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满地走,中将到处有”,国军军衔为何变得如此廉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军官等级 “少将满地走,中将到处有”,国军军衔为何变得如此廉价?

“少将满地走,中将到处有”,国军军衔为何变得如此廉价?

2023-06-06 14: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亮剑》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抗战剧,里面的大部分桥段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比如,李云龙与警卫员段鹏二人身绑炸药,应楚云飞的邀请去吃酒席。

为了笼络李云龙,楚云飞大概说了这么一句:“只要云龙兄到我这里来,将来保你上陆军大学,毕业后拿个将军的牌子不成问题”。

不仅剧里的李云龙被如此“豪爽”的楚云飞吓了一跳,就连电视机前的我们也不禁对楚云飞的这番话感到疑惑。

在当时,国民党好歹是一个受国际社会认可的合法政权,楚云飞只是一个小小的团长,他有什么资格能帮李云龙获得将衔?

其实,作为阎锡山身边的红人,楚云飞的确有这个能力。在真实历史中,国民党军内部军衔混乱不堪,非常廉价,甚至传出了“少将满地走,中将到处有”的顺口溜。

那国民党的军衔制度到底有多混乱呢?

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8月30日,公布陆军部、海军部官制,改用新的军官等级衔称,沿用以前的士兵等级衔称,共计六等十六级。

上等军官称将官:上将、中将、少将;中等军官称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初等军官称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官一级;军士分上士 、中士 、下士三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

至此,中国军队引用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基本定型。

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了北洋政府官阶体制,军官、军士、兵的军衔设置完全相同(军佐军衔略有改动)。

1934年7月24日,国民政府公布《陆海空军官职表》规定:陆海空军军官分为上、中、初三等,每等分为上、中、少三级,三军均以上将为最高军阶。

1935年3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特级上将授任条例》,将过去单一规格的陆海空军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正式明确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改变了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三级的传统。

4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蒋介石特级上将军衔。自此,作为最高军衔的特级上将自始至终都被蒋介石独占。

在1935年,国民党总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

由于当时所确定的上将名额偏少,近百名原先已经获得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必须改任中将,但这样势必会引起矛盾。

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具备晋任上将,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有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36年2月29日公布的《陆军中将加衔条例》规定:陆军中将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者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之员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

此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称“陆军上将衔”,就是大家俗称的“铨叙军衔”。

曾经被分配在铨叙厅见学的郭汝瑰回忆,铨叙厅的人事法规,完全按照日本的《军队成规汇集》来的。平时军官分官组进行考核,不到规定时间,不得晋级。

如少尉至少一年半才能升中尉,中尉三年才能升上尉,上尉四年才能升少校,以此类推。

但蒋并没有认真执行,仍然是任人唯亲,军师长把持一个部队长久不放,压抑有才能的中青年军官晋升等现象比比皆是。

这也难怪到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还能被日寇冲击得七零八落,这样的军队哪里会有战斗力呢?

1936年2月29日,国民政府确立起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陆海军士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相同。经重新评定的军官自少尉至特级上将,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当时,国民党军的将军军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增设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

至此,国民党军衔开始变得泛滥。到1935年之前,中国军队不仅现役军人的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就连军队中的上将数量也是排名第一。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注意到军衔混乱的问题,他经常告诫各级将领要承认自己的不足,降低自己的军衔,但他说的话却被众人当做“耳旁风”。

因为国民党内已经开了军衔混乱的口子,再想让底下人收敛一下,简直是天方夜谭。据相关资料记载,1945年的国军现役军队数量400多万,叙任陆军中将86员,海军中将2员。

看上去蒋介石似乎遏制了军衔混乱的问题,但其实许多单位往往自行委任将官并佩戴军衔标志。抗战前夕,国军内中将加上将衔增加二十八人,如张发奎、张治中、陈诚、薛岳、熊式辉、杨杰,都是由中将加上将衔的。

胡宗南、汤恩伯升到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升到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官阶还是中将,官阶晋升迟于职级。

抗日战争中期,因为蒋介石需要联合各方势力抗击日寇,有意放宽了军衔受理。各机关、司令部未经铨叙厅承认,私自委任中将、少将,造成更加混乱的现象。

为此,蒋介石下令:非经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地将官职级人员不得佩戴将官领章。

按照世界通用的军衔与职级进行划分,野战军司令员是元帅,野战军副司令员是大将或者上将,兵团司令员的标准军衔是上将(个别是大将),军长是中将或者少将,师长是大校。

这本应该是非常合理的军衔设置,但在抗战胜利后,国军改领章为肩章,有些人私自买将官的星佩在肩上。

到了这时,国军内部经常会出现中将师长、少将团长等军衔与实际职级不匹配的现象。

例如,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击毙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他的实授军衔是陆军少将,但被击毙时佩戴的却是中将军衔。

特务头子戴笠生前一直佩戴中将阶级章,但他实际上是1945年3月才正式晋升为少将。1946年3月17日去世后,6月11日方被追赠陆军中将。

这样的例子真的比比皆是!蒋介石知道许多人佩戴的是职务军衔标志,甚至是连铨叙厅都根本不承认的自封的军衔标志,纯属“斜封官”。

因此,蒋介石严格控制由国民政府任官的实授军衔的大权,对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后改为国防部第一厅)加委的职务军衔以及任职也都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蒋介石这种做法无异于“头疼医脚”,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诸如李宗仁、何应钦、阎锡山等人互相都看不顺眼。既然你蒋委员长不颁发正式军衔,那我们就私底下封。

比如桂系李宗仁的外甥霍冠南,他从尉官到将官的职务,都是经过李宗仁在较短的时间里一手委派的。直到李宗仁离开大陆时,霍冠南的少将军衔连职务军衔都没有得到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的承认!

综合来说,国民党军衔变得混乱和廉价的源头并不复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和各怀鬼胎,导致“铨叙晋升制”始终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职务军衔和实授军衔仍然同时并存,还有大量不被承认的“黑官”存在。尽管“黑官”是没有法定意义的所谓自封的军衔,但谁敢反驳这些手握重权的军阀呢?

在一定意义上,国民党军队实授军衔的授任标准看似比较严格,但其实蒋介石早就对军衔制度放任自流,完全失去了控制。

从军衔混乱制度也能看出,国民党这一腐败政权的败亡,是迟早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理想与实用的冲突: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作者陈舒颜,军事历史 2012年02期

[2]董其武的国民党军衔求证——兼论国民党军将官军衔制度,作者王逸峰,军事历史研究 2014年01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