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归汉图背后的故事,一代才女的不幸,及悲愤中的坚毅抗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服饰图片欣赏图 文姬归汉图背后的故事,一代才女的不幸,及悲愤中的坚毅抗争

文姬归汉图背后的故事,一代才女的不幸,及悲愤中的坚毅抗争

2024-07-09 21: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姬归汉图第二组画面:蔡文姬与两个马童

再后面是一组随行的胡、汉官员。为首的两人中,那头带帻巾、手持团扇欲遮面者,大概是曹操派去的使者;另一戴皮帽,身体前倾,双手勒缰者,似为匈奴护送的官员。有五人在其后紧紧相随,他们都是匈奴装束,骑在马上,大都缩头掩面,似在躲避那凛冽寒风和扑面而来的沙尘。

最后是一胡兵,右手驾鹰,左手持缰,策马急行,后面还有一猎狗相随。

此画没有背景,但从人物的动作、神情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那“朔风冲天起,砂砾自飞扬”的行旅环境。

文姬归汉图第三组画面:胡、汉使者

作者在对文姬归汉这一历史故事的表现上可谓匠心独运。他既不表现蔡文姬与儿女离别的悲苦,也不描绘她归国后与故人相逢时的感受,而是择取了在归途中顶着风沙行进的场面。在构图上,将蔡文姬安排于画面中间靠前的位置,在牵马人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蔡文姬昂首挺胸的动态,坚定向前的神情,与随行者躬腰耸肩避风的神态形成对比。这样,既表现出了那恶劣的行旅环境,也反衬出蔡文姬在苦难中磨练出的坚毅性格,和急切欲归的心理状态。

画面上沙尘迷漫,人骑错落有致,神态逼真,塞北风光尽现纸上。从画面看,人物马匹的造型生动而准确,用笔雄健刚劲,用线挺拔流畅,且富于变化。着色淡雅而细腻,颇有唐宋名家吴道子、李公麟之风。

正是因为此画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所以才被学界公认为“稀世珍宝”。

文姬归汉图第一组画面:走在队伍前面的扛旗者

二、画中主角:出身名门却生不逢时,两岁时就经受磨难

画中的女主人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生于陈留郡之圉县(今河南省杞县西南)。

蔡文姬出身名门,其父亲蔡邕,字伯喈,是东汉时期名臣,极负盛名的大学者,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后汉书·蔡邕列传》称他为

少有文名,博学善辞章,并精通音律。

虽然有这么优秀的父亲,但蔡文姬却生不逢时。她降世时,大汉帝国正处于走向分崩离析的前夜。汉灵帝昏庸腐败,听任宦官专权乱政,祸乱朝纲,导致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各地流民四起,大汉江山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蔡文姬之父蔡邕画像

光和二年(179年),也即是蔡文姬年仅两岁之时,身为朝廷议郎的父亲蔡邕向汉灵帝弹劾宦官,但灵帝听信谗言,竟把蔡邕问成死罪。幸有灵帝的亲信为蔡邕申辩,才被免于一死,全家发配朔方(在今内蒙古境内)。

也就是从那时起,刚刚才学会蹒跚走路的蔡文姬,不得不早早地品尝起了人生的磨难与悲苦。

三、亡命江河的少年时光:颠沛流离12年,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成一代才女

后来正好又遇上大赦,蔡邕本打算回到陈留老家去修史,但偶然间发生的一件事又改变了蔡文姬一家的命运。蔡邕一家临行前,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智为蔡邕送行,王智向蔡邕劝酒,但蔡邕并没有怎么搭理他,因而激怒了王智。蔡邕担心王智报复,便携妻带子“亡命江河,远迹吴会”。一去便是12年。

一代才女蔡文姬

也就是在这颠沛流离的12年里,蔡文姬跟随父亲身边研习诗文、音乐、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学养根基,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才女。《后汉书·董祀妻传》说蔡琰

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蔡伯喈女赋》称她

明六列之尚志,服女史之箴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

蔡文姬有一个远大志向,就是希望能像班昭一样,和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四,蔡文姬的丧亲之痛:父死夫亡,祸不单行,刚刚新婚燕尔却忽成孑然一身

蔡邕是在董卓的逼迫之下才不得不再度入仕的。董卓入京把持朝政之后,为装璜门面,就召声名远播的蔡邕入朝为官,蔡邕起初坚拒不从。但董卓竟以灭族相威胁逼蔡邕就范,蔡邕只好违心到洛阳就任。董卓对他十分关照,曾经一天之中对蔡邕连升三级官职。蔡邕先是被董卓拜为左中郎将,很快又被封为高阳乡侯。

董卓影视剧照

对蔡文姬来说,这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惟一的一段生活相对稳定的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嫁给了卫仲道为妻。卫仲道出生于书香门第、世代官宦之家,卫仲道的父亲与蔡邕同朝为官,过从甚密。蔡文姬和卫仲道二人也是志趣相投、性格相近,可谓天作之合。

然而,这一切对蔡文姬来说,却仿佛昙花一现般的短暂。

不久之后,司徒王允和吕布联手杀死了董卓,蔡邕也被朝廷抓进了监狱。蔡邕请求朝廷放他一条生路,他宁愿在脸上刺字,或者砍掉双脚,只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汉史的修撰。很多士大夫也替他求情,可是王允心胸狭隘,竟以“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为由,要治蔡邕于死罪。很快蔡邕就死于狱中。

司徒王允影视剧照

父亲蔡邕的惨死,让正处于新婚燕尔的蔡文姬悲痛不已。但还没等她从丧父之痛中缓过劲来,新的厄运又接踵而至,她刚刚安葬了父亲,其丈夫卫仲道又在婚后一年染病身亡,这对蔡文姬来说,真的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父死夫亡的蔡文姬在战乱时避居长安,她的母亲可能也死于此时,文姬已是孑然一身。但她的灾难却只是刚刚开头,一场因战乱引发的更悲惨的祸患正在不远处等待这个风华绝代的才女。

五、囹圄北国12年: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董卓虽然死了,可他的部下还在胡作非为,到处都是军阀混战,国内乱成一团,少数民族乘机入侵中原,肆意掳掠。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的冬季,一支剽悍的羌胡骑兵驱赶着数以万计的汉族百姓,登上了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在“战俘”行列中,就有年方19岁的一代才女蔡文姬,她和别的妇女一起,被带到了南匈奴。

被匈奴劫去的妇女经常要忍受鞭打和折磨,沿途所蒙受的屈辱是难以想象的,蔡文姬在《悲愤诗》里做了真切的记录:

或便加棰杖,毒痛惨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蔡文姬被掳南匈奴

蔡文姬后来被强迫嫁给匈奴左贤王。至于蔡文姬究竟是在被押解途中,还是在到达南匈奴之后遇到左贤王并成为左贤王妃的,从《胡笳十八拍》看:

戎羯逼我兮为世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应该是在路上较为可信。

蔡文姬被掠入南匈奴之后的遭遇,史书记载不多,但蔡文姬却用自己的诗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首先是南匈奴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社会风俗非常粗鄙,生活习惯不堪忍受: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鼓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让蔡文姬感到实难承受,以至于无限伤悲地感叹道:

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蔡文姬遥思故乡

在流落南匈奴的12年,蔡文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怀念父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胡笳十八拍》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蔡文姬《悲愤诗》

这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惨处境,让蔡文姬悲愤不已,于是含血带泪地向上天、向神灵发出了强烈的指责和痛斥: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胡笳十八拍》

尽管处境如此悲惨,蔡文姬却没有选择死亡,这是因为,她已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孩子,出于伟大的母爱,她只能选择为了孩子屈辱地活下去,坚强地活下去!

六、万苦回归之路:母子离别之悲,撕心裂肺,催人肠断

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12年,也正是逐鹿曹操中原并逐渐奠定了曹魏基业的12年。

曹操比蔡邕小22岁,他非常倾慕蔡邕的才学和为人,在洛阳为官时与蔡邕过从甚密,结成了“管鲍之好”,其实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曹操影视剧照

在听闻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的消息之后,曹操感慨万分。已成为丞相、大权在握的曹操决定把亡友的女儿赎回来,让蔡文姬重返故国,承继父志,续写汉书。

于是曹操派人带上她写给南匈奴单于的亲笔信和“黄金千两、白璧十双,锦绢百匹”,踏上了迎赎蔡文姬的漫漫长路。

使者的到来,让久困蛮夷之地的蔡文姬不由欣喜若狂。但在经历内心短暂的狂喜之后,她又陷入了新的纠结和痛苦之中。

蔡文姬舍不得离开自己年幼的两个孩子!

当时她的大儿子约8岁,小女儿尚在襁褓之中。蔡文姬既渴盼能回到故土,又实在不忍心与两个从未离开过自己怀抱的孩子骨肉分离。内心所经受的矛盾纠结和煎熬令她痛苦不已。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之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然而,大儿子毕竟还是听说了汉使迎归蔡文姬的消息,于是,不谙世事的他,就搂着蔡文姬的脖子责问母亲: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连环画中蔡文姬与儿子不忍分离、伤心欲绝的场面

孩子的责问,更让蔡文姬伤心欲绝、五内俱焚:她一边失声痛哭一边用手紧紧拉着儿子,内心实在拿不定主意是走是留: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在使者的一再催促下,蔡文姬最终选择了离开:她要回去完成父亲修史的遗愿,以自己微薄之力报效朝廷。

临行之前,蔡文姬和孩子,以及那些一同被掠在胡地的汉人撕心裂肺的分离场面,实在让人不忍卒睹:

相送告离别…哀叫声摧裂。马立为踟蹰,车不为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也呜咽。

连环画中蔡文姬在归途的梦中思念孩子

蔡文姬在哀苦声中,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了归汉之旅。随着路越走越远,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也越来越浓烈。

去去割恋情,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也正是蔡文姬伴随着痛苦矛盾心情的艰难归汉旅程,激发了金代宫廷画家张瑀的创作灵感,他饱蘸着对一代才女的崇敬之情,创作出了《文姬归汉图》这一稀世名画。

七、名画与风华绝代的才女,同样永载史册,光耀千古

蔡文姬回到中原后,曹操见她孤身一人,就亲自主婚,把她许配给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婚后生活安定之后,饱蘸血泪,痛定思痛,以她半生坎坷酸辛的经历为题材,挥笔写就了《悲愤诗》这一光耀千古的五言长诗。

曹操与蔡文姬影视剧照

蔡文姬命途多舛、悲苦艰辛的一生,也因这首长诗,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出灼人的光华。

蔡文姬归汉之后,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国文学起到了一定的补救作用。其父蔡邕曾经有藏书四千卷,可惜在战乱中全部毁掉。想不到的是,蔡文姬竟然能熟练背出其中的四百篇文章,曹操大喜过望,打算派人帮蔡文姬把这些文章记录下来。不料蔡文姬却只要求曹操给自己准备笔墨纸砚,没几天时间,蔡文姬就把四百篇文章一字不漏地全都写了出来。此举不仅令曹操极为惊叹,也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对其高超的才学无不佩服。

曹操与蔡文姬影视剧照

而后人也把“文姬归汉”的故事奉为佳话,传之千年,历久不衰。人们不仅仰慕蔡文姬的才华,更敬佩她与悲惨的命运抗争,以及为报效祖国,抛稚别子的坚毅可贵的精神。她化悲痛为悲壮,以其坚忍的性格、卓越的才华,悲而弥坚,千古放歌,实乃为中国妇女千秋百代效法的楷模!

文艺作品中的蔡文姬

连环画中的文姬归汉

蔡文姬,这一闪烁着熠熠光辉的名字,这一风华绝代、历尽磨难而又坚强不屈的的才女,同张瑀以她的经历所创作的稀世名画《文姬归汉图》一样,将永载史册,光耀千古!(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