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懂就问教学视频第二课时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3-02-11 1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科书分析:

  1

  课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它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先生只要学生背书,从不讲解。一天,孙中山壮着胆要先生讲解背诵的书的意思。后来,同学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孙中山回答说,不懂就要问。课文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2

  略读课从性质任务的角度分类属练习课课型。它主要承担以下目的任务:将该单元精读课中获得的主要语文要素,迁移、应用和进一步训练养成,例如本单元找出“有新鲜感的语句”交流体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一般会提示阅读的方法和主要教学目标,学习伊始让学生了解清楚,明确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

  4

  课后泡泡提示了阅读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其中的“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是对阅读提示中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达标水平的补充说明。“课文大意”,根据课程标准,应该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一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两个“大意”的达标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注意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安排相关的教学环节落实。

  5

  课文是用故事主人翁的话做课题,这类课题,适宜用设疑的方法释题,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1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和了解阅读略读课文的一般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和了解阅读略读课文的一般要求,有利于学生以后略读课文的学习。

  2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第一次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因此,让学生明了达标的水平和外显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在学生学习感受后讲授清楚,打好后续学习的基础。

  3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如粗知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条理,在三上阶段属于学习水平阶段,要做好任务分析,采取适合的策略,设计合理的程序,让学生明确知识点,逐步形成能力。

  4

  由于太多的“第一次”,学生需学习了解的知识较多,而且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这篇略读课文的学习安排一到两课时教学比较适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诵”等11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背”“圈”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

  能默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略读,粗知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复述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与同学交流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3

  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有新鲜感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诵”等11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诵”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的学习,以及“交流平台”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语句”吗?(指名回答)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语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语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还要通过读这样的语句形成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继续进行这个练习,好吗?

  1.板书课题:3*不懂就要问

  2.齐读课题。

(二)认识略读课文,了解阅读基本要求

  1.导语:同学们,请看课题,发现与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指名回答。预设:序号右上角有朵小花。)对了。从这一课开始,我们会读到一种新的类型的课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要求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翻开课文P8,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

  出示任务:读读第8页最下方的两个泡泡,想一想,它们告诉我们,学习略读课文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学习略读课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了;一是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关系。

  3.小结:是的,学习略读课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可以不像学习以前的课文那样,读得那么细,但要做到,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的怎样的,最后结果怎么样,即第一个泡泡说的:“了解课文大意”。一是就是又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也不要紧,只要不妨碍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也就可以了。

(三)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1.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

  (1)导语:我们了解了学习略读课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再把书翻到P7,看看略读课文的构成,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预设:课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话。)是的,略读课文跟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构成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在课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话,叫做“阅读提示”,这段“阅读提示”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出示任务: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几个主要教学目标?请用序号标示出来。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阅读提示”提示了两个主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小结:第1个教学目标说的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课文大意”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初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第二个要求是再读课文,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等学习,能复述课文大意。第2个教学目标是这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说说形成的画面,和怎样形成这个画面的。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吧(齐读课题)。

  4.导语:课题“不懂就要问”这话是谁说的呢?他怎样“不懂就要问”的?为什么要“不懂就要问”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大意,交流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和多音字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词语读准。

  (3)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一些?主要是讲谁的故事?课文讲他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诵”“楚”。

  (3)多音字学习。

  ①副板书出示多音字“背”“圈”本课的词语,注本课的读音,个别指名检查读准字音,读字读词。

  ②指名说出“背”“圈”已学过的读音,并组词语,读字读词。

  (4)课文分成五部分分别指名朗读,从“读准”的角度评议;其余学生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五部分分别是: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从“先生收起戒尺”到“大家听得很认真。”;从“后来”到结束。

  (5)指名回答预习任务3的问题。

  预设:

  第一问:课文中的人物有孙中山、先生和一个同学、同学们。

  第二问:主要讲的是孙中山的故事。(插话解释:也就是说,孙中山是课文故事的主要人物。简介孙中山。)

  第三问:课文讲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时不懂就要问的故事。

  3.小结:刚才回答预习任务3问题的答案,就是粗知课文大意了,同学们做的真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粗知了课文大意。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请在具体写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课文从“一天”到“大家听得很认真。”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板书:不懂就要问。)

  3.小结:我们可以把写同一个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这些自然段都是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这个内容的,所以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部分。根据这个原则,课文剩下的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

  4.出示任务:默读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在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预设:

  第1自然段为一个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为一个部分。

  6.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叫做“梳理课文条理”,就是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所以,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学习了解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主题

(一)了解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

  1.导语: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想一想,它们分别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部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的时候,先生只要他们背书,从不讲解意思。(板书:只背书不讲解。)

  第三部分: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孙中山回答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二)梳理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各层次意思。

  1.导语:现在,我们梳理了课文,也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了,是不是就可以说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呢?不是的,现在还不能说是了解了课文大意,因为,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仅仅用一句话来说,大家还是不清楚孙中山的怎样不懂就要问的,所以我们还得给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梳理条理,看看它说了哪几个意思,这样才能真的了解课文大意。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两幅插图)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插图想一想,第二部分讲了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几层?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提示要求用“︱”标示层次。)

  第1层:第2自然段。意思:一天上课,孙中山认为只背书而不懂意思没有用,就壮着胆请先生讲解背的书的意思。(板书:壮胆请讲解)

  第2层: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意思:先生厉声问孙中山会背书了吗,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板书:厉声问一字不漏)

  第三层:余下的部分。意思:先生给大家详细讲解书中的道理,大家认真听。(板书:详细讲认真听)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导语:我们把重点部分划分了层次,概括出每一层的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说说课文大意的阶段,达到真正了解课文大意的目标了。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把各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各层次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做到:(1)各部分内容和层次意思要说到,做到内容完整;(2)根据课文,加上适当的词语,使说的课文大意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个体操作,同桌互说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两到三人说,以上面的标准评议。然后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3.小结: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即复述叙事性课文大意,我们首先要读读课文,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即粗知课文大意;然后,梳理课文条理,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内容,重点内容又写了几层意思,把内容和意思概括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和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复述了课文大意,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了。

(四)感悟主题。

  1.导语: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那么你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启示,获得什么感受,想对孙中山说什么呢?

  出示任务: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孙中山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反馈指导。

  只要与“勤学好问”学习精神相关,语言规范,就应予以肯定。

  3.小结:是的,“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时候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四、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一)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导语: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复习了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现在谁还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指名回答。预设: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语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语句”。)是的,有些词句写得特别生动具体形象,让人一读就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篇课文也有这样的词句,然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二)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交流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练习,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句子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你,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室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分别形成什么样的画面,点出句子中让你形成画面的词语。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句子1画面:先生和学生像唱歌那样读书。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画面:同学们呆在那里,一下子课堂十分安静。词语:“霎时”“鸦雀无声”。

(三)小结:

  句子1,通过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私塾先生和学生怎样读书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句子2,则通过词语“霎时”“鸦雀无声”,把同学们吓呆让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的状况生动表现了出来。我们阅读时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说话表达时,也可以学着用上“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别人获得生动鲜明具体形象的印象。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使用脱音节的字卡检查评价,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要比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简单些,一般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过程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交代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孙中山是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先生有什么反应?”这些重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检查读书的效果。

2、《繁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眛、坠、怀”3个生字。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认“眛、坠、怀”3个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出示)

  萤(萤火虫)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多媒体出示)

  时间地点看到的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3.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多媒体出示)

  例:星群密布

  (   )  (   )  (   )

  2.复习词语:(多媒体出示)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繁星

  热爱大自然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向往美好生活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教学反思】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

3、《日月明》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霞光学校

  一(2)班 杨文华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是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通过读词语了解四个字的意思,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会意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5.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你们还记得《阳光》这篇课文吗,太阳光芒四射,洒遍了大地,所以日的意思是──(学生回答),月呢?日和月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新字──明。

[

设计意图:以激励性的语言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为进一步学好生字服务。

  二、形象揭题,趣味识“明”

  1.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能自己读书,看报,还能自己写句子,真是了不起。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到汉字王国里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来,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老朋友(课件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课件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课件出示日出)你看到了什么?(太阳越升越高,放射出万道金光,照亮了大地。)

  (课件出示月升)谁再来说?

  师小结:太阳也叫日,月亮也叫月。日和月都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它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字(课件出示-明)开火车正音。

  2.你知道明是什么意思吗?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许多像“明”这样的字!

  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做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

  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不能用“明”组词?

  “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起来的字才好看。

  设计意图:以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使小学生联想到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情趣,把“日”和“月”称之为两个老朋友,充满了人文色彩。

  三、理解字义

  1.我们的汉字很有趣,你要想办法记住它。课件出示鱼的图及汉字,羊的图及汉字。让学生观察,说说如何记住“鲜”字。

  2.鼓励学生用编口溜的方法记住“鲜”。师示范,如:

  ①有鱼又有羊,这事真新鲜。

  ②桌上有鱼,有羊,味儿真鲜美等等。

  3.生齐读并给“鲜”字组词。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鱼的图及汉字,羊的图及汉字,展示了汉字的有趣。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利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猜一猜的游戏。看看图,猜猜是什么字,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课件演示:

  灭:这一横就像灭火的树枝;

  尘:尘土飞扬;

  男:男人在田里出力;

  休:人要变成“亻”人靠在树下休息。

  林:两个木组合在一起

  5.会看图猜字了,那看字你能来想想画面吗?

  出示:鲜、尖、从,自由选择来说。

  师点拨:鲜──我想起了一首儿歌,想听听吗?江南水连天,鱼儿味道鲜;塞北羊儿肥,羊儿味道美。有意思吗?如果你们也想起一些儿歌也可以来告诉大家哦!尖──找找看身边哪些东西是尖的?看看这些尖的东西都长什么样?从──皇帝出行时,都有很多随从。

  6.看图猜字会了,看字想画面也会了,再出个难题考考大家好吗?

  猜字谜:上看一棵树,下看两棵树,仔细看一看,还有许多树。这是什么字?拿出卡片,师引说。

  7. 你能给“众”也编个字谜吗?

  [设计意图]

  展示课件,游戏识字,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识字的情趣,使字义的理解变得形象有趣,具有极大的亲和力,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春雨。

  四、变化形式、朗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日月明”这一课,看着书(配乐师范读)。

  2. 全班同学齐读。

  3. 读得可真仔细!还想读吗?请拿好书,看着课文,再跟我边读边拍手。

  4. 读得很有精神!自己轻声也来试试看,遇到不会读的生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5. 同学们都会读了吗?咱们分小组读。

  6. 男女生也来比比看!男生先开始。老师给你们读课题。

  7. 读得可真棒!开火车会读吗?开双轨火车。正音:鲜、尖(拼一拼,注意读准变调)休、灭(拼一拼)森、从(开火车读准平舌音)众(读准翘舌音)

  8. 听着你们读得这么起劲,我也想读,咱们合作读,好吗?拿好书,师读日月──,真聪明,就这么读。

  9. 好玩吗?同桌小朋友也这样来玩一玩。

  10. 去掉拼音会读吗?真的会读?那咱们就来试试看!合上书,放桌角,看大屏幕!哪一桌小朋友来读?还有人自告奋勇吗?

  11. 这么多人都想读啊!那怎么办呢?一起来读好不好?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强调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体现了语文学科以读代讲的特点。本环节以情感激励为主,变化读的方式,引导小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既使课堂充满了生活情趣,又为下一环节的理解作好了铺垫。

  板书:

  日+ 月= 明 二 木 林

  鱼+ 羊 =鲜 三 木 森

  小+ 土= 尘 一 +火= 灭

  田 +力 =男 二 人 从

  人+ 木= 休 三 人 众

  手 目 看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利用下课时间四人一小组讨论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会意字?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写字本上。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 愉悦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在一年级上册“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说会意字的特点、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自己在语言上还不够吸引孩子,上课气氛还不够浓厚,还有一两个同学在课堂上不够专心听讲,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上多磨练,我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4、《精卫填海》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河南省安阳市胜利路小学 桑蔚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和神话有关。谁来说说你对神话的了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和另外三篇不同,是一则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练习写字。

  (出示自学提示)

  1.师:请大家读自读提示,按要求学习。

  提示: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师:课文读的这么熟练,把单字挑出来你还能读准么?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字“曰”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日”和“曰”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3.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才能读出韵味来。仔细听桑老师读,你再试着模仿读一读。

  (2)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重点强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停顿。

  (3)再来练习读文,指名读,男女赛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结合刚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么?

  5.朗读并背诵课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2)自由背诵课文.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

  2.师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却不料发生意外,溺水而亡。但她不屈服与命运,化为了一只精卫鸟。我们再来看插图。

  3.指导看插图:观察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说说此刻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十分凶险等)

  4.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 。

  面对 ,精卫 。

  学生根据句式汇报想象。

  师: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引导:“衔西山之木石”只坚持了一天吗?(抓住“常衔”,想象精卫填海的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板书: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学习巩固》13课《夸父逐日》)

  1.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征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开《学习巩固》42页,结合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思考:1.你觉得哪些地方神奇?2.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推荐阅读《山海经》。

  桑蔚丽,陕西省小学语文廖轶华名师工作室成员,河南省安阳市胜利路小学教师,中共党员,安阳市骨干教师,北关区教研先进个人,执教《检阅》曾获安阳市信息融合课一等奖、执教《她是我的朋友》《我们学会了合作》《肥皂泡》获北关区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所著论文在《新课程》上发表,参与研究市级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应用》结题,市级课题《重组优化教材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两次参与研究区级课题一等奖。

  教学反思:

  本课中灵活运用网络资源让语文与自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对学生成功的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了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到了精卫的勇敢。

  2.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富于激情和感染力,没能将学生心底的声音呼唤出来,在课后小练笔这一环节,有一小部分同学发挥的不够好,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出精卫的精神在学习上放光,那样会更好。

5、《穷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5.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抽查生字,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5.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 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课文第1~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忐忑不安)

  2.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学生自由交流)

四、归纳小结

  教师: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下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理清了文章脉络。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感受人物形象。

二、研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1.课件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屋外寒风呼啸……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桑娜虽然贫穷,但她十分勤劳,而且她热爱家人,热爱生活。)

  2.课件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分男女读)

  (1)“这样做”是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为什么桑娜会这样做?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了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品质。)

  3.师:桑娜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想都没有想就把他们抱回家,她有担忧吗?

  课件出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教师指导读这段话,抓住“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来理解,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师: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总结: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桑娜善良而崇高的品德。

三、研读渔夫的高尚品德

  1.师:桑娜是善良的,那么,渔夫听到邻居去世的噩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了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3.教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也是渔夫心理活动的写照。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课堂总结

  《穷人》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列夫·托尔斯泰抓住环境、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反衬出穷人高贵的品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下了很多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同学们只要用心去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教学板书】

  穷人

  桑娜:朴实善良 渔夫:朴实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

2.

3.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6、《白鹭》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白鹭课件共四组。

  第一组:白鹭与朱鹭、苍鹭、白鹤的对比图。

  第二组:白鹭的外形图及文字描述。

  第三组:白鹭生活场景图三幅及文字。(觅食、栖息、低飞)

  第四组:白鹭全部生活场景图及文末一段文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 (师出示图片)

  2.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诗句。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板书:精巧的诗

  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

  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比图。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范读课文6-11小节。(音乐稍低)

  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

  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第6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

  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第7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第8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第四幅图–白鹭全部生活场景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白鹭

  颜色的配合

  精巧的诗

  身段的大小

  觅食白鹭觅食图

  栖息白鹭瞭望图 韵味无穷的诗

  飞行白鹭低飞图

  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意蕴无穷的白鹭外形及生活的画面展示,为本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悦耳的音乐声中,直观地欣赏白鹭的生活画面,感受白鹭无穷的韵味,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境界。在读中积淀课文诗一般的文学语言,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3、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7、《松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3、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三、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学生总结: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四、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喜欢小松鼠吗?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二、看看小作者为什么能把小松鼠写的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呢?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三、习作:认真观察动物: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课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可能会效果更佳。在学习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内容时通过观看了松鼠活动情景的动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复述塔窝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那能力。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

  总之,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松鼠的资料,对松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效果会更佳。

8、《草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9、《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

  关注诗人和诗题;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

  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4.书写指导。

  (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了两首诗后,对比诵读,能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写景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

  1.根据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自选一首改编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图画。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是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相机出示课件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当时的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记起有关乡愁的诗词;通过解诗题,明确体裁;通过知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习这首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初读词,巧学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2.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念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要借助词句认识生字,不要把识字和诗词割裂开来。

  (1)自主读文,读准生字的音,结合朗读画出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课件突出“程、灯、更、成、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发现了什么?(韵母相同,押“enɡ”的韵。)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字,更准确把握节奏。

  3.教师强调“聒”“更”的字音和字义。

  (1)“聒”,可扩词:聒碎、聒噪。字面为“耳字边一个舌字”。意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本文是指更鼓声和风雨声。

  (2)“更”是多音字,本课读ɡēnɡ,是古时的时间单位。

  4.指名试读,在控制语速、恰当停顿以及字正腔圆三方面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范读初步走进文本;利用自由读,有层次地走进课文;抓住韵脚很好地把握词的节奏。总之,本环节主要宗旨为熟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三、抓字眼,明词意

  1.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相机指导朗读。

  (1)“一程”体现了作者走了很远的路,路途遥远;“夜深”说明夜深了,作者看着行营中亮起的千帐灯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指导朗读:读出有心事的感觉。)

  (2)“梦不成”说明作者睡不着觉,更做不成梦。(指导朗读:把这种烦躁的感觉带到朗读中去。)

  (3)“风一更,雪一更”是风雪之声,两个“一更”说明这里整夜都是风雪交加。(指导朗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实际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2.串词成句,理解全文。

  (1)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词的上阕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阕。

  (2)继续出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根据前边的“抓字眼”理解下阕: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②对比上部分的语气,加强语气再读下阕。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由“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和感觉”引领学生围绕词中关键字去初步领会词义,再将零散的理解串词成句,梳理语言,使学生经历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理解诗意变得水到渠成。

  四、巧设疑,品词情

  1.板书“身”,质疑:作者身在哪里?

  (1)课件出示注释词语“榆关、那畔”,顺势学习其中“榆”和“畔”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指哪里?(山海关和关外。)猜想此时的作者应该在哪里?(山海关、关外、山上、营帐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补充板书“在征途”。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

  (2)教师讲解创作背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康熙二十一年,作者随康熙皇帝到关外慰问巡视时创作的,看到关外军士生活艰苦,闻听风雪交加之声,作者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孤寂、思乡……)

  (3)尝试读出作者的孤寂与思乡之感。

  2.板书“心”。质疑:知道了作者身在征途,再想想,作者的心在哪儿?(在故乡、在家乡、在故园)在“心”字后面补充板书“在故园”。

  3.引导学生关注板书,把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连起来读,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作者身在征途,却思念故乡。发现了作者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1)播放音乐,配乐朗读,品读作者思乡之情。

  (2)教师渲染画面,引读全文,体会身体和心灵分隔两地的痛苦之情。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习而后知疑惑,方能继续探究,培养钻研的精神。这首词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学习的关键在于透过语言文字,挖掘诗人的内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诗情,借助两个问题,提炼文本主旨,巧妙地品味诗人表达的情感。

  五、明中心,诵读词

  1.课件出示《菩萨蛮》中的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导学:这是纳兰性德的又一首词,小组交流纳兰性德为何事而“轻离别”?教师提示要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2)猜想: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还会有谁问纳兰性德?怎样问?什么情景?学生练笔写一段话。

  2.过渡:这就是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3.引读:(1)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长相思》。引读要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全情投入。

  (2)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长相思》。

  (3)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长相思》。

  设计意图:借助作者其他作品恰当补充课堂,升华本课的主题,在朗读中不断体会作者内心思乡思亲之情,在想象与练笔中,层层深入地理解并升华本文主题,达到对文本融会贯通的程度。

  教学反思

  诵读是引领学生抵达诗境的最佳途径。本设计力求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多种引读逐步促发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境,品悟诗情。如:学习《山居秋暝》时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进行引读,读出陶醉、美妙、开心之情。再如,教学《长相思》最后运用升华朗读法,激发学生对作者心情的强烈共鸣。通过教师三次引读,学生在层层朗读“长相思”这一主题中,深入感悟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之情,从而为升华主题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书写“戎、尝、诸、竞、唯”五个生字。

  2. 能正确朗读课文,配图再读课文,会用歌诀乐读法诵读课文,节奏分明。背诵课文。

  3. 学会找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王戎善于观察思考、冷静推理、不随大流的特点。用古人的话评价——见微知著,和而不流。

  【教学重难点】

  1. 找句中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

  2. 有滋有味读背课文,会讲故事。

  【教学过程】

  壹 看图谈话 引出课题

  1. 看图引入,学“戎”字。

  (1)看图谈话,联系旧知,引入人物。

  出示司马光与王戎的图片, 正音“戎”字。

  (2)识“戎”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戎”)你是怎么猜的?

  右上半包围的是“戈”——出示图片。“戎”分成两部分:戈下的代表盾。“戎”指兵器或战争。积累两个词:戎马一生 、投笔从戎。

  (3)齐读课题。

  贰 多种形式 趣诵古文

  1.自由朗读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赶紧读读课文。

  (1)开火车读。

  “多子折枝”中“折”的读音和意思?(多子折枝,树上果实累累,太重了,把树枝压弯了。看书上李树的一角插图。再看看古汉语词典上“折”的意思:引申弯曲。

  “诸”是翘舌音,你读准了吗?“诸”是什么意思?“诸小儿”呢?

  (2)齐读。

  2. 配图诵读课文:你们把课文读得又正确又响亮。老师要给你们一个奖励——出示漫画图。

  (1)学生配图,说明理由。

  (2)看图读故事。

  叁 梳理故事情节 感受人物形象

  1.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2.照样子填空,梳理故事情节。

  王戎为什么不摘道旁的李子呢?我们把这个故事梳理一下。出示ppt: 语作本第四题。

  (1)读懂题目。

  请生读题目前半部分要求——你看懂了什么?(故事的结果有了,要我们填写故事的起因、经过。课文一共四句,从每句话中提取最主要的内容,找句中的关键词。)

  你想到了什么填写的方法?(读一句,想想意思,找一个词,写下来。)

  (2)完成语作,照样子填空。

  老师巡视,有目的放贴板,让学生写好后贴在黑板上。

  3. 反馈、完善情节图,读懂小古文。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预设:与诸小儿游

  齐读,请生说意思。讲解 “尝”的古今异义。

  (2)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这句话有三个信息: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读读课题,你觉得留什么,为什么?

  这句话中也有古今异义的字“走”。解释“竞走”。

  (2)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预设:此必苦李

  齐读读第三句,说意思。理解“之”的意思。

  (3) 取之,信然。

  你读懂了吗?“取之”的“之”指什么?一字多义是古文特点之一。

  4. 看情节图,把故事讲完整讲生动。

  请同学根据黑板上的内容修改作业、补写完整,然后看情节图,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完整。

  5. 齐课读文,体会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我们读到了一个七岁就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分析推断、不随大流的王戎。(出示PPT)

  (2)结合他人评价,体会人物形象:古人对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怎样的评价的,想知道吗?(出示PPT)

汉 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我们借用古人的一人词来夸夸王戎的言行:戎“见微知著”也。戎乃见微知著者也。

《 中庸 问强》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借用古人的一人词来肯定七岁王戎难能可贵的言行:戎“和而不流”也。

  (3)总结人物形象,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肆 趣味诵读 读出节奏

  1.看书法作品《王戎不取道旁李》,读出节奏。

  这样的长长的称“条幅”。(出示竖写作品)还有横着的,称“横幅”。(出示横写的作品)正确朗读,读出节奏。

  2.歌诀乐读法诵读。

  课文读得很流利,如果加节奏读,会更有趣。(放视频)

  我们也来试试?轻拍节奏,我读一句,你跟一句。(滚雪球式) 谁敢挑战老师,整篇文章诵读一遍?

  3. 挖空背诵。

  ( )七岁,( )诸小儿( )。看道边( ),( )竞走取之,( )。人问之,答曰:“树( )而( ),( )。”( )信然。

  伍拓展诵读《徐孺子赏月》

  1. 出示《徐孺子赏月》,正确朗读 。

  2.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提问“尝”字)

  3. 借助图示,轻拍节奏诵读《徐孺子赏月》。

  4. 你喜欢徐孺子吗?为什么?

  5. 出示篇章页导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与智慧儿童做朋友。

  5.课后作业。背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发挥想象、讲生动。

  魏老师评语

  小古文由人教版五下进小学课堂,提前到三上就让学生接触小古文,可见国家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青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上的一篇故事性小古文,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四个关键词:诵读、语言、文化、方法,让生本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1. 诵读显特色 。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习小古文以诵读为主,淡化串讲,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教学设计中安排了正确朗读课文,配图读故事,看书法作品诵读,用歌诀乐读法趣读课文,以及最后的积累背诵。课堂上朗朗的诵读声,声声入耳、入心。尤其是引导学生用歌诀乐读法打着节奏诵读文本,学生意犹未尽,非常投入。即使借班上课,在课堂上加一点动态的诵读,趣味性会更浓。

2. 语言见发展。

  学习小古文也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看图片配文字是个体逻辑思维的过程;图文相配说理由是思维转化语言的过程。课后第二个问题与课堂作业本第四题整合,梳理故事情节,借助情节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这更是本堂课突破难点,辨析思维、语言思维发展的生发点。

3.文化现渗透 。

  小古文本身就是文化的因子之一。我们的古文课堂呈现的文化味理应更浓些。

字理文化:

(1)“戎”字理文化的引入,并积累两个带戎的成语。

文言文化

(2):学习中学生了解文言最常见的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的特点;教师评价语的文言文化渗透。如:请诸生齐读课文;又如,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王戎的理由后,教师用文言添上一句:戎善察也!戎善思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品王戎这个人物后,出示了两本古籍中评价善察善思不随大流品性的文言,让学生读读,选取古人的一个词来夸夸王戎。学生也尝试用文言的形式表达——戎见微知著也;戎和而不流也;戎乃见微知著者也。

板书文化:

(3)黑板上除几张学生写的板贴,两副课文书法作品,两个古人夸善察善思之人的成语:见微知著、和而不流,文化气息浓。

传统文化:

(4)学生诵读老师写的课文书法作品,不仅能自觉断句诵读课文,还感受到传统文化书法之美,了解古代书写的格式文化等等。另外由一篇小古文,拓展学习另一篇《徐孺子赏月》,再引导学生读《世说新语》中的智慧故事,与智慧少年做朋友,是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正向引导。

4. 方法于无形 。

  读懂小古文的方法,我们主要采用诵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读懂小古文。诵读贯穿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借助连环画帮助理解小古文,为后面把故事讲生动作铺垫;学生独立梳理故事情节中在了解故事大意;学生交流板贴中明晰故事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最后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时,只看情节图,没有连环画。因为这是四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有画面感的故事才生动。把故事讲生动是上限目标。

  一堂公开课的设计,一个小小的环节也体现引领专家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谢谢魏特的悉心指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也如此,留下一些遗憾。对小古文感兴趣的同仁们,一起继续探究有趣、有料、有效的文化气息浓郁的小古文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今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教学本课,时间有点赶。自以为教学得挺好,不过班上还是有部分孩子不能流畅地讲出这个故事。

  首先请孩子齐读课题,识记“戎”字,并请学生根据题目,猜猜本课的主要内容,最后划分题目的停顿。

  接着,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划分节奏放在理解课文内容意思过程中,让孩子发现,在表示时间、人物、地点、动作之后可以适当停顿)逐句理解句意,其中“尝”、“走”是古今异义字,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概括为“借注释”、“看插图”、“组词语”三种方法。

  其中,对于第二句“多子折枝”的理解是借鉴优课的的方法:首先出示一张李子压弯枝丫的图片,请学生用词语去形容(硕果累累、密密麻麻等),再引导:看到这幅图,老师想到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出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请学生做诗人,仿照这种写法描写李子(学生回答挺多,有千颗万颗压枝低,有千李万李压枝低,还有千个万个压枝低)继续引导:文中作者也用了四个字来形容李子多得把树枝压弯的景象,请你找出来,学生就理解了“多子折枝”的意思了。

  课文意思理解之后,就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因为担心时间,这里只抽了一个学生回答,的确太仓促了。

  紧接着和学生一个聚焦王戎不动的原因,利用思维导图“道边李树——人们不摘——此必苦李”来理解,再出示“树在道边而( ),此必甜李”,请学生填空,很多孩子能够答出“少子、无子”并说出原因。

  最后请学生表演这个故事。表演放在下午进行的,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排练,积极性很高,很多孩子告诉我,为了排练,中午吃饭速度快了一倍。看到孩子们这么积极,我也很有感触:如果我能多设计一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的活动就好了。

  ”

11、《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是老屋准备倒下,然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是它们陈述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以及老屋无一例外地答应了它们的请求,最后是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都得到了老屋的帮助,实现了各自的心愿。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特别符合小学生爱想象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特别爱听、特别爱读童话故事。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是“预测”,课文选用故事性强的童话,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教学设计时,要以“听”激情,以“读”促悟,以“思”促学,以“讲”内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想象,在听、读、品、猜的学习中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到不同角色的精神品质,并懂得一些人生道理。此外,课文旁批、插图及课后题等,也都是围绕预测这一教学重点展开的,在教学时要善加利用,让学生有预测的意识,学到一些预测的经验,初步掌握预测故事情节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暴、凑”等7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3个生字,会写“变成、门板”等13个词语。

  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暴、凑”等7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3个生字,会写“变成、门板”等13个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点把握】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初步理解并作出“预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老屋的图片,师生描述交流,引出“预测”。

  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屋吗?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张图片。(出示图片:摇摇欲坠的老屋)说说这座老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老旧、破败……)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窗户破了,结蜘蛛网了;墙壁都开裂了;墙角杂草丛生……)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是一座没有人居住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那你们觉得这座老房子接下来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被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会更破,会塌掉;有人会来修好它,变成一座有人居住的新房子……)同学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呀!大家根据已知的一些线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对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做出了大胆的猜想和推测。这就是“预测”。刚刚听同学们说,这座老房子要是没有人来修,没有人居住,总有一天会塌掉的。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名字叫作“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故事课堂。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明确“倒”在这里读第三声,还有“dào”的读音,如“倒车”。

  3.读了课题,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老屋活了多少年?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会不会有人一直帮助它?这是一座魔法小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出示朗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教师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日:晒(晾晒) 明(明天) 昨(昨天) 晴(晴天) 晚(晚上)

  时(时间)

  ◆拟声词归类:

  喵喵 叽叽 唧唧 呼呼 汪汪 哞哞 呜呜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暴]中间部分撇、捺伸展,盖住下部。最下部不能写成“水”字。

  [壁]“辟”笔画紧凑,“土”下横较长。

  [饱]左窄右宽,右边的横折钩不宜过长。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交流思考:(1)老屋活了多少年?(2)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老屋的句子,圈画出表现老屋“老”的词语。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已经、黑窟窿、破了洞、很久很久”等词语体会老屋的老、破旧。

  3.师生交流: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

  预设:联系课文内容回答,每次老屋要倒下的时候,都会有人打扰它,想寻求它的帮助。

  4.出示课件填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填空: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叫停了它的行动,请求它(再站一会儿)。最后,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

  5.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

  6.思考:在读故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有没有猜到这样的结局?再次默读课文,在你猜对的地方或猜得有点儿不一样的地方做上记号。

  7.学生交流汇报,初步体会“预测”的乐趣。

  示例:

  (1)小猫求助的时候,我猜老屋应该会同意。因为我觉得助人为乐嘛!(看得出来,平常你也是一位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2)老屋虽然同意帮助别人,但他太老了,太破旧了,我真担心它会中途倒下。但最后都没有。(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它,一直没有倒下去呢?)可能它还没有老到倒的程度。也可能它觉得,既然同意帮助别人,就要尽力做到,尽力做好。它是一座很有爱心、说话算话的老屋。

  (3)老屋每次要倒的时候,总有人来打扰它。要是我想休息,有人一直打扰我的话,我会很不耐烦的。(是呀!总是被人打扰,那种感觉可真不好啊!老屋为什么不觉得烦呢?它很慈祥,很有爱心……)

  (4)我以为小蜘蛛吃完虫子就走掉了,但是它给老屋讲起了故事。(是的,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不单要在言语上表示感谢,还可以力所能及地给以报答。)

  (5)老屋听着小蜘蛛的故事,估计最后不会倒了。(为什么你这么猜测呢?)老屋又有事情做,又有故事听,就舍不得倒下了。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交了一些生字朋友,还根据自己的朗读体会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一番预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课文,学习更多的预测技巧。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复习生字,抄写词语。

  (2)合作表演朗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2.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要点把握

  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学习并了解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破洞 准备 暴风雨 墙壁 饿肚子 蜘蛛 漂亮 撞到 吃饱

  晒太阳 往前凑 喵喵 孵小鸡 叽叽 偶尔

  2.指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过渡,出示课本上的老屋插图,导入新课。

  过渡:你们瞧,这就是那座老屋,古老、破旧,已经摇摇欲坠了——(出示第1自然段,齐读)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1)自由交流: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有什么心理感受?(孤独、寂寞。)

  (2)师生交流:你感觉到老屋接下来会怎么样?模仿老屋的口吻,说一说。

  示例:唉,我都这么老了,也没人愿意来我这破屋子里住了。算啦,我也累了,倒下算了。

  (3)指名学生在把握老屋的心理感受的基础上,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品读收留小猫的部分,学习根据插图进行预测。

  过渡:就在老屋无比落寞地想要倒下的时候,它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

  预设:“会”与“不会”都可,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应及时给予鼓励。

  (2)再次出示老屋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预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屋的神情,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再猜测它会不会答应。学生可能说是“慈祥、和善”,也可能说是“疲惫、冷淡”,不做统一标准。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结果。

  预设:老屋答应了。相机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使劲往前凑”,体会老屋的古老。联系之前学生所说的“疲惫、冷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苍老的生命状态。而老屋答应小猫的请求,可能是很痛快的,也可能是为助人勉力支持的,都体现了老屋的一份爱心。

  (4)教师小结预测的方法——根据插图进行猜想。

  小结:看来,根据文中的插图,尤其是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等,来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想,这也是阅读童话故事的一个好办法。谁来配合读一读小猫和老屋的对话?(第2~5自然段)

  (5)讨论朗读的语气,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小猫:请求,真诚地感谢。

  老屋:“自言自语”时要落寞一点;答应小猫时要温和。

  3.品读收留老母鸡的部分,学习联系生活进行预测。

  过渡:送走了小猫,老屋又说了句——(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1)教师紧接着学生,范读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

  预设:①会答应,因为看到图片上面的老屋很慈祥,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了小猫,是一个好心人,应该也会答应老母鸡的请求。②不会答应,老屋太老了,它本来想倒下休息休息,一再被打扰的话,可能会很不耐烦;也有可能它即便是想答应,但是站不了二十一天那么久。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体会。

  预设:假设你正在认真地做作业,同学过来问你借铅笔,你会怎么办?过了一会儿,他又来借橡皮,你又会怎么想?再过一会儿,他又来问你借尺子,你又会怎么想?(头一次被打扰可能没什么,第二次可能会有点儿不耐烦,第三次就会很不耐烦了。)

  (3)教师小结预测的方法——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小结:同学们刚刚有的根据插图进行了猜想,觉得老屋会帮忙;有的呢,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了猜想,觉得老屋可能会不耐烦。联系实际生活进行预测,也是阅读童话故事的一种好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能帮助我们感受得更深刻。那么,老屋到底答没答应老母鸡的请求呢?

  (4)指名读第8自然段,说说结果。

  预设:老屋又答应了。引导学生从“墙壁吱吱呀呀”体会老屋的破旧。

  (5)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预测与故事情节发展可能不尽相同。

  小结:我们的预测可能与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这并不是说预测得一样就是好,不一样就不好。我们只要预测得有根据、有道理,不管跟作者的想法是不是一样的,都说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都是值得肯定的。说不定,按照你自己的预测去编造故事情节,又会有另一种精彩呢!那同学们,当你发现,故事的内容和你的预测并不太一样时,比如老屋答应了老母鸡的请求,而你猜想的是没有,这时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呢?

  (6)学生自由讨论。

  示例:老屋真善良、真有耐心啊,愿意一次次地帮助别人。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动物前来呢,老屋会不会都答应了呢?

  (7)指名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7~9自然段。

  4.品读收留小蜘蛛的部分,学习联系上下文进行预测。

  过渡:残破的老屋挺过了风雨交加的夜晚,让小花猫睡了一个安稳觉。熬过了二十一天,让母鸡安全地孵化出了小鸡。这时候,老屋又说了句——(学生齐读第10自然段)“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老屋第几次说这句话?(第三次。)听到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想法?(肯定又有动物需要老屋帮忙了。)为什么这么想?(在上面的故事中,老屋两次说了同样的话,都有小动物前来。第三次肯定也是一样的。)

  (2)教师小结预测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进行预测。

  小结:很好,你们从前面的故事情节,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做了推测。预测故事,就是要学会联系上下文。那下面的故事情节,跟你们预测的是一样的吗?老师来读一读——

  (3)教师范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真的有小动物前来寻求帮助了!这次来的是谁?(小蜘蛛。)那你们觉得老屋会答应吗?为什么?(可能会,因为老屋答应了小猫,又答应了老母鸡,十分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应该会愿意继续帮助别人。所以老屋一定还会答应帮助小蜘蛛的。也可能不会,老屋实在是太累了……)

  (4)指名分角色读第12~16自然段,说说结果。(老屋答应帮助小蜘蛛了,还听小蜘蛛讲起了故事。)

  (5)师生交流。思考:在读这部分的过程中,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猜想?你的猜想跟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示例:按照前文的情节,小动物们满足了要求后都道谢离开了。我的预测是小蜘蛛吃饱了就离开了,但是课文中小蜘蛛并没有马上走掉,它还给老屋讲起了故事。

  (6)教师相机点拨“偶尔”的意思。

  预设:“偶尔”表明小蜘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吃饱”的,所以它才会一直待在老屋里。

  (7)师生交流。思考:小蜘蛛为什么会给老屋讲故事?(得到别人的帮助,要力所能及地回报别人。)

  5.品读最后1个自然段,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预测。

  (1)教师范读第17自然段。

  (2)出示最后两个旁批,思考:这些预测是根据什么做出的?

  ①旁批:老屋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因为相同的故事情节出现了三次,这是根据前文做出的推测。)

  ②旁批:估计老屋不会倒了。(因为“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这是根据文中的词句信息进行的推测。)

  (3)教师小结预测的方法——关注文中的重点词句。

  小结:你注意到了“故事一直没讲完”这句话,很好!是的,小蜘蛛一直陪伴着老屋,一边补网捉虫,一边给老屋讲故事。故事一直没讲完,老屋就一直不会倒下。这给了我们又一个启示——预测故事情节还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

  (4)出示最后一句话和第1自然段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老屋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孤独、寂寞。)

  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满足、快乐。)

  明确: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老屋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别人的感谢和陪伴,它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而且,这种为别人付出的经历还会让它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还有价值和意义,因为还有很多小动物需要它的帮助。所以,就算是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小蜘蛛离开了,老屋估计都不会倒了,因为它付出的爱心和收获的爱心,让它的生命重新焕发了光彩。

三、合作表演,总结方法

  1.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个有趣的故事。

  2.集体回顾,总结方法。

  过渡:阅读童话故事,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预测的好办法?

  明确:(1)注意文章的题目;(2)观察插图;(3)联系实际生活;(4)联系上下文;(5)抓住关键词语。

  3.交流讨论,完成课后题第二题。思考: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呢?仿照课文的样式,写一写你自己的旁批。

  提示:我读到 ,就猜到 ,因为 。

四、拓展延伸,续写故事

  过渡:通过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的内容我们都可以进行合理的预测。想想看,如果给故事换个结尾,老屋还会遇到哪些小动物呢,它们需要什么帮助,老屋又会怎么做呢?

  1.和同桌交流讨论。

  2.出示课件,学生根据文段内容续写故事。

  老屋想,这倒很有意思。于是它就开始听小蜘蛛讲故事。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蜘蛛的故事也讲完了,它决定去找它的小伙伴去了。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

  3.指名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拨。

  示例:“等等,老屋!”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外面有凶恶的猎人,拿着猎枪,想拿我的皮围在他的脖子上,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冬眠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屋顶的灰哗啦啦地往下掉:“哦,哦,是熊宝宝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

  嫩嫩的小草在老屋跟前发芽的时候,熊宝宝摇摇晃晃地出来了:“吼吼,谢谢!”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五、丰富积累,作业设计

  1.自己找一篇小童话故事读一读,试着预测故事情节,并把自己一边读一边预测的内容写一写。

  2.把课文中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一听。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片段实录】

  ◆学会联系生活预测,懂得预测阅读的好处。

  师:小猫高兴地跟老屋告别了。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师:同学们,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你们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为什么?

  生:我觉得老屋会答应。因为课文中的插图告诉我们老屋很慈祥,应该是个好人。

  师:你很会读书,而且结合了课文插图。还有其他同学想说说吗?

  生:我觉得老屋会答应。因为它已经答应过一次,可能还会答应第二次。

  师:你也很会读书,根据前面的故事情节猜想后面的情节。谁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1:我觉得老屋可能不会答应了,因为它要再站二十一天,时间太长了,它可能坚持不下去。

  生2:我也觉得老屋可能不会答应了,因为它正想倒下去,又一次被打扰,烦死了。

  生3:我也觉得老屋可能不会答应了,因为一次被打扰,不要紧,再次被打扰,可能要不高兴了。

  师:这样的猜想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你正在认真地写作业,旁边的小明问你借铅笔,你怎么办?

  生:我会借给他,老师说过,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师: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那你继续做作业,过了一会儿,小明又来问你借橡皮,你怎么办?

  生1:我会借给他,要帮助他。

  生2:我心里可能有点儿不太高兴,但还是会借给他。

  师:你有点儿不耐烦了,毕竟你在写作业,又被打扰了,我理解你的心情。又过了一会儿,小明又问你借尺子,你怎么办?

  生1:烦死了,不借给他了。

  生2:他可能是故意的,不借给他了。

  师:在自己认真做事的时候,一次次被打扰,大多数人都会不耐烦,所以刚才同学们猜想老屋会不耐烦,有没有道理?

  生(齐):有!

  师:所以读故事时,我们可以借助插图预测后面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预测。两次被打扰,老屋可能会不耐烦,更何况这次老母鸡要老屋站多久?

  生(齐):二十一天。

  师:这么长的时间,老屋更有可能不耐烦了。故事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第8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屋到底有没有答应呢?(学生自告奋勇读第8自然段)老屋答应了吗?

  生(齐):答应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老屋说的话。

  师:是的,老屋最后答应了。故事的实际和有些同学想的一样,和有些同学想的不太一样。不管怎样,刚才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不过,我要来问问猜想与故事实际不太一样的同学,当你们发现故事的内容和预测不一样时,你们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生:我觉得很有意思,想继续往下读。

  师:对呀,预测让故事越来越有趣了,以后阅读时要多动脑预测。

  生:我觉得老屋很了不起,很喜欢帮助人。

  师:同学们真爱思考。那接下来,我们男女生分角色来读一读老屋和老母鸡的对话。联系刚才上一部分的学习,说一说,老屋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1:温和的。

  生2:和蔼的。

  师:那老母鸡的话呢?

  生1:一开始要着急地、小声地请求老屋。

  生2:二十一天后,老母鸡的话要高兴地读。

  师:男生当老屋,女生当老母鸡,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赏析:预测,是阅读童话故事的一种方法,也是阅读时动脑思考的一种乐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预测是一个难点,其实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时将自己放进去的一个契机。品读故事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预测,教师不急于做出评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在这部分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天”,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预测,造成实际情节与学生认识的冲突,能帮助学生树立个性阅读的理念。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预测和实际不一样的学生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再一次体会到预测的快乐,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最后在练习朗读时,基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回忆上一部分的学习,迁移朗读方法,学以致用,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灵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并不难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贯彻,以及引导学生认识并探讨老屋的生命意义。

  首先,教学时,我主要通过读故事、猜情节的方法创设故事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预测的时候,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从而总结、提炼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为学生后续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基。

  其次,在品读课文时,我带领学生紧扣文本,通过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表述、小组表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形式,深入故事情境,把握角色情感,在各种趣味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方法,学会阅读,并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对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另一方面也引导他们讨论交流,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受到人文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最后,为丰富课堂活动,同时也为检验学生对课文掌握的情况,我设计了“仿写旁批”和“续编故事”两个小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话故事充满了趣味性,每个学生理解的角度也不同,他们的思路是活跃的、开阔的,因此在师生互动中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一方面,我觉得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还应更深入,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体会分享、传达给学生,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有效。另一方面,本单元课文因为语文要素是“预测”,因而并不会提前布置预习,但学生还是会提前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和推测容易受文本的限制。因而,我还要仔细斟酌一下,怎样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怎样通过语言上的表达技巧,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从而更好地体验“预测”的美妙滋味。

12、《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科书分析:

  1

  课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它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先生只要学生背书,从不讲解。一天,孙中山壮着胆要先生讲解背诵的书的意思。后来,同学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孙中山回答说,不懂就要问。课文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2

  略读课从性质任务的角度分类属练习课课型。它主要承担以下目的任务:将该单元精读课中获得的主要语文要素,迁移、应用和进一步训练养成,例如本单元找出“有新鲜感的语句”交流体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一般会提示阅读的方法和主要教学目标,学习伊始让学生了解清楚,明确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

  4

  课后泡泡提示了阅读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其中的“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是对阅读提示中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达标水平的补充说明。“课文大意”,根据课程标准,应该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一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两个“大意”的达标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注意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安排相关的教学环节落实。

  5

  课文是用故事主人翁的话做课题,这类课题,适宜用设疑的方法释题,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1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和了解阅读略读课文的一般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和了解阅读略读课文的一般要求,有利于学生以后略读课文的学习。

  2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第一次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因此,让学生明了达标的水平和外显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在学生学习感受后讲授清楚,打好后续学习的基础。

  3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如粗知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条理,在三上阶段属于学习水平阶段,要做好任务分析,采取适合的策略,设计合理的程序,让学生明确知识点,逐步形成能力。

  4

  由于太多的“第一次”,学生需学习了解的知识较多,而且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这篇略读课文的学习安排一到两课时教学比较适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诵”等11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背”“圈”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

  能默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略读,粗知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复述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与同学交流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3

  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有新鲜感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诵”等11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诵”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的学习,以及“交流平台”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语句”吗?(指名回答)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语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语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还要通过读这样的语句形成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继续进行这个练习,好吗?

  1.板书课题:3*不懂就要问

  2.齐读课题。

(二)认识略读课文,了解阅读基本要求

  1.导语:同学们,请看课题,发现与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指名回答。预设:序号右上角有朵小花。)对了。从这一课开始,我们会读到一种新的类型的课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要求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翻开课文P8,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

  出示任务:读读第8页最下方的两个泡泡,想一想,它们告诉我们,学习略读课文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学习略读课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了;一是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关系。

  3.小结:是的,学习略读课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可以不像学习以前的课文那样,读得那么细,但要做到,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的怎样的,最后结果怎么样,即第一个泡泡说的:“了解课文大意”。一是就是又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也不要紧,只要不妨碍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也就可以了。

(三)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1.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

  (1)导语:我们了解了学习略读课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再把书翻到P7,看看略读课文的构成,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预设:课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话。)是的,略读课文跟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构成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在课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话,叫做“阅读提示”,这段“阅读提示”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出示任务: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几个主要教学目标?请用序号标示出来。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阅读提示”提示了两个主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小结:第1个教学目标说的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课文大意”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初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第二个要求是再读课文,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等学习,能复述课文大意。第2个教学目标是这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说说形成的画面,和怎样形成这个画面的。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吧(齐读课题)。

  4.导语:课题“不懂就要问”这话是谁说的呢?他怎样“不懂就要问”的?为什么要“不懂就要问”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大意,交流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和多音字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词语读准。

  (3)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一些?主要是讲谁的故事?课文讲他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诵”“楚”。

  (3)多音字学习。

  ①副板书出示多音字“背”“圈”本课的词语,注本课的读音,个别指名检查读准字音,读字读词。

  ②指名说出“背”“圈”已学过的读音,并组词语,读字读词。

  (4)课文分成五部分分别指名朗读,从“读准”的角度评议;其余学生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五部分分别是: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从“先生收起戒尺”到“大家听得很认真。”;从“后来”到结束。

  (5)指名回答预习任务3的问题。

  预设:

  第一问:课文中的人物有孙中山、先生和一个同学、同学们。

  第二问:主要讲的是孙中山的故事。(插话解释:也就是说,孙中山是课文故事的主要人物。简介孙中山。)

  第三问:课文讲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时不懂就要问的故事。

  3.小结:刚才回答预习任务3问题的答案,就是粗知课文大意了,同学们做的真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粗知了课文大意。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请在具体写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课文从“一天”到“大家听得很认真。”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板书:不懂就要问。)

  3.小结:我们可以把写同一个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这些自然段都是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这个内容的,所以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部分。根据这个原则,课文剩下的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

  4.出示任务:默读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在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预设:

  第1自然段为一个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为一个部分。

  6.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叫做“梳理课文条理”,就是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所以,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学习了解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主题

(一)了解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

  1.导语: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想一想,它们分别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部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的时候,先生只要他们背书,从不讲解意思。(板书:只背书不讲解。)

  第三部分: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孙中山回答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二)梳理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各层次意思。

  1.导语:现在,我们梳理了课文,也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了,是不是就可以说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呢?不是的,现在还不能说是了解了课文大意,因为,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仅仅用一句话来说,大家还是不清楚孙中山的怎样不懂就要问的,所以我们还得给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梳理条理,看看它说了哪几个意思,这样才能真的了解课文大意。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两幅插图)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插图想一想,第二部分讲了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几层?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提示要求用“︱”标示层次。)

  第1层:第2自然段。意思:一天上课,孙中山认为只背书而不懂意思没有用,就壮着胆请先生讲解背的书的意思。(板书:壮胆请讲解)

  第2层: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意思:先生厉声问孙中山会背书了吗,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板书:厉声问一字不漏)

  第三层:余下的部分。意思:先生给大家详细讲解书中的道理,大家认真听。(板书:详细讲认真听)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导语:我们把重点部分划分了层次,概括出每一层的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说说课文大意的阶段,达到真正了解课文大意的目标了。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把各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各层次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做到:(1)各部分内容和层次意思要说到,做到内容完整;(2)根据课文,加上适当的词语,使说的课文大意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个体操作,同桌互说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两到三人说,以上面的标准评议。然后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3.小结: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即复述叙事性课文大意,我们首先要读读课文,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即粗知课文大意;然后,梳理课文条理,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内容,重点内容又写了几层意思,把内容和意思概括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和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复述了课文大意,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了。

(四)感悟主题。

  1.导语: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那么你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启示,获得什么感受,想对孙中山说什么呢?

  出示任务: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孙中山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反馈指导。

  只要与“勤学好问”学习精神相关,语言规范,就应予以肯定。

  3.小结:是的,“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时候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四、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一)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导语: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复习了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现在谁还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指名回答。预设: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语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语句”。)是的,有些词句写得特别生动具体形象,让人一读就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篇课文也有这样的词句,然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二)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交流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练习,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句子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你,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室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分别形成什么样的画面,点出句子中让你形成画面的词语。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句子1画面:先生和学生像唱歌那样读书。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画面:同学们呆在那里,一下子课堂十分安静。词语:“霎时”“鸦雀无声”。

(三)小结:

  句子1,通过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私塾先生和学生怎样读书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句子2,则通过词语“霎时”“鸦雀无声”,把同学们吓呆让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的状况生动表现了出来。我们阅读时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说话表达时,也可以学着用上“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别人获得生动鲜明具体形象的印象。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使用脱音节的字卡检查评价,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要比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简单些,一般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过程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交代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孙中山是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先生有什么反应?”这些重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检查读书的效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