配有侧环和复合剑柄,以及加大版的剑格。其剑身靠近柄处不开刃,称为“Ricasso”。大多双手剑还有锚爪或者叫“格挡钩”,它们可以作为武器的第二剑格,以防止敌方武器攻击到使用者的手。这个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手剑防守动作缓慢的缺陷,还可以让敌方的武器被暂时地卡住,令使用者进行反击。

 

从14世纪开始瑞士双手剑兵就被雇佣来作战,双手剑、长戟以及长矛在14至16世纪被视为瑞士佣兵的象征。除了瑞士佣兵,欧洲其它国家的佣兵也在使用双手剑,比如“国土佣仆”(Landsknechte。“Landsknechte”来自德语“land”----国家、土地以及“knecht”----仆人)。国土佣仆主要包括长枪兵、双手剑兵以及火绳枪兵,在15至17世纪,国土佣仆构成了神罗帝国军队的主体。

 

国土佣仆

同时期的雇佣兵军团经常在战场上厮杀,瑞士佣兵与国土佣仆也一样。1522年4月27日,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联军与法国军队在比科卡(Bicocca)地区展开会战。法军一方的瑞士佣兵过于自信,加上瑞士佣兵欠饷多日急于归乡,从而不等友军抵达就率先向对手进攻。瑞士人使用传统的瑞士长矛方阵以密集阵形向西班牙军冲锋,而西班牙军使用了火枪依次射击战术,即令多排西班牙火枪手以防御工事为掩护依次射击,前排枪手射击结束便退到队列最后进行装填,同时后排枪手顶替其空位继续射击,周而复始。瑞士人首先受到对方的一轮火炮攻击,随后又承受了西班牙火枪手的连续射击,还没到达对手阵地,他们就已付出了1200人的惨重代价,但瑞士人仍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当他们成功抵达对手阵地并开始攻击后,西班牙火枪手便有序后退,由友方国土佣仆结阵向翻过防御工事的瑞士人发动反击。双方的方阵在接触后很快就陷入了混战,一番激战后,瑞士人被击败而不得不退回工事另一侧,同时西班牙火枪手追击射击杀伤了瑞士佣兵近2,000名士兵和22位军官(包括和瑞士人一起参加进攻的法国贵族)。当支援瑞士人的法国军队赶到时,瑞士人已经退离了战场,法国军队指挥官劳特累克见此情景,依然指挥法军骑兵向对手冲锋,但是国土佣仆成功地守住了阵地直到其他友军赶到并将之击溃,比科卡会战因此以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联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比科卡会战中的国土佣仆

尽管在16世纪中期,双手剑依然被欧洲各国的军队所使用,但随着以火枪、火炮和长矛为主要武器的战斗方阵在各国兴起,双手剑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最终,双手剑在17世纪就基本退出战场了。

 

 

六、“猛不可挡”——骑枪

从公元前开始,主流重骑兵的主要武器就是骑枪。在12世纪之前,骑枪枪杆主要是硬木枪杆,长度相对后世骑枪来说较短,大约2至3.5米。到了13世纪,出现了前细后粗的矛杆,手握处刻有手握槽柄。这种长矛由于矛杆前端比后面细许多,使得长矛大部分重量移至手柄处,更易于骑士控制和掌握平衡。槽柄使骑士在冲刺时长矛不易脱手。一直到16世纪,为了对付逐渐兴起的步兵方阵,骑枪进一步加长,往往可达5米甚至6米。但是骑枪过长却会使重心过于靠前,从而导致使用者难以拿稳骑枪,极大地影响了冲锋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武器工匠们将骑枪的杆加工成一个锥形,在省力的同时平衡了重量。下马作战时,还可以截去一段使之成为短矛。                     

17世纪使用重骑枪的骑兵

骑枪的枪头往往带有插槽,并用钉子固定住,同时为了防止骑枪刺进人体后无法拔出,枪头后面还加上了枪翼。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一杆骑枪的结构通常分为枪头(Head)、枪翼(Lugs)、铁口( Socket)、枪柄(Shaft)、枪墩(Buff)。在战场上被骑枪刺中的步兵,会像巨大的抛射体一样被抛进空中,再落地撞倒他在阵型中的伙伴,这样阵型就会出现缺口,己方士兵可以冲进缺口扩大战果。另外,有些朋友认为骑枪在刺中人时会折断是故意为之,是为了防止骑枪冲刺的冲击力将骑手翻下马或伤到骑手。但其实只有竞技骑枪才会刻意设计折断机制,因为骑枪折断实际上会使得其杀伤力大幅流失,而竞技骑枪的定位不是杀敌,而是竞技,所以要限制其杀伤力。因此在实际战场上,折断的骑枪实际上属于因做工不佳产生的意外。人类历史上马鞍到马蹬再到骑枪架等一系列骑兵装备技术的革新,就恰恰说明了骑兵追求的是尽可能多的冲击杀伤力而不是减少冲击反作用力。

 

实战骑枪与竞技骑枪

但和手半剑一样,随着欧洲地区军事技术的发展,骑兵的骑枪也因同时代铠甲的发展而受到了挑战。当时,即便是端正长骑枪也很难击穿做工合格的板甲,多半只是从板甲光滑的表面滑过去,或者把自己的枪杆撞碎裂,却无法给对方造成什么致命伤害。于是,骑枪也衍生出了很多格斗技巧来应对板甲。由于借助马力的关系,骑土不需要用其他手段加强穿刺力,只需要击中正确的位置。当时,一个技艺高超的骑士,可以在战马对冲的高速运动中刺中对手的咽喉部位。还有一种技艺显然很违反骑士精神,做法就是攻击对方的战马。但是不可否认,它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相当实用的技巧。

 

重骑枪使用训练

总体上说,佣兵时代前期,重装骑兵的骑枪冲锋依然是雷建万钧的。这种力量在1512年月11日的拉文纳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意大利战争已经打了十四年。法王的侄子,内摩斯公爵加斯通.德.富瓦(Gaston de Foix)亲率23000人法军,与西班牙统帅雷蒙.德.卡多纳(Ramon de Cardona)率领的16000名教皇方神圣同盟联军在拉文纳地区展开了会战。战斗开始后,双方首先展开炮战。联军炮兵轰击的目标是法军的步兵,而法军炮兵轰击的目标是联军的骑兵。据卡多纳回忆,炮火最猛烈的时候,一发炮弹就打翻了33名重装骑兵。这使卡多纳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自行取得突破。于是双方开始了骑兵战。据说战斗中西班牙人高喊着“西班牙!圣地亚哥!照马来!”,使用着上文所说的攻击对方战马的战术。不过最终依旧是装备、素质、战术更占上风的法兰西敕令骑士获得了胜利。联军骑兵的损失非常骇人,28个骑兵队长中,11人阵亡,7人被俘,其余10人全部挂彩。而法军骑兵指挥官巴亚尔回忆,双方阵地之间至少有300名敌军重装骑士被杀。 

法兰西敕令骑士

拉文纳战役中,联军仅阵亡就达到了9000人,被俘者不计其数。法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4000多人,受伤4500多人。而且他们还颇具戏剧性地失去了主将富瓦。原来,在战况激烈的时候,西班牙人的两个连发动决死突围,发疯一般朝着法军主阵地杀去。已经受到重大损失的加斯科尼步兵未能阻挡住他们,阵地出现了一一个缺口,被他们杀了出去。这个时候富瓦正好在步兵的乱军之中,只听到几个法军向他报告:“西班牙人突围出去了!”情急之下,富瓦在身边召集了若干骑士,朝那些西班牙人杀了过去。不料这两个连的西班牙人虽然是逃跑,但阵形却丝毫不乱。在火枪齐射和长枪阵的打击下,富瓦这个骑兵队几乎无人生还,富瓦的战马被火枪打死,本人的头部挨了长矛的致命一击。拉文纳之战中法军的胜利说明了骑枪冲锋的可怕威力,而富瓦的战死,说明骑枪冲锋在新的时代已经不太合时宜了。随着16世纪40年代德意志黑衫骑士(Reiter)的崛起,骑枪与手枪之争贯穿了整个16世纪下半叶。 

装备手枪的黑衫骑士

相比当时的西欧同行,东欧的波兰依旧保持着枪骑兵的传统。因为东欧受到的文艺复兴大浪潮冲击较之西欧较少,所以采邑体制依旧稳固,依旧能够给国家提供优质出色的枪骑兵。他们中的佼佼者自然是有着“17世纪最强重骑兵”美誉的翼骑兵(Polish Winged Hussars)。杰兹.迪奥多萨克( Jerzy Teodorczak )是这样描写冀骑兵的战术的:翼骑兵们横排成两或三行,第一排是出身贵族的伙伴骑兵,他们手持骑枪,侍从骑兵则大部分带着火枪排在后面。骑枪毫无疑问是冀骑兵的标志。翼骑兵的骑枪兼具东西方特色,有些骑枪柄部按照西欧风格加粗,有些则没有。翼骑兵的骑枪一般为4.5千克左右,虽然很轻,但是携带在马上还是显得很不方便,所以翼骑兵的马鞍侧面(通常是右边)挂有一个带有长皮带的桶装套子。在慢走的时候,骑枪往往竖着或者靠在骑兵肩上,骑枪柄部靠近马镫附近;在小跑步时,骑枪向前倾斜,骑枪柄部向后远离马踏的位置:在疾驰时,骑枪端平或者夹在肪下与身体呈水平线。

列阵冲锋的波兰翼骑兵

16世纪至17世纪波兰翼骑兵为祖国在战场上赢得了许多胜利与荣耀,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1683年维也纳城下波兰翼骑兵击败奥斯曼大军的伟大功绩。在1683年3月15日,奥斯曼帝国17万大军开始向历代苏丹进攻中欧的集结地----贝尔格莱德,百余年前,苏莱曼大帝便是从此处出发,消灭了匈牙利王国,一度要攻陷维也纳。而此时,苏丹穆罕默德就是要完成祖先没有完成的事业,夺下维也纳,进而成为全欧洲的征服者。这时维也纳城中的军力不足2万人,但却有大小火炮300余门,由斯塔伦贝格伯爵组织防御。守军开始迅速组织防御,拆除了城墙外的建筑,和几千名难民开始修复棱堡和加固城墙,并在城外设置障碍,将削尖的长木排列的扎进土里组成防栏,阻挡奥斯曼人的进攻。当奥斯曼人来到城下后,他们便迅速的开始开挖战壕和布置火炮,并等待大军的到达。经过几日的布置和等待,奥斯曼人完全包围了维也纳城。7月25日,奥斯曼军开始发动一系列进攻。到了8月7日,经过长达一个月炮击和地下爆破,维也纳的城墙被炸出一个大口子,奥斯曼军队也抓住时机,让大量从地方行省招募的杂牌军对其发起数轮的冲锋。在这些炮灰的疯狂冲击下,守军防线一度崩溃,甚至奥斯曼人已经把新月旗插上了维也纳的城墙上,但不久后还是被守军的优势火力击退了。

 

维也纳之战围城图

战斗僵持到9月4日,波兰立陶宛的国王扬·索别斯基率领由数千翼骑兵组成的先锋军团赶来支援。而随着波兰国王的到来,神圣罗马帝国的援军也陆陆续续的抵达,各国组成联军共计8万,而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奥斯曼数十万大军。在双方的僵持阶段,奥斯曼的指挥官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显然低估了基督教联军的实力,仍然派遣军队继续攻城。9月12日,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开始对奥斯曼军队发动进攻,而此时的穆斯塔法仍然继续他的攻城计划而不做出反击的姿态。他一面调集大军调头列阵,一面下令更多地方部队对维也纳城进行强攻。奥斯曼工兵一次准备了10个爆破点,准备彻底摧毁维也纳一半的城墙设施。但在守军干扰下,这些进攻全部被粉碎。索别斯基首先命令联军左翼发起进攻,土耳其军队马上应战。为了防止阵地被联军突破而被包围,土耳其人将大部分兵力调至左翼与联军展开血战。战至下午6时,奥斯曼军队开始溃散,扬·索别斯基抓住机会,以3000名翼骑兵打头阵,联军共计1.8万骑兵发起进攻,在骑兵的冲锋下,奥斯曼人死伤无数,最终在奥斯曼禁卫军的保护下卡拉·穆斯塔法带着财产仓皇出逃到贝尔格莱德,但随后被苏丹穆罕默德四世处死。在此战中,联军歼灭奥斯曼1.6万余人,俘虏5000人,缴获各式火炮300余门,奥斯曼进军中欧的计划彻底破灭,精锐主力几乎被消灭殆尽。在维也纳之战后,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呼吁欧洲各国组成神圣同盟,使得奥斯曼帝国受到四面八方基督教联军的进攻,史称“大土耳其战争”。在未来几年,奥斯曼帝国不仅在陆地上遭受到惨败,就连海军也没能幸免。如此以来,帝国先后失去了匈牙利、特瓦锡兰尼亚和第聂伯河以西大量欧洲领土。

翼骑兵冲击奥斯曼军

维也纳之战后,波兰翼骑兵威震欧洲。不过,这只是翼骑兵或者说枪骑兵在欧洲最后的辉煌。翼骑兵的一枝独秀无法改变波兰急剧直下的国力,也改变不了枪骑兵终究是过时兵种的现实。虽然在之后的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近代骑兵中仍然保留着枪骑兵编制,但他们已经和几个世纪前手持骑枪的骑士没有直接关系了。

七、“战场常客”------长矛

在14世纪在17世纪的欧洲战场,除了各类火器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武器非步兵方阵的长矛莫属了。而首先打出长矛威名的,就是前文提到过的瑞士步兵。瑞士人最初基本装备8到10英尺(2.43到3.05米)的长戟(Halberd,也翻译成斧枪)。在离开山地之后,瑞士步兵为了对抗平原上的骑兵冲锋而不得不将长戟替换成12到15英尺(3.65到4.57米)的长矛(Pike),后期的长矛甚至被延长到了18到20英尺(5.48到6.09米)。在战斗中,士兵会将这些长矛抬到能对准人头的高度,保持倾斜并从底部发力向前推刺。枪头通常在25厘米左右,形状为树叶形或者蛙口形。有的长矛会像骑枪一样插在枪杆插口里再用铆钉钉住,还有的底部成六菱形并和枪杆楔合。                                             

瑞士方阵

瑞士步兵的威名正是通过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鏖战赢得的。按照《剑桥插图战争史》的记载,“大胆”查理的军中,重装骑兵约占15%,骑马弓箭手约占50%,矛兵约占15%,火枪部队和徒步弓箭手各占大约10%。可就是这样支带有近代合成意味的军队,却三次败于瑞士步兵之手。1476年3月2日的格拉松(Grandson)之战,勃艮第步兵被从树林中出现的大队瑞士人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勃艮第炮兵也对快速移动的瑞士方阵缺乏威胁,连“大胆”查理倚重的重装骑兵也在迅速转人防御的瑞士方阵面前束手无策。所幸由于瑞士没有骑兵,无法开展追击,双方损失都很小,勃艮第阵亡300余人,大炮全部丢失;瑞士阵亡200人,其中长矛兵10人。格拉松战役之后,“大胆”查理重组了他的军队开始复仇。在1476年6月22日的穆尔滕(Murten)之战中,勃艮第的火炮和弩弓一开始让瑞士步兵损失惨重,光是3000人的伯尔尼军团就在第一时间内伤亡500人。但是瑞士人士气不减,继续前进。随着瑞士军主力再次穿越树林,迂回到勃艮第军的侧后,勃艮第人再次惨败。因为瑞士人不留活口的作风,此战勃艮第被杀12000人,无一被俘。在1477年1月5日的南锡之战中,瑞士步兵故技重施。他们穿过森林,迂回到勃艮第军左翼的峡谷上方,抵消了勃艮第军队远程火力的优势。随后,“大胆”查理的部队还来不及调动,就一个按一个地被击溃。三天后,人们在山谷中找到“大胆”查理的尸体。 

南锡战役

人们在山谷中找到“大胆”查理的尸体

其实瑞土步兵取胜的法宝就是长矛方阵在各种地形上雷霆万钧的快速进攻。要让方阵快速前行且不产生混乱,方阵纵向的密度必然比横向的疏松许多,以便士兵迈步和缓冲。通常,方阵中一名士兵在横向仅占据一米的空间,而前后两排的间距可达到两米多。但这样就有了一个致命的缺点。这种机动时用的队形无法带人战斗中。无论是与步兵碰撞还是对抗骑兵冲锋,方阵必须消除前后间隙。紧缩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作战时后排士兵的挤压可以向前排提供物理上和心理上的支撑与推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阵形侧翼排与排之间两米宽的空间有可能成为敌人杀进方阵内部的缺口。瑞士步兵克服这个缺点的做法也很简单。在一支成建制的瑞士军队中,成员大多是同乡,连队里的士兵往往互相认识,一个方阵里的士兵则全都来自同一个州。同乡同村的深厚情谊和长期的共同操练,能使他们快速跟上前排的队列,抵挡住雷霆万钧的骑士冲锋,更能够使他们承受巨大的伤亡而不崩溃。凭借于此,瑞士步兵方阵就能在战场上以极大的决心和气势,像压路机一般冲向敌人。

                    

瑞士步兵与敌人混战

此外,瑞士方阵作为一种密集冲锋方阵,它的弱点也很明显,即面对远程武器的攻击时容易遭到伤亡。在1522年的比科卡(Bicocca)战役中,法军统帅马雷夏尔.劳特雷克设想过像拉文纳战役中那样利用法兰西敕令骑士击溃对方骑兵后协同步兵进攻。结果瑞士人却不听命令擅自进攻,在对方胸墙和火绳枪手面前白白丢掉了3000条性命,其中包括几乎全部的指挥官和大量老兵。此举也直接导致没有主力步兵良好配合的法军敕令骑士在几次试探性进攻后放弃了努力。瑞士步兵的这些问题,使得欧洲各国开始努力培育自己的长矛方阵,比如日后的西班牙方阵、尼德兰方阵等。                 

远程火力更强的西班牙方阵

直到莫里斯亲王对长矛方阵进行了最后的改革,给了当时风头正劲的西班牙方阵当头一棒。在莫里斯的时代,火枪手的数量已经达到长矛手的两倍,这意味着长矛手无法像过去那样保护自己的火绳枪手同伴了。因此,这时候改革势在必行。由于瑞士的冲锋方阵已经被证明是过时的东西,长矛方阵已经变成了防御型的方阵,这就意味着士兵们无须再拿着长矛去发动冲锋了,这样他们的队形就可以变得更加宽而浅,纵列从过去的几十列变成十列甚至最后变成了五六列。火绳枪手同样组成五到十列的队形,排在长矛手附近,不过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紧紧贴着长矛手,而是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布置在需要的位置。比如当遭遇到敌人突击时,火枪手可以直接撤回长矛手后方而不是跑进他们中间。火枪手射击时也采用《莫里斯操典》上的反向运动战术,即前排射击完毕后转向最后一排装填弹药,后排向前射击,这也是后世线性战术的前身。

 

1643年的罗克罗伊战役标志着西班牙大方阵的衰落

 

 

 

 

 

 

 

参考资料:

1、《欧洲佣兵战争史》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2、《战争艺术史--现代战争的黎明》   (德)汉斯.德尔布吕克 著  姜昊騫 译 中国出版集团出版

3、《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欧剑分类与简单介绍》 作者:黄金爆乃头    https://zhuanlan.zhihu.com4、《Langets是什么》   作者:大WaaaghBoss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2761015、中世纪falchion砍刀的起源及类型》  作者:万水朝宗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20136、《1683维也纳之战》  作者: Sherlockwallen    1683维也纳之战 - 知乎 (zhihu.com)8、《中世纪falchion砍刀的起源及类型》  作者:万水朝宗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2013/ 9、《1683维也纳之战》  作者: Sherlockwallen    1683维也纳之战 - 知乎 (zhihu.com)10、兵器图片来源   “http://myarmoury.com”11、兵器格斗图片来源“https://www.thearma.org”

12、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