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看端午!附最新最全的地理老师可能都不知道的藏在端午节里面的地理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与端午节有关的题目有哪些英语 地理视角看端午!附最新最全的地理老师可能都不知道的藏在端午节里面的地理知识!!!

地理视角看端午!附最新最全的地理老师可能都不知道的藏在端午节里面的地理知识!!!

2024-07-15 08: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阳历一般是在6月份。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时间段;

而且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光热更集中,

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更大,气温更高。

端午安康

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

农历五月是一个事件频发、灾祸交织的时期。

农历五月,开始入夏,阳光热辣,气温猛升,南方气候潮湿,细菌、蚊蝇滋生,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因此毒虫横行、食物容易腐败,导致疫病、死亡开始蔓延在生活中。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这一天更被认为是“恶月恶日”。

在“恶月恶日”的五月初五,人们采取了一系列实际应对变化的措施,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这些习俗,凝结了中国人对于时间系统的认识,对生活经验的应用,最终得以穿越时间,跨越地域,又自然而然地渗透在生活之中。

一句“端午安康”,是在人人自危时刻最温暖的祝福。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

与夏至同。”

古代常把一个月的前五天称为“端”,

而这一天的第一个晌午,称为“午”。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 明·田汝成

“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风土记》 西晋“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正式批准将其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世界遗产标志

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江苏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江苏主要种植的是冬小麦。冬小麦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端午时节,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因此有了“出门一望麦儿黄”的美景。

名称由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故称为夏节。

起源地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吴越即是现在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地区。

传统习俗——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主要食材稻米和箬竹主要产自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

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以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气候为主,非常适合耐寒喜光的小麦生长,北方多地居民以面食为主,因此粽子一类含糯米的食物,一般作为饭后甜点等,故粽子爱甜口;而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适宜水稻生长,居民以大米为主食,所以粽子一般会当正餐,早中晚餐当中都有可能出现。既为主食,吃咸口也就顺理成章了。

就造型而言,粽子有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外表的玲珑先吊足你的胃口。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包粽子。一般人们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包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粽子,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子。

南方的粽子很多都会用箬竹叶,箬竹叶普遍见于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区域,生长于海拔300-1400米的山坡路旁和靠溪流、小河岸边等处。北方的粽子多用芦苇叶。

△南北方粽叶差异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粽子八大流派

北京派 甜

北方粽子的代表。

背景粽子个头大,

大多数是糯米粽,

红枣、豆沙做陷。

广东派 咸

南方粽子的代表。

个头小,精致,

冬叶包裹着糯米、绿豆、

咸蛋黄、五花肉等,

材料十分丰富。

嘉兴派 鲜

浙江嘉兴粽子为斜长方形,较大,

米选择上等白糯米,

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

油渗入米内,入口鲜美。

闽南派 鲜

选择上乘糯米,猪肉选择三层块头,

卤的又香又烂,加入香菇、虾米、链子。

吃的时候蘸蒜泥、红辣酱等佐料,

香甜滑嫩。

山东派 黏

在那么多粽子中,

山东黄米粽子备份最大,资格最老。

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

夹以红枣,风味独特。

食用时加入白糖,增加甜味。

四川派 辣

四川人爱吃辣,所以粽子也是麻辣。

口味麻、辣、鲜、香,

绝对地道的川味。

西安派 凉

西安的蜂蜜凉棕子历史悠久。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陷。

吃时浇以蜂蜜与黄桂酱。

云南派 香

云南的竹筒棕具有少数名族特色,

选新鲜的金竹、香竹,甜竹为容器,

在每节竹子中盛水盛米盛配料,

用宽大的蕉叶、粽粑叶封口,

米选择糯米或者香米。

一年一度的端午甜咸粽大战按时打响了。数据证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口味的「刻板印象」,其实是有客观基础的。将「偏好甜」计为 0,「偏好咸」计为 1,「无所谓」计为 0.5,分省计算了平均分,并且根据结果绘制了「中国人的甜咸地图」。

下面来看看得出的6个结论:

1.在粽子这件事上,「南咸北甜」是靠谱的;

2.年龄不会影响口味,即使成长的环境中能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各省 00 后的偏好和 70 后的偏好没有显著差异。

3.最喜欢甜粽的是山西人民,5 个人中就有 4 个人喜欢甜粽。

4.最不喜欢甜粽的是海南人民,61 名参与者中只有 3 名选择了甜粽。

5.最「包容」的省是安徽和云南,选甜和咸的人接近1:1。

6.苏北和苏南是典型的同省不同味,有口味偏好的人中,苏北四市甜口占了 66%,苏南则是咸口占了 70%。

传统习俗——赛龙舟

龙舟的起源:鳄鱼到龙舟

龙——它是华夏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图腾与象征。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吸收了其他氏族的鸟、兽、鱼、虫等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了龙。

也有学者从更贴近自然的角度考证,提出“龙图腾”来自鳄鱼。远古时代,中国所在的陆地上河流湖泊众多,鳄鱼(古籍也作“鼍”,音“驼”,即扬子鳄)分布甚广。鳄鱼和蛇都有冬眠的习性,开春回暖后才开始活动。这时正逢东亚季风气候区的雨季,从事农耕的古人,就认为雨水是它们带来的。另一方面,居于河湖之畔的先民也曾无数次遭遇洪灾,羡慕蛇和鳄鱼能在水中自由活动。渐渐地,它们的形象就变成了一种与水有关的图腾。而这种图腾经过数千年演化,融入了其他动物的特征,逐渐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龙图腾”。

传说中的龙也有分类,其中最爱兴风作浪的是“蛟龙”,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就以它为图腾。古越人擅长驾驶独木舟,常常要泛舟江河,为了避免蛟龙兴浪导致翻船溺水,他们就在船身涂画蛟龙形象,自己身上也画满龙纹,装扮成蛟龙和“龙子”。“龙舟”就这样产生了。

龙舟竞渡,不止纪念屈原

古越人每天捕鱼捉虾,常常会互相比赛划船的速度,产生了“竞渡”。商周时期,人们在夏至祭祀龙神,就用龙舟竞渡为仪式,祈求风平浪静、洪灾不发。春秋战国前,赛龙舟在荆楚吴越一带已经十分盛行。后来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加深,慢慢掌握了应对洪灾的方法,于是赛龙舟的祭祀意义也就渐渐减弱,时间也从夏至改到了端午。

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是为了表达赶去援救屈原的心意,而在水上击鼓鸣锣,则是为了驱赶想吞噬屈原遗体的蛟龙。然而在史籍中,《史记》只说屈原怀石投江,没提具体日期,五月五日的说法是南北朝时才出现的,却长期流传下来,使屈原成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实际上,在屈原之前的时代,江浙的人们就在节日竞渡,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宰相伍子胥;而在屈原之后,江南也曾以此纪念汉代孝女曹娥。在四川锦江,同样的活动也被用来纪念“浣花夫人”,她在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了成都。可见,端午赛龙舟作为纪念忠臣烈女的一种仪式,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都存在着,并非只因屈原而起。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南方地区水泽之乡,河湖密布,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古越人每天捕鱼捉虾,常常会互相比赛划船的速度,产生了“竞渡”。商周时期,人们在夏至祭祀龙神,就用龙舟竞渡为仪式,祈求风平浪静、洪灾不发。春秋战国前,赛龙舟在荆楚吴越一带已经十分盛行。

在端午期间,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强降水,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这期间正早稻生长的重要季节,如遇暴雨洪涝、台风袭击,则会对早稻有严重影响。由于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古人就用赛龙舟为仪式,来祈求风平浪静、洪灾不发。

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的较大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端午时节,南方暖湿空气活跃,北方还时有冷空气南下,在江南和广东,冷暖空气交汇,往往会出现大而集中的降水。

每年“龙舟水”来时,广东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泡脚戏水,按照传统的说法,“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龙舟水”,一般指

5月21日~6月20日的降水

这期间也是前汛期降水

最集中、最密集的时段

“龙舟水”一般指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期间

华南地区雨量大且集中的降水过程

“龙舟水”的成因与南海冬夏季风的交替密切相关。从时间方面来看,端午节前后正是华南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南海夏季风一般于5月中旬爆发,季风爆发后推进影响到华南并产生季风对流降水。

同时,北方冷空气对华南“依依不舍”。虽然每年进入5月之后,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势力不断加强,南岭山脉以南地区气温已逐渐升高,天气转热,但冷空气并未向北撤退,冷暖空气交汇造成锋面降水,因此在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共同影响下,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广东往往会出现大而集中的降水,即“龙舟水”。“龙舟水”是一种多发现象,虽然并不是年年都会“准时”“足量”地发生。

如2004年,广东地区“龙舟水”量仅为133.7毫米,但其“中规中矩”出现的年份超过五成。

就水文方面而言,华南地区每年4月以后,已经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前汛期,雨水明显增多,江河水位已经较高。如果恰好遇到“龙舟水”或台风风暴潮,在两者的共同影响下,江河排水速度大大减缓,甚至发生海潮倒灌现象。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赛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这也是“龙舟水”得名的原因之一。

这几天,广东的天空仿佛破了窟窿,各地都是水沝淼㵘。气象专家提醒,因为目前广东已进入“龙舟水”时节,西南暖湿气流易发持续性、极端性强降水。而这些雨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龙舟水”。

在过去20年里,“龙舟水”在海丰的出勤率最高,高达90%;广东省内另外两个暴雨中心龙门、恩平,紧随其后。但偶尔的夏季风或副热带高压耍点小性子,“龙舟水”也会爽约,2009、2010和2012年就是这种情况。而2008年,“龙舟水”几乎天天报道,过程天数和累计雨量是近20年里的双料冠军。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江浙)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广东)

端午节前后,中国大陆上暖气团渐趋活跃,而冷气团也还有残余势力,冷暖气团交汇,在季风区形成冷锋、暖锋或准静止锋等天气。虽然此时天气转暖,但有时一股强冷空气就可能使气温大幅度跳水。

在多个教材版本上,对准静止锋的解释为: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是准静止锋。

这个概念你真的理解了吗?受江淮准静止锋的解析影响,很多同学把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作为唯一条件,忽视了地形的影响。有的时候,冷锋或暖锋的势力是更强的,只是由于地形的影响,降低了动能,造成了“势均力敌”。

其实,准静止锋更适合使用其字面概念——移动缓慢而呈准静止状态的锋(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很少移动或移动缓慢的锋称为准静止锋)

从概念上来看,其实我国的准静止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准静止锋,另一类则是地形阻挡形成的准静止锋。所以,一定不要一看到准静止锋就想到“势均力敌”,而要认识到地形因素很可能也会有影响作用。

我国四大典型准静止锋如下:

江淮准静止锋

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对峙,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PS:梅雨——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及南韩,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大,降水次数多,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

昆明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

影响西南地区的冷空气主要路径是由西伯利亚进入新疆;因受青藏高原大地形的阻挡,便沿高原绕流,经河西走廓,翻过秦岭,进入四川盆地南下,然后沿大凉山东侧上爬至云南高原东北部和贵州高原。由于受云贵高原上一系列山脉的层层阻挡,冷空气就渐渐地静止下来,即由冷锋转变为准静止锋,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

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天山准静止锋

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大西洋的不太强的冷气团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华南准静止锋

也称南岭静止锋,是指位于我国华南,呈东西向分布的准静止锋;当它位于南海北部时,也称南海静止锋。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由于冷空气南下后势力减弱和南岭山脉的阻挡等所致。

话说回来

雷雨天气在给人们生活

带来不便的同时

某些疾病也来趁势

“兴风作浪”

例如:长湿疹、闹肚子、牙痛······

注意!这可能是湿热的表现

龙舟水涨,湿气加重,要防止湿热病发作,除了生活作息要调整,饮食需清淡,减少摄入刺激性饮食外,很多人也会选择熬制红豆薏米等食物进行调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广东人的脾胃是虚寒的,因此进行食疗时,要根据药性均衡搭配。

“龙舟水”时节

大家注意防潮

出门记得带伞

传统习俗——采药、挂艾草与菖蒲

采药

采药,即采集药草,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

民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而这里所说的阳气最旺,从地理角度其实就是太阳高度角最大。

△广西靖西端午药市

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城市,市民不方便出城采药,乡民就进城兜售捆扎成把的“端午药”。渐渐地,很多地方就出现了以端午为期、以药材为主要交易商品的集市或墟日,即端午药市。广西壮乡村寨端午时“赶药市”是一项传统的风俗,赶药市除了买药、看药,还识药、闻药,人们普遍相信,五月初五的草药生长茂盛,药力大,疗效好,去药市饱吸百药之“气”,一年中就少生或不生病。

端午节气候变化导致皮肤病多发。南方沿海地区,如广东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麦药又或菖蒲、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还有的地方或以“午时水”洗澡,或在端午日采刺蒺藜等草药枝蔓煮汤沐浴,认为可消风治病。

挂艾草与菖蒲也是端午采药相关的活动。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农历五月五日正是酷暑将至、蛇虫鼠蚁大量孳生的时候,古代卫生条件有限,很容易疫病成灾,所以古人讲究在端午“除秽辟邪”,熏艾草、插菖蒲等习俗,南方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更加湿热,熏艾草显得更为重要。

端午与艾叶

端午,艾也。

传统习俗中,端午除了吃粽子外,唯一延续至今的就是插艾草了。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艾草,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蒲草,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湖北)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江苏)

“端午节卖菖蒲”(江苏)

清明节——4月5日,天气变暖,各种病菌开始滋生,古人认为在家门口插柳可以摆脱虫疫。而清明时节,柳枝飘逸,适合植树,柳树也因“无心插柳柳成荫”易存活而著称。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端午节前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蚊虫开始滋生。而艾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菖蒲有香气,也有驱除蚊虫之功效。菖蒲浸酒,民间认为可以祛避邪疫。

菖蒲,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

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亦称为尧韭。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原产中国及日本,北温带均有分布。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强大的医药作用。

因为太能治病了,所以认为挂在门上也能驱蚊辟邪,毒虫鬼怪也不敢进屋,这一年都可以平平安安…… 满屋子都是艾草清苦浓烈的香味。

端午,恶日。

民间自古就有农历五月百病泛滥,故有“毒月”之说。

中医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而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所以不适合再进行泄耗性的活动:吃冷饮、流大汗、房事......

再加上端午的时候,雨季渐渐到来,而气温已经有了较大回升,空气潮湿,流通不畅,湿热之邪较盛。一旦湿热阻滞气血经络,就会出现人体代谢受阻、气血欠畅、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窘况。

而这时,自然界的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因此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条,喝雄黄酒,泡艾草浴以达到端午除邪辟秽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这个时候艾草就出现了,从古至今,端午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可代表健康、福气。

碎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已经很少在端午时插艾了,但是大家对艾草的认可却是一直没变。

艾草养生保健的运用也非常广泛,以下是具体应用,今年端午,拿一把艾草,护家人平安~

驱蚊防疫香囊

每一个香囊无论什么功效,

艾叶都是不可缺少的。

正值夏天,蚊虫多,

可以做个驱蚊防疫香囊,还能防病毒、细菌。

艾草菖蒲

“手执艾旗招百福,

门悬蒲剑斩千邪”。

每至端午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叶插于门眉,

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

还会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或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祛寒湿

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温经的功效,

对皮炎、湿疹等皮肤问题有一定疗效。

五毒月多毒物出没,

身体的湿毒、寒气等也容易发在体表皮肤,

此时正好可以通过沐浴改善皮肤状况。

除脚气

艾草泡脚,

尤其适合有寒、有湿的人。

加花椒

能帮助除脚汗、脚臭、脚气;

加红花

可以改善腿部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

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痹和局部瘀血等情况;

加生姜

能防治风寒感冒......

好处多多。

花样进补

艾草的吃法太多了,

搭配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和功效。

鲜艾叶煮鸡蛋,补阳补肾;

老艾根煮鸡汤,祛陈年寒湿;

端午节的艾草粑粑、艾叶饼等,

都有温和补阳气的效果。

传统习俗——饮雄黄酒

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南方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容易滋生毒虫毒草。

可见,端午的许多习俗与我国南方的自然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起春节、元宵和中秋,端午可以说是“南方的佳节”。

雄黄酒

雄黄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黄酒,可以用做解毒药剂、杀虫剂,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雄黄酒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雄黄酒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遇热易氧化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因此,人们不仅不能自制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记不能乱用。

△中国黄酒地图

雄黄酒本质上就是黄酒。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受“南黄北白”消费格局的限制,黄酒消费的主要地区在南方的江浙、福建、上海一带,西部、东北部则难觅踪影,当然,这与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南方湿暖多雨有关。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这五种毒物是汉族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

端午前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

五毒衣

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给小宝宝穿上“五毒衣”,认为这可以辟邪去秽,让孩子平安健康长大。部分地区,图案中还有代表祥瑞、镇邪的老虎,又称老虎衣。

△五毒衣(老虎衣)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物是汉族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端午时节及节后,太阳直射点几乎到了一年中的最北端,正午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长几乎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

△太阳直射点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如下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如下图: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时效果最佳。如下图:

(1)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这个季节,儿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袭,蚊虫叮咬,给自己家的小孩穿上五毒衣来预防五毒之害,寄托了对孩子平安、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屈原与汨罗江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洞庭湖水系图

1、源流概况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比黄河(5464㎞)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1)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源头为沱沱河)。

(2)注入海洋:东海。

(3)流经省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4)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8)主要支流、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等。

(9)上、中、下游的分界: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上游

长江干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²。宜宾市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

中游

宜昌市至湖口县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等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等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

下游

湖口县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2、经济意义

(1)水能开发

①分布:主要集中于上游河段,尤其是自源头至宜宾河段水能资源最丰富。

②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水利枢纽工程):二滩、龚嘴、乌江渡、丹江口、隔河岩、五强溪、葛洲坝、三峡等。三峡电站建成后的发电能力将达1870万千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方法总结]分析一个地方的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水量丰富;二是落差大,水流急。如长江三峡河段的水能蕴藏量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②主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有众多的支流汇入,河流水量大。

(2)航运的开发

①巨大的航运价值(黄金水道)

自然因素: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社会经济因素: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等优点;流域内资源丰富,沿岸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工业中心和众多城市,经济发达;与运河和铁路相交,辐射地域广。

②措施:重点治理川江和荆江河段。平垸行湖,疏浚长江航道,加强沿江港口的建设。

[探究思考]荆江“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理?

[点拨]①成因: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

②治理:裁弯取直、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加固荆江大堤;建设荆江分洪工程。

3、洪灾及治理

(1)洪灾成因

①自然因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水量大;长江支流众多,南北分布,有些年份雨带在本地区滞留时间长,造成大范围普降暴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特别是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上中游植被遭破坏严重,中下游围湖造田。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

(2)雨期大范围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

(3)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过洪能力、泄洪能力不足。

2.人为原因

(1)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2)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小,导致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3)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4)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核心地带,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分洪区的占用不仅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还无形中使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

(2)治理措施

营造上中游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退耕还湖;兴修水利;重点治理荆江河段,加固大堤,采用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

相传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纵身跳入汨罗江,汨罗江上原本平静的水面,顿时浊浪翻滚。当时百姓们顺着汨罗江向下游搜寻屈原的遗体,可没想到,他的遗体却没有按照常理顺流而下,反而是逆行了30里,漂到了汨罗江的上游。

△屈原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由于屈原生于贵族,胆子油生活与民众之中,加之家教的良好影响,自是心善好施,体恤百姓。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之后屈原身居高位,一心为民为国。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屈原的才华很快招来了恶人的妒忌与怀恨。听于谗言,屈原被流放。故而《离骚》问世。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屈原再次被流放。这期间,屈原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九章·悲回风》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62岁的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生于前340,死于前278)。

这个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但千百年来,这种端午节前后突现的洪水,被当地人称为端阳水,并且,在端阳水泛滥期间,原本顺流的汨罗江就会开始倒流。所谓的端阳水,是洞庭湖水倒灌进入汨罗江的结果。端午前后,洞庭湖区域降水增加,是其原因。

附记

赛龙舟、吃粽子这两个主要习俗的来源都与龙有关。早在4000多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吴越一带生活着古越族。《在说苑.奉使篇》记载,古越组人们都曾经自认为是蛟龙的儿子,因为蛟龙会出来害人,但是他们认为蛟龙绝不会残杀自己的骨肉。于是,他们把头发剪短了,浑身刺着花纹尽量使自己真像一个“龙子”,以躲避水神之害。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聚到一起就会趁兴比赛,看谁划得快。发展至今,成了现在的竞渡游戏。

后来形成了一年一度盛大的图腾祭。就是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者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献给水神享用,还在击鼓声中划龙舟祭龙。

端午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由来广为流传的还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等说法。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粽叶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各有千秋,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咸蛋粽等等。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以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古代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端午日午时,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开始孽生,而菖蒲和艾叶是神仙的宝剑,因此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和艾叶以邪避毒。

古人认为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节,阳气旺易辟邪,因此很多人在端午午时会打好井水,用艾叶、菖蒲苗,黄荆枝、水杉枝、山苍子树枝、樟树枝等煮水沐浴,以驱病除邪。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端午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中国的端午节活动还有:饮雄黄酒、系香包、立鸡蛋、 挂钟馗像、放纸鸢、荡秋千、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子、采药制茶、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品花宴等等。

在我国各地,像这样的民谣谚语非常多。这些描写端午节的民谣谚语,语言通俗洗练,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深长。端午又至,诵读吟唱这些民谣谚语,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独有的魅力。

读完此文,端午节各种习俗就知道全了。

—01—

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流传最广的一首民谣: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粽子飘香、艾叶清香、桃枝辟邪、小麦成熟,到处充满着端午节的气息,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所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都抛向了九霄云外……

描写的就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的情景。

—02—

第一类民谣谚语描写的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特征: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

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在相邻三两天的时间,古时候也有二者一起过的习俗。过了端午节或夏至,就要进入伏天了。天气越来越热,棉衣就该收起来束之高阁了。

还有一句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晴

形象地概括了端午时节多雨,晴天罕见的时令现象。人们更希望端午节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才能享受更多端午节日的快乐,要是下雨天,就没那么方便了。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

背个竹篓入山谷;

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写出了端午时节清风吹、杨梅熟透的景色;人们进山采药,特别是菖蒲最重要,因为它是端午习俗的重要用品,而且是古人当相当于现在香水的香料,当然,香气扑鼻,会平添几分愉悦的。

与之相关的是另一类民谣谚语,

端阳晴天,农家喜欢

另有:

过了端午节,锄地不用歇

另有:

掏钱难买五月冷,一颗豆子打一捧

另有:

五月初五过端阳,吃粽插秧忙

另有:

五月单五南风扬,麦子黄梢要上场

另有:

麦子熟,日头毒

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端午前后,农事繁忙的景象。都不敢歇下来,因为熟透的农作物果实会自己掉落,插秧也是赶时间的农活,过了这几天,就来不及了。

—03—

数量最多的还要数表现端午习俗的民谣谚语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这些习俗也在民谣和谚语中体现出来。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一首民谣写出了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三个习俗。端午节的每一项仪式或习俗,除了具备客观的养生保健功能外,人们内心都渴望祈求平安。

—04—

这几句民谣,描写的是端午挂香囊和喝雄黄酒的习俗。

五月端午日头红,

做个香袋巧玲珑。

五月五日续命缕,

雄黄烧酒过端午。

香袋,既可作为配饰,也可杀菌保健康,会有看不见的巨大功效,就是香气使人愉悦,年轻男女用它示爱,是个不错的选择;旧时端午节有用五色线编成玉镯样的饰物拴系在手足腕部,称为“长命缕”;雄黄用于解毒杀虫,最好外用,饮用很少量就行了,毕竟有毒哈。

—05—

近代河南荥阳市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五毒鞋,五毒衣,

五毒肚兜都备齐。

五月节孩子穿身上

五虫见了忙逃光。

绣蝎子,绣蜈蚣,

绣蛤蟆,绣长虫,

五虫绣到人身上,

五虫见了都跑净。

打粽叶、筏米的,

端午清晨等不得!

坠荷包、穿火蒜,

端着蒸米满街转!

点雄黄、喝黄酒,

掂上敬的到处走!

(敬的,粽子敬人礼)

语言质朴清新,形象地描述了端午节驱五毒的民间传统习俗。天气渐热,雨水增多,瘟疫易起,疾病易生。尤其是百虫开始大量活动,四处觅食。被农家称为“五毒”的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极易伤人,因此,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日又是恶日。此时,在乡村人们最担心虫子,尤其是“五毒”伤害不懂事的小孩。为了解决这一困扰,老人们就给家里的小孩做五毒鞋穿,意思是让虫子尤其是这五种毒物远离孩子,使其免受伤害。

—06—

还有一类被广泛传诵的民谣和谚语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端午节的美好祝愿。

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薄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

希望可以消灾辟邪。张天师即张道陵,天师道创立者,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07—

民谣《五丝线》:

五色线,戴脖上,

一年到头保安康。

五色线,样样全,

五福临门保平安。

更是借助民谣的形式,表达出老百姓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五月五,过端午,

挂香包,插艾草,

家家户户要祭祖。

五月五,过端午,

画个王,喝雄黄,

一年四季保吉祥。

五月五,过端午,

吃香粽,骑艾虎,

龙腾虎跃赶竞渡。

这算是把端午习俗说的最全的民谣,比之前的多了“画王”和“赛龙舟”。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艾虎指的是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龙舟赛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杀。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投身于岳阳汨罗江),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据考赛龙舟其实远早于屈原所在年代,不过也没关系,赛龙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哈~

—08—

流传温州一带的:

《重五谣》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草头汤,大概也是指一些中草药熬的汤,“卵”就是蛋喽,鸡蛋鸭蛋都算,打算也是有杀菌、保健作用的食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09—

还有一些现代版的,也都传承了历史习俗:

五月五,过端午,

赛龙舟,敲锣鼓,

端午习俗传千古。

雄黄酒,洒庭户,

小孩头上画老虎。

一 二 三 四 五,

家家户户过端午。

桃儿红,杏儿黄;

五月五,是端阳;

粽叶香,裹五粮;

剥个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万年长。

五月五,是端阳;

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

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咚咚咚锵。

—10—

还有一些提醒、警示语气的,都是为了图个平安,或者未雨绸缪地预防疾病:

五月端午端粽子,九月重阳重镜子,

五月编下艾腰子,九月用来熏蚊子。

金锁子、银锁子,

不如戴个百锁子。

初一不戴柳,死喽变成大黄狗!

初二不戴艾,死喽变成老太太!

初三不戴锁,死喽变成黑骡骡!

诗词名句

1、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舒頔《小重山·端午》

2、五色新丝缠角粽。——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4、正是浴兰时节动。——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5、细缠五色臂丝长。—— 舒頔《小重山·端午》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杜甫《端午日赐衣》

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1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碧艾香蒲处处忙。—— 舒頔《小重山·端午》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菖蒲酒美清尊共。——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殷尧藩《同州端午》

17、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范成大《鹧鸪天》

1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9、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赵蕃《端午三首》

22、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舒頔《小重山·端午》

24、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杜甫《惜别行》

2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褚朝阳《五丝》

2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2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8、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0、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31、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3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3、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34、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35、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36、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3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食过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诗句作品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阳采撷》(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不详)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菩萨蛮》(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竞渡曲》(唐·刘禹锡)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竹枝歌》(宋·范成大)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