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杂的世界里如何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我们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直面本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军衔的样子 在繁杂的世界里如何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我们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直面本质

在繁杂的世界里如何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我们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直面本质

2023-04-14 02: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读的这本书是古典老师的著作《拆掉思维里的墙》,在还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其中有一则推荐序言是古典老师父母的话:骄阳似火的夏日,这是一杯冰彻心扉的冷饮。数九严寒的冬天,手捧一本好书,这是一杯浓香的好茶。步入人生之旅途的年轻朋友,你会遇到太多太多的惆怅、困惑、无奈......读读这本书吧!你现在所走的路,他走过了,尽管并不太容易!但,他坦诚的告诉你一切......让你长成你希望长成的自己。

我觉得这本书适合每个想成为自己希望长成的样子的人。我很喜欢徐小平老师序言中的一句话:拆掉思维里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这也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价值。

从古至今我们的文化传承里都在传递着希望拥有一个安定的家,能够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是自己背后的依靠,是心灵的港湾。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经历最多的是天灾人祸造成的流离失所,饿死他乡,恶劣的环境旱灾、洪流、地震、虫害等等的天灾,朝廷的剥削、徭役、征兵打仗、各种赋税、山贼强盗等等的人祸。

纵观我们中国的历史,百姓真正能够温饱无忧和安居乐业的时代是极其少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经受着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的流离失所,甚至有的家庭一辈子都在迁徙的路上和准备迁徙。相对来说唐朝和宋朝鼎盛时期真正可以做到老百姓温饱无忧和安居乐业。

所以能够想象我们的老祖宗们多么想有个安定的确定的居所,能够满足内心的安全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不用过度担心因为天灾人祸就要流离失所。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我们依然在追求着外界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同时成为了阻碍我们成为自己的束缚和被安全感驯服的奴隶。

比如你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别人一定会跟你说赶紧买房,然后找个人结婚吧。如果你是个从外界追求安全感的人,基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筹集首付买一套房准备结婚。付完首付接下来的生活就是努力赚钱还房贷,长的可能要还二三十年,你不能够做任何涉及大支出的事情。即使是清了当月的房贷和日常开销,每个月工资能够有所剩余也不多,能够把这部分剩余用于对自身学习的资金更少。

假如有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但前期没有收入,有着房贷加身自然不能够出现没有收入的时期。假如有个很好的职业培训机会,但需要一定的费用,你也会失之交臂。长此以往没有对自己学习投资,自身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慢慢贬值,升职的机会相对也会少甚至于被时代淘汰。所以当人慢慢的被房子所奴役,简称房奴。

可能有的人是富二代或者是自己父母出钱全款买房或者出大部分钱,但结果是获得了安全稳定的房子,也获得了被父母安排的人生。

相反的另一种会选择去投资自身学习成长,投资创业,而不是需要在房子上找安全感。没有房贷的束缚奴役,可以用除日常开销外的资金用于自身的学习成长和投资创业。通过自身价值的提升,进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升职机会,建立和扩展人脉,也可以把部分资金用于维持人脉活动的开销。即使是经历时代的变迁,自身的价值和人脉也在经历着跃迁。

比如股神巴菲特在毕业后一年遇到了心爱的妻子苏珊,巴菲特问苏珊:“亲爱的,我现在有一万美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把这个钱用来买一套小房子。二是我拿这笔钱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苏珊说:“好,我相信你”。

后来他们就租了一个房子结婚,这个房子甚至可以经常听到老鼠在楼上活动的声音。可以说真正的股神是苏珊,她为巴菲特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当初买了房,即使是巴菲特也没有钱用于投资,也会错过很多投资机会。

很多人在追求外界的事物来获取安全感不仅体现在房子,还有职业、爱情或者婚姻、家庭、购物囤货等等。比如有的人觉得在大城市竞争太大想回老家找个稳定工作更有安全感,但是当你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之后你可能又会觉得生活的无趣,从公司前辈身上自己感觉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

可能有人会问:那你不如考个研吧?他会说:我觉得也蛮好的,但是我怕我考不出来,学不会。可能有人会问:那你怎么不换个工作?他会说:我也想,但是我没有能力,工作听说不好找。可能有人问:既然如此你就这样待下去吧,安安稳稳的一眼望到头不好吗?他会说:我不想,我怕和他们一样。

这就是被安全感囚禁的人,四面的围墙都是令自己恐惧的信念:怕工作不好找,怕学不会,怕生活无趣。

在爱情或者婚姻里追求安全感的人也是一样,当你到了长辈们觉得该结婚的年龄时,他们会告诉你赶紧找个人结婚。比如一个女生经常会听到别人说,你做的好不如嫁的好,你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生存能力的,找个可以依靠的男人结婚才对。被别人植入一个信念就是你需要有个依靠才能好好活着。当你坚信这个信念的时候,你的行为也会以此践行着。

比如一个女人觉得男女朋友也可以分手,没有安全感,那就结婚,结婚的人也可以离,那就生孩子,觉得自己这样就可以牢牢的掌控这个男人,让自己更有安全感。以爱的名义做出各种试探的行为来确定对方是爱自己的,从而获得安全感。这是不断索取的,这是恐惧,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足够的爱,自然就不会有安全感,恐惧失去可依赖的男人就没有办法好好活下去了。

同样换成没有安全感的男人也是一样,换成父母以爱的名义行驶着操控的行为也是一样的。比如我是为你好,你这样太让我伤心了。换成另一种表达是我对你那么好,你必须得听我的话。换成购物囤货也是一样的在外界追求安全感,家里几万一平的房子里囤积着占据几十平的几千元物品,甚至能够放置到物品都已经过期了或者几年几十年都没有使用过。

真正有爱的人是从爱自己开始的,因为爱一定是自己先有爱,才能够爱父母,爱孩子,爱妻子或者丈夫,爱动物。爱不是索取,更不是控制。爱是平等的,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当你心中有爱自然就有安全感。

那具体的快速提升安全感的方法有哪些呢?作者提供了6个方法。第一,小范围冒险,比如你怕工作不好找,那可以先试着给可去可不去的职业投简历面试。比如你怕不好意思表达,那可以试着在一群可交可不交的人里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想学钢琴,可以先从体验课开始。

第二,远离那些太容易得到的安全感,比如你要想驯服一只刚刚抓到的野生小鸟,那就把它放在一个柔软的网里,让它跑不掉也撞不死。等它累到掉落底部的时候再给它投喂些食物,慢慢的它就会驯服,就算是打开了网飞出去也会回来,因为它被植入了一个信念就是自己无法依然自己生存下去。

第三,就像人类被安全感驯服一样,你待在一个可以轻松工作就能够得到工资的公司,衣食无忧,甚至房子父母也给你买好了,如此容易得到的安全感的生活你就不会想要飞往外面的世界看看。

第四,远离那些制造焦虑恐惧的视频、电视、营销号等等,只会让你思维的围墙越来越厚。

第五,把恐惧放进恐惧箱里,比如你今天要做一个很重要的演讲,首先第一步,把你认为可能会发生的任何事写在纸上,至少要10条。第二步,把它放在某个地方,或者交给某个信任的人。第三步,告诉自己令我恐惧的事情可能会发生,但是我先把它放在这里,我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回头再回来取回自己的恐惧。第四步,放心大胆的去做吧。最后第五步,回来取回你的恐惧,看看哪些发生了,很多时候自己担心的事都没有发生过。

第六,做成功日志,就是每天都要写出你觉得自己很厉害的事情,不论事情多大多小都可以写,当然前提是向上的好的事情。即使是自己今天对别人说了声谢谢、看了一页书、一天没有玩手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等等。

第七,面对恐惧,触底反弹。恐惧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它,当我们转过头看向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如此弱小的懦夫。来自台湾的黄素菲老师说:“面对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触及底线直面恐惧”。

面对恐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恐惧事物本身。第二害怕失去事物背后的价值。第三就是真正的原因,害怕没有能力面对这个失去。

古典老师举了个例子是一位分校首席讲师及主讲的新东方老师,被邀请去给另一群老手新东方老师演讲,这时候他心里就觉得举棋不定,便向古典老师求教如何是好。

古典老师按照恐惧三个层次剖析,第一这个人害怕演讲。第二这个人不是害怕演讲,是怕被不认可。第三这个人不是怕不被认可,而是害怕自己没有能力面对不认可,自己可是分校最高分也是首席讲师及主讲。

于是古典老师带着他一起探一探恐惧的底线,问:“如果被骂的狗血淋头,你会怎么办?”

他说:“其实没什么,他们说的不一定对,这也是我学习的机会”。

古典老师说:“别那么理智,这不是你的风格。听听你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他说:“我他妈的其实想说,Fuck you!That is me,anyway!我就是这个水平,我还就本地第一了,爱听不听”。

古典老师:“很好,现在就出门大喊三声。明天上台前再喊三声就好了”。

到了那天他在进入演讲室前大喊了三声,结果演讲很是震撼。所以当你触及恐惧的底线,转头直面的面对它,这个外强中干的懦夫它就不知道躲到哪去了。

除了这6个方法,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比如去做公益活动就可以治愈你自己。比如有个小孩路过在装修的大叔身边的时候,他随手捡起了工具,递给了高处需要帮助的大叔。这时候大叔掏出了钱递给了孩子,孩子摇摇头说不要,我已经获得了很多,我获得了内心的安定。因为安全感是给出来的,是无私的付出,不是索取。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优秀的人,他们不仅会弹琴、会唱歌、还会做饭、会写书等等,他们像是天赋异禀,像是老天推着跑一样,而相对衬托的自己像是个无用之人,好像什么都不会。作者把那些优秀的人称之为有趣之人,把那些好像什么都不会的人称之为无趣之人。

举个例子来分辨,某天小明和小王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前方不知通往何处的时候,如果是你觉得会怎么办?小明心想这三岔路口也不知道通往哪里的,走错了怎么办,还是等熟悉路的人过来告诉自己吧。

小王心想反正时间充足也没什么事,不如随便选一个探探路吧,于是小王走进了其中一个岔路口,走到头发现是一片河流,四周有着美丽的花草树木令人心悦。满怀欣喜的折返再去走下一个路口,而小明还在路口徘徊焦虑的等待着别人告诉他确切的答案。

这很像我昨天去寻找可以做核酸的地方,因为很多地点已经停止做核酸了所以就像一场冒险寻找着。我走过了很多曾经看见过和能搜索到的地点都已经停止很久了。有两次遇到陌生的岔路口的时候,我选择了去走走看反正时间充足没什么事,突然发现遇到的第一个岔路口原来链接着某个商业街,也链接着回家的路。在这条路上遇到了某个医院里下午可能会开启核酸检测,于是先去其他核酸点看看。

再往前遇到了第二个岔路口走进去之后,发现链接着另一个商场,可惜这边附近的核酸点都停止了,不过商场里还有我喜欢的书店,进去逛了逛发现了一本有趣的书,然后就在网上搜索一下放进了购物车待定。回程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医院开启了核酸检测。

有趣之人和无趣之人的区别是害怕失败错误,经常听到无趣之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对它没有兴趣,没意思”。比如在工作会有一种人令你很奇怪,他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推脱给别人来做,嘴上说着没意思,我没有兴趣,你们做吧。有的时候甚至会故意给别人制造些许麻烦增加难度。

可能你会没办法理解怎么会有这种人,其实是因为他害怕失败,害怕做不好,不做就不会错不会失败。所以他像是永远“正确的”、“成功的”、“胜利的”。

相反的有趣之人总是愿意冒险,愿意尝试,全身心的投入的去做,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益的,都是有收获的。就像是塔勒布的《反脆弱》中所提及的杠铃策略,拥有杠铃的两端,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可以从不确定性的事物中获益。

我们在做任何新事物的时候或者在学某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听到嘲笑、数落、不理解等等,但是没关系,你会发现有趣之人依然会富有热情,不受干扰的继续尝试直到做到,那些外界的声音自然会销声匿迹。

为什么说我们小的时候学东西那么快,也愿意学,就是因为小孩不怕失败和错误,可以屡败屡战,而有的人会经常性的打击孩子,导致孩子再也不敢去触碰新事物或者学某个事物,然后就会说没兴趣,不想学。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我们能够改变是自己,我们首先不能够打击任何人,同时我们对于所做的事情不在意外界的声音,全身心的投入在事情上。

这里提到的全身心的投入其实就是保持正念,用佛祖的话来说就是:“在所见当中唯有所见,在所听当中唯有所听,在所感当中唯有所感,在所思当中唯有所思”。要觉察当下所思所感所见所听,这也是所谓的保持正念。好好吃饭,好好刷牙,好好睡觉,心回归当下,自我觉察。

在工作当中唯有工作,而不是被迫的报怨着工作,也不是只为了钱而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才能充满热情,也能够获得更高的酬劳。这样即使是每天重复的事情你也可以乐在其中。乐趣不是结果,是在其中。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就去尝试,我记得有一则新闻是一个女孩感觉自己的兴趣好像是买包包,她并不确定,于是她把所有的积蓄用来买包,拿到手之后发现只是一时的开心,很快就没有兴趣了,她明白了她的兴趣并不在买包,而且也不想用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或者去炫耀获得优越感。

当然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学她这样,没必要,主要是可以去冒险去尝试。比如想射箭,心想好像需要点力气,可能我做不到。比如想学弹钢琴,心想好像有点复杂,可能我学不会。还没有尝试就已经加以评判,给自己建起了一堵厚实的围墙。

真正可以贯穿生命的兴趣的底层原则是人们一生都可以追求的。比如爱、帮助他人等,而不是车、金钱之类的。因为当你获得一辆想要的车,最多两三个月就没有兴趣了,人生又没有了追求,就需要更好的车,就像金钱一样获得的越多越需要更多的钱来填补内心,失去了又会很痛苦。就像工作的时候只为了工资而工作,那在获得工资的时候是一时的开心,在获得工资的过程中便都是痛苦。

想要成为有趣之人还是无趣之人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看待世界是由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形成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有部电影叫《教父》其中有句台词是:“一秒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不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他们之间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

举个例子同一个家庭兄弟俩20年后,哥哥是事业有成的成功者,弟弟是穷困潦倒的失败者,这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哥哥认为虽然父亲穷苦失败,但我可以变的更好,可以向那些成功者学习。弟弟认为既然父亲穷苦失败,我也自然也可以这样,穷困潦倒也是正常的。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心智模式就是我们自己从小开始通过感官直观感受的解读、受到的教育、经历过的事物的解读、学习到的知识和智慧组建起来的。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由自己的心智模式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种哈姆雷特。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看到的,比如当你怀孕了,你会突然发现很多怀孕的人。当你拥有一辆大众汽车,你会突然发现开大众车的人变的很多。曾经有个实验是让他们盯着电视上足球赛然后把球赛的情况告诉我,看完球赛后,问他们中途有没有看到球场有个特别大的猩猩入场了,都说没有看到,当他们再回头看球赛才发现了这种猩猩,觉得这么大的猩猩我们居然都没有看到。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天下的男人没有好东西,那你的行为就会制造这种情况出来,遇到都会是不好的男人。你认为自己是个倒霉鬼,那你的生活中倒霉事就会不断发生,你的行为会创造出倒霉事来验证自己的认知。小的时候妹妹或者弟弟的出生夺走了你的关爱,你突然有天生病了发现家人都回过头来关爱你了,你的认知中生病和关爱相连接,你就总会在关键时候生病来获得想要的关爱或者欣赏。

心智模式就像一个电脑软件,物质大脑就像电脑硬件,每个人的硬件是相差无几的,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智商在业界内都不是最高的那一批,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智模式的不同。

为什么很多人在学那些成功学的东西之后感觉很亢奋,回到家感觉脑子空荡荡的,离开了氛围就像泄了气一样,成功学追求的是表面的结果,讲述各种各样的心态,心态是心智模式的结果,就像数据只是程序计算的结果。

令人嗤之以鼻的成功学告诉你只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比如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只要付出就能够有回报。成功学告诉你那些名人比如比尔盖茨、李嘉诚、马云、马化腾、巴菲特等等,都是因为做对哪些事才成功的,只要你坚持做这些事你也会成功,每个人都能够成功。

实际上每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你要想模仿腾讯、海底捞、京东、拼多多等等的创业方式,那你会死的很快。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变了,同样的方式已经不管用了,就算你钱多也只是会被竞争的头破血流。比如京东、淘宝、拼多多表面看着都是相似的电商平台,实际都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创新企业。

所以说成功的方式千千万万各有不同,失败的方式大体相差不大。马云有句话是:“不要听那些成功者是怎么成功的,而是要听怎么失败的。你只有不做那些失败的事情,才可能更接近成功”。 成功是什么?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解释,成功分为两个部分:怎么看自己和怎么看别人。

济公有句话叫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很多人都经常拿来用,其实最重要的是后面的那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不过很多人只看自己想看到的。

这就是心智模式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有着局限性,需要我们不断的升级。就像查理芒格一样活到老学到老,从学习中给自己建立各种思维模型,让自己不会受到思维的局限性,获得看待事物角度的多样性。

比如你站在20年前无法想象现在这些行业和职业,比如1980年夏季奥运会跳水比赛中有人尝试空翻两周差点受重伤,导致官方报道认为跳水是危险运动应该被禁赛,如今空翻两周只是入门的动作,各种高难度动作层出不穷。

这就是思维的局限性,思维里的墙限制着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面墙,方法就在于改变我们的认知,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过去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固定的思维定式。

比如我备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改变不了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我现在认知到是因为父母思维的局限性,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知道某些事情会让孩子受到深远的伤害。所以我才能从过去抽离出来,我会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如何真正健康科学的教育下一代,不让上一代的错误延续下去。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看待并找到自己热衷一生的事业呢?先讲个故事有个人每天都虔诚的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能够让他中彩票获得一大笔钱。一直到他死去来到天堂气急败坏的问向上帝:我一直向您虔诚的祷告让自己中彩票您没有听到吗?上帝无奈的看着他说:你总要先买个彩票吧。

从这则故事中能够看的出来他只有确定会中奖才会买彩票。就像只有确定会找到自己热衷一生的事业一样才会去做,如果你一直待在家里念叨自己会热衷一生的事业是什么呢,那我想上帝也帮不了你。有的人是做过很多工作但觉得错过了最好的,还有一种是毕业就已经选择了一份工作一直做着。

相传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没有回答,他指向远处的麦田给柏拉图布置了一个任务,进入麦田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次,不能回头,只能往前走。第一次柏拉图走入麦田看着各种大小不一的麦穗,一边走一边想前面可能还有更大的麦穗,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发现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二次柏拉图吸取教训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麦田,很早就摘了一颗麦穗,在走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更大的麦穗深感遗憾。

摘麦穗我们可以重新选个新麦田再来一次,但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重头再来,过去我们改变不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按照科学的方法是前面的一部分先用来观察其中最大的麦穗,以此来设定基准线,后面一旦出现超过基准线的果断拿下。

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先尝试一部分工作来观察,设定自己的基准线。当然并不是让你以短期报酬的多少来划定基准线,而是通过观察它的长期价值。

比如学习机会、提升核心竞争力、领导力、人脉等,假如你面前有两个公司,一个是国企工作,一个是属于创业阶段的腾讯公司,20年后你能够获得的未来价值是天壤之别。这就是古典老师《跃迁》中所提及的高价值公司,也是长期主义的未来价值。

世界上的职业超过4万种,随着时代的变化,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增加。我们不可能每个职业都去尝试,甚至有的职业在外行人看来光鲜亮丽,实则去工作的时候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有的人经常性的换职业一直觉得还有更好的在后面等着我发现,进而回头才发现最好的已经错过了。就像之前说的可以尝试一部分职业来观察并设定基准线,后面一旦超过基准线的果断拿下。不能够遇到点风风雨雨就放弃,也不能够死盯着一个没有价值的不放弃。

比如这段感情已经完全没有爱,甚至让人绝望。你说我不甘心,我们都在一起那么久了,我想继续在一起然后结婚。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赶紧结束这段绝望的感情,继续死盯只会失去的更多。

你今天看了一场电影,看的过程中发现这电影也太糟糕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起身马上走,你已经损失了买电影票的钱,再花一个多小时痛苦的看下去,那你失去的更多。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沉没成本,是过去已经付出金钱、时间、感情等,不可改变和回收的成本。如果再不断的追加成本将会失去的更多。

有的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会说:我想找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因为我学校4年就是学的这个专业,不能浪费了这4年。并不是不能找专业对口的,而是不能为了不浪费大学4年执着于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了不浪费大学4年的时间去找工作,那未来的30年40年的时间就会浪费在你并不热衷的事业中,岂不是失去的更多。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从千千万万不同的职业中找到自己热衷的职业呢?古典老师给了5个方法。

第一是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访谈,也就是找到这个职业中成功人士和他进行访谈,因为这样的人在这个职业中有着更多的洞察力和体验感。

第二是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因为那里聚集着和你一样目标职业的人和专业人士。从他们身上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和机会。通过培训你也能够知道你是否愿意做这个职业。

第三是进入一些专业职业的论坛或者群,在里面有着这个职业的资料,可以跟专业人员交流,让他们解答你关于这个职业的问题,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布一些本公司的招聘信息。

第四是看招聘网站或者公司的网站,因为公司的网站或者招聘网的职业招聘中有着具体的工作描述以及公司的具体情况。

第五是找一些职业数据库,比如国家发布的职业分类和具体信息描述。比如第三方公司发布的数据库,里面会有关于公司和职业的具体信息,像企查查、天眼查这类第三方公司发布的数据库。比如网友个人在网络上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和职业的具体信息,像知乎问答、抖音视频这类平台会有网友在上面发布信息。

找工作的方法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接下来就要递交简历了。如何不递简历也能入职呢?作者给出了8种方法。

第一还是做职业访谈,但在访谈在职专业人士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导和被教导的关系,通过访谈了解公司的要求和工作方法,对自己提出专业性的意见,而不是和对方谈求职。

第二是给名人写信,名人给人感觉就很忙,不一定搭理自己对吧。但实际上名人也很孤独,因为受到光环和名望的影响,很少有人可以平等的对话。所以大胆的写信,一封不行就两封。

第三是之前提到的进入一些专业职业的论坛或者群,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布一些本公司的招聘信息。

第四是参加职业的培训和学习,在里面你可以遇到不同公司的专业培训师和同样接受培训的一群人,在培训中获得认可也可能会直接被招入他们的公司。

第五是加入俱乐部,和参加职业的培训是类似的,里面也是有着一群可以结交的人脉,不同的是你会遇到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只要你能够证明自己就可能获得机会。

第六是义务工作,和老板说一个月不要报酬在你这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体验感,也能够了这个职业的具体信息。努力的工作展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报酬,一个月后老板要是想贪小便宜的,那就赶紧走,这样的公司也难以长久。

第七是成为目标公司的下游客户。 第八是成为自由创业者,可能以上都没有适合你的公司,你可以成为自己的老板。

这就是关于找到自己热衷一生的事业的可操作方法,那当我们找到了想要做的事业呢,又该如何去规划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的人会说我先规划个20年的职业发展,有的人说我要把每一天具体要做什么都规划好,一直规划到10年以后。只要按照自己规划的职业发展去做就可以了。

时代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你在10年前或者20年前能够想象的到现在的职业吗?在10年前很多职业都是不存在的。比如曾经GE通用电气公司有员工做了一份关于未来20年的销售计划,杰克·韦尔奇说:“你计划在毛里求斯销售多少?你知道毛里求斯在哪吗?”

塔勒布有本书叫《黑天鹅》揭示的就是这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是不确定性的。当你想要寻找其中的秩序,都只是其表面的的秩序。就像你无法预测会有人撞击五角大楼,无法预测会有人持枪扫射人群,无法预测一场全球性疫情的发生。

比如火鸡事件,有一只火鸡觉得在过去的经历中主人对它一直很好,可以预测未来也是一样的。直到感恩节的来临,它被主人摆上了餐桌。

当我们拥抱面对不确定性、随机性、风险、混乱、错误、压力时,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可以在这些冲击下反而会获益,就是具有反脆弱性。

如果你扼杀了不确定性,只追求确定性,那同时你也扼杀了自己的创造性。比如反火鸡事件,在感恩节来临之际,它被评选上了凤凰。所以当你扼杀了不确定性,就是扼杀了你生命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规划是在我们眼界之内的三年左右里做规划,结合时代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在规划中要有具体的目标,以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二个习惯来说就是以终为始。你也可以理解成不忘初心,远大的目标、使命、梦想便是终。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个远大的目标作为方向,你的行为才会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即使是受到挫折困难和时代的变化也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比如当你百年之后你的孩子、你的亲朋好友、同事、合伙人等,来到殡仪馆,你希望他们会怎么对你呢?是唾弃耻笑还是怀念感恩。你希望他们怎么描述你呢?是有远大目标的事业还是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呢?

比如曾国藩立下成为圣人的志向,那他的一生都是朝着这个志向坚定的践行。比如公司需要有属于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公司所有人都要秉持着这些去做才不会迷失方向让公司行为偏离。

我们不论是做什么样的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行动。不要想着自己要做个完美的规划,也不可能有完美的规划,因为世界是不确定性的,我们不能确定的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当你想着要做出完美的规划的时候,你也就不会开始行动了。

也不要在还没有开始就想着可能会失败,可能会怎样的恐惧。你一直在焦虑、担心害怕失败,那只会在这个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打击自己的自信心,更加不敢去行动了,直到放弃行动。

很多人属于“开始爱好者”,做完规划兴奋了很久,就好像已经完成了一样在享受成果,后来也没有按照自己做的规划去行动,止步于开始。

比如去健身房办了张年卡然后兴奋的告知身边人,自己就像是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健身,后来只去过几次就再也没有去过了,这种情况健身房的老板都习以为常了。报英语课、瑜伽课、拳击课、射箭课等,享受“开始爱好者”的人都没有能够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致方向正确的规划就可以马上行动了,然后随着变化而调整,坚定不移的行动吧。

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我们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心智模式看待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和心情。是谁让我们不开心呢?是别人?还是自己?我们是掌控着自己人生的人?还是被奴役的人?

作者把掌控自己人生的人称之为掌控者模式,把被外界奴役的人称之为受害者模式。

举个例子来分别讲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你从车站里出来走向了出租车接客区。打开了其中一辆出租车的门快速进入,对出租车师傅说了一个较远的地方,司机师傅开心不已。

出租车师傅说:“前几天排队那么久只拉了点离的比较近的单子,气死了”。你好奇的问道:“那拉到离的越远的单子越开心咯”。出租车师傅说:“那可不”。你说道:“你身上是不是有两个按钮,一个是开心,另一个是不开心。别人按哪个你就会变成哪样”。这就是受害者模式,完全是被外界所操控的。

在家里遇到孩子不听话,你就不开心发脾气。遇到老板发脾气,你就气愤不已。开车的时候遇到超车的,你就路怒症发作。开车拉客的时候单子太少,你就怨天尤人。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活处于受控的状态。他们身上像是有两个按钮,外界的事物按到哪个,他就会变成哪种状态。甚至当他自己被别人按到不开心的按钮的时候,他到处去按别人不开心的按钮。

另一种掌控者模式的人是什么样的呢,举个例子曾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家里遭遇了一次偷窃,财物损失严重。按照受害者模式的人会觉得非常的气愤,甚至气愤的扬言要打死那个该死的小偷。

但罗斯福先生是怎么看待的呢,他并没有任何的气愤。他说:“我想我应该感谢上帝,我损失的只是财物,幸好没有人受到伤害。幸运的是做小偷偷东西的人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夫人有句话叫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经过你同意的时候让你难过。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弗兰克尔最大的发现就是,人类最终极的自由就是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在我们受到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还有个巨大的选择空间就是自由的选择。

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非你允许,没有人可以让你难过除非你同意。当你放弃选择,把自己交给外界控制的时候,你就变成了受害者。

比如耳熟能详的路怒症就是典型的直接从刺激到反应的人,遇到快速超车的直接就气愤的撞上去了。受害者会说:“是他超我车的,不关我的事,我气不过才撞上去的”。掌控者会说:“我可以选择继续安全的开车不急于这一点时间”。

比如我不得不加班,老板太苛刻非要我们加班。不是我不得不加班,而是我为了能在这家公司赚钱选择听从老板的安排留下来加班。比如我不得不和某某结婚,不是我不得不,而是我选择让父母开心所以和某某结婚了。

受害者模式的人为什么乐于做受害者呢?

第一可以推卸责任和保住面子。比如说业务没完成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因为客户太麻烦了。我发脾气因为是孩子不听话,不是我的问题。在感情上女友对我太好了所以分手了,这不是我的问题。因为不用承担责任,只需要编故事自欺欺人就可以了。

第二可以安心的做坏事。《人性的弱点》的作者卡耐基曾经写信给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罪犯关押之地的监狱长,想要研究这些罪犯做坏事的人是怎么想的。后来他发现没有人觉得自己是坏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由为自己辩护。

明朝的王阳明在剿匪的时候抓到了贼首,在公堂之上王阳明喊他是贼的时候,他还会觉得羞耻,他心里知道贼是不好的,但他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理由来为自己辩护。

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圣人心,便是良知。人之初性本善,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会有很多恶人呢?做坏事的人他知道这件事是不好的,但还是做了。

因为他会有着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唯有自欺才能欺人,唯有找理由将良知遮蔽,才能够豁免受到良知的谴责,才能够心安理得做坏事。所以有句话叫忍心做什么什么事。

比如你可别怪我,我小的时候也被抢过。我被拐卖过,所以我也要拐卖别人。是他不尊重我,所以我才杀了他。是他超我车,我才撞他的。伤害了别人,曾经我也被伤害过。所以为什么说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

第三可以获得其他受害者的认同。在工作上受到老板的批评,大家围在一起痛骂老板。在感情上失恋了,身边人一起喝酒聊天痛骂男人或者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在电视节目、音乐、网络视频等等都会创造很多受害者故事来博取受害者的眼球,甚至在节目里看到别人特别惨,受害者模式的人心里可以获取廉价的开心。

第四可以用受害来获得同情和帮助。当他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糟糕事情到处诉说的时候,如果能够获得同情和帮助,那他会更加的自怨自怜,更加的伤害自己,比如生病、哭泣等等,来获得曾经没有的关爱。直到身边的人身心俱疲,无力再承受的时候。

他会说:“果然最后还是我一个人默默受伤,没有人爱我”。进而再换另一批的人去诉说自己的悲惨故事。慢慢的他会一直深陷在自己营造的世界中,成为一个情感黑洞,到处诉说自己的悲惨故事来获得关爱,在心理学中的术语是成为边缘性人格。

第五自我伤害来控制别人。什么是自我伤害?比如一哭二闹三上吊、割腕跳楼自杀、绝食、生病等方式。那什么是用自我伤害来控制别人呢?比如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容易吗,你却要离我那么远,别出去折腾了,就在老家找个工作,不然我死给你看。比如你别跟我分手,我不想跟你分手,你要是敢分手我就去自杀。

举个例子毕淑敏在《心灵7游戏》中讲琼瑶的小说处女作《窗外》发表后,大获好评并拍成了电影,琼瑶邀请了父母也去观看电影。在看完电影之后,她母亲狂叫:“为什么我会有你这样的女儿,你写书骂父母还不够,还要拍成电影来骂父母!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把我杀了?”

琼瑶下跪认错,泪如雨下的说道:“为什么博得您的欢心这么难?”她母亲并没有因为琼瑶的认错而宽恕她,而是用自虐绝食的方式来表达对琼瑶的愤怒。绝食期间琼瑶双手捧着碗跪在母亲床边,哀求母亲吃点东西,母亲连理都不理。

琼瑶六岁的儿子小庆也跪在奶奶跟前说:“奶奶,你不要生妈妈的气了,我端牛奶给你喝!”琼瑶的母亲依然不理会。小庆说:“奶奶不吃,那小庆也不吃。”琼瑶的妹妹也一起跪在了跟前,就这样一直到大家都跪下了,琼瑶母亲才一边流泪一边喝了牛奶。

琼瑶母亲通过自虐的方式,引起琼瑶的罪恶感,从而达到控制她的目标。就连小庆也学会了这招,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可以控制别人,这就是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了下一代,代代传承下去,直到有人能自我觉察并改变自己。

所以说受害者模式的人都有着控制他人的欲望。乐于沉浸在受害者模式的人看起来是可以得到这些好处,但也失去了自省的能力,失去了成长的可能性。我很喜欢其中一句话:对生命屈服的方式有很多,最可怕的那种是被生命奴役。

当我们受到来自己父母以爱的名义,以过来人的名义为我们编写的剧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听从父母安排的人生剧本,还是听着自己内心的想法。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两种心智模式,一是自己不爽,父母爽的双输模式。二是自己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模式。

中国式的父母是其他国家很少能够看到的,他们做出很多的牺牲和资源,同时也提出很多的要求。父母把自己缺失的或者没有完成的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完成,既然孩子获得了那么多的牺牲和资源,自然也要完成他们的要求。如果你不能够听我的安排,那就会让作为父母的我伤透了心。

父母苦心钻研一心想要编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剧本,你只需要戴上面具听从安排去好好表演就行了,等待台下别人的掌声。直到孩子再也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就会撕掉面具罢演了。当孩子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里,也许这个剧本看起来很好,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自己不喜欢,不是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在剧本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能够忍忍,总会听到父母说等到大学我就再也不管你了,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按照父母安排的去填。等你到了工作的时候我再也不管你了,到了毕业的时候父母给你安排了他们满意的工作。

等你有了稳定的工作的时候我就再也不管你了,到了要结婚的时候给你安排了他们满意的相亲对象,你会看到大部分去相亲的人都是父母。

你按照父母的剧本一直戴着面具表演着,父母觉得很开心,孩子真听话,孩子很幸福。直到你无法忍受的时候开始自暴自弃,父母开始对你循循善诱,规劝你再坚持坚持,你还不懂事还是孩子,外面的世界很恐怖你得听我们的。逐渐你放弃了自我,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甚至自我伤害,父母不能够理解,觉得怎么会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你会发现生活中有那种遇到任何事都没有主见的人,什么都依赖于父母去解决。有的父母会在安排完结婚生子的事情后,双手一松的说剩下的路你自己好好走吧,孩子赶紧反手抓住父母的手说不行,你不管我我生活不了。

这就像游戏闯关一样,父母替孩子闯关闯到30关之后说:“孩子,剩下的关你自己闯吧。”孩子来到31关的时候一个小怪就把他给秒杀了。这样的孩子已经放弃自我主见,也没有能力解决人生中的问题,不是继续依赖父母,就是用孩子的方式去做。北大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对于这样的人称为巨婴,成年人在用孩子的方式去处理人生中的问题。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的人会奋起反抗再也不要按照父母的编写的人生剧本来生活了,用离家出走、发脾气、报怨、伤害自己等来表达反抗,这就是孩子的处理方式。这反而会让父母证明了你还是个孩子,遇到事情只会用孩子的方式处理,更加坚定了要听从他们安排的想法。

实际上父母的确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付出最多的人,父母想要让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走上父母的弯路。想要我们有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过的比他们更幸福。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心智模式就是我爽,父母不爽的模式。当你不能够按照父母编写的人生剧本去生活的时候,父母肯定是很不爽的。

但是当你用事实和数据,用切合实际的规划和行动来告诉父母,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止步于想象。你有自己的剧本,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你要按照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去做自己,你真的能够让父母感受到你真的很幸福,慢慢的父母也会感到幸福。

父母的建议可以倾听,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人生也是一种经验和不同角度的想法。我们的人生就像经营一家公司,你自己是公司的董事长,父母是小股东,他们有着提建议的权利,为了让你这个人生公司茁壮成长。至于这个建议对你来说有没有用,你可以尝试一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想法去坚持主见。

举个例子有个女孩带男朋友回家,跟父母说:“你们觉得我这个男朋友怎么样,同意结婚吗?”父母问:“你想嫁给他吗?”女孩说:“我不知道”后来父母坚决不同意,不欢而散。过了很久又带了个男朋友回家,心里已经准备好父母会不同意了,女孩对父母说:“我非他不嫁!”没想到父母同意了。女孩好奇的问为什么,父母说:“因为你自己已经想清楚要嫁给这个人了。”

再举个例子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在回忆早期1998年创业的时候说:“我创业前三年最大的痛苦,不是站在马路边上发宣传单遭白眼,也不是挨冷受累,而是感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我。”

当时考研中的女朋友常问他三个问题:难道你一辈子就要这么生活下去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块出国呢?你为什么不能考研呢?女孩父母也坚决反对,认为刘强东没有出息,刘强东三年的创业对他父母也隐瞒了。当时刘强东的行为让身边人的包括父母都不爽,后来慢慢的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幸福,慢慢身边人都以他为骄傲,父母也慢慢感到幸福。

这就是自己爽,父母不爽的心智模式。开始父母虽然不爽,但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人生公司,热爱生活而感到幸福,父母也会慢慢发现你幸福而感到幸福,实现双赢的模式。

那你给自己编写的剧本,你热爱的生活,你想成为的样子,是怎样的呢?是外界所认为的好的剧本吗?还是自己的内心告诉你这是自己想要的。

外界认为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工作上找个好工作,在婚姻里找个好男人。什么是好呢?最好的吗?是以金钱价格来衡量的吗?还是以价值来衡量的呢。

比如你相亲的人是个有房有车富有的男人,按照以金钱价格来衡量的人来说,有房有车又有钱多好啊,肯定喜欢。那在婚姻中当他慢慢失去这些财富的时候,肯定就不喜欢了。当婚姻期间出现更有钱帅气的男人呢。以价值衡量就是不喜欢,想要的是自己喜欢这个人,在一起很幸福,财富的多寡只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些。

比如你在一家跨国金融企业里工作,有着丰厚的工资和福利,以金钱价格来衡量的人觉得这么好的工作,钱多福利好那肯定喜欢,但工作的过程却觉得痛苦,只有拿到钱和福利的时候开心。有的人甚至因为工作做的痛苦在家里耀武扬威来获取优越感。

以价值衡量就是这个工作你不喜欢,工作的很痛苦,自己想要的是热衷的事业,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

所以静下心来向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成长为什么样的自己。有的时候会听到别人说我终究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那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想成长为什么样的自己呢,别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别人喜欢的光环。人生只有一次,不能够重来,也不能够再来一次。所以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公司,茁壮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最后,用作者的话说:“我努力拆掉那些思维的墙,希望在残酷世界里面开辟出一点光。但愿后面的人看到这个不算规整的豁口,欣然进入、前行、成长、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